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五篇

时间:2023-01-02 18:25:06 来源:网友投稿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九年级数学第二章2.6节。应用一元二次方程(1),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五篇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九年级数学第二章2.6节。应用一元二次方程(1),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四、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五、重难点、关键。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法制知识

  关键: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提出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①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 滑动的距离大于1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

  ②如果梯子长度是13米,梯子顶端下 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分组讨论:

  ①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列方程?

  ②涉及到解的取舍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决定解到底是多少?

  活动目的:

  以学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问题为素材,以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中边长的关系为切入点,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支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的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三边关系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意图

  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做一做,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见课本P53页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中点。一艘军舰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途中与补给船相遇,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结果精确到0.1海里)。

  该部分是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粗线条解决。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

  ①审清题意;

  ②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

  ③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中点,从A出沿南偏到C的海里?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让学生自己反复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并在这个前提下抓住图形中各条线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分析题意遇到困难时,教学中可设置问题串分解难点:

  (1)要求DE的长,需要如何设未知数?

  (2)怎样建立含DE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中能找到吗?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4)选定RtDEF后,三条边长都是已知的吗?DE,DF,EF分别是多少? 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层分析,在分组讨论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即:

  速度等量:V时间等量:t军舰=2×V补给船

  军舰=t补给船 三边数量关系:EF2FD2DE2 弄清图形中线段长表示的量:已知AB=BC=200海里,DE表示补给船的路程,AB+BE表示军舰的路程。

  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准未知数,用未知数表示出线段:DE、EF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判断解的合理性。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

  (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

  (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

  设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 解方程得 x1=10, 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

  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应用拓展 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十九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四、小结作业

  1.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1)数学知识

  (2)法制知识

  2.作业:教材P53,习题22.3第 1、2、6题,P58,复习题22第6题。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2

  【教学内容】

  《小数除以整数》例1及相关练习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4、培养学生的计算方法。

  5、渗透法制内容:

  (1)《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第二是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2)《城市垃圾管理办法》

  【教学重点】

  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关键】

  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回忆整数除法的意义。

  (二)计算:

  268÷ 4

  224÷ 4

  256÷ 6

  345÷ 15

  1、分组指定一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重点说一说224÷ 4怎样算。

  3、老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创设情境,渗透法制教育

  1、出示题目,创设情境随着生活水*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暑假期间,老师也参加了清晨健身行列。在广场老师四天跑了22.4千米的路程。你能算一算老师每天跑多少远吗?

  2、根据题意,渗透法制教育

  (1)启发式提问:同学们,你知道这个题目的意思与我国的哪部法律中的规定有关吗?请给大家分享一下。

  (2)学生讨论。

  (3)出示:《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一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第二十二条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野营、体育夏(冬)令营等活动。

  (4)学生读读。

  (5)教师点拨。

  (二)提出问题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困难时可求助同学和老师。

  (三)交流问题

  1、小组内交流答案并互相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相信每一位同学所得出的答案都有自己的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吧,把不明白的弄明白,比比看,看哪个小组解决困难问题最多,要加油噢!

  2、小组内交流,师收集相关信息。

  (2)分小组在指定的黑板上进行板演。强调全组人员参与。在交流后,指定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板演,全组参与。

  (3)全班分组展示。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适时的知识冲突,突出学习目标。

  (四)算法展示

  1、对每一道的算法进行展示

  生1: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生2:22.4÷4=5……2.4

  生3:先把22.4扩大10倍,变成224,用224÷4=56,再把商缩小10倍,得出结果是5.6。

  生4:直接算出22.4÷4=5.6

  生5:列竖式计

  师:分别介绍你是怎样想的?听明白了吗?生5的后面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呢?

  2、比较算法间的不同,择优。

  问:会用竖式计算了吗?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3、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五)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

  1、第一步用22除以4,商5余2。这里的24表示什么意思?第二步又怎样算?

  2、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观察这个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

  3、我们今天所学的22.4÷4和我们以前学的整数除法224÷4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法呢?

  (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二、拓展知识外延

  1、列竖式计算。

  25.2÷6 34.5÷15

  2、

  计算下列各题。

  9.42÷6

  94.2÷6

  87.64÷7 87*÷7

  反馈后教师问:如果计算出第一题的结果是1.57,你能估计出第二题的结果吗?已知第三题的结果是12.52,你能说出第四题的结果吗?为什么?

  生:看被除数的小数点。

  师:看被除数的小数点想什么?

  生:想商的小数点。

  3、根据5823÷3=1941,口算下列各题。

  58.23÷3=

  5.823÷3=

  582.3÷3=

  三、课堂小结

  (一)启发学生总结本堂课的知识。

  (二)教师归纳总结。

  四、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2、课外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

  2.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3.通过案例分析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触目惊心: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呢?未成年中小学生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你对国家的相关法律知道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法律法规。

  2、师总结并出示课件。

  法律词典: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

  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合作交流:

  问题1、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问题2、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还有什么?

  自我预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大量事实证明,不良行为习惯正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青少年要从小事和日常生活做起,堂堂正正走好人生每一步,坚决摒弃不良行为。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对应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5、法制教育。在练习中利用*是轴对称图形渗透《*》法第二条和第三条。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笑吗?老师现在就让大家看一张人的脸,大家看完后,可不要笑得大厉害啊!

  (出示一张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

  2、大家都笑了,谁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笑呢?

  3、那么这张画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生:画得不漂亮。)为什么觉得画不漂亮?

  4、小结:正是因为这张人脸的两个眼睛都在一侧,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这幅画画得不漂亮。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只蝴蝶,大家说这只蝴蝶漂亮吗?大家说这只蝴蝶有几对翅膀。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两对翅膀在大小上有什么特点?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正是因为这只蝴蝶的两个翅膀一样大,而且在身体左右两边各一对,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到这只蝴蝶很美丽。

  2、图片展示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美。谁来说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在几何图形中,我们经常见到的轴对称图形有很多,请同学们看下面这些图形: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的随堂练习

  学生讨论,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答案。

  2、师展示我国的*图案,问:我国的“*”是轴对称图形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按照一九五零年中央人民*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图案》和中央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图案制作说明》制作。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欣赏“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有的是人们受到这些对称现象的启发,设计出具有对称美的东西!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来看看人类及大自然的伟大的创作,看看你能不能从中体会到对称美呢?(多媒体播放课件)

  (1)自然中的对称美。

  (2)欣赏建筑的对称美。

  (3)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剪纸艺术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中折叠法剪纸,就是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剪出的美丽的图案,成为民间的一门艺术。同学们欣赏一下这些美丽的剪纸——*剪纸。

  四、课时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去之后搜集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看谁搜集的多。

  教学反思

  1.本堂课一开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和电脑动画引入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不仅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要学习的新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素材具备激趣引题的兴味。

  2.教学过程中,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本节课的一开始,通过出示两只眼睛都在左侧的"人脸画和一只美丽的蝴蝶进行对比,让学生感悟到不对称的物体不美丽而对称的物体具有美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适当的地方恰到好处地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符合“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要求。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5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九年级数学第二章2.6节。应用一元二次方程(1),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四、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五、重难点、关键。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法制知识

  关键: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提出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①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 滑动的距离大于1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

  ②如果梯子长度是13米,梯子顶端下 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分组讨论:

  ①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列方程?

  ②涉及到解的取舍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决定解到底是多少?

  活动目的:

  以学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问题为素材,以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中边长的关系为切入点,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支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的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三边关系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意图

  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做一做,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见课本P53页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中点。一艘军舰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途中与补给船相遇,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结果精确到0.1海里)。

  该部分是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粗线条解决。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

  ①审清题意;

  ②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

  ③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中点,从A出沿南偏到C的海里?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让学生自己反复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并在这个前提下抓住图形中各条线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分析题意遇到困难时,教学中可设置问题串分解难点:

  (1)要求DE的长,需要如何设未知数?

