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3篇

时间:2022-05-17 09:40:12 来源:网友投稿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3篇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篇1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发展,发展就要变化,变化需要创新。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日趋完备,如何加强城市管理、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及工作机制,理顺城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使其高效规范的运行,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年12月,经区人大会研究决定,成立了由法工委牵头的“综合行政执法”调研组,通过历时两个多月较为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形成书面调研报告如下:

  一、综合行政执法形成的背景与推行现状

  1996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自1997年以来至2002年,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的79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经批准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8月22日国务院作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17号),该决定指出并明确了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指导思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进一步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要求。2002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从充分认识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试点的基本内容、试点的组织实施四个方面提出了意见。2004年市政府相继批准了我市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实施方案,《区人民政府关于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改革的实施意见》(府发【20**】96号),即三定方案,将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更名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为政府组成部门,专司行政监督处罚职能。至此,管罚分离的行政执法法制格局和综合行政执法的大格局基本形成。

  从全市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推行的现实状况来看,已有渝中区、南岸区、区、北陪区实行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格局,其推行情况亦不尽一致,有的完全没有了管理职能,有的还交叉了部分管理职能,有的是综合行政执法局一块牌子一套班子,有的是并列环保局、市政绿化局等多块牌子一套班子,但不论哪种机构设置形式,都基本形成了管罚分离的法制格局。

  二、综合行政执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之分析

  综合行政执法是提高城市管理法制化水平,构建管理长效机制的一种新型行政执法模式,具备执法主体唯一性、执法体制统一性、执法职能综合性、执法范围灵活性的特点,但该项工作的推行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现行法律资源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

  第一,我市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是根据“三定”方案(政府规章)明确的授权方式进行执法。政府规章进行授权的方式,适用于行政机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根据这样的授权,综合执法队伍只能实施政府规章的规定,无法实施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为由人大授权方式取得执法主体资格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因此,现行综合执法主体的合法性、包括其执法内容和程序均受到挑战。

  第二,综合执法的法律依据过于分散,带有不确定性:目前综合执法依据散见于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中,这些地方性法规、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内容和方式,部分是按照原行政执法体制和主体设定的,所以,一旦相关法规、规章发生变化,综合执法依据也将随之变化,执法体系始终处于不确定的动态之中。

  (二)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

  一是有些执法行为往往同时涉及综合执法和专业管理部门,完整统一的执法行为被人为割断,制约了综合执法队伍职责的有效履行。二是专业管理部门囿于无明文规定,缺乏专业的有效指导,综合执法队伍面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执法领域,颇有无从下手之感。

  三是有效的沟通机制尚未建立,使得有的地方出现管理和处罚盲区,专业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两不管。

  (三)综合执法工作机制不当、责权界限不清的问题

  从调研组了解的情况来看,地方性规章对综合行政执法定性不准确,导致这支队伍存在职能职责不清现象,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责权利也很难划清。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矛盾。

  1、管罚分离的法律要求与执法实践中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

  综合执法是解决管理权和审批权合二为一、权权不分的一项举措,但执法是管理的形式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和执法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罚分离后,各试点区均出现不能及时处理违法行为的现象,管理部门在管理中发现的所有违法行为已无权处罚,综合行政执法局赶赴现场处理的当事人已逃逸,行政执法无法实施,由此造成管理和执法效率低下的后果。第二,执法工作超越不了“事后执法”的属性,前期管理不到位,执法队伍成为“救火队”,后期管理跟不上,执法效果难以保持。第三,有的试点区现在两权分离的深度和广度还极为有限,管理和执法在许多方面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管理和执法形不成合力。

  2、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

  首先,街镇作为第三层面的基层组织,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面对量大面广的社区、村社综合管理任务,承担大量区政府下达的经济、社会等各项硬指标,其工作是需要有一支“拉得出、能办事”的队伍;另一方面,大部分街镇尚未真正从长期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网中摆脱出来,还无法真正站在管理和服务的角度对执法活动履行管理职责。

