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唐朝主要历史故事3篇(完整)

时间:2023-01-18 19:00:34 来源:网友投稿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1  唐肃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之子,唐朝的第九代皇帝,原名李玙,曾被封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唐朝主要历史故事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唐朝主要历史故事3篇(完整)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1

  唐肃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之子,唐朝的第九代皇帝,原名李玙,曾被封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他在位五年(756年~762年),终年50岁,死于宫廷*,其执政期间李唐中央*逐渐瓦解,是唐朝走向没落的开始时期。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九月三日,肃宗李亨出生在东宫之别殿,初名嗣升,后来多次改名。李亨的名字是在天宝三年(744年)新取的,以后就再也没有改动,因此习惯上把他称为李亨。

  他的母亲杨氏出身于弘农华阴(今属陕西)杨家,为关陇地区名门望族。杨氏曾祖父杨士达在隋代任门下省纳言(宰相),父亲杨知庆以祖先荫庇为官。值得一提者,武则天的生母就是杨士达的女儿。若从武则天的母亲这里算起来,杨氏要比李隆基高了一辈,这种不同班辈之间的婚姻关系在李唐皇室中并不稀奇。

  景云元年(710年)八月与杨氏成婚前几天,李隆基刚被册立为太子。不久,杨氏怀孕,生儿育女本来是人之常情,天之大伦。可是由于此时李隆基与太*公主关系紧张,他担心太*公主会借题发挥。历史上以借口太子耽于女色难当大任而行废立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像隋文帝时太子*因宠貌美的昭训云氏,被母亲独孤皇后认为难以隆兴基业,结果被废;太宗时太子李承乾喜好声色,因特别宠爱一位太常乐人,招致太宗皇帝大怒,也终被废黜。正由于这种原因,李隆基内心焦虑,便让属下秘密弄来一些堕胎药,打算将这一小生命扼杀于母腹之中,但思来想去,最终没有施行。

  李亨出生以后,没有能够与生母杨氏生活在一起。因为杨氏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则是后来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优越得多。此时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养,杨氏自觉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边,对他百倍呵护,极为疼爱,“慈甚所生”。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2

  武后像走马灯似的换太子,换皇帝,目的是想自己当皇帝,她把自己五世祖宗一一加以追封,并在家乡建立饲庙,把娘家的亲戚,都安排了重要官职,把反对她的徐敬业、骆宾王等都贬了官。

  徐敬业是唐朝勋臣之后,从小就玩劣不驯。一次,徐敬业出外打猎,突然草原起了火,他的胆子真不小,把随行的马杀了,自己藏在马肚子里才幸免于难,别人都称赞他勇敢机智,父亲却摇头苦笑,因为他总认为徐敬业是徐家的祸害,后来徐敬业承袭了祖上的.官职和封袭。被武则天贬了官职当然心怀不满。

  徐敬业纠集同党来到扬州,把扬州的地方官吏关了起来,自任扬州大都督,在短时期内聚集了十几万兵马,他还找了个相貌像李贤的人,说李贤没死,他是奉李贤之命发兵征讨武后的,他还命骆宾王为他起草了一篇檄文。

  骆宾王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初文坛四杰之一。他在五岁的时候,跟着爷爷在池塘边游玩,即兴作过一篇脍炙人口的《咏鹅诗》。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

  这首诗一开头,三个"鹅"字,形像摹拟出鹅的叫声,巧妙地点出了诗题。随后描写了鹅"曲颈向天"的动作。"浮""拨"两字把鹅游水的样子生动地描绘出来。诗中所用"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不仅色彩鲜明,而且对仗工整。小小的稚童能做出如此出色的诗歌,真使人非可思议,而又不得不推崇备致。

  这篇檄文写得非常好,一直流传至今,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

  檄文开头写道:"伪临朝者武后……"一笔就将武后的*全盘抹杀了,接着说武则天貌似温良和顺,实质残忍暴虐,而且出身贫贱,没有任何资历,她原是唐太宗的下等嫔妃,后来巧言令色勾引上高宗皇帝。檄文把武则痛骂一顿,以引起公愤,然后号召各地将领。檄文的大意是:"你们或者是唐朝世袭大官,或者与唐朝有着亲戚关系,有的是领兵大将,现在先帝的遗命还在耳边回响,怎能坐视国家危难而不尽忠献身!高宗皇帝的坟还没干,中宗皇帝就被废掉,睿宗皇帝也遭到囚禁,我们决定起兵,要保卫大唐江山了,坚信一定能取得胜利。

  武则天看到了这篇檄文,她真有耐心,不仅认真细读,还连连夸奖说:"我的性情是不那么和顺,我是木材商的女儿,出身确实低贱。"当她最后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的天下"时,不禁击节赞叹:"好文才!"她问侍臣:"这篇檄文是谁执笔?"有人答:"骆宾王。"武则天说:"文章写得不错,调子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只是光写我的短处,不写我的长处,不太公*!这样会写文章的人,为什么不予以重用呢?埋没了这样好的人才,使他的才能施展到邪路上去,这是宰相的过错。