  (2)怎样建立含DE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中能找到吗?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4)选定RtDEF后,三条边长都是已知的吗?DE,DF,EF分别是多少? 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层分析,在分组讨论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即:

  速度等量:V时间等量:t军舰=2×V补给船

  军舰=t补给船 三边数量关系:EF2FD2DE2 弄清图形中线段长表示的量:已知AB=BC=200海里,DE表示补给船的路程,AB+BE表示军舰的路程。

  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准未知数,用未知数表示出线段:DE、EF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判断解的合理性。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

  (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

  (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

  设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 解方程得 x1=10, 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

  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应用拓展 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十九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四、小结作业

  1.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1)数学知识

  (2)法制知识

  2.作业:教材P53,习题22.3第 1、2、6题,P58,复习题22第6题。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5篇扩展阅读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5篇(扩展1)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

  一、教学内容:

  当前暴力犯罪突出,团体犯罪严重,各种社会团体因素对当前中小学生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本节课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教学过程:

  1、引言:

  同学们都有十一、二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

  2、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呈低龄化趋势。

  (2)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

  (3)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

  (4)犯罪的类型复杂。

  3、学生讨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4、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1)社会的因素。

  (2)家庭的因素。

  (3)学生的心理因素。

  5、相互交流。

  学生与主持人对某一案例,一起讨论,各抒己见。

  6、布置作业。

  本周大家就本节班会课写一篇周记,谈谈自己应如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青少年。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2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故事梗概,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 欣赏斑羚飞渡的悲壮美画面,感受献身精神。

  3、 探讨置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珍爱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5、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刑法》的部分条款。

  6、 明辨本文狩猎者行为的是与非。

  7、探讨: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应怎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 重点:感受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的美德。

  (二) 难点:理解课文主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讲述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迁徙抱团变成球体滚动使种族生命得以延续的故事,导入课题。

  2、介绍作家及作品

  3、关于斑羚知识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示例:一群斑羚羊被狩猎队逼到绝境,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成功飞渡。

  2、理清文章脉络

  (1)斑羚飞渡历经的"过程

  身陷绝境(极度危险)——峰回路转(一线生机)——斑羚飞渡(从容一跃)——走向彩虹(英勇献身)

  (2)给文章分层次

  飞渡前:被逼伤心崖——身陷绝境 飞渡时:老垫小飞渡——脱离险境 飞渡后:剩镰刀头羊——走向彩虹

  三、研读课文,探讨问题

  问题1:阅读1-2自然段,分析:斑羚羊身陷什么样进退维谷的绝境?这两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问题2:阅读4-8自然段,分析:在斑羚群体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采取了哪些行动?抓住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了它哪些美德?

  (反思:抓住镰刀头羊三次叫声的不同来分析。)

  明确:采用了外形、动作、神态、叫声四种描写方法;表现了它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危从容、勇于自我牺牲、视死如归等美德。

  问题3:选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次主要写到彩虹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一次:渲染一种神秘的色彩,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第二次:烘托飞渡的气氛,渲染飞渡的悲壮美;第三次: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问题4: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里的灿烂仅指彩虹吗?

  明确:不是仅指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问题5:课文第11段中写道:“和那道彩虹*行,又驾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是“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明确: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四、总结扩展,渗透法制

  (一)本文描写的斑羚的悲剧是被尊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造成的,本文中人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作者批判了人类的这种侵害行为,引发人们深思。

  (二)人的这种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是否合法?我们来看下列法律的规定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九条: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第十六条: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必须向*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第三十一条: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

  第三百四十一条:……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五、作业

  1.课后阅读描写第一对斑羚飞渡的段落,并复述全过程。

  2.从斑羚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3

  一、 主题班会的目的

  通过案例分析,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完善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班会的活动方式

  班干部主持,师生共同参与,以讲解、朗诵、讨论等形式展开。

  三、班会的理论分析

  1、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认识能力、鉴别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地传递和接受信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将校内法制教育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提高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认识能力。

  2、引起学生的现实关注;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日趋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已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专家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不到位;二是受家庭负面的影响;三是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成长环境,对青少年至关重要。学校教育固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但光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学生天天受到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影响,同时也天天受着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上各种人的影响。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必须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共同加以解决。学校的法制教育要首先走在前列。

  3、促进法制教育课的教学。使学生的法制教育学习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学以致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澄清学生心理及思想感情中的模糊观念。

  四、班会活动流程

  案例介绍——教师讲解周边的一些案例——实话实说(讨论)———齐诵——宣布班会结束

  实践证明,青少年学生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青少年学生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重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青少年学生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青少年学生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青少年学生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讨论题:

  (1)年少犯罪就值得宽恕吗?

  (2)你怎么样安排假期?

  教师讲解周边的一些案例

  全体学生齐诵:《小学生守则》

  6、班主任总结:不管一个人的知识多么丰富,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如何好,当他带上法盲的眼镜时,就容易走错路,跨过法律的界线。让我们擦亮法律的镜片,让他们与法同行吧。

  7、班干部宣布班会结束。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4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九年级数学第二章2.6节。应用一元二次方程(1),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四、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五、重难点、关键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

  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法制知识

  关键: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提出问题: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①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 滑动的距离大于1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

  ②如果梯子长度是13米,梯子顶端下 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分组讨论:

  ①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来列方程?

  ②涉及到解的取舍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检验,决定解到底是多少?

  活动目的:

  以学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问题为素材,以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中边长的关系为切入点,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支点,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的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三边关系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意图

  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做一做,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见课本P53页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中点。一艘军舰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途中与补给船相遇,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结果精确到0.1海里)

  该部分是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粗线条解决。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

  ①审清题意;

  ②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

  ③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中点,从A出沿南偏到C的海里?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让学生自己反复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并在这个前提下抓住图形中各条线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分析题意遇到困难时,教学中可设置问题串分解难点:

  (1)要求DE的长,需要如何设未知数?

  (2)怎样建立含DE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中能找到吗?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4)选定RtDEF后,三条边长都是已知的吗?DE,DF,EF分别是多少? 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层分析,在分组讨论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即:

  速度等量:V时间等量:t军舰=2×V补给船

  军舰=t补给船 三边数量关系:EF2FD2DE2 弄清图形中线段长表示的量:已知AB=BC=200海里,DE表示补给船的路程,AB+BE表示军舰的路程。

  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准未知数,用未知数表示出线段:DE、EF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并判断解的合理性。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

  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

  (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

  (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

  设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

  1+x+x(1+x)=121 解方程得 x1=10, 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

  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应用拓展 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十九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四、小结作业

  1.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

  (1)数学知识

  (2)法制知识

  2.作业:教材P53,习题22.3第 1、2、6题,P58,复习题22第6题.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

  一、导入课题

  前两课,我们体会到手能传递幸福、友好、真诚、快乐……能带给人们美好生活。又目睹了张迎善那双特大号的、粗糙、有力的手。今天,我们来近距离研究一下自己的手。板书课题:手上的皮肤

  二、出示目标:

  1.通过学文,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增强对手的情感。

  2.学习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1分钟识记生字。

  4.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用来总说的段落。

  四、品读感悟

  1.指名回答找出来的段落。并说说从中获得的信息。

  第一自然段。 (概括地介绍我们的手有许多有趣的地方。)

  第六自然段。 (说明手的用途多,手上皮肤的学问也多。)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质疑:根据前两段的学习,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在大家自学前,我们先看金钥匙又教给我们的新的学习方法,翻开书,齐读。〔小黑板出示金钥匙〕

  4.共同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此段,思考这段围绕什么来写的?(2)画出指纹的特点及作用。(3)看一看自己的指纹有什么不同;你还知道指纹有什么作用?(4)汇报。

  5.总结学习方法:(1)读课文。(2)找中心句。(3)画出指纹的特点及作用,用①②③标出来。

  6.用同样的方法,自选学习2、3、5三自然段中的一段,小组合作学习。

  7.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引导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段中处理的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人双手的特点?

  ②第三段中处理的问题:如果有人去看手相,你打算怎样劝说?

  ③第五段中处理的问题:相互比一比指甲是否相同。

  8.小结:看板书,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有关手上皮肤的知识呢?

  师介绍方法2:想想每段写的是什么,把各段的意思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总结文章结构顺序:总——分——总

  其实,在这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运用了列数字、假如等写作方法。像这样,通过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一种事物的文章,叫说明文。)

  五、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今后应该怎样来保护手?