  其次,面对权力上收、任务下放的综合执法格局,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必然要求综合执法机构熟知各项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否则就不能切实履行综合执法的职能,但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必然要求之要素在客观体制和综合执法机构主观素养方面的双重缺失,使得条、块管理与执法的界限不明、责权不清。

  第三,权责分离现象严重,“三定”方案明确授权执法主体和执法权力属于综合执法机构,而工作责任则延伸到了只有管理职能的街镇和相关部门,出现了街镇执法越位和执法不安的现象和心理,致使执法局综合执法编制和经费投入不到位,不仅使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均提出工作异议,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存在政府不依法行政的隐患,如若涉及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政府将处于不利与不法的地位。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街镇普遍认为综合执法局指导不力,人力不足,自己冒充执法主体冲锋陷阵,其不合法履职的隐患令人担忧,希望尽早取得合法执法主体资格,扭转条块管理和综合执法不尽协调的工作局面。

  (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不顺的问题

  一是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没有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此,每一个试点的综合行政执法局无一例外深感困惑,同时法律赋予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也缺位,不论从法律规范角度还是行政管理角度都有先天不足,部门设立的缺位,法律规定的缺失。

  二是综合行政执法的工作职能名不副实。综合行政执法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是与城市管理相配套的行政执法,即关于市政环卫、环保、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超出或职能不足都是不恰当的。而综合行政执法的职能超出(管罚不分)和职能不足(未能统领城市执法)的现象尤为突出,综合行政执法未真正实现其综合执法的目的。

  三是现行综合行政执法本职任务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三定”方案以“7+1”规定了综合执法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对象,各试点综合执法区均反映执法局半成左右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完成+1的任务,此项工作严重冲淡了其原本的7项综合行政执法任务。

  三、对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与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综合行政执法局进行管理审批权与监督权处罚权分离,是按照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要求,规范行政部门政务行为的重要举措。该工作格局有利于在相关的行政权之间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防止行政权力的过量裁量;有利于行政执法队伍规范执法行为,防止执法权力部门利益化;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部门工作效率,防止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因此,应扩大试点范围,巩固试点工作的成果,深化综合行政执法的改革。

  (一)理顺体制

  严格使权力主体、监督执法主体相分离,从体制上形成一种行政处罚职能相对集中、执法机构相对独立、权力主体相互制约的格局。

  1、成立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可以成立业务全面的大部委形式工作机构,通过机构设置整合综合行政执法资源,解决一些专业执法问题,彰显综合行政执法的威严,同时让行政相对人多一条合法的行政复议救济渠道。

  2、努力探索综合行政执法规范高效的工作体制。现在的试点区中,南岸区市政环卫和综合执法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做法,在未实现“大综合”情况下,其权宜之法显得较为合理,既满足了管罚分离的法制要求,又能较灵活地处理管理与执法相脱节的矛盾,能一定程度避免多头管理执法难到位、多头管理不便执法的现象发生。

  3、明确综合执法的功能定位。要对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综合执法不能越俎代庖。“三定”方案中明确给执法局的“7+1”项职能,对“+1”职能中任务过于繁重应当引起重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做好疏导工作,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少用甚至不用行政执法队伍进行“围堵”,适当调整其该项职能,应“本位”而非“越位”。

  (二)转换机制

  要解决管罚分离法制要求与管理和执法脱节的矛盾,要解决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的矛盾,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审批、许可等管理权与处罚执法权的分离,不是行政权力的简单加减,而是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制衡;综合执法与街镇管理同是行政行为,是同一行为的不同阶段。其次,就综合执法的整体状况而言,合理分配管理和执法的功效、合理区分条块管理的职能重点,我们可着眼既发挥综合执法的协调性、综合性和全局性特点,又发挥行业管理的技术优势,依托街镇管理的人财优势,建立一个高效协调、运转和谐的衔接机制。一是建立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之间科学、有效的沟通运作机制;二是探索街镇管理与综合执法之间既联系又独立的运作机制;三是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疏与堵是城市管理的两种手段,两者不能偏废;四是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评估机制、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五是建立执法队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机制。