  武则天去找宰相裴炎商量退兵之计。裴炎说:"现在皇帝(睿宗)已经成年,只要还政于帝,徐敬业就没有出兵的借口了。"武则天认为裴炎的话是不要她执权,与徐敬业同出一辙,就把裴炎杀了。接着派唐朝宗室李孝逸带兵三十万讨伐徐敬业。

  徐敬业起兵时虽然声势浩大,但响应者不多,在战略上又犯了错误,既要北上防御李孝逸的大军,又要南下夺取金陵(即南京),匆忙成就帝业,这样分散了兵力。虽然开始打了不少胜仗,但士兵越打越少,而武则天又不断派来援军,寡不敌众,最后兵败。他想带领妻子投奔高丽,行至海陵县(今江苏泰州市南)被部将杀死献功。骆宾王同时被杀。有一种传说,说骆宾王逃跑出来,隐居在寺庙里做和尚。

  公元690年,武则天六十七岁,唐睿宗和满朝大臣按照她的旨意向她上表,拥立她称帝,武则天下诏废了唐睿宗,改国号为周,改名为武瞾,自称"神圣皇帝",把洛阳称为"神都",建立了别宫。经过三十六年的苦心经营(武则天二次回宫时年三十一岁),她终于登上了皇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3篇扩展阅读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3篇(扩展1)

——唐朝的历史故事3篇

唐朝的历史故事1

  武则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赐名武媚,称帝后以武瞾为名。

  古代女性有名也有字,汉朝常不分男女,名、字可通用,南北朝之后男女名、字才有区别,女性多以花草娇美、贞柔明媚等阴性文字取名,区别与男性。

  《新唐书》和《旧唐书》说武氏名“瞾”,但是“瞾”武氏称帝之后造的字,所以不可能为父母所起的名字。

  “武则天”这个名字的本来也不是她本来的名字。首先,“则天”这个词不是名字,她是武则天退位之后,新皇帝给她上的尊号的一部分。(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天后→大圣天后→天后圣帝→圣后)《旧唐书-孙处约传》记载“寻避中宫讳,改名茂道”,由此可见,武氏原名与处、约有关。孙处约名处约,自茂道,取消名,以字行之,这与唐朝的情况多有相同,武氏父武士彠就是以字行之,武氏的兄弟也是等也都是以字行之。下面咱们再看《新唐书-韦思谦传》“本名仁约,字韦思,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宇焉”但是武士彠名稷,字士彠,所以这个记录有问题。应该是讳武则天的名,所以改的。为什么不说是“处”呢,简单因为武氏称二圣的时候,有宰相郝处俊,如果是处,那么作为武则天心腹的郝处俊也一定会改,但是他没有改,那就不是“处”。

  为什么确定武则天的字是明空呢?首先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崇尚佛教,她极有可能给武则天取一个与佛教有关的名字。“瞾”是武则天称帝之后造的字,但是明空是她称帝之前曾用过一段时间的名字。史*载“朕宜以‘明空’为名”,之后才用“瞾”为名。明空也有可能是武氏在感业寺时用的法号,但是她的"姐姐名顺,字明则,她姐姐没有做过尼姑,所以根据史书等研究,明空是武则天的字,后来她用字做了法号,然后又有一段时间依照家族惯例以字行之。

  约有预期、简要、节省、穷乏等意思,明空也有这个意思,所以根据古代起名的规律,这意思是相配的,杨氏信佛,所以更有可能为武氏以明空为字,以约为名。

  媚娘不可能是武则天的字,更不可能是名。她父母都是出身贵胄,其母更是名门大族,不可能低俗到用“媚”这个字,更不可能为她起名“媚娘”。《新唐书-武后传》记载“太宗闻士彠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岁。母……母题……既见帝,赐号‘武媚’”所以武媚是太宗赐,至于武媚娘则不可查,可能是因为习惯,在后面加了一个“娘”。

  “武瞾”名字来源

  武氏名称“曌”,起于她称帝前夕,并非原名。是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12个新字中的第一个字。这个新造的“曌”字,尽管意思与“照”字相同,但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景象,这也可能是武则天独钟情于它,并选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则天”二字是后世对她的称谓。既因武则天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又因“则天”二字有“效法于天帝法则”的含义,到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是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这是武则天这个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现。而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后世之人对她的评价逐渐升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

唐朝的历史故事2

  唐太宗即位初期 ,中原战事虽然结束,但西边边境上还很不安定。特别是*厥,当时还很强大,成为唐朝主要的威胁。太原起兵以后,唐高祖一心对付隋朝,只好靠妥协办法,维持了和*厥的和好关系,但*厥贵族仍旧不断侵扰唐朝境界,闹得地方不得安宁。

