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7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2-19 14:10:29 来源:网友投稿

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小编带来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7篇,希望大家喜欢。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篇1【学习目标】1、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7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7篇【精选推荐】

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小编带来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7篇,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中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概括课文内容要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习重难点】

古今异义词,景物特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边读课文,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边背诵默写课文

2、摘抄整理基础知识并巩固之:

(1)本文选自《 》,作者是对《 》的注释。全书内容主要是三峡是的总称,在之间。

3、摘抄课下的生字,注释的词语。并记忆字词的音形义。

4、记忆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解释下列词语:

第二课时

5、阅读思考填空:

(1).文章①段总写三峡的三峡的地貌,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的地势。

(2).②、③、④段写_______,分别写出了___________三峡四季变化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_____________的总特征。

(3)描写三峡连山之密的句子:,。正面写群山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侧面写的句子:______,______。

描写夏季三峡水势浩大的句子:

表现水流急速,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篇2

【教法学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还记得吧(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语气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朗读节奏。

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

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小组讨论交流(四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可预设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⑴ 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互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于声( )

⑵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 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⑶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师生继续讨论、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问题二:孟子为什么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师生交流后小结:

1、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孟子认为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经历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艰苦磨练,而艰苦磨练的益处是:

⑴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⑵ 能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尤其青年学生应该认真体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

⑵ 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4、指导背诵:

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事例(6个事例6句话),归纳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结论,再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加以阐发,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5、总结全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字虽短,但论证有力的文言议论文。全文采用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将中心论点置于文章结尾,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以论证“生于忧患”为重点。结构紧凑而完整。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身低微层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艰苦磨练层

终有所成深

正面论证: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论:国家兴亡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初二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篇3

教学目标:

学习散文诗的特征,品味文中婉丽秀美的语言,新颖别致的修辞,体会童年的美好,认识生活的绚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婉丽秀美的语言,新颖别致的修辞。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歌曲《童年》)天真无邪的童年,如诗如画,如梦似幻,它那么美好,却又那么短暂。不经意间,我们已走过童年,今天就让我们穿过岁月的风尘,在罗大佑的歌声中深情的回望那段幸福时光!

2.初步感知

(1)在接触课文之前,先来认识作者唐弢。(出示有关作者的材料)

(2)让我们一起走进唐弢的童年世界,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出示要求)

3.寻找童年

(3)读过此文,留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4)如此美好的童年在哪里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一起来寻找童年吧!

跳读课文2—4部分,四人小组结伴同行,合作完成。

在海滨(充满阳光,富有活力)

童年在原野(充满童真,童趣)

在夜空(恬静,欢快)

4.感悟童年

(5)作者给我们展示了如此美丽动人的画面,让我们身临其境,一起来感悟童年吧!

(女生齐读第二部分,男生齐读第三部分,全班合读第四部分)

5.品味童年

(6)如此绚丽多彩,如梦如幻的童年,源于作者飘逸的文字,别致的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让我们再次品味童年。

(精读2—4部分,勾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简述理由。)

(7)组内交流

(8)班上交流

6.眷恋童年

(9)面对如此美妙的童年,你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自由发言)

(10)由于时间的流逝,青春的远走,一种时光不再的悔恨与懊恼弥漫在作者心头。让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和作者一起表达我们心中的眷恋之情吧!

7.留住童年

(11)唐弢用他那婉丽秀美的文字记录了他童年的华彩乐章,我们自己的童年生活与作者相比一定更加的五彩斑斓。下面让我们拿起手中五彩的笔,打开你记忆的闸门,留住你的童年生活吧!