  就我区实际情况,可形成各街道、相关部门和管理处相对工作独立性和自主权,又可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调度集中的工作局面,有利于实现“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工作机制,有利于广泛调动各方面城市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法制保障

  执法的有效性是基于执法的合法性,加快调整完善授权方式、组织开展前瞻性的立法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要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为核心,以取得强有力的综合执法手段为抓手,以清理修订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为配套,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综合执法法制保障机制。(1)由市人大制定城管综合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确立综合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执法手段和执法程序等。(2)对现有的涉及市容市貌的有关专业执法依据进行整体清理,并按照责权利的统一要求进行完善,为构建专业管理相对集中、综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实现高效综合行政执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现行法律法规与综合执法实践需要的矛盾,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的矛盾亦便随之消弭。

  (四)技术支撑

  在理顺体制、转换机制和提供法制保障的前提下,城市管理执法手段应当现代化、科技化。对于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特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监察信息系统,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的透明度、有效快速反应的能力,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市全面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大格局后,具体技术要求如下:一是全市建立能提供相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信息的监察指挥系统;二是建立各区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监察信息局域网,并具备本区城市管理监察工作全过程电子化管理的功能;三是能实施现场无线监控和视频大数据量的实时传输;四是能充分利用正在建设中的各级政府网络,将各类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监察信息适时地提供给相关网站;五是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和简洁的操作界面。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篇2

  五月下旬,根据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的统一安排,杨维兴副厅长、胡复生副巡视员带领第二专题调研组先后到扬州、常州、镇江等地,就建立和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机制,进一步增强我省国土资源管理服务能力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察看现场、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了解情况,充分听取意见。经过调研总的感到,当前各级政府对国土资源共同保护的责任意识明显加强,社会各界对国土资源共同保护的需求呼声日趋强烈,广大群众对国土资源共同保护的参与热情普遍提高。但是,随着国土资源保护与服务经济社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上陷入了两难窘地。因此,建立和落实共同保护责任,实现国土资源永续利用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一、各地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的主要成绩

  (一)重视程度普遍提高。近年来,各地普遍提高对共同保护国土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自觉将国土资源保护工作纳入主要工作目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谋求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双保双赢”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今年初,调研所到的三市都先后召开了以共同保护国土资源为主题,由各级党政“一把手”参加的全市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落实共同保护国土资源责任措施。常州溧阳市、镇江丹徒区在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中专门安排了有关保护国土资源内容。据粗略统计,到今年5月三市已有2000多名基层一把手接受保护国土资源知识培训,“大家管大家用”的思想基本确立。

  (二)制度要求基本落实。各地坚持从落实制度入手,强化共同保护合力。各级政府之间实行了国土资源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金坛、丹阳等市区还成立了国土资源联合执法室,查处涉土案件。高邮市推行发改、规划、建设、工商、电力、金融和市政公用等部门联合审批所有涉土项目制度。基本农田保护、保证国家和省重大工程等工作在各地得到了较好落实。

  (三)保护效果初步显现。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落实共同保护国土资源责任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一是土地利用水平得到提高,粗放用地现象得到纠正。各地相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土地利用中,上天入地、腾笼换鸟、切割瘦身等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做法被全面推广运用。二是矿山环境保护得到改善,矿山管理步入良性轨道。三市大力开展矿山环境整治,通过“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等市场方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矿山废弃地复绿复垦,收到很好效果。依法加强矿山开发管理,全面实施生态矿区建设,整顿和规范矿山资源开发秩序,矿山管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体现。

  二、当前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地方党政的政绩考核要求同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矛盾突出。一方面,地方党政政绩考核体系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以至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以DGP论英雄,用GDP考量干部,干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量工业类、经营类项目等待落地;另一方面,近几年国家高调保护国土资源,紧缩地根,严厉查处非法占地,对各类用地指标严防死守。据三市部分县(市、区)统计,按照前不久下达的今年用地计划,供需比平均达到1/9,最高的达到1/14,矛盾十分突出。对此,各级党政部门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主体,也是国土资源共同保护的责任主体,面临两难选择。