  唐太宗即位不满二十天,*厥的颉利(颉音jié)可汗率领人马十多万,一直打到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weì)水边。颉利以为唐太宗刚即位,未必敢抵抗,他先派出使者进长安城见唐太宗,扬言突厥兵一百万,马上开到。唐太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不理颉利的威胁,把使者扣押起来。他先布置长安的唐军摆开阵势。接着,又亲自带了房玄龄等六名将领,骑马到渭水边的便桥,指名要颉利出来,隔河对话。

  颉利听说使者被扣,已经有点吃惊;再看到太宗亲自上阵,后面唐军旌旗招展,军容整齐,不禁害怕起来。他带着突厥将领在渭水对岸,下马拜见太宗。

  唐太宗隔着渭水对颉利说:"我们两家早已订立盟约,几年来也没有少给你们金帛,为什么要背信弃义,带兵进犯?"

  颉利被责备得无话可说 ,表示愿意讲和。过了两天,双方在便桥上订立盟约。接着,颉利就退兵了。

  打这以后,唐太宗加紧训练将士,每天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他跟将士们说?外敌进犯,这是常有的事,并不可怕。怕只怕边境稍为安定,人主就贪图安逸,忘记战争,敌人来了就抵挡不了。从现在起,*时我做老师,教你们弓箭;战时我当将帅,带领你们抵抗敌人。"

  经过唐太宗的鼓励,将士专心练武,不出几年,就训练出一批精锐军队。

  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场大雪。*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发生饥荒。颉利可汗加紧对其他部族的压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反被打得大败。突利逃回去后,被颉利责打一通。两人因此翻了脸,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这个时机,派出李靖、徐世绩等四名大将率领大军十多万,由李靖统率,分路出击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军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归附唐朝,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立了不少战功。

  公元630年,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将士们也慌了手脚,说:"这次一定是唐朝发动全国兵力来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军深入呢?

  还没有到唐军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心腹将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 ,得胜回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兵五千,结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虏;现在你以三千轻骑深入敌人后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盛事啊!"

  颉利逃到阴山以北 ,怕唐军继续追赶,派使者到长安求和,还说要亲自朝见。唐太宗一面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动静。

  李靖领兵到白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绩会师 .两个人商量怎样对付  .李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人马不少。如果让他逃跑,以后我们再要追他,就很困难了。我们只要选一万精兵,带二十天粮,跟踪袭击,一定能把颉利活捉住。"徐世绩也赞成这个意见。两支军队就向阴山进发。

  颉利可汗求和实际上只是缓兵之计,想等草青马肥季节来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俭来到,以为唐太宗中了他的计,暗暗高兴,防备也自然松懈下来。

  当天晚上,李靖和徐世绩率领唐军到了阴山,命令部将苏定方率领二百名轻骑,冒着夜雾悄悄进军。到突厥前哨发现唐军的时候,唐军离开颉利营帐只有七里地了。

  颉利得知唐军骑兵来到,赶快找唐俭,唐俭已经瞅机会脱身回到唐营。颉利慌忙骑上他的千里马逃走。李靖指挥唐军追杀,突厥兵没有主帅,乱成一团。唐军歼灭突厥兵一万多,还俘获大批俘虏和牲畜。

  颉利东奔西逃 ,最后带着几个亲兵躲在荒山里,被他的部下抓住后交给唐军,后来被押送到长安。

  一度很强大的*厥灭亡了。唐太宗并没有杀死俘虏。在*厥原地设立了都督府,让突厥贵族担任都督,由他们管理突厥各部。

  这次胜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起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拥护唐太宗为他们的共同首领,尊称他是"天可汗".

  打那以后,西域各族人和亚洲许多国家的人, 不断来到长安。在这一时期,我国高僧玄奘(音zàng)和尚也通过西域各国到天竺去。

唐朝的历史故事3

  玄奘是长安大慈恩寺的和尚,原名叫陈袆(音huī),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缑音gōu)人。十三岁那年,他出家做和尚,就认真研究佛学。后来他到处拜师学习,精通佛教经典,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他发现原来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又听说天竺地方有很多的佛经,就决定到天竺去学习。

  公元629年(一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当时,朝廷禁止唐人出境,他在凉州被边境兵士发现,叫他回长安去。他逃过边防关卡,向西来到玉门关附近的瓜州(今甘肃安西)。

  玄奘在瓜州,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有堡垒旁有水源,并且由兵士把守。这时候,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他偷越边防,发出公文到瓜州通缉他。如果经过堡垒,一定会被兵士捉住。

  玄奘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碰到了当地一个胡族人,名叫石槃(pán)陀,愿意替他带路。

  玄奘喜出望外,变卖了衣服,换了两匹马,连夜跟石槃陀一起出发,好不容易混出了玉门关。他们在草丛里睡了一觉,准备继续西进。

  哪儿想到石槃陀走了一程,就不想再走了,甚至想谋杀玄奘。玄奘发现他不怀好意,把他打发走了。

  打那以后 ,玄奘单人匹马在关外的沙漠地带摸索前进。约摸走了八十多里,才到了第一堡边。他怕被守兵发现,白天躲在沙沟里,等天黑了才走近堡垒前的水源。他正想用皮袋盛水,忽然一支箭射来,几乎射中他的膝盖。玄奘知道躲不过 ,索性朝着堡垒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和尚,你们别射箭!"

