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感想范文(通用4篇)

时间:2022-05-16 09:50:05 来源:网友投稿

参观,汉语词汇,拼音是cān guān,解释是原指对各种情况加以比较观察,现指实地观看,拜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感想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感想4篇

【篇1】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感想

走进辛亥革命博物馆

暑期社会实践

姓名 章帆

班级 机电院机制中美

学号 1203150139

写在前面的话:

这一定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2010年10月10日。在辛亥革命整整百年之后,坐落在当年革命源起之处的武昌起义门旁的辛亥革命博物馆终于与人见面了。在人们视野中渐渐淡去的辛亥革命又重回公众视野。百年前,革命烈士们为了中华的民主复兴在此相聚,相约一同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百年后,已经过上了幸福安康生活的人们站在同一地方,一同拾起那些蒙尘的记忆,缅怀当年那些大无畏的先驱者,那些敢于直面现实,反抗现实,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带领着中国在黑暗中摸索前进之路、民主之光的勇士们。2014年夏,我与众好友一道,造访了这座坐落于张之洞路与彭刘杨路之间的辛亥革命纪念馆新馆及当年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即俗称的红楼。


7月底的一天,我们来到了辛亥革命纪念馆新馆,天气晴好。下车之后走几步,我们就看见了博物馆的尊容。博物馆主体为赤色砖岩铺就,以剑指起义门的造型立在我们面前。整个建筑就像是一个指向,一个航标。指引着当年的起义军们进发的方向。

我们先找到了入口,进了馆。整座博物馆一共有4层,包括地下一层。我们通过安检,入馆后首先看见的试衣服巨大的立体岩画浮雕。以赤色为底色,用粗粝的笔触刻画了档年黄花岗起义的壮烈。士兵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给人以极强的震撼。

乘着电梯,我们来到了博物馆一楼。博物馆一共有5个展厅,其中1、2展厅就在1楼。我们先进入了第一展厅。展厅主题为“晚晴中国”。展厅光线昏暗,气氛压抑,一进去就看到晚清末年时期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如沉重的石碑一般矗立在我们的身边。南京条约。黄埔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一条又一条。如大石般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一旁的简介上写着:19世纪中叶已降,列强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竞相在中国划租借、派驻军、开银行、办工厂、设教堂,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列强间的争夺愈演愈烈,偌大的中国被瓜分豆剖。大清王朝已垂暮,丧权辱国,日盛一日,社会动荡,民生维艰。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觉醒的中国人开始顽强的探索救国复兴之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立宪运动显示了体制内变革的尝试;义和团运动、自立则展现出民众救亡的力量。

再往里走,眼前出现了当年满清政府官员在与列强们签订辛丑条约的场景。任务都有蜡像做成,栩栩如生。列强们在谈判桌的一端,趾高气昂。满清政府的官员在谈判桌的另一头,对中国即将被瓜分的现实无能为力。整幅蜡像画面高度还原了当年谈判现场的情况。在一旁的展览墙上还有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况。再往前走,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介绍。有一首谭嗣同的诗刻在了墙上。那是他的“有感”。他写于1896年的。后一句中他悲叹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舟?”让我们穿越了百年,感受到了当年谭嗣同对中国未来去向的迷惘与悲叹。而甲午一战更是让中国人颜面尽丧。堂堂泱泱大中华,竟被我们一直以来看不起的东海近邻,只有弹丸之地的日本小国击得节节败退。中华就此彻底沉沦。从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大清的国门后,争相设租界,开商埠,划分势力范围,疯狂攫取中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民众在内外压榨下,生活艰难,暴动频起。看着展厅里当年的江汉路一条街,上面的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各个领事馆,还有一边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示意图,就仿佛看到当年列强们围着中国,各人手持刀叉,面露凶残之色。中国就犹如他们的盘中肉、刀下俎一般,任人宰割。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慈禧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掌控清朝朝政达48年之久。在她的统治下,清朝一步步走向衰败,趋于灭亡。

同期在晚晴的中国,也有仁人志士在进行自强救亡之路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自立军起事、立宪运动都是当时中国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民对中国自强救亡的方法探索。在这些运动中,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梁启超、康有为人等。他们都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方面对救中国于危难之中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都已被铭记在我们的史册当中。

可是,尽管有了努力,但方向不对仍是白费苦心。但是,我们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他的旗帜下由爱国走向了革命。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各阶层人士为争取生存和尊严也与清政府、列强展开斗争。拒俄、抵制美货、收回利权运动,连年风潮不断,一场革命风暴即将来领。

