2021高考语文写作最常见九种修辞手法

时间:2021-10-22 10:11:59 来源:网友投稿

 2021 高考语文写作 最常见的 九种 修辞手法 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手法很重要,学习修辞,能让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可以让我们更会说话,让我们写的文章更加有文采,让孩子的作文离满分作文越来越近。

 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

 分类 (1) 明喻。

 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如、恰似等。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

 例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茅以升《中国石拱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2) 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变成”“成为”等词代替“像”一类的比喻词。

 例如: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孙犁《荷花淀》) (3)。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4)。

 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

 比拟就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述、说明的修辞手法。

 分类 (1)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如: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2)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例如: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孙犁《荷花淀》)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

 借代指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手法。

 分类 (1) 特征、标志代本体。即用本体的某种特征、标志来代替本体。

 例如:“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鲁迅《药》) (2) 具体代抽象。即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

 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 专。

 用名代泛称。即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4)。

 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某部分代替本体事物。

 例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夸张

 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分类 (1) 扩大夸张。

 指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2) 缩小夸张。指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鲁迅《药》) (3) 超前夸张。指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的夸张形式。

 例如: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春》) 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加强联想,以创造意境。

 对偶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上密切相关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同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手法。

 分类 (1) 正对。指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2)。

 反对。指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3) 串对。又叫流水对,指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分类 (1) 句子排比。例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2)。

 句子成分的排比。例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朱自清《春》) 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反复

 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手法。

 分类 (1) 连续反复。

 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

 例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前进不停息。”(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2) 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

 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鲁迅《“友邦惊诧”论》) 作用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设问

 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的修辞手法。

 分类

 (1) 一问一答式。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 几问一答式。

 例如: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 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反问

 反问是一种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反问一般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分类 (1) 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

 例如: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2) 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

 例如: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其他修辞手法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引用的作用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反语

 :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易混修辞辨析

 1.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考生在运用时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

 二者的不同点是: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比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述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来换成明喻。

 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此句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

 2.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喻本体,重点在“喻”。在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3.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对偶一般有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而排比经常使用同一词语,使句子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之感。对偶以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4. 比喻与象征的辨析。

 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

 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

 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便是这样,比喻与象征也是有区别的 5.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 在这一段话中,前一问用了设问,后一问又用了反问。

 经典范文:

 有关“习惯”主题作文

 习惯·节约·珍惜

  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潜意识地重复我现在该做的事。这就是习惯,习惯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件事上。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节约、守信、文明、勤学,都是我们从小应该培养的好习惯,但在我眼里,节约最重要。

  在中国,粮食浪费现象十分常见,随意拿掉的剩饭剩菜很可能是 2 亿人一年的口粮。为了阻止这一情况,延缓粮食浪费,光盘行动在 2013、2014 年风靡全国,人人都励志“吃光盘中餐”,并且拍下照片与朋友分享。“吃光盘中餐”,使得我们吃剩下的食物大大减少,浪费的粮食大大减少;“吃光盘中餐”,使得我们点的菜、烧的菜大幅度缩小,依照自己的需要,不多点、多烧;“吃光盘中餐”,也使大家在心中扎下了不浪费粮食的习惯,习惯于节约,习惯于光盘。这就是群众对节约这个习惯带来的风潮与力量。这种健康而有益的活动我自然会参加。因为光盘行动的目的就是希望一传十、十传百,感染身边的人,扩大节约粮食的力度。我也想鼓动身边的人,也为“光盘”出份力。

 水是万物之源,水在生活中无比的重要。可是,总有人在洗漱时大开着水龙头,任其流泪而不管不顾,并且不注意时间,使得干净的水白白流入下水道。这种坏习惯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大人们也喜欢经常去洗车店洗车,让自己的车看上去更新、更精神地。但是,洗车店哗哗喷首高压水雾的水枪又排出了多少的水呢?这无法估量,因为洗车店顾客又多,水用得也多。水资源便是这样一点一点地消失在人类的浪费下,现在亦是有许多人意识到这一点,养成了“废水循环利用,新水决不浪费”的好习惯。淘米水浇花,洗漱完后的水冲马桶……我能做的只有这些。但是,这一点一滴节约下来的水,是公民好习惯的标识。

  在现代化社会里,电能必不可少。但——灯长久打开,甚至整夜放光,却毫无用处;夜晚的街道有许多华丽的商铺,就不知既浪费了电,又影响了周围居民的休息。光能浪费已充斥每一条街道。电能也许在山区是那样珍贵,却在这里被滥用,浪费的不仅是电,更是美德。只要养成少开灯、少开空调这些习惯,电一定能被用到更需要的它的地方去。每年的“地球一小时”,是世界省电的号召,我也会参与。按全国参加三百万家庭,每个家庭每小时用 0.8 度电计算,仅仅一小时,能省下240 万度电,这等于九亿六千万克煤的能耗和 960 万升净水,同时还减少了 24 亿克二氧化碳和 72 亿克二氧化硫的排放,不知我家少了零点几度电?参与“地球一小时”是好习惯,在日

 常中的不让电脑待机、不空放电视等也尤为重要。

  好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好习惯是一个探测仪,它能看出你的为人与品质。节约,便能看出你懂得珍惜,会精密思考。它亦是一个路标,它的正确与否、好与坏都影响着自己。好习惯,是万分重要的。

 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力量》是由美国畅销作家杰克霍吉撰写的一本励志图书。书中剖析了“习惯”在每个人生活和事业中表现出来的强大的力量,并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力量,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潜能。阅读了本书后,我想谈谈自己的体会

  本书中有一篇名为《我是谁?》的小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你的终身伴侣,我是你的最好的帮手,我也可能成为你最大的负担。我会推着你前进,也能够拖累你直至失败。我完全听命于你,而你做的事情中,也会有一半要交给我,因为,我总是能快速而正确地完成任务。我很容易管理―――只要你严加管教。请准...

推荐访问:最常见 高考语文 写作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