  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开堡门,把玄奘带进堡垒。幸好守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信佛教的,问清楚玄奘的来历后,不但不为难他,还派人帮他盛水,还送了一些饼,亲自把他送到十几里外,指引他一条通向第四堡的小道。

  第四堡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听说玄奘是王祥那里来的,也很热情地接待他,并且告诉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凶暴,叫他绕过第五堡,到野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长八百里的大沙漠了。

  玄奘离开第四堡,又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没有找到野马泉。他正要拿起随带的水袋喝水,哪知一失手,一皮袋的水都泼翻在沙土上了。没有水,怎么越过沙漠呢。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经立下誓言,不达到目的地,决不后退一步。现在怎么能遇到困难就后退呢?想到这里,他拨转马头,继续朝西前进。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有时一阵旋风,卷起满天沙土,像暴雨一样落下来 .玄奘在沙漠里接连走了四夜五天,没有一点水喝,口渴得像火烧一样,终于支不住昏倒在沙漠上。到了第五天半夜,天边起了凉风,把玄奘吹得清醒过来。他站起来,牵着马又走了十几里,发现了一片草地和一个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马才摆脱绝境。又走了两天,终于走出大沙漠,经过伊吾(今**哈密),到了高昌(在今**吐鲁番东)。

  高昌王麹(音qǔ)文泰也是信佛的,听说玄奘是大唐来的高僧,十分敬重,请他讲经,还恳切要他在高昌留下来。玄奘坚持不肯。麹(qu)文泰没法挽留,就给玄奘准备好行装,派了二十五人,随带三十匹马护送;还写信给沿路二十四国的国王,请他们保护玄奘过境。

  玄奘带领人马,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崩,经历了千辛万苦,到达碎叶城(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受到西突厥可汗的接待。打那以后,一路顺利,通过西域各国进了天竺。

  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 ,有很多佛教古迹。玄奘在天竺游历各地,朝拜圣迹,向高僧学经。有一次,他在乘船渡恒河的时候,碰到一群强盗。他们迷信妖神,每年秋天都要杀个人祭神。船中的强盗看中玄奘,要把他杀了祭神,玄奘再三向他们解释也没有用,只好闭着眼睛念起经来。说也凑巧,这时正好起了一阵狂风 ,河里浊浪汹涌,差一点打翻了船。强盗害怕起来,赶快跪下忏悔,把玄奘放了。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当地的人都还认为玄奘真有什么佛法保护呢。

  天竺(zhu)摩揭陀国有一座古老的大寺院,叫做那烂陀寺。寺里有个戒贤法师,是天竺的大学者。玄奘来到那烂陀寺,跟着戒贤法师,学了五年,把那里的经全部学会了。

  摩揭陀国的戒日王是个笃信佛教的国王,听到玄奘的名声,在*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卡瑙naǒ季)为玄奘开了一个隆重的讲学大会。天竺十八个国的国王和三千多高僧到了会。戒日王请玄奘在会上讲学,还让大家辩论。大会开了十八天,大家对玄奘的精采演讲十分佩服,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戒日王派人举起玄奘的袈(jiā)裟(shā),宣布讲学成功。

  戒(jiè)日王接见玄奘的时候,说起他早就听说*有个英武的秦王。玄奘告诉他,秦王就是现在的大唐皇帝。

  玄奘的游历,不但在佛学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公元645年,他带了六百多部佛经,回到阔别十多年的长安。

  玄奘和尚百折不挠的取经事迹,轰动了长安人民。正在洛阳的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十分赞赏,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玄奘把他游历西域的经历向太宗作了详细的汇报。

  在这以后,玄奘就定居下来,专心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他还和他的弟子一起,编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在这本书里,他把亲自到过的一百十个国家和听到过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地理情况、风俗习惯记载下来,成为重要的历史和地理著作。

  由于玄奘取经这件事本身带有传奇色彩,后来,在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唐僧取经的神话,说他取经路上,遇到许多妖魔精怪,这当然是虚构出来的。到了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民间传说作了艺术加工,写成优秀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那里面的故事,跟真正的玄奘取经事迹已经离得很远了。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3篇(扩展2)