在“革命原起”展厅,我们了解了孙中山倡导革命的历程。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它曾随母亲四处颠簸,在他的成长中,他主要受到的是西式的教育。他曾在伦敦蒙难,后被人救出。当时这一事件震惊一时,孙中山也因此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革命家。同期,惠州起义、广州起义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开展,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孙中山从领导革命的实践中认识到,要唤起民众起来闹革命,首先要开启民智,进行革命宣传。为此,革命派积极致力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各地开始创办革命团体。如《警世钟》、《革命军》等宣传进步思想的革命刊物开始遍布中华大地。不久之后,同盟会成立。其前身为湖南华兴会和广东兴中会。这代表着中华大地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诞生了。由孙中山带领的同盟会确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之后该纲领有被解释为三民主义。同盟会还发行了《民报》作为他们的机关刊物。展厅里有一组蜡像高度还原了当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场景。自1906年起,同盟会联合地方会党,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其中黄花岗起义又称“广州三·二九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亲率军队120余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孤军作战,奋战一昼夜被清军击败。孙中山评价这次起义为“惊天地,泣鬼神之举”。

而在同时,武汉由于汉口开埠、洋务运动及湖北新政等原因逐渐成长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这里成长起来的革命党人具有“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在1991年5月,保路运动爆发,这场风潮由罢市、罢课等斗争发展到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革命时机终于成熟。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夜,湖北革命党人临危发难,通宵血战,占领武昌,取得在共和旗帜下中国城市起义的第一次胜利。1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发布文告宣告“共和”,号召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11、12日,汉阳、汉口相继光复,十八星旗在武汉三镇飘扬。革命党人为了保卫胜利果实,10月18日至11月27日,民军与清军在汉口、汉阳展开了殊死搏斗。民军以万余将使士之躯,血战40余天,显示了首义军民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为各省响应武昌起义赢得了时间。

在“武昌首义”展厅,我们身处在当年保安街、中和门片区的还原景观中。青石铺成的小巷,昏暗的路灯,一派静谧的表象下涌动着革命的暗流。当年的武昌是那么地小,却暗藏着颠覆全国的力量。只等武昌起义的枪响,带领着全中国进入一个新纪元。

1911年10月1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在湖北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鄂军都督府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政权。

武昌首义,全国景从。各地纷起响应武昌起义,成立军政府,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在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两月内,有十三省以武装或和平方式响应起义,易帜独立;直隶、山东、河南、甘肃、**、东三省等省区也纷纷起义,各省响应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近代民主共和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订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策法令。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至此,在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终结,民主共和国在中华大地上诞生。

看着那一行行的文字图片介绍,看着那一整面墙的临时约法,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从1840年开始的中国的衰败,让我们看到了清朝的腐朽没落,帝国主义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横行。面对着如此残破的中国,有志之士开始追求民族的复兴。但这又谈何容易!我们做了许多的尝试,一步一步,跌跌撞撞地在黑暗中摸索属于中国的复兴之路。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从洋务运动到义和团,到戊戌变法,到新政。都是希望民族独立自强,让广大人民摆脱贫困的尝试。直到最后的辛亥革命,则是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跨的最远的一步。虽然它最后在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的联合绞杀下遗憾失败,但他是封建主义的根基彻底动摇。虽然之后发生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在短时间内结束。这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民的思想已经解放,让中国在进步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辛亥虽然已过百年,但其所体现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都是身在现代的我们所要学习的。为了国家的兴旺,人民的幸福,在革命之路上奋不顾身、视死如归,书写了这一段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历史。那种大义凛然,勇往直前,永远都值得我们铭记继承。

【篇2】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感想

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有感

姓名:胡悦琛 学号:2013301110010

关键词:辛亥革命 参观 感想 博物馆

摘要: 辛亥革命是发生在1911年的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革命最终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建立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宣告失败。

在三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怀着一份庄重来到了位于武昌阅马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在偌大的广场上,“V”字造型的楚国红博物馆格外显眼,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顿时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社会突变的一九一一年,全国各地人民揭竿而起,纷纷响应武昌起义的号召,爆发了幸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穿越百年沧桑,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幸亥革命前夕,日薄西山的昏庸清政府已经无力挽回败局,中国社会处于内外交困之中,清廷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掠夺继续加剧,民怨沸腾。这些现象说明,随着晚清政局的演变,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革命已经如箭在弦,一触即发。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一大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此时对世界潮流与国内危机有了更加敏锐的认识。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那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与此同时,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的时机也日渐成熟,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规模与数量逐渐扩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日趋尖锐。发展资本主义的必由之路已经摆在众人面前,革命不可避免!