(12)班内交流。

8.作业

(1)完成本课同步训练习题。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篇4

《风筝》叙述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情感的经历。“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不准自己的小兄弟放,还有一次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件事到时隔二十年后突然出现在记忆中,竟然如此剧烈地啃噬着自己的心,以致渴望得到补救 ,却已经无济于事 ,只是*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这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探索这篇散文的内涵: 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 精神,还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感慨。

这篇课文的难点很多,学生学起来困难较大,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由浅入深,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目标: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

(1)积累词语,掌握“憔悴、嫌恶、 瑟缩 、虐杀 、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和比较,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来体味文中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以及从中展现的浓浓亲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难懂的语句,理解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阅读《满天的风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备课时可以借鉴总――分――总的思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问题,理解课文。

教学方法:品读法 点拨法 讨论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歌曲<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满天的风筝》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鲁迅的《风筝》与《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情感 全然不同。怎样的不同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风筝》,了解文章的内容,探究其深刻的内涵。

二、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

2、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和比较,

3、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

三、识记字词

大屏幕出示字词

读一读: 坠 憔悴 荡漾 瑟缩 什物

解释: 嫌恶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肃杀 诀别

过度词:风筝时报春的天使,看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为什么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四、读与思

教师导读:

阅读分几步走,由浅入深。第一步:通过学生自读,概述课文内容,体会手足之情。第二步:教师示范并启发提问,学生边听边思考,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三步:重点精读,揣摩疑难语句。

1、学生默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读完,分组讨论交流问题 ,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给予鼓励。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屏幕出示思考题

(1)为什么小时候会把放风筝看成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事?

(2)为什么说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学生四人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作为兄长的“我”,小时候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事,不许弟弟放风筝,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好。现在反思起来,当年是因观念落后所支配,所以说是“精神的虐杀”。对待自己的当年的行为,“我”深深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而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而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剖析自己。

学生针对疑难问题、句段齐读或者自由读。

教师过渡:这篇文章的难点较多,需要同学么多角度理解。只有多角度理解,才能感悟文章的深刻内涵,获得思想的启迪。

五、自主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吧课前准备的疑难问题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四人组,合作研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有不同意见,集中全班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问题预设)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3、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师必要时给予引导和点拨

教师引导归纳

《风筝》这篇散文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探究内容,可以体会到鲁迅的兄弟之情,自省精神,感受到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的道理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散文,还有什么收获呢?你从鲁迅身上学到什么精神呢?

还有什么问题,可根据时间情况和同学们继续研讨

六、作业(任选其一)

1、把学习这篇散文的收获写在练习本上。

2、记叙一件颇有感触的亲情故事来表现自己对亲情的理解。

七、小结

《风筝》是一篇表现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优美散文,也是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这支人情美的颂歌荡漾在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态里,也回响在风筝被“我”毁坏的“惊慌”、“绝望”的痛苦里,对“我”“全然忘却,毫不怨恨”的心灵里。“我”不爱放风筝,嫌恶放风筝,不许放风筝并傲然离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而“我”急于补过,终于无可补救的“无可把握的悲哀”中。文中的至爱真情,抒发得深切感人,使人在学习中得到高尚情操得感染和熏陶。

八 、教学反思与设想

1、《风筝》一文通过描写“我”的内疚自责来表现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悲哀心情。在听读课文之后,应提出了颇有建设性的问题——找出能触动你心灵的句子?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带有自主性和独特性,通过品味语言来明确“我”和小兄弟对风筝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而体味“我”和小兄弟之间的误解和冲突,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教育观。“我”因在二十年后见到小兄弟的麻木而陷入更无边的悲哀中。

2、只有激发真情,才能加深体验。在导入新课时如果以对比的方法来切入主题,突出作者的心情和小兄弟的境遇,这就激发了学生阅读欲望,不禁产生疑问:一个孩子竟然被剥夺了放风筝的权利?为文章奠基了伤感的基调。接着,又通过深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作业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亲情的文章,进一步让学生用心去挖掘、体验那份亲情。

3、通过深入探究语言,才能体会真情。《风筝》一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动人的修辞,但就是这些朴实真挚、白描式的语言,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确实应该把这一点作为重点来落实,深入文章语言,体悟文章的真情。因《风筝》历来存有多论,学生的理解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看法来发表合理、独特的体会。