——历史唐朝的故事3篇

历史唐朝的故事1

  武则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赐名武媚,称帝后以武瞾为名。

  古代女性有名也有字,汉朝常不分男女,名、字可通用,南北朝之后男女名、字才有区别,女性多以花草娇美、贞柔明媚等阴性文字取名,区别与男性。

  《新唐书》和《旧唐书》说武氏名“瞾”,但是“瞾”武氏称帝之后造的字,所以不可能为父母所起的名字。

  “武则天”这个名字的本来也不是她本来的名字。首先,“则天”这个词不是名字,她是武则天退位之后,新皇帝给她上的尊号的一部分。(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天后→大圣天后→天后圣帝→圣后)《旧唐书-孙处约传》记载“寻避中宫讳,改名茂道”,由此可见,武氏原名与处、约有关。孙处约名处约,自茂道,取消名,以字行之,这与唐朝的情况多有相同,武氏父武士彠就是以字行之,武氏的兄弟也是等也都是以字行之。下面咱们再看《新唐书-韦思谦传》“本名仁约,字韦思,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宇焉”但是武士彠名稷,字士彠,所以这个记录有问题。应该是讳武则天的名,所以改的。为什么不说是“处”呢,简单因为武氏称二圣的时候,有宰相郝处俊,如果是处,那么作为武则天心腹的郝处俊也一定会改,但是他没有改,那就不是“处”。

  为什么确定武则天的字是明空呢?首先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崇尚佛教,她极有可能给武则天取一个与佛教有关的名字。“瞾”是武则天称帝之后造的字,但是明空是她称帝之前曾用过一段时间的名字。史*载“朕宜以‘明空’为名”,之后才用“瞾”为名。明空也有可能是武氏在感业寺时用的法号,但是她的姐姐名顺,字明则,她姐姐没有做过尼姑,所以根据史书等研究,明空是武则天的字,后来她用字做了法号,然后又有一段时间依照家族惯例以字行之。

  约有预期、简要、节省、穷乏等意思,明空也有这个意思,所以根据古代起名的规律,这意思是相配的,杨氏信佛,所以更有可能为武氏以明空为字,以约为名。

  媚娘不可能是武则天的字,更不可能是名。她父母都是出身贵胄,其母更是名门大族,不可能低俗到用“媚”这个字,更不可能为她起名“媚娘”。《新唐书-武后传》记载“太宗闻士彠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岁。母……母题……既见帝,赐号‘武媚’”所以武媚是太宗赐,至于武媚娘则不可查,可能是因为习惯,在后面加了一个“娘”。

  “武瞾”名字来源

  武氏名称“曌”,起于她称帝前夕,并非原名。是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12个新字中的第一个字。这个新造的“曌”字,尽管意思与“照”字相同,但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景象,这也可能是武则天独钟情于它,并选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则天”二字是后世对她的称谓。既因武则天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又因“则天”二字有“效法于天帝法则”的含义,到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是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这是武则天这个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现。而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后世之人对她的评价逐渐升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

历史唐朝的故事2

  燕国襄穆公主(?—808年),唐德宗李适女,母不详。始封咸安公主。下嫁回纥武义成功可汗,置府。逝世于唐宪宗元和三年,追封及谥。咸安公主是唐德宗的第八女,这位公主天生丽质,聪慧有加;自小就在宫中琴棋书画,习武练箭,也可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当回纥请求和亲时,她毅然前往……长寿天亲可汗即位不久,便派遣使者献方物向唐朝请求和亲。

  唐德宗李适,原来想不答应,宰相李沁劝解指出:回纥与唐朝的交往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一方面回纥依赖唐朝供应丝绢,茶、粮种、金银、钢铁及手工业品等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唐朝也要从回纥牧区不断补充马匹。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唐朝军用、民用的马匹都很缺乏。

  李沁对回纥的继续和亲又提出几项条件:回纥向唐朝称臣,限制来唐使臣的随从人数,绢马贸易维持一定的.限额数量等。”回纥表示愿意遵守。于是,唐德宗将自己亲生的第八个女儿咸安公主出嫁回纥为可敦。

  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咸安公主与回纥长寿天亲可汗和亲。唐咸安公主在回纥生活了21年,她先后按回纥的收继婚制嫁给长寿天亲,忠贞可汗,奉诚可汗及怀信可汗。这四位可汗均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尽管回纥*在这一期间*频繁,又发生了阿跃氏族的怀信可汗取代旧可汗药罗葛氏族的禅让式*,而咸安公主的可敦地位始终保持着。她在回纥汗国中很受尊重,直到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病死。可以说她将整个一生都献给了唐朝与回纥的和亲事业。咸安公主对发展马绢贸易,维护唐朝与回纥的姻好关系都起了重要作用。咸安公主为祖国安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却委曲求全,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按照回纥的“收继婚”制度,即“父兄伯叔死,子弟及侄等妻其后母”(《通典》),连嫁两姓三辈四可汗。她死后葬回纥,是唐朝唯一一位没有叶落归根的正牌公主。