发生在四川的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晚,驻守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胜利。三天之内,革命军就光复了武汉三镇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铁血十八星旗飘扬武汉三镇。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清政府统治被撕开了缺口,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迅速燃起了革命的烈火。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就有十三个省以及上海和很对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政府迅速 土崩瓦解。随着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清帝溥仪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新中华而奋起革命的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意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成果,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破亡,中华民国宣告建立,与此同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新生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先发性质的根本大法也随即颁布。随后一系列社会变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扫除种种封建弊端,保护人权;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倡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倡兴办工厂、矿山、银行、垦殖事业;宣布禁止刑讯,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禁止贩卖人口、废除奴婢;宣布改革文化教育制度,否定忠君尊孔教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推动,资本主义迎来了发展黄金期。

当然,辛亥革命虽然有其成功之处,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首要原因在于,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口号。具体表现在于革命具有妥协性,革命党人没有提出反帝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与支持。当时的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认识清楚,害怕帝国主义干涉,甚至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为条件换取列强对自己的支持。同时,他们也没有明确地吧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其次,革命未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理应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可是临时政府并未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正是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薄弱。第三,辛亥革命中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统一政党,部分投机分子混入同盟会,同盟会内部杂乱无章、派系纷扰,革命的根基因此不够牢靠,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正如孙中山先生指出的那样,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只强,实同党人心之涣。

辛亥革命中无数革命先驱以大无畏精神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唤起了普罗大众对革命的持续追求,为后人指明了道路。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和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对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积极铺垫,对中华民族走上独立富强的复兴之路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篇3】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感想

辛亥革命博物馆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3年11月

调研地点:辛亥革命博物馆

调研目的:通过实地调研,认识博物馆建筑

一、概况及地理位置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二、外形

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外形设计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特色,高台大屋顶的架构,彰显中国建筑“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质;几何形外观和“楚国红”色调,寓意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俯瞰呈V字造型,寓意胜利和武汉的腾飞。

上层为红色的石材,中间是玻璃幕墙,下层由灰色大理石装饰外墙面。从上到下虚实变化。“楚国红”的主色调与蛇山、红楼及武昌老城区相协调,红色也有革命的寓意。

三、建筑平面及功能
  辛亥革命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2142㎡,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设有1个序厅、5个基本陈列展厅和1个多功能展厅(如下左图所示),展示了辛亥革命历史文物428件(套),历史照片694张,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复原场景27处,艺术品12处,多媒体20处。集陈列展示、文物收藏、宣传教育与科学研究等功能于一体,是现有辛亥革命专题博物馆中展览规模最大、陈列科技含量最高、复原场景最多、参观导览系统最全的博物馆,配套建设有办公服务区、藏品库房、设备库房、文物鉴赏室、学术报告厅、地下车库等。

四、流线

辛亥革命博物馆基本陈列《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分为晚清中国、革命原起、武昌首义、创建共和、辛亥百年五个部分,分别设在第一到第五展厅,如上右图所示。作为历史主题博物馆,在参观流线的设置上,以历史发展为顺序对展厅进行排列。

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出博物馆的每层平面呈“V”字型,除了顶层V字左右两翼并不联通,游客需要从每侧的楼梯达到上一层或下一层进行参观,不能直接达到另一侧。

博物馆的入口实际位于地面以下,序厅及第一展厅位于地下一层。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从进入博物馆开始,从地下一层向上参观,达到顶层后绕到另一侧,再向下行参观。设计者似乎希望通过游客从下往上爬的过程,展示中华民族在黑暗中向上的精神,由下而上的参观,革命一步一步成功,使参观者的精神与历史精神在这里达成共鸣。

五、光的变化

前面说到博物馆是从地下一层开始,地下一层较为昏暗,而这一层展示的是晚清中国,正是最为黑暗的时期,这样昏暗的光线正符合表达黑暗的主题,使人感到压抑。

往上一层,在V字的内侧,开有落地的大窗,光线可以从外面很好的照射进来,这一层采光良好,尤其是人刚从黑暗中出来,感觉格外的明朗,正是表达了革命为中国带来光明的思想,在第二展厅展示的这一时期,是孙中山等人将新的思想带给中国,如同光明。