4、由于《风筝》故事发生的时代距离现在将近一个世纪,学生无法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审视故事蕴含的深沉思想,所以对主题的挖掘尚未到达理想的境界。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5.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7.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8.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个性修改】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德馨

对偶拟人写景—————幽雅

对偶衬托写人——————高雅

虚实正反写事—————有趣

类比隐含立志—————高远

引经据典表态—————高洁

爱莲说

周敦颐

菊花正衬莲花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人

【作业布置】

1、作业本练习。

2、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一篇随笔。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篇6

一、教学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

a、珍惜生命。

b、处置有度

三、作业

a、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篇7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原文,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口技艺人用声响描描摹的几种生活场景。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和前后照应的写法。(重点)

3、理解和积累文言实词。(重点)

4、积累古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副词,并了解它们的区别。(难点)

二、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练习法。

三、教学道具: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口技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表演者用口模仿各种声音,使听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民间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表演者都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主要运用嘴、舌、喉、鼻等器官发音来模拟各种声音,比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以增强真实感。

二、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秋声诗》。《口技》原是《秋声诗》的序言。《口技》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

三、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虞()初新志,屏障(),犬吠(),其夫呓()语,夫叱()大儿声,夫齁()起,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曳()屋许许()声,宾客意少()舒,口中呜()声,絮絮()不止。

明确:虞(yú)初新志,屏障(píngzhàng),犬吠(fèi),其夫呓(yì)语,夫叱(chì)大儿声,夫齁(hōu)起,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曳(yè)屋许许(hǔ)声,宾客意少(shāo)舒,口中呜(wū)声,絮絮(xù)不止。

四、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师点拨

1、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摆酒席请客,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

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

点拨: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者:……的人。会:适逢,正赶上(课文注释)。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于:在。厅事:大厅,客厅(课文注释)。之:的。施:摆放,布置(课文注释)。一桌、一椅、一扇:文言文常常省略量词,翻译时要给不出来。

2、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

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哗者。

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7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7篇(扩展1)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5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文,整体感知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幅画面的内容。(重点)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重点品味语言凝练、形象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难点)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

  1、讲读—讨论;

  2、学生多种形式练读——体会、领悟——能有感情地表达。

  三、教具

  多媒体、PPT

  四、教学过程

  (一)引秋:导入新课。(由写秋天的古诗引入,学生进行积累)。出示PPT(依次由学生朗读,体会关于《秋天》的古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板书课题:秋天。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现代诗——《秋天》,看看作者何其芳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的?

  2、师:PPT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学习目标。

  3、师:PPT出示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诵秋:

  1、老师范读,学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并在书上划出节奏);(多媒体播放教师范读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朗读热情。

  2、抽一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学生互评。出示生字PPT。

  3、点评学生朗读情况,肯定好的方面,纠正不足。

  4、由男生、XXX和全班分别饱含感情地齐朗诵。

  (三)品秋:

  出示PPT,学生探究问题:

  1、诗中描绘了几幅图?

  2、每一幅图描绘了哪些景物?师生共同探究、解析全诗。

  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示的问题,体会语言的的凝练、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师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秋的氛围。先请同学们找出每节诗中画龙点睛的诗句,先概括画面,再品析语言。

  1、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板书)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通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

  2、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或“渔家秋景图”)。(板书)画面包含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3、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板书)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本节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4、学生完成诵、品秋专项练习。

  (四)思秋: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思秋练习。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更是充满诗意的秋天。在创作手法上,诗人在每节诗后都有画龙点睛的总结,突出秋天主题,一唱三叹。在意象表达上,继承了传统诗词的余韵,展现了古典美,韵味实足。

  诗人超越了“悲秋”情结,以积极的心态描写秋天的美景,颂扬了秋天的活力和生机,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旷达的情怀。作为青少年的同学们,更应该奋发拼搏,努力求知,为迎接自己的收获之秋做好准备!