  唐代诗人白居易为此曾写了《阴山道》的诗来咏赞她:“咸安公主号可敦,远为可汗频奏论。元和二年下新劫,内出金帛酬马值,诏江淮马价孳,从此不令碟短织。合罗将军呼万岁,捧投金银与缣采。

历史唐朝的故事3

  武则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赐名武媚,称帝后以武瞾为名。

  古代女性有名也有字,汉朝常不分男女,名、字可通用,南北朝之后男女名、字才有区别,女性多以花草娇美、贞柔明媚等阴性文字取名,区别与男性。

  《新唐书》和《旧唐书》说武氏名“瞾”,但是“瞾”武氏称帝之后造的字,所以不可能为父母所起的名字。

  “武则天”这个名字的本来也不是她本来的名字。首先,“则天”这个词不是名字,她是武则天退位之后,新皇帝给她上的尊号的一部分。(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天后→大圣天后→天后圣帝→圣后)《旧唐书-孙处约传》记载“寻避中宫讳,改名茂道”,由此可见,武氏原名与处、约有关。孙处约名处约,自茂道,取消名,以字行之,这与唐朝的情况多有相同,武氏父武士彠就是以字行之,武氏的兄弟也是等也都是以字行之。下面咱们再看《新唐书-韦思谦传》“本名仁约,字韦思,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宇焉”但是武士彠名稷,字士彠,所以这个记录有问题。应该是讳武则天的名,所以改的。为什么不说是“处”呢,简单因为武氏称二圣的时候,有宰相郝处俊,如果是处,那么作为武则天心腹的郝处俊也一定会改,但是他没有改,那就不是“处”。

  为什么确定武则天的字是明空呢?首先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崇尚佛教,她极有可能给武则天取一个与佛教有关的名字。“瞾”是武则天称帝之后造的字,但是明空是她称帝之前曾用过一段时间的名字。史*载“朕宜以‘明空’为名”,之后才用“瞾”为名。明空也有可能是武氏在感业寺时用的法号,但是她的姐姐名顺,字明则,她姐姐没有做过尼姑,所以根据史书等研究,明空是武则天的字,后来她用字做了法号,然后又有一段时间依照家族惯例以字行之。

  约有预期、简要、节省、穷乏等意思,明空也有这个意思,所以根据古代起名的规律,这意思是相配的,杨氏信佛,所以更有可能为武氏以明空为字,以约为名。

  媚娘不可能是武则天的字,更不可能是名。她父母都是出身贵胄,其母更是名门大族,不可能低俗到用“媚”这个字,更不可能为她起名“媚娘”。《新唐书-武后传》记载“太宗闻士彠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岁。母……母题……既见帝,赐号‘武媚’”所以武媚是太宗赐,至于武媚娘则不可查,可能是因为习惯,在后面加了一个“娘”。

  “武瞾”名字来源

  武氏名称“曌”,起于她称帝前夕,并非原名。是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献的12个新字中的第一个字。这个新造的“曌”字,尽管意思与“照”字相同,但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景象,这也可能是武则天独钟情于它,并选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则天”二字是后世对她的称谓。既因武则天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又因“则天”二字有“效法于天帝法则”的含义,到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来称呼这位既是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这是武则天这个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现。而武则天这一名称,则是在后世之人对她的评价逐渐升高以后才随之流行的。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3篇(扩展3)

——唐朝的历史人物的故事3篇

唐朝的历史人物的故事1

  按照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唐中宗李显是被毒死。按照这个说法,韦皇后的两个情人杨均和马秦客害怕和皇后私通的事情败露,韦皇后想当皇帝,而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几方势力都觉得中宗碍手碍脚。于是,大家联合搞出了一碗毒汤饼。

  为了增强这个说法的合理性,《资治通鉴》在景龙四年的五月,也就是唐中宗去世的`前一个月还特意加上一笔:“五月,丁卯,许州司兵参军偃师燕钦融复上言:‘皇后*,干预国政,宗族强盛;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图危宗社。’”

  中宗应该不是被毒死的。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在现存史书中,第一次提到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谋杀,是在此后半个多月的一场针对韦皇后的*中,带有明显的军事动员色彩。就在中宗去世十八天后,太*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发动了*。当时一个*的将军对士兵说:“韦皇后毒死先帝,我们今天要杀死韦后,为先帝报仇!”显然,说韦后毒死中宗只是给*找个充分的理由,不足以作为了解事实的依据。

  第二个理由,完全把安乐公主作为反面教材来对待的《旧唐书》提到了她想当皇太女、修定昆池等作威作福的许多细节,但是却根本没提到她还给中宗下过毒。显然,这样的重大遗漏,绝不是因为《旧唐书》的作者袒护安乐公主,只能说在当时人们还不认可安乐公主投毒这件事。