  2.运用批注的方法自读《手指》。

  3.运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手指》的主要内容。

  六、总结:

  人人都有两只手,但灵巧的程度不一样。手的灵巧在于手脑并用。勤动脑又勤动手,才能心灵手巧;动脑又动手,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5篇(扩展2)

——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

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有关法律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比较适用的法律条规。

  能力目标:在了解相关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对自己及旁人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的小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用具

  传统教学工具与现代教学工具相结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走在繁华的大街上与人擦肩而过时;当你走在僻静的乡间小路留恋于周围的美景时;当你与别人交往接待时;当你购物时;你是否想到"侵权"两个字,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为了每个人幸福和快乐,让我们多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增强我们的法律意识吧。为此我们准备了这次《法制教育进课堂》主题班会,在这次班会上我们将通过各种形式来了解掌握法律法规常识,从而使我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二、讲解新课

  1、法制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是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

  2、我们*的法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会有法律的产生?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原始社会,是没有法律的。那个时候,当一个部落和另一个部落出现矛盾时,往往采取“以牙还牙”的报复方式来解决,而不是依靠法律来解决。如果一个部落的人杀了另一个部落的人,那么另一个部落的所有人都会为被杀的那个人报仇。这样整个社会非常混乱,大家的人身安全每天都受到威胁。只有在夏朝建立后,才通过制定法律来防止这种混乱。所以法律是从夏朝开始的。

  3、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民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4、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制度

  校园安全不要在教室追逐玩耍,因为活动空间狭小、安全隐患多。进出教室要有序、不要推挤。有序进出,顺利又迅速;推挤容易产生意外,出入也不顺畅。

  案例分析:朝阳市某中学小学部五年级在二楼上课?地震开始时,有一名教师说是地震,学生就惊恐地冲出教室,沿楼梯拥挤奔逃?其中有两位男同学分别由二楼通道、窗口跳下、两人落地撞伤后,又被人流踩踏致重伤,送医院抢救无效身亡。

  在走廊奔跑、追逐玩耍容易发生意外。上下楼梯时,尽量靠边行走、不要奔跑。体育课、室外活动时……正确使用运动器材、注意听从老师指挥,注意周围同学动向,不要进入其活动范围。

渗透法制教育教案2

  一、教学目的:

  安全工作以及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它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安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事事有人抓,时时有人管”,每个同学都要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方面的锻炼,提高警惕性,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安全、文明、健康、快乐地度过难忘而又富有意义的住校生活。同时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也是十分必要。

  二、教学过程:

  (一) 你对法律知多少:

  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者变相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二)结合学校的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住校生安全防范”的意见,希同学们时刻牢记,严格执行。

  1、来校和回家途中不逗留、游玩,高度注意交通安全。

  2、严格执行学校规定,寝室内不存放贵重物品和大额现金(50元以上),保管好自己的IC卡。学校不提倡学生穿名牌服饰来校,提倡节俭。相关私人物品放入箱柜,上锁,自行车按规定停放,上锁。

  3、爱护学校公共财产。如扫把等严禁用手游玩;不用力攀折上铺档板;不做有危险性的游戏,如铺与铺之间的跳跃等;不私拉乱接电线;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4、不在走廊楼梯处冲撞玩耍,要轻走轻声。严禁在窗台、扶栏等危险处攀爬、游玩、晾晒衣物等。

  5、打扫卫生时,要注意安全。

  6、开水瓶要整齐地靠墙摆放,避免走路时碰翻。

  7、严格执行事前请假制度,如有请假,至少要报告班主任值周教师。按时就寝、起床,寝室长点名严格执行零报告制度。睡觉时严格遵守规定,不两人同睡一铺,不容留非本寝室人员过夜,不擅自调换床位。

  8、遵守纪律,熄灯后安心入睡。不讲空话,严禁点蜡烛,严禁用打火机。不传播无聊、迷信、下流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言论。

  9、注意冷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健康。如有生病,要及时报告班主任,不能拖延。

  10、既关心、团结同学,又要注意谨慎交友。要关注同学的心理情绪变化,互相安慰、鼓励。如有反常情况,寝室长有责任及时报告值夜老师。

  11、男生、女生都要提高抵抗诱惑的防范意识,自尊、自重、自爱,提高对坏人坏事作斗争的能力,不轻率与陌生人结交,不经管理人员允许,男生严禁进入女生生活区。

  12、注意饮食卫生,不带饭菜点心零食来校。如发现食堂有过期、变质、三无食品出售,可马上向学校反映情况。

  三、总结

  以上安全防范措施还需同学的深入理解、拓展,力求做到万无一失。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同学,学校将视情节轻重作出相应处理,对严重违纪学生将作纪律处分。

渗透法制教育教案3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班上共有45位学生。根据上期期末成绩分析我班学生基础还算可以,优生有12人,40分以下的有6人,在二年级上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但是同时可以看出学生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后进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教师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五册数学主要包括九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测量;倍数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和一个总复习单元,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倍的认识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在空间和图形方面,安排了四边形的认识;在量的计算方面,安排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时、分、秒。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数学广角"和两个数学实践活动。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三、学期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有余数的除法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五、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结合课题,在课堂交流和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些调查、分析,进行一些尝试。

  5、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时进行课堂教学的总结反思。

  6、注意将数学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将教学内容中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7、注意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8、严格抓好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

  9、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重视培养问题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可以结合当时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替换材料内容,以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还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0、在处理教材时,注意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不要随意拔高和降低难度。

  六、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措施

  (一)后进生辅导

  对学困生要实施“一帮一”措施,让好学生在课余空闲时间给予辅导帮助。教师在课余时间也要对后进生进行辅导,以免一拖再拖,耽误最佳辅导时机。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在共同的基础上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尖子生,让他们当先生说一说,将一将。习题的总量也要分层。可以每次课后布置一道思考题由尖子生完成。

  1、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习为主;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

  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思想,从根本上消除辍学的现象,确保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尖子生辅导

  1、创设竞争的氛围,如优等生他们之间的竞争,挑战难题的竞争等,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2、为他们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完成一个个既定的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增强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3、鼓励他们尽量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数学问题,尽量想一想与众不同的方法,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4、教育他们多帮助需要帮助的其余同学,在帮助人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法制教育

  (一)小学法制教育要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普及有关法律的基本常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

  (二)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增强中小学生依法进行自我保护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

渗透法制教育教案4

  教学内容:

  正面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乐于参与投掷项目的学习,并在活动中增强信心。

  2、初步掌握双手正面投掷实心球技术,并通过投掷练习,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力量及爆发力等身体素质。

  3、提高机体的爆发力和身体协调性,培养学生安全锻炼的意识。

  4、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我,并在运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5、渗透法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教学重难点:

  投掷时动作的合理用力顺序及身体的协调性。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并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节课内容、任务及要求。

  (4)游戏:原地传球接力。

  场地器材:在球场上,实心球8-12个。

  方法:把男女生分开,男女生各分成四路纵队,每队人数相等,队员前后相隔1米左右,游戏开始,每队排头队员双手持球从头上后摆传给第二人,第二人接球从胯下向传给第三人,单数队员按第一人方法,双数队员按第二人方法传至最后队员,先传达到为胜。

  规则:

  ①以教师口令统一开始;

  ②按规定动作传接球;

  ③谁掉球谁捡球。

  法制渗透点:告诫不按游戏规则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对于违反纪律,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生,可以给予相应的处分,解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动作,要领:

  (1)握球和持球

  握球的方法:两手十指自然分开把球放在两手撑,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球的两侧将球夹持,(男生两食指接触,女生两食指中间距离为1-2厘米),两大拇指紧扣在球的后上方成“八”字,以保持球的稳定。握球后,两手下垂自然置于身体前下方,这样可以节省力量,在预摆时增大摆动幅度,握球和持球时应注意:

  ①球应握稳,两臂肌肉放松;

  ②在动作过程中能控制好球并有利于充分发挥两臂、手指和手腕的力量。

  (2)预备姿势

  两脚前后开立,前脚掌离起掷线约20-30厘米,前后脚距离约一脚掌,左右脚间距离半脚掌,后脚脚跟稍微离地,两手持球自然,身体肌肉放松,重心落在两脚中间偏前,眼睛看前下方。

  (3)预摆

  预摆是为最后用力提高实心球的初速度创造良好条件,预摆次数因人而定,一般是一至二次,当最后一次预摆时,此时球依次是从前下方经过胸前至头后上方,加速球的摆速,此速上体后仰,身体形成反弓形,同时吸气。

  (4)最后用力

  最后用力动作是当预摆结束时两手握球用力积极从后上方向前上方前摆,此时的动作特点是蹬腿、送髋、腰腹急震用力,两臂用力前摆并向前拨指和腕,旨在提高手臂的鞭打速度。先进行徒手练习,注意蹬地,收腹,投球协调,再由轻球到重球进行练习。