而顶层不再是落地大窗的白色格调,而是如同外墙屋顶的砖红色,红色象征着革命,在第三、第四展厅的展示内容中,革命已经开始,中国大地应该是一片红色革命的气象。

六、展厅

在第一展厅的入口处,树立着几块巨大的铁板,上面刻着晚清中国签署的各项丧权辱国条约,这几块铁板厚重高大,使人一下子就产生压抑的情绪,感受到当年之耻。

展厅中除了展示文物,还有许多利用多媒体还原场景、蜡像、雕塑等,全面的展示了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

在第三展厅中,整个展厅被布置还原成中和门(现起义门)附近的场景,有环境音效,以及一些士兵喊着起义的口号,游客置身其中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为起义军中的一员,正要参与武昌起义。这样的设置,丰富了游客的体验。

七、心得与改进意见

以往的博物馆较为刻板,提供展示文物的场所,辛亥革命博物馆则更注重游客的体验,通过一些手法来调动游客的情绪,从而表达主题。在建筑设计中,“情感建筑”早就存在,这个也能运用在博物馆的设计中。

辛亥革命博物馆有第三展厅的出口和入口位置与前面的其他展厅不同,在按照“参观路线示意图”上的流线游览时,从楼梯到入口需要走较远的距离,从出口到下一展厅的距离也较远,若能将出入口位置对调则会近许多。

【篇4】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感想

辛亥革命博物馆参观感悟

辛亥革命的历史初中就开始学,也早将其重要事件历史意义记得烂熟于心。可是直到我来到武汉,真切地站在“首义之区”,进入辛亥革命博物馆,静静地参观完五大展厅之后,才觉得自己是真实的全面的走进了这场所谓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的革命。同时也因为在博物馆多多少少感受到了老武汉的风情,这个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城市,也不得的让我觉得亲近起来。

博物馆整体造型相当有艺术性,外墙为暗红色无规律起伏、粗糙质感的肌理效果,营造出整个建筑“破土而出、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似乎也在暗喻辛亥革命爆发的“石破天惊”。步入序厅,整个序厅被覆盖于缓坡之下,让人不禁联想起辛亥革命爆发前夕中国压抑黑暗而又暗藏着波诡云谲的氛围。而踏着徐徐上升的楼梯来到地上,顺着时间顺序再仔细地梳理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觉得辛亥革命也便是历史长河螺旋上升中的一段较曲折的阶梯。到达顶层,趴在露台上休息,视野开阔,望着底下三五成群的人们有种说不出的云淡风轻之感。百余年前烈士们在战火中前赴后继地向前,想要追求的就是我们今天拥有的这个和平而包容的社会吧。

来的时候很巧,展厅正好在举办“共同的岁月——孙中山宋庆龄在莫利爱路寓所”图片史料展。展览分成“伟人世纪缘”、“精诚同忧乐”、“笃爱共死生”和“绵绵无绝期”四个部分,让人不由记起孙中山送给宋庆龄的那副著名联句——“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莫利爱路寓所是1918年孙中山受西南军阀排挤,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在上海的固定居所。也是孙中山与宋庆龄婚后唯一的固定住所。这是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他著书立作的安定空间。而宋庆龄总是“陪伴在孙中山身边读书、写作,无间寒暑”。这样的陪伴,好像不仅仅是夫妻间的爱情了,更像是一种钦慕,一种惺惺相惜的长情。因著《西行漫记》而闻名的美国记者斯诺曾在30年代问宋庆龄是如何爱上孙先生的。她答道:“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而是出于敬仰。我偷跑出去协助他工作,是发自少女浪漫的念头——但这是一个好念头。”

乱世中总能激发出人们的英雄豪情。而我想革命与战争中的柔情总是最为珍贵的,也怪不得直到今日还令人怀念、唏嘘。

辛亥革命终归已成历史,当今社会也难再爆发革命。那么在普及历史的意义之外,感受恢弘历史下孤胆英雄与烽火佳人的血色浪漫;感受热血青年们以生命探寻的价值“但求给天下孩子一个风雨不侵的家”;感受一代伟人的优雅品质与百折不挠的毅力。然后在生活中更宽容地对待世界,目光更广阔地锤炼自己,懂得珍惜与感恩,这大概就是我们探寻辛亥革命,探寻历史的更大意义所在吧。

推荐访问:辛亥革命 感想 博物馆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