  (二)各级政府用地热情高涨,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调研发现,部分党政领导错误理解科学发展观本质含义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一轮解放思想要求,在实践中不能以科学的思想指导工作,偏面追求城市大发展,经济大增长,以改善民生、改善投资环境为由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盲目热衷于做大做强,随意突破用地计划指标,浪费土地。今年初政府换届后,一些地方为了使经济社会面貌有一个明显的改变,加快扩张,在地区利益驱动下,急功近利,违法违规圈占土地,造成了新的土地浪费和涉土案件数量再一次上升。

  (三)共同保护责任内容过于原则,形式重于内容。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保护国土资源政策规定,各级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了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的相关责任措施,此次调研所到地区全部建立了市、县(市、区)、镇、村四级共同责任保护体系。但同时发现,各级制定的责任措施过于原则,主要表现是责任区分不细,目标要求不实,考核奖惩不严、结合实际不紧。究其原因,固然有工作不够深入的问题,更多是主观回避矛盾的态度问题。雷声大,雨点小,口号响,行动缓是当前部分地区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的主要表现。

  (四)对国土资源认识存在偏差,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关系本末倒置。受错误政绩观的影响,在一些地区,快用地快发展,少用地少发展,不用地不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原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资源被演化成了资本,靠地生财,用地换钱是当前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通行法则,拥有土地等于捧上了“金饭碗”。正是于此,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关系本末倒置,保护资源成了保障发展的附庸,落实共同保护责任纸上谈兵。

  (五)土地违法违规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执法查处法不责众。虽然去年土地执法百日

  行动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但由于执法过程缺乏刚性追究,执法手段缺乏强制措施,加之对土地违法违规普遍认为不同于其他性质的违法违规,即使被查究也是集体闯“红灯”,因公“负伤”,处理的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成了落实共同保护违法违规占用国土资源责任人。周而复始,土地违法违规愈演愈烈,各地违法用地的强烈冲动得不到根本遏制。

  (六)国土资源现行管理体制对落实共同保护责任带来不利影响。当前我们的管理体系制采取的是省以下部分“垂直”的管理模式。其中,党的组织、机构编制、财经管理以及大部分干部管理权限属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作为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的重要职能部门,在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矛盾面前,在各级党委政府圈占土地的冲动时候,在国家利益和部门需要的抉择中,能不能理直气壮举起保护的大旗,对现行管理体制下的省以下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不小的考验。

  三、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应重视的六个方面

  建立和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是全社会一项整体性工作,特别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量消耗国土资源的形势下,联合各方力量保护国土资源更是一项艰巨任务。在认真总结分析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现阶段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必须重视以下六个方面。

  (一)完整的责任体系。要确立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共同保护国土资源完整的责任体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分解责任目标,细化阶段任务,规范工作程序,落实领导责任。要区别不同职能部门,结合其工作性质,有的放矢,突出责任重点,保证各项目标任务同责任部门对号入座。要切实推动“一把手”负责制,加强协调,增强合力。落实奖惩制度,激励和调动各级落实共同保护国土资源的积极性,严格责任追究,严肃执法问责,在处理事的基础上突出追究“一把手”责任。改进现行的政绩考核方法和内容,加大国土资源特别是耕地保护所占权重,建立符合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共同保护国土资源的责任体系。

  (二)科学的供地机制。国土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载着众多功能,就现在社会关注的土地而言,承载着三大功能:人类载体功能、生活保障功能、生态补偿功能。其相对应的三大问题: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社会和谐,它们集中反应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土地供应时更多地考虑上述土地功能和相对问题,在综合平衡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依靠市场规律配置土地资源。只有这样,利用土地资源才有可能回归理性。因此,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应当从源头上纠正当前国土资源计划供应方式,彻底解决各自从部门需要出发,扰乱土地供应秩序的矛盾,树立保护国土资源全社会一盘棋思想。