  2、学生练习: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人数相等相向站立,距离15米,进行练习,练习时由教师或体育骨干指挥,统一口令进行投掷练习,强调注意安全。

  3、法制渗透点:《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条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由于过错,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的;

  (二)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对于不按要求,不听指挥造成他人伤害的,可以给予相应处罚,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游戏:

  把学生分成两组人数相等(男女生相等),每次比赛每组两队进行比赛,另两队队员为裁判三次有二次是胜的即为胜。

  第一次:抛球击掌,体前向上抛球,击掌后接球,以击掌次数多者为胜;

  第二次:抛球转体,脑后向上抛球,转体后接球,以转体度数多者胜;第三次:蹲、起抛球。下蹲起立的同时向上抛球,下蹲拍地后接球,以

  拍地次数多者为胜。规则:

  ①接不到球或接球脱手落地均为失败;

  ②单手抛球算失败;

  ③越位接球算失败。

  三、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

  2、小结本课。

  3、归还器材。

  4、宣布下课。

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

  学习目标:

  1、在丰富的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认识轴对称知识,会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2、经历探索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的过程,探讨轴对称现象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认识轴对称的实际应用价值。

  法制教育渗透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

  重点:

  了解轴对称图形。

  难点:

  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

  关键:

  从观察、操作入手,直观地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直观的多媒体景象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课件展播: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教师讲述:展播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课件定格,如下图所示

  评析: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自然景观到分子结构,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等,都可以找到对称的事例。

  再比如下面的图案,同学们认识吗?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图案的特征。 学生观察,再由教师介绍,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

  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课本30页,练习

  2、学生动手将一个角、一条线段折叠,看能否找到它们的对称轴。

  得到结论:

  1、角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角的*分线所在的直线。

  2、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线段中点与这条线段垂直的直线,以及线段本身所在的直线

  三、观察思考,继续延伸

  课件显示:课本30页图12.1—3,如下图,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讨论,得到:“上图中的每一对图形,如果沿着虚线折叠,左边的图形能与右边的图形重合。”

  形成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思考: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全等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

  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

  四、随堂练习

  课本31页练习

  五、课堂小结,发展潜能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前者是指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后者是指一个特殊形状的图形,前者涉及两个图形,后者只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

  六、布置作业

  课本36—37页习题12.1第2、3、4题

  教学反思:

  教学时,除了观察以外,还可以结合动手操作,通过把它们沿虚线折叠,观察这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5篇(扩展3)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

  学习目标:

  1、在丰富的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认识轴对称知识,会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2、经历探索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的过程,探讨轴对称现象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认识轴对称的实际应用价值。

  法制教育渗透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

  重点:

  了解轴对称图形。

  难点:

  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

  关键:

  从观察、操作入手,直观地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直观的多媒体景象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课件展播: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教师讲述:展播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课件定格,如下图所示

  评析: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自然景观到分子结构,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等,都可以找到对称的事例。

  再比如下面的图案,同学们认识吗?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图案的特征。 学生观察,再由教师介绍,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

  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二、 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课本30页,练习

  2、学生动手将一个角、一条线段折叠,看能否找到它们的对称轴。

  得到结论:

  1、角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角的*分线所在的直线。

  2、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线段中点与这条线段垂直的直线,以及线段本身所在的直线

  三、观察思考,继续延伸

  课件显示:课本30页图12.1—3,如下图,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讨论,得到:“上图中的每一对图形,如果沿着虚线折叠,左边的图形能与右边的图形重合。”

  形成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思考: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全等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

  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

  四、 随堂练习

  课本31页练习

  五、 课堂小结,发展潜能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前者是指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后者是指一个特殊形状的图形,前者涉及两个图形,后者只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

  六、 布置作业

  课本36-37页习题12.1第2、3、4题

  教学反思:

  教学时,除了观察以外,还可以结合动手操作,通过把它们沿虚线折叠,观察这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5篇(扩展4)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10篇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1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期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仅能够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

  如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校园培养人才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只需具备读写、计算潜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务必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必须的法律知识。

  叶圣陶以前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透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潜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不就应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用心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教学之中,透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明白法律能够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务必将学科教学资料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资料,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务必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务必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贴合法律意识构成的规律,只有充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二、充分利用“渗透渠道”。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及其写作这一重要渠道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资料,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就应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渠道。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一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礼貌、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透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理解深刻的教育。同时,透过批阅,对学生进行应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把握“渗透时机”,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心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齐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师应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务必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理解渗透的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到达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四、把握“渗透度”,直透心田。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切入,从何处渗透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样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彻底,则会效果不佳,功亏一篑;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转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又能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但是度。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道”、“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抓住“渗透渠道”是中心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潜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2

  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渗透法制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呢?

  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和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青少年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确立世界观、是非观、法制观的时期,要使他们接受正确的东西,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教育。因此,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以保证青少年沿着祖国未来需要的道路健康成长。

  一要落实责任,上好法制课。

  小学阶段侧重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行为。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律知识。

  二是要开展形式多样法制教育课。

  比如:举办主题班队会、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形式,通过宣讲法律故事,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人民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都寄希望于广大青少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3

  在学习了《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之后,感受很深。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上好课,更要教会学生做好了。有一句话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有很多事需要做。

  自20**年以来,我省发生的一些重大群性事件,都不同程度有学生特别是未成年学生的参与,表明青少年学生思想首先教育仍在薄弱环节,进一步凸显了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就个人而言,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在渗透中要注意时机与度

  许多老师们在上课时不知道该何时渗透,找不到渗透的切入点,总感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是脱节的。教师应科学地、巧妙地导入法制内容,合法制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性、自然性。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内容,渗透应当是多少,教师们应把握好,如果量过多学生就会觉得很乏味,如果渗透的法制内容太少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当把握好渗透的度。

  二、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能越这个界限。学生主要还是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他们对法律知识只是持懵懂的态度。如果把一些较深的法律常识灌输给学生,结果学生会抵触。

  三、《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该书中没有提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载体渗透法制教育。

  本人认为整个初中13门学科都涉及到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那就不可避免地会利用到现代教育技术。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多的依赖多媒体,只能适当地利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四、渗透的法制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无疑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之一,因此无论什么学科在教学中都应适当的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已经在我省全面开展了,而且也取得不错的效果,近两年来我省未成年人犯罪率有所下降。教育不仅要教好学生学好课本知识,更应当还要教好学生做好人,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一个很大的社会课题,需要每一位老师们的参与,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4

  目前,贵阳市的初中课程中没有单独设立专门的法制课程,但是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却是不容忽视的。法制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稳定。学校是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法制教育它不仅仅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应该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学科的老师应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发挥各有关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自身特点,进行法制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遵守礼仪,遵循规章,从而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并将其有机渗透到学生*时的学习生活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

  下面,我说说我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一点心得。

  一、挖掘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到各学科方方面面的知识,也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对于*时的课堂教学,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如何提高实际操作运用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其实,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同样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也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台。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出教材中这些显性和隐性的素材,潜移默化地将“两纲”教育、法制教育的内容渗透其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第1页共2页“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教材七年级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课《身边的信息》,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信息的特性,引导学生要学会鉴别信息的真伪,不得随意发布虚假信息;如果随意发送淫秽、恐吓他人的信息,或造谣的、谎报险情、疫情等信息,都会受到限制法律制裁。教学中结合地震谣言、淫秽手机短信等实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些信息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对他们来说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往往印象会更加深刻。

  又如七年级《计算机软件》一课,用生活中的事例:工程师王某开发了一种计算机软件,某计算机公司闻讯后打算购买,但因价格问题双方未达成协议。计算机公司遂复制后自用。引导学生讨论某计算机公司这一做法的后果,同时引申出《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八条软件著作权人享有的各项权利。这对学生是不是起了警示的作用呢?在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老师可以把它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例子来展开。

  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从七年级开始,就循序渐进地渗透着这样一种由浅入深的法制意识的形成过程:学校、家庭、社会,规则无处没有,人人都离不开规则,社会也必须在一定的约束下才能够正常运转。中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必须遵守规则,遵纪守法,才能利己利民,才能够健康而茁壮地成长!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必要的,也是社会所必须的。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只要适时地加以渗透,并持之以恒,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的。当你将语言教学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结合起来,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就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新型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5

