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堂建筑空间发展与演绎

时间:2022-06-10 16:0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堂建筑空间发展与演绎,供大家参考。

***堂建筑空间发展与演绎

***堂建筑空间的发展与演绎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堂随着***的发展而在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空间形式与最后所确定下来的空间模式。早期的***建筑延承着之前历史所传承的两种空间形态:巴西利卡和集中向心式,随着***的发展与基督礼拜仪式的需要,逐渐确定了拉丁十字的空间结构。本文以“中心”和“路径”为空间模式分析了***空间,以及现代***堂对此的演绎。

关键词:巴西利卡集中式拉丁十字中心路径

广义的***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及更正教,一般人称前二者为旧教、后者为新教。

狭义的***则仅指新教,由马丁•路德•金在16世纪倡导宗教改革而后分别在欧洲大陆

及英国建立。教堂、礼拜堂、聚会处、聚会所,都是指***徒门聚会所使用的建筑物,尤指礼拜天主日崇拜时所使用的空间,且都属于“教会空间” 。英文Cathedral、Church 、Chapel 三个词汇,均含有“教堂”的意思,但各不相同,第一种专指天主教堂,一般规模较大,教会内部组织完备,是统领一片教区的主教堂,教堂内有红衣主教,这种天主大教堂称之为Cathedral;Church 多指教区中除了天主大教堂的其它中型教堂,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新教教会,也大多采用这个单词。而Chapel 通常专指提供聚会的独立小教堂,功能单纯。

一、巴西利卡的改良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确定***为国教。由于***具有“平民化”特性,人人是平等的,因此,教堂的空间要大到能容纳所有归属他的子民,且内部没有阶级差别。因此罗马人作为群众聚会的集会所,即巴西利卡(Basilica )(图1),巴西利卡在古罗马是一种法庭,

可以满足多数人的聚会的这种大空间结构,恰可以满足***所需要的这种平等且无阶级差别的空间。

早期***堂虽然沿用罗马巴西利卡式的空间形式,但作了部分修改(图2),为了更适合于信徒们聚会使用,也更加合乎人体尺度。一方面,巴西利卡内部其中一侧的环形柱廊因功能不再需要而取消,这样,巴西利卡巨大的容量就可以容许圣餐仪式礼拜的进行;而原来堂皇壮丽的入口,被设置于对面圣坛的另一短边上,这样就打破了这种长方形平面的双向对称性,只保留纵向一条轴线,也就是人流活动的方向线,强调教徒进入教堂对上帝的崇拜,这种入口长向路线的确定使“路径” 这一空间概念得以显现。而轴线尽端源自于罗马的半圆形凸出的结构体

tribunal ,成为神的庇护所,是教徒行进过程中的视觉中心,每个人都

能独自与神面对面。“中心”的概念在“路径”的辅程下得以加强。另一方面,***讲求

精神内省和仁爱的教义需要一个为人而设的环境,因此他们结合了人体尺度,缩小巴西利卡

1

的尺度,建造***堂的空间环境。“古希腊人创造建筑物适应人体的尺度,是通过柱子与

人的身高之比这种静态的比例来达到的。而***,他们只承认和提倡人的活动性:他们的整个建筑是按人的活动路线来构成方向性的,是沿着他通过建筑物的方向来建造和组织空间

的。” 1

最早的集会所平面形式的教堂,是康斯坦丁命令建造的罗马城Lateran Basilica(St. Giovanni in Laterano,公元313〜320年)。它显示出了这类教堂的原型(图3)。它有着两侧各两道柱廊的长方形平面,这轴线最后终止于一半圆形凸出的后殿(apse,也就是罗马式的

半圆形tribunal区域),在半圆形后殿之前则形成一垂直于入口轴线的侧向凸出空间,这两个凸出空间是被封闭作为器物储藏室之用。2

圣彼得教堂(图4, 5)曾是君士坦丁时期最大的巴西利卡,在16世纪时被现在的圣彼

得大教堂完全取代,它在公元333年动工,盖在了以身殉教的使徒圣彼得的墓上,以作为朝圣神殿或殉难所。这座巴西利卡的与众不同,是在它的半圆形凹室与教堂下厅间增加了一个很宽的横翼。其意在于为成千上万名来自罗马和帝国其它地方的朝圣者提供一个长十字形空间,使他们能够膜拜安在凹室弦线位置处的神龛。这种礼拜空间加强了教堂空间的纵向延伸。

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堂出于膜拜仪式的需要,对巴西利卡作出了适于自身的不同改善,