  第三个理由,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在死后都以礼改葬。在唐中宗死后半个多月,韦后和安乐公主也死于*。虽然*打出的旗号是她们两个人毒死中宗罪该万死,但是在*结束后不久,她们俩却还是被以礼改葬了。如果她们真毒死了中宗,怎么还能认可她们的身份、以礼改葬。

  第四个理由,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当时并没有毒死中宗的现实需要。她们当时的准备还非常不充分,如果唐中宗在,她们还可以背靠大树,在他的保护下进一步发展势力。这样看来,说韦后母女狗急跳墙,毒死皇帝的记载并不可信,属于当时胜利者的谎言。

  唐中宗的死因还有以下几种可能。众所周知,李唐家族有心脑血管的遗传病史,唐高祖、唐太宗、长孙皇后、唐高宗统统患有“气疾”、“风疾”,这在古代都指心脑血管类疾病。正因为如此,李唐王朝的皇帝们并不长寿,李显五十五岁死亡尚属正常。

  另外,有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以发病急、死亡率高为特征的,李显在事先没有表现出什么症状的情况下暴卒,也符合心脑血管疾病的一般规律。这样看来,说韦后母女毒死中宗是一个千古冤案。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

  但是,无论如何,唐中宗的死,对于当时政坛来说又是一场大地震,惹出了一系列的权力纷争,最终由李隆基取得胜利*,唐朝也进入短暂的稳定发展时期。

唐朝的历史人物的故事2

  按照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唐中宗李显是被毒死。按照这个说法,韦皇后的两个情人杨均和马秦客害怕和皇后私通的事情败露,韦皇后想当皇帝,而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几方势力都觉得中宗碍手碍脚。于是,大家联合搞出了一碗毒汤饼。

  为了增强这个说法的合理性,《资治通鉴》在景龙四年的五月,也就是唐中宗去世的`前一个月还特意加上一笔:“五月,丁卯,许州司兵参军偃师燕钦融复上言:‘皇后*,干预国政,宗族强盛;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图危宗社。’”

  中宗应该不是被毒死的。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在现存史书中,第一次提到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谋杀,是在此后半个多月的一场针对韦皇后的*中,带有明显的军事动员色彩。就在中宗去世十八天后,太*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发动了*。当时一个*的将军对士兵说:“韦皇后毒死先帝,我们今天要杀死韦后,为先帝报仇!”显然,说韦后毒死中宗只是给*找个充分的理由,不足以作为了解事实的依据。

  第二个理由,完全把安乐公主作为反面教材来对待的《旧唐书》提到了她想当皇太女、修定昆池等作威作福的许多细节,但是却根本没提到她还给中宗下过毒。显然,这样的重大遗漏,绝不是因为《旧唐书》的作者袒护安乐公主,只能说在当时人们还不认可安乐公主投毒这件事。

  第三个理由,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在死后都以礼改葬。在唐中宗死后半个多月,韦后和安乐公主也死于*。虽然*打出的旗号是她们两个人毒死中宗罪该万死,但是在*结束后不久,她们俩却还是被以礼改葬了。如果她们真毒死了中宗,怎么还能认可她们的身份、以礼改葬。

  第四个理由,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当时并没有毒死中宗的现实需要。她们当时的准备还非常不充分,如果唐中宗在,她们还可以背靠大树,在他的保护下进一步发展势力。这样看来,说韦后母女狗急跳墙,毒死皇帝的记载并不可信,属于当时胜利者的谎言。

  唐中宗的死因还有以下几种可能。众所周知,李唐家族有心脑血管的遗传病史,唐高祖、唐太宗、长孙皇后、唐高宗统统患有“气疾”、“风疾”,这在古代都指心脑血管类疾病。正因为如此,李唐王朝的皇帝们并不长寿,李显五十五岁死亡尚属正常。

  另外,有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以发病急、死亡率高为特征的,李显在事先没有表现出什么症状的情况下暴卒,也符合心脑血管疾病的一般规律。这样看来,说韦后母女毒死中宗是一个千古冤案。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

  但是,无论如何,唐中宗的死,对于当时政坛来说又是一场大地震,惹出了一系列的权力纷争,最终由李隆基取得胜利*,唐朝也进入短暂的稳定发展时期。

唐朝的历史人物的故事3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古代,人们就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敬仰。“天子、元帅、将军必有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诫也是相传至今。