  一、学科法制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青少年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呈上升趋势;而且低龄化、危害程度大。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引导其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在学科教学中寻找法制教育的切入点

  法制教育的渗透,不应只局限在课堂里或书本上,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思想教育任务。我们都明白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资料中有许多与法制问题有关的人物、事件;也不乏凶杀、复仇、违规操作导致恶果等情节。教育学生学法、守法、用法也是各个学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引进源头活水,或课内、或课外,或请进来、或带出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只要我们认真专研教材,随处都能够找到法制教育的切入点。

  三、情境教学法

  创设法制教育渗透点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用心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在心感其情的状态中,到达主动地学习学科知识,提高法律知识的潜力。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练习、课外辅导、考试、实践活动等环节,都蕴藏着法制教育契机、都能够渗透法制教育。就看善不善用、会不会用、利用得是否有智慧。当然不能本末倒置教学过程应以学科教学为主。不能把教学重点转移到法制教育中去,如果这样我们就会得不偿失,即完不成教学任务又无法让学生懂得法律。要注意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学科教学为主法治部分只需要了解,再说我们大多数教师不是法律专业毕业的,根本无法讲透法律。

  四、法制教育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尊重学生情感、人格。不能把法制教育等同于讲法律、敲警钟、训斥学生,更不能随借题发挥,讽刺挖苦。尊重学生的认知潜力。法制教育也必需因材施教务必掌握好度。要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深入浅出的方法,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事例、形式丰富的手段实施渗透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五、学科教学法制教育工作对自身的要求

  作为老师首先要提高思想、不断的学习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明白身边更多的法律事例,要构成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要增强职责心,增强主动性,把学科教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转成自觉的教学行动和自然的教学习惯。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6

  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重大好处: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校园及教师的法定职责;是“法律进校园”的工作重点;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料;是引导和帮忙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

  二、实施目标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使学生树立自由*等、公*正义理念;树立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帮忙学生养成遵纪守

  法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潜力。

  三、实施主体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校园和科任教师。其中,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管理主体,校园是实施职责主体,学科教师是实施操作主体。

  四、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上。

  2、教师要增强紧迫感。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务必有高度的法制观念。

  3、教师要构成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习惯。不可“视而不见”。

  4、要提高自身的法制素养。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一条永流不息的小溪。

  5、要精心备教。一支粉笔,一本书上课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6、要主动探索创新。与日俱增,与时俱进。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7

  通过学习《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后,让老师们明白了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自古以来我们教育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有比较系统的法制政治教育课的学习,有少先队、团员法制活动的培育,有学校物质的、精神的、人际的法制教育环境的熏陶,还有沟通家庭、社区的法制力量而形成的整合型法制教育。

  然而实施渠道纵然有许多条,课堂教学是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则是毋庸置疑的。中小学各科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想品格的熏陶的主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将现行各类学科的教学进行全面的开发,并把开发出来的法制因素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渗透,从而在各科教学中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培养的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

  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唱法制教育的旋律。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1、在生活中渗透。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2、在情境中渗透。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3、在游戏中渗透。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另外,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4、在案例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

  5、在课堂小结中渗透。结课点睛是教师在课堂结束部分的处理上运用的渗透法。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8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期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仅能够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

  如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校园培养人才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只需具备读写、计算潜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务必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必须的法律知识。

  叶圣陶以前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透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潜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不就应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用心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教学之中,透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明白法律能够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务必将学科教学资料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资料,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务必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务必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贴合法律意识构成的规律,只有充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二、充分利用“渗透渠道”。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及其写作这一重要渠道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资料,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就应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渠道。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一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礼貌、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透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理解深刻的教育。同时,透过批阅,对学生进行应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把握“渗透时机”,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心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齐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教师应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务必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理解渗透的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到达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四、把握“渗透度”,直透心田。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切入,从何处渗透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样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彻底,则会效果不佳,功亏一篑;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转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又能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但是度。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道”、“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抓住“渗透渠道”是中心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潜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9

  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与法制教育有关联的内容,教师可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把这些知识点提炼出来。教师还要借助生物学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开展好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仍然是课堂,有效地开展好包含法制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是每一个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生物教师更应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现象的科学。生物学的知识可以说包罗万象,看似散乱无章,其实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这些生物学上的内在规律是生物繁衍不息的保证,也可以看成是生物生存于自然界的“法律”

  。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人类号称万物之首,可身边却有很多违法乱纪的行为,这不应该是很惭愧的吗?学生在反思中,自然就会对遵纪守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他们法律意识的教育目的。我们在学习《生物圈》这一课时,就应该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看看你们周围的环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看看现在周边的河流没有一条是清澈的,和二十几年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小河中有小孩在游泳、打水仗,河里的鱼鲜美能吃,妇女在河里洗衣服,现在河里的鱼已不能吃,就连河的颜色有时泛黑,发出怪味,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分析、通过讨论、通过比较就会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此时再适时介绍《保护环境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再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从而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我们在学习《人类遗传病》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举出血友病的这样的事实说一对夫妇,生了一个小孩,表面上和别人看上去一样,没什么差别,但是一到这个小孩流血的时候,血流就会不止,非要到医院才能止住。这样这对夫妇很是头疼,就请教了医生,医生经过检查告诉他们。他们有血友病,使得小孩遗传了,而之前他们并没有做婚前检查,这样就让让学生理解如果夫妻双方不做婚前检查,会造成小孩很大的后遗症,这样是对下一代不很大不公*。学生就能自然地想到社会上为什么要求夫妻做婚检的重要性,也就理解了《婚姻法》为什么有那些条目了,让学生在事实中理解更具有说服力,比我们空洞的说教效果好。

  在熟知教材的基础上,如何让普法知识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本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当今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及时地、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比如在上环境的污染与保护一节时,同学们各尽所能地整合了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有的拍摄了工厂废气、污水排放的照片,有的从网络上搜集了乱砍乱伐、森林破坏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总结出环境污染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借此呼吁同学们应该保护我们居住的环境,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为了保护环境,若是破坏人类居住的环境,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只有通过知识反馈才能检测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班会课就成了同学们展示自己所学知识的舞台。作为生物教师,我及时和自己任教班级的班主任沟通,主动请缨,给同学们上一节班会课。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针对少数学生上网成瘾,影响学习,不利健康成长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远离网吧,健康成长”的主题班会活动。课堂上,教师讲演,结合制作案例或法制漫画幻灯片,观看有代表型的案例短片,同学们畅所欲言,许多同学认为进网吧有一定的益处,如通过玩游戏可以松弛神经,获得乐趣;通过上网可以查询资料,开拓视野等,但沉迷网吧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弊端更多。最后通过总结,同学们正确地认识了网络的利弊,同时也有了更强的自我保护法制观念。

  在教学中方法是多样的,教法是灵活的,对学生的这种法制教育应该贯彻于每节课的内容中,本人只是肤浅的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更多的可行的有效地方法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总结,就一定能把生物教学和法制教育更好的有机的结合。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10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处处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如同一切数学学及其技术成果都被理所当然地作为数学教学的资源一样,与法制教育有关的一切现象、规律、事件都可以成为法制教育向数学教学渗透的资源。数学教材中与法制教育的结合点很多,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就能找到大量的适于法制教育渗透的好素材。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既不能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要把握恰当的“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的《一次函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适当的一次函数的图象学习,这时,可以给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

  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因此,把握好渗透时机才能获取最佳渗透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同时,一定要把握合适的“渗透度”。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5篇(扩展5)

——学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5篇

学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下面就谈谈家居安全要注意什么:

  1、用电安全随着生活水*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电常识。

  (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

  (2)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3)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4)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2、安全使用煤气

  (1)燃气器具在工作时,人不能长时间离开,以防被风吹灭或被锅中溢出的水浇灭,造成煤气大量泄露而发生火灾。

  (2)使用燃气器具(如煤气炉、燃气热水器等),应充分保证室内的通风,保持足够的氧气,防止煤气中毒。

  二、游泳时要注意安全

  1、游泳需要经过体格检查。

  2、要慎重选择游泳场所。

  3、下水前要做准备运动。

  4、饱食或者饥饿时,剧烈运动和繁重劳动以后不要游泳。

  5、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跳水。

  6、发现有人溺水,不要贸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

  三、交通安全

  1、行走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集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

  (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穿越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准骑自行车上街。

  四、发生火灾怎么办

  1、要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报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地点,还要讲清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么样。

  2、一旦身受火灾的威胁,千万不要惊慌,要冷静,想办法离开火场。

  3、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五、社会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宣传

  社会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是公众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治安及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及保护程度的综合意识反应,也就是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反映了人们对社会治安的肯定程度及相应的生活态度。自治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通过委托自治区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用电话访问等方式,进行全区社会公众安全感调查。调查电话:。提升社会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民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齐抓共管。

  六、小结:

  只要我们处处小心,注意安全,掌握自救、自护的知识,锻炼自己自护自救的能力,机智勇敢的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的情况或危险,就能健康地成长。

学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2

  教学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2、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知道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活动形式:

  由具体案例铺开,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言,相互交流感想和学习体会。

  活动手段:

  小组讨论,个别发言,教师总结。

  活动过程:

  一、案例引出:

  事情发生在某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正是星期日,三位初中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嬉戏,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了下来。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淌。后来,乙被市医院急救车救走。

  二、学生讨论:

  问题1:甲失手打伤乙,算不算违法?