巴西利卡应该是一个相当实用的工具,通过高侧窗宣泄而下的光线象征了光明的基督世界,而半暗的两侧通廊在加深纵深感的同时,更加强了中心的光明,这种型制的潜力在以后与基

督的教义更加地结合起来,表达人类从世俗走向基督的忏悔与领悟。

二、集中向心式的发展

在西欧发展巴西利卡这种教堂类型的同时,在东欧,***堂则采用了以集中向心式构

图,有圆型,八角型或是希腊十字型。采用这种型制的***堂最早可追溯到君士坦丁建于

耶路撒冷圣墓所(Holy Sepulchre,公元328~336年)(图6),其平面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巴西利卡的一端,出现了一个圆形的集中式空间,据推测内部空间是与罗马万神庙相似,并且洗礼仪式的需要促进了这种集中式空间的发展。

相较于这种集中式的构图,西方基督建筑更偏向于采用巴西利卡的空间型制,而集中式因为空间与结构的限制,并不被向大众宣扬***义的大型教堂所采用,有时则是作为一种

陵墓性质的宗教建筑,便于少数人举行礼拜仪式。

三、巴西利卡与集中式的结合

在***被正式定为国教后,巴西利卡和集中向心式得到同时发展。二者作为***堂

1布鲁诺•塞维.建筑空间论一一如何品评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岀版社.2006. P55

2参见褚瑞基.建筑历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P161.

2

的型制,特点都非常突出。巴西利卡空间开敞,容量大,可以容纳更多的信徒,这也是基督

教堂最初需要宣传教义时首先看中的优点,其次,这种长向的空间结构更容易设置固定的圣

坛,以供信徒礼拜。集中式其向心的型制则更加容易表现垂直高耸象征天国的空间。那么二

者能否结合起来,利用共同的优势呢?到了公元5世纪及6世纪时,***建筑出现了二种型制的结合。巴西利卡的末端与集中式的圆形大厅结合在一起。最能代表这种类型的就是位

于君士坦丁堡著名的圣索菲亚(S.Sophia, 532~537年)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图7)它的中心结构就象是一个集中形的向外扩展,中央部分是一个巨大的穹顶,而中西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半圆穹顶的突出结构体,似乎要冲破中央穹顶对它的

束缚,它的半径与中央穹顶相同,形成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特殊的空间与非凡的结构体系。强烈的轴线空间与中央放射的结构形式并存,而表示“上帝之城”的中央穹顶在早期的仪式

中,是禁止信徒进入其中的,世俗的路径就与代表圣灵的中心并置,幽暗的柱廊与光线充足

的中心穹顶空间相对比,营造出神秘的宗教场所气氛。而在空间上,大教堂不强调平面长向主轴,水平延伸的空间观转为垂直空间向度。“中心”空间在此得以体现。

这种集中式空间与巴西利卡空间的结合,结合朝拜仪式的需要,在集中式空间中同样出

现了一条存在于巴西利卡中的引导教徒膜拜的路线,从而打破了单一的集中构图,加剧了早

期***堂长向的趋势,使空间具有一种紧迫的效果。这种“路线”的出现,使得集中式的平面不再单一,而是噪动地向外扩展,在中心与路径之间形成强烈的张力。

四、拉丁十字的出现

西方建筑平面上的主要改变,首先是来自圣坛处,自公元7世纪后,原有转借自罗马集

会所式平面的半圆形后殿,有被扩大、拉长的现象。据考证,可能是与当时的***教士们

(尤其是法国)每天都要做礼拜的习惯。因为礼拜的地点不一定要在巨大的中堂中而是在较小的礼拜堂进行,所以被扩散在圣坛四周的分隔区域,也导致了东侧后殿的拉长。3这种短轴侧出的轴线,被称为是耳堂(transept),以及教堂长轴成垂直交叉状的平面,

在后代的发展中几乎成了罗马风式和哥特教堂的标准式平面。这种类似十字架平面的教堂在

8世纪后已经慢慢地定形,除了其功能使用以及视觉效果之外,它的意义也可能是来自于模仿“拉丁十字平面”图。拉丁十字是耶稣受难时被订上的那种木桩形状,于是拉丁十字形常

常被隐喻为耶稣基督的身体。(图8)