  (六)布置作业:写秋练习

  板书设计

  农家里的秋天——飘、饱食、肥硕、栖息:清幽、喜悦————农家丰收图渔船上的秋天——冷雾、满、轻轻、游戏:清冷、悠闲————霜晨归渔图牧羊女眼里的秋天——寥阔、满流、香与热、梦寐:清静、香甜————少女思恋图

  赞美、热爱

  【小组探究答案】

  1、青鳊鱼(biān)乌桕叶(jiù)满载(zài)归泊(bó)

  2、比喻,收起青鳊鱼,悠闲。

  3、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4、“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

  5、

  A、明净

  B、忠实

  C、丰盛

  D、严峻

  E、勤勉

  6、赞美秋天之美;对秋天展开思考,并赞美秋天的勤勉精神。

  7、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其作用是使结构完整,内容浑然一体,突出文章中心。

  8、《秋思》

  9、去掉不好。因为“更”字在此起强调作用,强调在对秋天的思索中,其“勤勉”精神是最重要的。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感情脉络。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朗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词语,培养学生朗诵能力、想象能力。

  2、了解春天的特点,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每一个步骤都注意突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悟,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

  3、自主探究教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会的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散文的意境美;整体把握课文感情学生自主掌握课文构架。

  第二课时:深入学习课文的表现手法(情与景关系)、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重点语句解析(结合课后练习题);课文结构。

  课后实践:如果有条件,教师可选择带领学生集体春游,以拍照、写生、唱歌、野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回归生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春天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季节,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听到“春”这个词,大家脑海里会闪现什么词语、色彩、诗句、景象呢?(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做出引导和评价。

  词语:草长鸢飞、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暖洋洋、软绵绵……

  色彩:绿色(柳树、小草)、红色(山茶花)、粉色(桃花)、白色(梨花)……

  诗句: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雨春声春鸟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柳春风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春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春花春蝶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细无声,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春草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桃春江春鸭

  ……

  大家都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于春天的感觉和印象。现在呢,我们来一同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春》。看看我们刚刚说的和朱自清笔下的春有什么异同。板书:春

  课前预习:水涨(zhàng)酝酿(yùn niàng)应和(hè)巢(cháo)口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黄晕(yùn)蓑(suō)衣

  抖擞(dǒu sǒu)精神嘹(liáo)亮

  感知课文:现在我们先听一段朗读录音,然后再跟着音乐一起朗读一遍课文,注意朗读的语调、停顿、感情。

  教师播放录音,全班一起静听或是跟读录音朗诵。请大家放松心情,发挥想象,春天就在我们身边。

  听完录音,播放音乐(班得瑞《春野》),创设舒缓的情境,全班齐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教师给予评价)

  全班朗读完毕之后,再请学生举手分段朗读。(教师给予评价)

  学生读完教师点评,指出优缺点。

  教师提示: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要读准字音,口齿清楚,吐字有力,而且是自然流畅地读出。体会感情,把握重音、停顿、速度、抑扬等。朗读时语势多扬少抑,用声多轻少重。开头要读得欣喜,充满生机。中间部分则需要精雕细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段可以读得俏皮、活泼。“风里带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中……”“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几句要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春天的味道、春天的声响。结尾的三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讴歌春天、热爱生命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升华。因此,“娃娃”要读得轻些、高些,略有虚声。“小姑娘”则用高而明亮的声音来表现她的快乐、活泼。最后一段,要加强吐字的力度和气势,声音洪亮、有力。

  教师示范重点语句的朗读。

  课文整体把握: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开展。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第一小组负责课文1—3自然段;第二小组第4自然段;第三小组第5自然段;第四小组第6自然段;第五小组第七段;8—10自然段。)

  提问:

  1、读完课文,大家说一下朱自清都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色?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互相探讨总结,并把本小组的成果写在黑板上。

  五分钟后。请各小组代表呈现本组答案。

  2、作者又是怎样形容他们的呢?(这个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写在黑板搬上的点小组回答并,要小组派一个人到黑板上写出。)