  最早记载我国尊师重教的古籍应是《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师难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由此说明,尊师是最重要的。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会使人重视学习,重视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开创了我国育人之先河,在山东曲阜的阙里,创立了第一所学校,后来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世称“孔圣人”。清康熙皇帝曾亲临曲阜,拜谒孔圣人,并题赠“万世师表”金匾。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干出了一番事业,他对自己的老师也始终很尊重。当时的鲁国,有人抬高子贡,贬低孔子。他听后十分气愤,在许多场合纠正这种流言,并形象地说:“老师是围墙高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我自己不过是肩高围墙,一眼能望尽。”他还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采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了六年才离去。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他也懂得国家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而且,他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恭迎老师。要知道,在封建社会,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其他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毕恭毕敬,听课也认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因此,“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汉武帝刘彻,一生对他的老师都很敬重。他听说自己的老师桓荣病逝,简直是悲痛欲绝。顾不得大臣们的反对,他脱下龙袍,穿着他指定要求做的孝衣,亲自到老师家里吊丧送葬。

  尊师重教,古人早已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将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3篇(扩展4)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乐不思蜀历史故事3篇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乐不思蜀历史故事1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南柯一梦 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

  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

  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孝怀皇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3篇(扩展5)

——历史哲理故事3篇

历史哲理故事1

  春秋时期,晏子手下有个官员叫高缭。他在晏子手下做了三年的官,一直以来都很小心,为人也非常谨慎,为官三年以来从来没有犯过错。

  可是突然有一天,晏子没有任何原因就把他辞退了。

  晏子左右的人觉得很奇怪,对晏子说:“高缭为你做事已经三年,从来没有办错事,你不给他奖励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将他辞退,似乎太过分了吧。”

  晏子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但是如果别人不给予提示的"话,自己是看不到的。但是高缭呢,他在我身边足足三年,看见我的过错,却从来不说,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所以,我就把他辞退了。”

  哲理点拨:一个正直的人应该既不讳疾忌医,也不专做“好好先生”,而*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3篇(扩展6)

——古代诗人的历史故事-名人故事3篇

古代诗人的历史故事-名人故事1

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niǎn)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马上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

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李白不到10岁时,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家乡。14岁时,李白来到南浦(今四川万州市),当地有个姓胡的乡绅(shēn)自以为有学问,看不起别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当着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联:“梁山栽大竹,无须淋(邻)水。”这个上联含有当地三个地名,因此是一个很难对的上联。谁知李白随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这个下联前后也是三个地名,对仗非常工整。

胡乡绅很不服气,他又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大家看。那画上有个老神仙,怀抱一个大酒坛,睡在崖边,坛口朝外面流着酒。胡乡绅以画为题又出了副上联:“酉(yǒu)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长是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

胡乡绅本想借联讥笑李白,谁知反被李白针锋相对嘲讽了一番,大家一看胡乡绅肥胖如猪的模样,都哈哈大笑起来。胡乡绅羞得满脸通红,还想找个机会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领众人到花园散步,只见荷花池里有几只小鹅浮在水上,游来游去,便灵动一动,对李白说:“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当然明白胡乡绅的用意,回头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见一只乌龟伸出头来,便应声答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古代诗人的历史故事-名人故事2

杜甫十四五岁时,就是一位酒豪了,这在他写的《壮游》一诗中,有充分的证明:“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前两句是说,十四五岁时,就和文人、官场打交道了。中间两句是说,性格豪爽,喜欢喝酒;而且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后两句是说,喝醉了酒,俯视四面八方,全是*庸之辈。这不是充分说明杜甫在青少年时期就是一名酒豪了吗?

到了壮年时期,杜甫和李白、高适相遇,同游梁宋齐鲁,一同饮酒赋诗,打猎访古,气味十分相投。杜甫和李白的感情特别深厚,他们是有酒同醉,有被同盖,携手同游,比一般的兄弟还要亲热。所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天宝六年(747),杜甫赴长安应试,由于权臣李林甫从中作梗,没有被录取。这时,他认识了一位酒友,是广文馆博士郑虔。郑虔多才多艺对诗、画、书法、音乐乃至星历、医药、兵法无所不通。此时,他和杜甫一样,生活困顿,时时向朋友讨钱买酒。一个酒字,把他俩结为好友。杜甫在《醉时歌》中回忆他俩喝酒的情况说: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又说: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意思是说,一人得钱,即买酒找对方同饮,毫不迟疑。你我不拘形迹,彼此亲呢,你的酒量,实在是我的老师。不去管古人的遭遇,只要我们活着,就要饮酒作乐。

杜甫嗜酒的习性,从少年老年,甚至临终,都没有改变。

根据记载,杜甫死于牛肉白酒。大历五年(770)夏天,杜甫因避兵乱到衡州。中途到了耒阳,恰遇大水,船只好泊在方田驿。因无食物,挨饿了十天左右。宋阳县令聂某得知后,送来了牛肉白酒。杜甫吃得过多,就在一个晚上死了。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说聂县令所送的牛肉一定很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暑天,冷藏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杜甫中毒而死是完全有可能的。

推荐访问:唐朝 历史故事 唐朝主要历史故事3篇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1 唐朝的主要历史故事100字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