  1、学生讨论发言。

  2、老师小结:有没有构成一定的社会危害程度是确定是否违法犯罪的重要依据。比如两人开玩笑,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没什么伤害,不是违法,但如果其中一人不注意打到另一人的眼睛上,把眼睛打坏了,达到伤残的程度,那他就是违法了,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案例中的甲造成了乙从楼上摔下严重受伤,显然违法了。

  问题2:甲违反了什么法?

  1、学生讨论交流

  2、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在法律上,违法行为还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两种类型,他们的区分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严重违法行为对人或社会造成的危害比一般违法行为大。所以甲的失手造成了对乙的严重伤害,他的行为已构成了严重违法,也就是俗称的犯罪。甲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

  问题3:你认为案例中的甲应得到怎么的法律惩罚?

  1、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件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各抒已见。

  2、老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确定一个人有没有犯罪,犯了什么罪,以及应该受到怎样的制裁,不是凭感情用事,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在法律上,都有明确的条文作为依据。

  根据《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问题4:从这个案例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回答。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得非常的好!是的,我们都是活泼好动的少年,爱玩是我们的天性,但我们在玩笑时,千万要注意安全,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伤害了别人,也不能因为一时大意让别人伤害到自己,这样的后果是既触犯了法律,又造成了双方一辈子的痛苦。那将是多么惨痛的事啊!希望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注意与同学和睦相处,玩笑时注意分寸,课间注意文明休息,别让那冲动的一瞬间成为悲剧的开始。另外,我们要多学法,时刻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学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3

  一、 主题班会的目的

  通过案例分析,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完善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班会的活动方式

  班干部主持,师生共同参与,以讲解、朗诵、讨论等形式展开。

  三、班会的理论分析

  1、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认识能力、鉴别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地传递和接受信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将校内法制教育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提高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认识能力。

  2、引起学生的现实关注;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日趋低龄化、暴力化、团伙化,已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专家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教育不到位;

  二是受家庭负面的影响;

  三是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

  成长环境,对青少年至关重要。学校教育固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但光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学生天天受到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影响,同时也天天受着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上各种人的影响。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必须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共同加以解决。学校的法制教育要首先走在前列。

  3、促进法制教育课的教学。使学生的法制教育学习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学以致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澄清学生心理及思想感情中的模糊观念。

  四、班会活动流程

  案例介绍——教师讲解周边的一些案例——实话实说(讨论)———齐诵——宣布班会结束

  实践证明,青少年学生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青少年学生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重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如果青少年学生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青少年学生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青少年学生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讨论题:

  1)年少犯罪就值得宽恕吗?

  2)你怎么样安排假期?

  教师讲解周边的一些案例

  全体学生齐诵:《小学生守则》

  6、班主任总结:不管一个人的知识多么丰富,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如何好,当他带上法盲的眼镜时,就容易走错路,跨过法律的界线。让我们擦亮法律的镜片,让他们与法同行吧。

  7、班干部宣布班会结束。

学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4

  一、班会课设想:

  由于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盲现象严重,而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经常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反了校规校纪。在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也很淡薄。由于缺少法律意识,在自身受到伤害时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所以召开本次主题班会,教育青少年要知法懂法,更要学会用法,争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学生。

  二、教学目的

  1、通过看视频、演小品等形式引起同学们对一些法律常识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视。

  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及并逐步形成自觉遵守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重点内容

  1、加强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遵守交通法规。

  2、组织各种违法行为的教育案例,增强遵守校规校纪的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法情景剧表演

  五、课前准备

  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违法行为的法律知识、交通事故的新闻。组织学生排演小品、学唱歌曲、挖掘班级才艺展示的学生。

  2、选好及训练班会主持。

  3、制作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1、通过小品展示学习法律至少得重要性。

  2、看交通安全的视频进行法律、安全常识问题抢答,班级学生展示小快板《做个守法的好少年》。

  3、联系实际,探讨身边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寻找解决的对策。

  4、班级宣誓,争做知法懂法合格中学生。

  5、班主任寄语。

  6、合唱班歌。

学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5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

  2、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3、通过案例分析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触目惊心: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呢?未成年中小学生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你对国家的相关法律知道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法律法规。

  2、师总结并出示课件。

  法律词典: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

  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合作交流:

  问题1、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问题2、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还有什么?

  大量事实证明,不良行为习惯正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青少年要从小事和日常生活做起,堂堂正正走好人生每一步,坚决摒弃不良行为。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5篇(扩展6)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学*结3篇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学*结1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青少年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阶段,也是确立世界观、是非观、法制观的时期。祖国的未来要靠这一代,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决不能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我们应该从小学生抓起,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引导其健康成长,以预防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课堂,对学生的教育也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而学科教学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结合这段时间的教学,我浅谈一下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体会。

  首先,法制教育让学生对法律知识有所了解,学生能够知法、守法,特定情况下还能用法。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6、7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植树,通过观察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使同学们知道:

  1)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密不可分。

  2)小朋友参加植树造林是为了保护环境。

  3)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保护周围的环境。

  然后提问:“你知道哪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呢?”教师据生的回答适当加以解说。由此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并着重向学生介绍几条。例如使同学们知道: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给予奖励;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一分》的“想想做做”第一题时,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告诉学生野生动物的珍贵之处,教育他们要保护野生动物,爱护环境;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之“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第4题情景图时,我以不同汽车都有一个固定座位数为渗透点、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的不能超载这一知识点。

  其次,法制教育的渗透要求教师要做到深入理解和钻研教材。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每个教师要仔细琢磨,认真推敲,才能驾驭教材。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堂课都适合渗透法制教育,因而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而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再适时渗透,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破坏教材原意。

  渗透内容的分量要适中,目标要恰当。渗透法制教育内容的分量要恰到好处,不占用过多教学时间,防止将数学课上成一堂法制课。渗透内容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满足学生成长和走入社会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法制渗透的有机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贴近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和有趣性原则等,注意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等细节。在方法上要遵从在生活中渗透、在情境中渗透、在案例中渗透、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等。

  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既加强了学生的法制教育,同时也让教师对法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学*结2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的强弱,更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曾有教育专家说过:“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普法势在必行。孩子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让小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意识,是刻不容缓的。“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适时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语文第十二课《美丽的眼睛》时,除了介绍、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相关知识外,运用多媒体播放人类捕杀鲸的场景,提问学生:人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学生立即意识到这种捕杀国家保护动物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我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全班讨论,特别是对世界稀有物种的捕杀,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这时我就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此外还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讲故事,手抄报,演讲等让学生感受到“法”的观念,感受到法无处不在,从小就学法,知法,懂法,不断提高普法力度。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学*结3

  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中小学教育作为基本的、起始的教育途经完全应该适应并挑战于这一全球性的发展趋势。显然,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法制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各学科都应渗透于教学之中。语文作为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课时分配比例大,更应该注意渗透法制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是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课题之一。针对这一课题,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谈几点认识,以供同仁共鉴。

  一、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小语课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如《生命桥》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令人震撼的情节、斑羚超乎常人想象的智慧和团队精神所吸引。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注意引领学生关注造成这场动物悲剧的“罪魁祸首”――狩猎队,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中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能渗透法制教育的课文,只要我们的老师认真钻研,将各种法律知识适时渗透到相关的课文中去,学生的法律观念增强了,由此增强学生的依*意识。