  (三)刚性的执法追究。对现行国土资源违法违规查处形式进行刚性加工,在更高层面上寻求增强执法查究强制力,改革当前国土资源违法查处事实上的单打独斗现象,同有关职能部门真联合,严查处。在依法查事的同时,依法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消除国土资源执法查处中的“烂尾”和“白条”现象,查处一件执行一件,切实维护国土资源执法的严肃性。要研究解决罚金制度的合理性,大幅提高违法违规代价,让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者得不偿失,无机可乘。天地结合,通过卫片检查、日常巡查、重点督查等形式提高土地违法违规的发现率、制止率。强化依法管理国土资源的底线、红线和警戒线意识,切实实行土地违法“一票否决”。

  (四)公平的利益分配。无论是理论的分配原理还是国家的政策导向,失地农民应该是土地收益分配最大得益者,但实际上失地农民成了土地收益分配的最大失益者,这种利益倒挂的分配方式已经引起了失地农民的极大不满,并渐进发展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此,一要通过改革土地受益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比例,减少各级政府在征地中的利益分享,真正让失地农民得到实惠和保障。二要改革土地税制,提高土地使用成本,科学公平合理使用土地,解决用地越多获利越多的不合理现象,遏制盲目用地冲动。三要积极盘活存量,努力缩小增量。采取有效办法,科学设计盘活存量的制度措施,按照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确定合理的实际投资强度和产能效益门槛,严格落实退出机制。注重土地利用的比较效益,让盘活存量成本远小于争取增量付出。

  (五)透明的公众参与。近几年,随着保护国土资源与保障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社会矛盾也直接反映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上。所以,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必须依靠社会力量。一是发动群众参与。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宣传,重点突出国土资源管理形势和所有权人的权利义务,把国土资源管理保护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民主参与国土资源管理的热情。二是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同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相比,非政府组织在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中有计划性、针对性、目的性强的优点,其缺少制约的组织构成,在解决复杂的国土资源矛盾面前有特别的优势。

  (六)过硬的能力保障。完善管理体制中双重管理,垂而不直的问题。只有在管理体制中明确为谁负责,才能在工作实践上处理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进一步理顺机构编制、人事和财经等管理关系,实行完全意义的垂直管理,真正让全系统特别是广大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干部职工在履行保护国土资源责任中轻装上阵。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在日益复杂的矛盾面前,保护国土资源的能力,重视国土所土管员能力培养,重点解决部分国土所人员冗多,能力与履职需要脱节等问题,切实发挥基层国土资源所在落实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责任中前沿阵地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篇3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根据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我校积极行动,由党总支书记、常务副校长牵头、党校科室以上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专题调研工作小组,通过认真研究调研内容,制定调研方案,采取发放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的方式,于10月29日-11月10日期间开展了详细具体的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取得的成就及基本经验

  科学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基本原则。作为县委的一个重要部门,党校担负着培训全县党员领导干部的繁重责任,如何提高党校全体教职员工的科学发展能力,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实现党校教学培训事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如何学习实践好科学发展观,是否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非常关键。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模型,使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干部管理的各个环节畅通有序,促使管理手段、管理方式有效创新,带动了干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科学管理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强化了求真务实的意识,促使党校能够在新形势下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县委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进而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推动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和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改革开放。

  二是激发了活力,鼓足了干劲。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提高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增强了群众观念,鼓足了干劲,推动了党校事业的全面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转变了作风,实现科学发展。通过扎实深入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了党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建设,转变了思想作风,实现了党校迈向科学发展的第一步。第一,明确了能力建设的重点,第二,细化了能力建设标准,创新了管理模式,实现了科学管理与民主管理的有机结合。第三,完善了绩效考核和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了党校在战略目标与干部个人努力的有效承接。第四,强化了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推进了党校民主建设,强化了政务公开、党务公开,确保了各项政策决策的公开、透明、规范。