  第一组

  山:朗润水:涨太阳:脸红

  小草:钻嫩嫩的绿绿的

  第二组

  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第三组

  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

  牧童:短笛成天嘹亮地响着

  第四组

  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农民:披着蓑房屋:稀稀疏疏静默

  第五组

  风筝:渐渐多了孩子:也多了家家户户、老老少少:赶趟儿似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

  要求每个小组读出所找词语的句子。

  3、请每个小组标出的课文线索。

  每个小组把自己的结构图写在黑板上,并解释原因。

  合并同类项。

  教师要给予指正和肯定。

  线索:盼春——绘春——颂春

  找出线索图,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为第二节课的深入解析做准备。

  4、最后我们再一听一段朗诵录音,播放PPT,让学生边看边听(也可以跟读),把春天的气息带入课堂。要求每一个小组认真听,稍后要每一个小组朗诵自己负责的部分。

  全班一起听录音。

  5、各小组按次序,有感情地朗诵。配乐(班得瑞《春野》)。

  6、布置作业:

  ①大声朗诵,熟练课文。

  ②各小组在找出自己所负责段落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情感表达、词语特点等多角度分析。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③建议:大家如果感兴趣,课下可以自己家里拍摄的关于春天的DV、照片或是绘画拿过来分享一下。

  7、本节课小结:这节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用范读、配乐、图片展示等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采用分小组的形式,发挥大家分工合作的积极性,通过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讨。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培养探索精神,学习宇航员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

  2、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3、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及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2、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及特点。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台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船失事事件导入(展示图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哀悼(dào) 锲(qiè)而不舍 勋(xūn) 章 锤(chuí)炼

  阴霾(mái) 孜孜(zī)不倦 企(q?) 求 凝(níng )聚

  战栗(lì ) 拓(tuó)荒 弥补( mí ) 不朽(xi? )

  (二)朗读课文,把握情感。

  1、朗读指导,朗读时应把握感情基调。里根在演讲中表达的感情包含悲痛和力量 两个方面,从感情脉络看,前半部分主要抒发 悲痛的心情 ,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力量 ,两种感情不是泾渭分明,而是水ru交融。美国宇航史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带给人们的无疑是悲痛,但演讲者的言辞更意在于给后继者奋然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2、默读,感知内容。

  ①这篇演讲词的主旨是什么?

  ( 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

  ②全文是按怎样的形式安排结构?( 总—分—总 )

  ③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1—4)表达深深的哀悼和对英雄的赞叹。

  第二部分:(5—13)分别追忆献身的航天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英雄”。

  第三部分:(14—21)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英雄未竟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

  ④概括七名宇航员的事迹或性格特征。

  (迪克·司各比机长:探索太空不畏危险;罗纳德·麦克耐尔:坚毅 ;迈克·史密斯:为祖国屡建战功;莱恩尼科:笑对工作,乐对人生;奥尼佐卡:充满梦想,建立了难忘业绩; 杰维斯:不忘为母校争光;麦考利芙:以勇气和探索精神荣获全国人民的教师荣誉。)

  ⑤七位“挑战者”有哪些共同特点?(共同点:勇敢、坚强、勇于献身、有开拓精神)

  三、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如何理解“她不仅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而且是全国人民的教师”?

  (麦考利芙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学生们对她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和关爱,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而这些学生正是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以说在麦考莉芙身上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象力。)

  (麦考莉芙是一名教师代表,她原计划在太空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麦考莉芙在这次太空飞行中体现出来的甘于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无形当中鼓舞和激励所有的人。她是全国人民的楷模,所以说她不仅是学生的教师,也是全国人民的教师。)

  2、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值得人们学习。)

  3、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开拓精神、想像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美国精神

  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它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推而广之,只要是人类的精华,就不必分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而都应当借鉴、学习、吸收。)

  4、演讲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的基本特点是: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里根总统的演讲为何如此感人?