  二、在作文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又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电视节目中的《今日说法》、《法治直通车》、《法治在线》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每一期的标题都很新颖。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利用模拟法制现场,进行法制道德教育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以语文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腿、动口、动脑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而法治教育其实就是指导学生怎样生活,怎样做人的。它只有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教育本身所可能产生的作用。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时常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活动,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要学会公*、公正、公开对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损公肥私,这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此外还有环境保护调查、制作法制手抄报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台,提供生长的土壤。活动的内容要丰富,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比如,在对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进行教育的同时,可以做一个身临其境的游戏:“今天我来指挥交通”,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使行人和车辆有条不紊地通过。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人人都随己心愿,任意在十字路口穿梭,想怎样开就怎样开,就会引起很多的交通事故。通过游戏,了解交通法规,增强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对学生今后的生活终身受益。

  四、写作训练,有机渗透。

  在小语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善于用法律标准来明辨是非。在习作中,我还利用写日记这一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写日记时说的是真话和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5篇(扩展7)

——三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案3篇

三年级数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案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班上共有45位学生。根据上期期末成绩分析我班学生基础还算可以,优生有12人,40分以下的有6人,在二年级上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但是同时可以看出学生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后进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教师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五册数学主要包括九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测量;倍数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和一个总复习单元,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倍的认识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在空间和图形方面,安排了四边形的认识;在量的计算方面,安排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时、分、秒。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数学广角"和两个数学实践活动。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量与计量的各

  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三、学期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有余数的除法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五、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结合课题,在课堂交流和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些调查、分析,进行一些尝试。

  5、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时进行课堂教学的总结反思。

  6、注意将数学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将教学内容中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7、注意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8、严格抓好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

  9、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重视培养问题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可以结合当时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替换材料内容,以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还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0、在处理教材时,注意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不要随意拔高和降低难度。

  六、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措施

  (一)后进生辅导

  对学困生要实施“一帮一”措施,让好学生在课余空闲时间给予辅导帮助。教师在课余时间也要对后进生进行辅导,以免一拖再拖,耽误最佳辅导时机。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在共同的基础上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尖子生,让他们当先生说一说,将一将。习题的总量也要分层。可以每次课后布置一道思考题由尖子生完成。

  1、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习为主;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

  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思想,从根本上消除辍学的现象,确保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尖子生辅导

  1、创设竞争的氛围,如优等生他们之间的竞争,挑战难题的竞争等,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2、为他们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完成一个个既定的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增强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3、鼓励他们尽量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数学问题,尽量想一想与众不同的方法,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4、教育他们多帮助需要帮助的其余同学,在帮助人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法制教育

  (一)小学法制教育要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普及有关法律的基本常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

  (二)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增强中小学生依法进行自我保护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5篇(扩展8)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总结3篇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总结1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精神,拓宽思路,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和法制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行为习惯,扎实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和法制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作用,我校全面推进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现将这学期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落实,强化措施

  按照教育局统一安排部署,认真制定了《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校切实做好教师用书配置和培训工作,抓好县示范校建设,

  为了我校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

  处,我校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考核和教师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同时也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常规检查中,

  二、扎实开展工作

  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方案,开展二级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培训手册》、《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和《教师法制教育常识》读本,教师结合本学科渗透点逐渐熟悉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因此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设计,尊重教学,科学导入,通过对法制渗透点的把握,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领

  会和应用,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和效果。

  教导处组织牵头,分学科,开展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示范课、优秀教案(教学案例)、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各学科各年级教师对本学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可借鉴的模式,促进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中的成长。且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和专题教育学习,对相关法律知识有所了解、法治意识和遵守守法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另外积极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探索。要求教师做好学习笔记。在常规检查中,要求教导处认真检查教师教学设计,重点检查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法制教育,并要求教师写出教学实践中运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渗透反思总结。

  三、实施情况

  (一)法制教育渗透学科教学工作得到各地各校高度重视,各校按照《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一书,将小学法制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法制教育与各个学科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

  (二)与其他各种专项教育相结合,努力形成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的法制教育新局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一是将一

  些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制作成固定宣传材料上墙,营造法制校园气氛;二是结合每个月的班级黑板报设立“法制专栏”,开展法制教育和宣传;三是邀请法制组长到学校进行法律宣讲,丰富法制教育内容。

  (三)组织专题教研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专题教研活动,如“法制教育专题教研会”,就“如何有效的实施法制教育”“如何让法制教育更有效地开展好”等课题进行了大讨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通过大半年的教学实践,老师们普遍认为法制教育渗透学科教学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此项工作逐步进入正轨,大部分老师都能按照《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一书的指导进行教学。学生方面,由于法制教育内容进入课堂,学生在接受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丰富了法制知识,增强了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这些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公*正义的理念,明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渗透法制教育,净化学生心灵

  在语文学科数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结合起来,把握分寸,适时渗透。

  例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理解词义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

  从而让学生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懂得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

  在语文《沙漠中的绿州》一文中讲的是人们不惜一切代价买水、买土、买树苗、花草、种植绿地,改变生存环境,让生活更加美好。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水法》、《环境保护法》等让学生知道节约用水、植树造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同时明白保护树木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同时教育学生力争做环保小卫士。

  在思想品德课“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中可渗透《义务教育法》、《*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知识,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五、教学中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老师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足够认识。个别老师认为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才重要,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只会加重教学任务。二是教师队伍系统培训学习不够。对学科教师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不够,教师对相应法律法规掌握不够,相应法制渗透点在教学中渗透不够到位或把握不够好。部分教师研究探讨相关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够,受教学水*和知识水*的制约,还不能很好地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融合,教学中只

  能“照本宣科”,不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三是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影视、图书室等资源来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特别是我校村小学受条件限制,不能通过网络等资源及时查阅法制渗透点的相关知识,不能及时开展与相关教学科研工作互动。

  六、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重在落实。要深刻认识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工作来抓,确保法制渗透教育全面、有序、整体推进。

  (二)加强督促、检查。教导处要深入开展督促、检查与指导。搞好县示范校创建工作,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以点带面,不断强化措施,深入推进我学校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5篇(扩展9)

——二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菁选3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

  学习目标:

  1、在丰富的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认识轴对称知识,会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2、经历探索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的过程,探讨轴对称现象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认识轴对称的实际应用价值。

  法制教育渗透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

  重点:

  了解轴对称图形。

  难点:

  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

  关键:

  从观察、操作入手,直观地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直观的多媒体景象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内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课件展播: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教师讲述:展播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课件定格,如下图所示

  评析: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自然景观到分子结构,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等,都可以找到对称的事例。

  再比如下面的图案,同学们认识吗?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图案的特征。学生观察,再由教师介绍,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

  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课本30页,练习

  2、学生动手将一个角、一条线段折叠,看能否找到它们的对称轴。

  得到结论:

  1、角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角的*分线所在的直线。

  2、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线段中点与这条线段垂直的直线,以及线段本身所在的直线

  三、观察思考,继续延伸

  课件显示:课本30页图12.1—3,如下图,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讨论,得到:“上图中的每一对图形,如果沿着虚线折叠,左边的图形能与右边的图形重合。”

  形成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思考: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全等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

  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

  四、随堂练习

  课本31页练习

  五、课堂小结,发展潜能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前者是指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后者是指一个特殊形状的图形,前者涉及两个图形,后者只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

  六、布置作业

  课本36-37页习题12.1第2、3、4题

  教学反思:

  教学时,除了观察以外,还可以结合动手操作,通过把它们沿虚线折叠,观察这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

二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2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班上共有45位学生。根据上期期末成绩分析我班学生基础还算可以,优生有12人,40分以下的有6人,在二年级上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但是同时可以看出学生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后进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教师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五册数学主要包括九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测量;倍数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和一个总复习单元,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倍的认识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在空间和图形方面,安排了四边形的认识;在量的计算方面,安排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时、分、秒。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数学广角"和两个数学实践活动。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量与计量的各

  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三、学期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有余数的除法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五、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结合课题,在课堂交流和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些调查、分析,进行一些尝试。

  5、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时进行课堂教学的总结反思。

  6、注意将数学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将教学内容中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7、注意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8、严格抓好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

  9、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重视培养问题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可以结合当时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替换材料内容,以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还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0、在处理教材时,注意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不要随意拔高和降低难度。