  四是县乡党校教学与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初步构建了新型的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建立了一个由县委党校—乡镇党校—专业协会—农家课堂(中心户)”构成的四级培训体系使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三库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师资库的建设。我们从县直各部门筛选出一批具有不同专长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从农村党员中选拔一批思想素质好、群众信得过、致富能力强、生产技能高的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支“党校教师+党政领导+科技专家+乡土人才”四合一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全县在库师资398名。专业发展方向涵盖从理论到各个方面实用技术。教材库的建设。我们充分利用县委党校电教C级站、清华远程学堂、农业信息网络等资源,精心筛选符合本县实际的理论教育和实用技术专题片,并从我县生产发展的实际出发,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电教片作为培训师资辅助手段的作用。现在县委党校各类电教片库存量为VCD党课影视教材113盘共170学时,清华学堂课件129盘共1058学时,理论专题课49个专题。案例库的建设。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县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了“农家课堂”培训,把党员的理论学习与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培养出了黄智、陆富朝、杨森等很多致富能手。我们把他们的致富经历和先进事迹编写成典型案例,从广大群众当中挖掘典型事例,增强培训工作实效性。教学(实习)场地的建设。某某县还结合实际建立了种桑养蚕、科学养猪、种草养牛、林下养鸡、烤烟种植等培训示范基地29个,60%的行政村已有一户以上的“农家课堂”培训户,全县共有“农家课堂”培训工程示范户175户,教学实习基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创新培训模式,培训效果明显。通过创新机制,构建新型教育培训体系,优化整合培训资源,我县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受训的范围扩大、数量增加,效果明显。广大农村党员“双带”能力明显增强,涌现出盘某某、陆某某、罗某某、杨某某、滕某某、黄某某、李某某等大批致富能手。其中,某某乡某某村党支部书记盘某某带领全村群众发展种养业,做好八角低产改造,林下养鸡,打出祥林瑶鸡品牌,现已形成多产业规模经营,该村群众人均现金纯收入大幅度提高,在该村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见雏形。

  二、存在的影响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方面

  一是历史方面的因素。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思想观念,对一些干部的影响比较深,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个别教职员工还是习惯于用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抓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校事业的发展,对全体教职员工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答案,这需要我们从思想观念方面不断适应,从实践锻炼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切实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而这种适应和努力都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是不现实的。

  二是主观方面的因素。我们当中的一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对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虽然从口头上是坚决支持和拥护,但在具体的贯彻执行中,却认为要解决好党校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还是要靠大集体、吃大锅饭来支撑,强调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心不够。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大家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能力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另外,有些同志忙于抓具体业务,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够系统不够深刻,有的虽然学了,但还不善于用理论联系实际,不善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不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上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

  三是制度机制方面的因素。科学发展能力具体到党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主要还是各科室负责人科学发展的能力问题,它不是量化的事物,很难在主观上得到一致的认同,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评价标准。虽然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已逐步成为共识,但还未上升为法规方面的内容,对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的要求缺乏刚性要求;对于党校来说,各项评价科学发展能力强弱的体系还不够完善,评价党校全体教职员工推进科学发展的成效机制还要进一步健全,需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以上这些因素也客观上影响着党校全体教职员工科学发展能力的提高。

  (二)师资队伍、办学硬件设施和经费保障方面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能够独立上好各种主题班次专题课的教师不多。我校现有在编在职人员11人,其中行政领导3人,行政管理人员4人,专职教师4人。在专职教师中,职称结构中级1人,初级1人,助教2人。根据自治区组织部、自治区党校《关于开展县级党校办学水平达标评估的通知》(桂组通字[2007]105号)的精神和要求,县级党校在职教师队伍规模专职教师要占职工总人数的60%以上;在学历结构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85%以上;在职称结构上,高、中级职称比例不低于70%。依据这一要求,我校专职教师应达到8人以上,其中中级职称应达到6人以上。而目前我校仅有4名专职教师情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今年年初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推开后,我校具有的协调和指导的新职能,拓展了教育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依靠我校现有的在编教师,难以承担全县的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任务。