这种拉丁十字的出现概括了“中心”和“路径”这两种空间概念,路径就是拉丁十字的

的长轴,也是***徒从世俗之门逐渐接近天国,自我内省的超越之路。这条路径概念也结

合了***徒的“自我救赎”的概念。“中心”就是拉丁十字的交叉点,在这一点上的中心

不仅是平面上的,同时也是空间概念上,空间上耸立的采光塔是教堂的最高点,神圣的光从

这洒落,象征天国,而路径这一空间序列更加加强了这一“中心”。

五、“中心”与“路径”

3

Bill Risebero. The Story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5. P57

3

在所有著名的早期***建筑中,除了就圣彼得教堂之外,几乎所有的教堂圣坛都位于

东侧,这是因为***圣地是在东方,因此东方成为礼拜时所应面对的方向,

早期的***建筑的特征是由超越功能差异和当地环境的某种基本属性来决定的。在任何一个早期***堂中,我们都会找到同样的非物质化和内向性的期望。这种明确的内向性(interiority)是所有的早期教堂所共有的。早期教堂被看作是室内的世界,代表永恒的上帝

之城(Civitas Dei )的场所。“早期基督时代的人们不拥有从自然、人类或历史现象中抽象出

来的安全感。他们只有拒绝这些现象,才能够接受那些使它的存在变得有意义的恩典。因此, ***的存在空间并不是从人类有形的环境中生长出来,而是象征着一种就赎的承诺和过程,这被具体化成为一个中心,或者一条路径。通过将这样的中心和路径建造成教堂,新的存在意义就变得明确可见了。” 4

通向天国的道路是漫长的,而用建筑的语言,它被一条纵向的轴线所具体化了,作为一条救赎之路通向祭坛;而“中心”则是采用高耸空间,利用彩色马赛克以及装饰壁画营造出

一种内在的场所,只有提升自身的内心,人类才能找到真正的存在意义,

后来的***堂的发展虽然经历过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秩序空间,巴洛克时期追求空间

解放的反叛,但是“中心”与“路径”的模式却深深烙进了***堂的空间形式中。

六、当代***堂的演绎

安藤忠雄设计的六甲山教堂( 图9),也即著名的“风的教堂”,位于神户地区的六甲山

顶。安藤在设计这个教堂之初,为了尽可能保存原有自然环境,设计了一个具有180°的教堂入口。该教堂包括一个教堂,一座钟塔,一组连廊以及限定用地的围墙。通常,教堂主厅与教堂建筑是一个整体,但在这个案例中,教堂是一个混凝土实体,而连廊则是一个玻璃筒,二者的分散更加强调了“中心”和“路径”的概念,而“路径”的概念尤为突出。

连廊长达40米,是由一系列2.7平方米的混凝土构架组成。连廊顶棚由玻璃天窗和“ H" 形联系梁构成1/6圆拱状屋顶,连廊均开敞,微风习来,连廊便成为“风的通道”。安藤在

很好地将“路径”这一概念纯粹地提取出来,并消除了历史上的先例中的昏暗压抑的做法,反而利用单纯的几何形,将自然与人结合起来,试想走在这种通向圣坛的通道中,柔和的光

线以及习习的微风如何不让人省思忏悔呢。

信徒通过这个连廊,再转90°,打开钢门便进入教堂,南侧光线和绿色的自然由大片

落地窗渗透进教堂中,自然在这里以抽象的方式得到体现,在教堂大厅的设计中,因为基地的限制,教堂位于山顶最为缓坡的地方,安藤为了尽可能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连廊以及与连廊平行的教堂与东西向成为15°充足的阳光从南侧大窗渗入,照亮西侧圣坛。

在这个教堂的设计中,安藤利用地形,将路径和中心分别表现为一个通廊和一个礼拜大厅,尤其位于自然和风中的路径更加表达了信徒通向天国的道路,无论信徒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走在这条通道中,毫无疑问,抽象的自然所带来的宁静很好地表达出了宗教的澄静,而且毫无疑问,通过将4[挪]克里斯蒂安•诺伯格一舒尔茨,李路珂欧阳恬之译.西方建筑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岀版

社,2005. P60.

4

这样的路径和中心建造成的***堂,存在意义就变得明确可见。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张彤编著. 安藤忠雄.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 褚瑞基. 建筑历程.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3. 罗小未,蔡琬英.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 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

4. 布鲁诺•塞维.建筑空间论一一如何品评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 [挪]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李路珂欧阳恬之译•西方建筑的意义•北京: 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5

6. 傅朝卿. 西洋建筑发展史话.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7. Bill Risebero. The Story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5

5

推荐访问:基督教教堂年终总结 基督 教堂 演绎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