  六、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措施

  (一)后进生辅导

  对学困生要实施“一帮一”措施,让好学生在课余空闲时间给予辅导帮助。教师在课余时间也要对后进生进行辅导,以免一拖再拖,耽误最佳辅导时机。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在共同的基础上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尖子生,让他们当先生说一说,将一将。习题的总量也要分层。可以每次课后布置一道思考题由尖子生完成。

  1、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习为主;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

  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思想,从根本上消除辍学的现象,确保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尖子生辅导

  1、创设竞争的氛围,如优等生他们之间的竞争,挑战难题的竞争等,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2、为他们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完成一个个既定的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增强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3、鼓励他们尽量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数学问题,尽量想一想与众不同的方法,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4、教育他们多帮助需要帮助的其余同学,在帮助人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法制教育

  (一)小学法制教育要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普及有关法律的基本常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

  (二)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增强中小学生依法进行自我保护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3

  教学内容:

  正面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乐于参与投掷项目的学习,并在活动中增强信心。

  2、初步掌握双手正面投掷实心球技术,并通过投掷练习,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力量及爆发力等身体素质。

  3、提高机体的爆发力和身体协调性,培养学生安全锻炼的意识。

  4、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我,并在运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5、渗透法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教学重难点:

  投掷时动作的合理用力顺序及身体的协调性。教学步骤:渗透法制教育心得体会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并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节课内容、任务及要求。

  (4)、游戏:原地传球接力。

  场地器材:在球场上,实心球8-12个。

  方法:把男女生分开,男女生各分成四路纵队,每队人数相等,队员前后相隔1米左右,游戏开始,每队排头队员双手持球从头上后摆传给第二人,第二人接球从胯下向传给第三人,单数队员按第一人方法,双数队员按第二人方法传至最后队员,先传达到为胜。

  规则:①以教师口令统一开始;②按规定动作传接球;③谁掉球谁捡球。

  法制渗透点:告诫不按游戏规则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对于违反纪律,造成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生,可以给予相应的处分,解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动作,要领:

  (1)握球和持球

  握球的方法:两手十指自然分开把球放在两手撑,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球的两侧将球夹持,(男生两食指接触,女生两食指中间距离为1-2厘米),两大拇指紧扣在球的后上方成“八”字,以保持球的稳定。握球后,两手下垂自然置于身体前下方,这样可以节省力量,在预摆时增大摆动幅度,握球和持球时应注意:①球应握稳,两臂肌肉放松;②在动作过程中能控制好球并有利于充分发挥两臂、手指和手腕的力量。

  (2)预备姿势

  两脚前后开立,前脚掌离起掷线约20-30厘米,前后脚距离约一脚掌,左右脚间距离半脚掌,后脚脚跟稍微离地,两手持球自然,身体肌肉放松,重心落在两脚中间偏前,眼睛看前下方。

  (3)预摆

  预摆是为最后用力提高实心球的初速度创造良好条件,预摆次数因人而定,一般是一至二次,当最后一次预摆时,此时球依次是从前下方经过胸前至头后上方,加速球的摆速,此速上体后仰,身体形成反弓形,同时吸气。

  (4)最后用力

  最后用力动作是当预摆结束时两手握球用力积极从后上方向前上方前摆,此时的动作特点是蹬腿、送髋、腰腹急震用力,两臂用力前摆并向前拨指和腕,旨在提高手臂的鞭打速度。先进行徒手练习,注意蹬地,收腹,投球协调,再由轻球到重球进行练习

  2、学生练习: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人数相等相向站立,距离15米,进行练习,练习时由教师或体育骨干指挥,统一口令进行投掷练习,强调注意安全。

  3、法制渗透点:《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条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由于过错,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的;

  (二)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对于不按要求,不听指挥造成他人伤害的,可以给予相应处罚,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游戏:

  把学生分成两组人数相等(男女生相等),每次比赛每组两队进行比赛,另两队队员为裁判三次有二次是胜的即为胜。

  第一次:抛球击掌,体前向上抛球,击掌后接球,以击掌次数多者为胜;

  第二次:抛球转体,脑后向上抛球,转体后接球,以转体度数多者胜;第三次:蹲、起抛球。下蹲起立的同时向上抛球,下蹲拍地后接球,以

  拍地次数多者为胜。规则:①接不到球或接球脱手落地均为失败;②单手抛球算失败;③越位接球算失败。

  三、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

  2、小结本课。

  3、归还器材。

  4、宣布下课。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5篇(扩展10)

——小学生法制教育优秀教案

小学生法制教育优秀教案1

  教学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2、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知道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活动形式:

  由具体案例铺开,让学生参与讨论,发言,相互交流感想和学习体会。

  活动手段:

  小组讨论,个别发言,教师总结

  活动过程:

  一、案例引出:

  事情发生在某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正是星期日,三位初中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嬉戏,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了下来。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淌。后来,乙被市医院急救车救走。

  二、学生讨论:

  问题1:甲失手打伤乙,算不算违法?

  1、学生讨论发言。

  2、老师小结:有没有构成一定的社会危害程度是确定是否违法犯罪的重要依据。比如两人开玩笑,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没什么伤害,不是违法,但如果其中一人不注意打到另一人的眼睛上,把眼睛打坏了,达到伤残的程度,那他就是违法了,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案例中的甲造成了乙从楼上摔下严重受伤,显然违法了。

  问题2:甲违反了什么法?

  1、学生讨论交流

  2、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在法律上,违法行为还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两种类型,他们的区分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严重违法行为对人或社会造成的"危害比一般违法行为大。所以甲的失手造成了对乙的严重伤害,他的行为已构成了严重违法,也就是俗称的犯罪。甲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

  问题3:你认为案例中的甲应得到怎么的法律惩罚?

  1、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件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各抒已见。

  2、老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确定一个人有没有犯罪,犯了什么罪,以及应该受到怎样的制裁,不是凭感情用事,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在法律上,都有明确的条文作为依据。

  根据《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问题4:从这个案例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回答。

  三、案例分析:

  案例:出示资料:

  6月17日下午3:00,连江县东岱镇某小学六年级(1)班,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语文老师讲解和布置各种复习统考的题目。当语文老师讲到汉字的“笔画笔顺”时,有的同学交头接耳地发出哄笑。原来,这个班的学生小东的姑丈的名字与“笔顺”谐音,一些知道情况的同学便把这个当成玩笑。

  下课后,不明情况而又十分好奇的同学小明便向同学们打听为什么说到“笔顺”大家就会笑,小东顿时不高兴了,觉得丢了面子,便与小明争吵起来。刚吵几句,上课铃又响了,争吵暂时中止,课堂里又恢复了*静。然而,也许是小东、小明都年少好胜,下午5点半放学后,大多数同学都已回家,但小东、小明这两个12岁的孩子留在教室里,继续下午的话题争吵起来,你说一句我顶一句,两人越吵越凶。

  争吵中,小东伸手打了小明一个耳光,小明不甘示弱,扑了过去,两人开始抱成一团扭打起来。不知什么时候,小明将小东顶在墙壁上,前臂卡住了小东的脖子,五秒钟,十秒钟……悲剧就在这时候发生了。看到小东、小明打起来了,在一旁打扫教室卫生的林某等4名同学连忙上前劝架,4名同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花了一分多钟才将两人掰开。然而,悲剧已经发生,因小东的脖子被卡得太久,被拉开时就瘫倒在地,脸色发青,小便失禁……经了解,小东与小明同窗时间长达六年,*时还挺好的。然而,因为一个小小的玩笑,两个还不完全懂事的孩子一死一惊,悲剧给两个又是同样贫穷的家庭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学生听了这个更为沉重的故事,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老师:让我们多学法,多知法,多守法,让法律指导我们的言行,让伤害远离我们,让我们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请同学们就今天的法制十分钟写一篇感想,再找一些有关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为我们下次的法制十分钟作准备。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得非常的好!是的,我们都是活泼好动的少年,爱玩是我们的天性,但我们在玩笑时,千万要注意安全,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伤害了别人,也不能因为一时大意让别人伤害到自己,这样的后果是既触犯了法律,又造成了双方一辈子的痛苦。

  那将是多么惨痛的事啊!希望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注意与同学和睦相处,玩笑时注意分寸,课间注意文明休息,别让那冲动的一瞬间成为悲剧的开始。另外,我们要多学法,时刻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推荐访问:法制教育 教案 渗透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五篇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1 小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