  学校占地面积和业务用房严重不足。而目前该校校园面积仅4亩多,教学用房600平方米、办公室96平方米、财会室32平方米、图书室32平方米,总共760平方米,与上级的要求(根据自治区组织部、自治区党校《关于开展县级党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通知》(桂组通字〔2007〕105号)的要求,县级人口在45万人以下的县级党校校园面积不少于10亩;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室内外文体活动场地不少于200平方米,各功能室设施完善。)还有较大差距。电脑网络设备室、电教设备室、档案室与教室和办公室拥挤混为一体,教学、备课、办公以及其他业务相互影响工作。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也制约着办班的数量和质量,这对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提高农民致富技术等带来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我校缺少学员宿舍及饭堂,学员到校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学校无法安排食宿,只能化整为零到多家宾馆食宿,既不方便管理,增加学员费用,也影响学习效果。

  我校的办公经费、各类培训班的培训经费以及师资培训经费等都没有纳入县财政预算,没有将培训经费划款到党校帐户,有时教师基本的课酬都没有。由于经费不到位,致使培训工作开展较缓慢。

  (三)县乡党校教改工作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尚待解决,其成果有待巩固和提高。资源整合还不够到位,特别是赋予县级党校具有协调、整合培训资源、指导和检查评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职能还无法落到实处。主要是一些部门不够重视教改工作,认为这是县委党校自己的事情,不配合,使得各部门培训各自为战,横向联系不紧密。方方面面的关系尚未理顺。

  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着实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转变观念,为全力推进党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第一,要进一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应该从我们的基本国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方法,以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二,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当前,党校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攻关阶段,处于步入发展的重要关口。必须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全体教职员工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提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能力和本领,着力推进党校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关注民生。党校发展是为了服务于人民,党校发展需要依靠人民,党校发展的成果更应该由人民来共享。既然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就要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第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建工作,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按照我校《科学发展三年计划》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坚持依靠县委领导,主动工作,改革创新,以抓好党校基建工作为突破口,以队伍建设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为优先发展重点,努力沟通,尽力确保党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予以保证。

  一是要争取县委支持,通过财政投入和引资合作等方式,搞好党校基建工作,从根本上改善党校办学条件。对原校址进行改造建设,主要是:由县财政投资建设教学综合楼一栋,引资建学员公寓楼一栋,引资拆除回建职工宿舍楼一栋,并由县财政投资购置教学综合楼和学员公寓楼、学员食堂所需配套设备。

  ——规划建设党校综合楼建设。为了尽早改变学校办学条件和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做好迎接上级评估验收工作,我校拟于2009年1月至12月在已成危房的原教学楼处新建一栋集教学、办公、会议、图书资料为一体的综合楼,具体包括能容200人左右的学术报告厅一个,会议室一个,教室2个(其中一个为多媒体教室),电脑室1个、远程教学网站2个,图书室1个,档案室1个,文印室1个,办公室7个。综合楼设四层,总建筑面积约1728平方米,预计总投资240万元。

  综合楼建设所需经费应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由县财政全额核拔。

  ——招商引资建学员公寓楼。为改变缺少学员公寓楼的现状,我校参照百色市委党校、XX县委党校等学校的做法,拟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在教育东路党校现校门两侧通过招商引资建一栋学员公寓楼。

  招商引资的具体方法:在教育东路党校现校门两侧拿出792平方米的土地招商引资开发。建设规模、规格为:第一部份,位于党校现校门右边占地面积为700平方米,建一栋6层大楼。其中,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建设总面积1200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70万元),第1层为商铺,第2至6层为学员公寓均由投资商投资建设,建成后归我校使用;另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总建设面积3600平方米(预计总投资504万元),第1层为商铺,第2至6层为住房均由投资商投资建设,建成后由投资商使用,使用年限为50年,使用期届满后,投资商将房产使用权无偿归还我校使用。第二部份,位于进党校现校门左侧占地面积为92平方米,建一栋6层住宅楼,总建设面积552平方米(预计总投资77万元),由投资商投资建设,建成后由投资商使用,使用年限为50年,使用期届满后,投资商将房产使用权无偿归还我校。此外,上述项目低于公路路面的地下室部份归我校使用,拟建学校食堂餐厅,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

  鉴于2006年上半年我校经县委领导同意,曾与吴某某老板签订共同开发教育东路党校现校门两侧的协议,且吴老板已履行了部份协议。2007年初,县乡党校教改后,拟定我校实行整体搬迁,故按县委领导的要求,该项目全面停工。经县审计部门评估,需要补偿吴老板40多万元损失费。如果修改并继续履行与吴老板签订的合同,可免除对吴老板的补偿经费。否则,重新招商引资,需要投资商支付给吴老板40多万元补偿费。

  ——拆除回建职工宿舍楼。我校拟对教育东路党校现校门右侧地段开发,由于该地段中间夹了一栋旧职工宿舍楼,严重影响了开发的整体效果,且该职工宿舍楼紧贴教育东路路面,十分陈旧,也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为了改变上述状况,我校与吴某某老板和各住户协商,拟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拆除回建职工宿舍楼。

  具体办法:由投资商投资拆除职工宿舍楼,按城建规划要求进行回建。回建职工宿舍楼共计6层,其中:1—2层由投资商使用,使用期限为50年,使用期届满后,投资商将房产使用权无偿归还我校使用;3—6层安置原住户。回建职工宿舍楼所需经费由投资商投资,原则上投资商按原住户现有建筑面积进行回建(包括普通装修,安装好水电等),多出原有建筑面积部份由各住户按大约每平方米1580元补偿给投资方(超出面积部份补偿最终由投资方和原住户商定)。职工宿舍楼低于公路路面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地下室部份归学校所有使用。此外,职工旧宿舍楼在拆除回建期间,由投资商负责原住户安置的全部费用。

  ——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学校综合楼、学员公寓楼及学校厨房餐厅建成后,由县财政于2010年5月上级对县级党校办学水平达标进行最后一批评估验收前投入75万元资购置教学配套设施(具体见附表1、附表2所列配套设备)。

  二是要狠抓队伍建设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要以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践行宗旨为根本,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内容,以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改进领导作风为重点,努力把党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要深化党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干部选拔、培养、使用力度,加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干部人才队伍。特别要创新吸引人才的环境,建设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急需人才的引进。

  根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工作的需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适应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要求的党校工作人员队伍。党校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教学科研人才。党校教学科研人员要做到:

  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热爱党校教育事业,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专业知识丰富,勇于理论创新,具有探索、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现代干部教育方法,具有胜任党校教学工作的能力;学风严谨,品德高尚,为人师表。专职教师总数达7人,占职工总数的60%以上;教师职称结构:高中级职称不低于70%;教师全员培训达到每年每人30日以上;每年挂职锻炼\基层锻炼\业务进修人数不低于教师总数的20%;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规范,聘用手续完备,对象实现动态管理,并逐年递增;用一至三年的时间逐步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制度,实施效果较好。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注入发展新活力。改革开放是振兴党校的必由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党校体制机制,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管理体系。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争取县委支持,确实履行赋予县委党校指导、协调和整合资源的新职能,把已经初步构建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三级(县-乡-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拓展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班次设置和管理实现创新等引向纵深发展,以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新的措施、新的方法,重新审视党校工作,拓宽党校工作的思路,创新党校发展之路。

  四是积极向县委建议保证党校工作所需经费。党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确保党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行政后勤等各方面工作的需要。

推荐访问:科学发展观 调研报告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专题报告 科学发展观研究 调研报告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汇报 科学调查报告 科学发展观的评价 科学发展观百度百科 分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汇报 科学发展观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