  (①代表人民,与大家一起共同仰视英雄们,讲出大家的心声。②抓住英雄们令人感动的生活细节,一一展开深情的追忆,让人潸然泪下!③字句间浸透着悲痛、哀悼之情,句句发自内心,激起听众的强烈共鸣。④另外,排比的运用、人称的变化等。)

  四、延伸阅读:

  1、类探索太空经历的牺牲

  ①明代的万户,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借助火箭飞行的实验,不幸被火药(箭)炸得粉身碎骨。

  ②1967年月1月27日,美国阿波罗4号飞船在发射台发生爆炸,3名宇航员不幸遇难。

  ③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当3名宇航员完成任务,驾驶“联盟”号飞船返回时,因密封仓漏气而丧生。

  ④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后突然爆炸,6位宇航员和一位来自民间准备为学生讲授 “太空课”的女教师麦考利夫,全部罹难 。

  ⑤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上七名宇航员的生命又消失在没有痕迹的飞翔 中。

  2、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完成飞行任务返航途中解体爆炸。朗诵诗歌,升华情感:

  “哥伦比亚”陨落?天祭

  东方人古老的春节里,转眼之间 /七朵雪莲在大洋彼岸的天空 /呼啸着开放/花瓣如雪片鸟羽般随风飘零/茫茫宇宙 /回荡起一个声音——— 太空太美了 /我不想返回地球 。

  父亲的祈祷穿破云层 /温暖着游子失重的心 /妻子的目光直上九天 /在爱情的高处无语凝噎 然而七个背影如七只风帆

  /向着燃烧的太阳毅然驶去———太空太美了 /我不想返回地球 。

  五、作业:

  结合你现在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怎样看待成功与失败?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4

  【导学目标】

  1. 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 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导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 )南 镶( ) 水藻 ( ) 贮( )蓄

  发髻( ) 澄( )清 着( )落 看( )护

  2.释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3.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4.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自主学习】

  1.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研读精彩语段,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思考: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 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感情朗读第3语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课外练笔,感受一下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看谁写得好。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技巧

  巧,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 比较下列三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1)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5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感知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5、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写春水初生,略与堤*。“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5、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7篇(扩展2)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10篇范本

语文是运用语言规律与特定语言词汇所形成的书面的或口语的言语作品及这个形成过程的总和。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1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 引出

脉络 乐

归结 “醉能同其乐”(主旨)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2

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

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

俟:(sì)等待。娈(luán):美好。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洵(xún):诚然,实在。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说”通“悦”。“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生乙:《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的情景。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师:两位同学对诗歌的感受都很准确,乙的感受比甲的更具体一点。

(全班掌声鼓励)

三、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师: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根据《静女》中的"爱而不见"及睹物思情的典型情节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将《静女》改写为话剧并随堂表演。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四个学生为一小组,把《静女》改写为剧本,教师巡查指导。

3、相邻两个小组同学交换自己所写的剧本,并推荐出两篇好剧本。

4、教师挑出最好的一个剧本,并请出写此剧本的小组表演。

师:先秦时,诗、乐、舞不分家,载歌载舞的。所以先秦诗歌往往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千载之下,让我们在时空隧道里乘风逆行,在溶溶月色中去领略《诗经邶风静女》中那馨香的约会吧!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物:“我”(扮演者:黄建金)和“静女”(扮演者:范静雅)

旁白:张名杭

道具:柳树,陈秀清,曾文芳;月亮,黄振。

改编:第六小组(成员:黄建金,范静雅,张名杭,黄振)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时间:黄昏

地点:城之角楼

旁白:(播放音乐《Myhartwillgoon》)“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和静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转眼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华……”

男:(走上舞台,抬头望月)“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跟强健的臂弯。”

(在台上久久徘徊,左顾右盼。)

女:(躲在角楼里捂着嘴偷偷的笑,在小伙子背过身去的时候,偷偷把头探出来,小伙子回头的时候,一伸舌头又把头缩了回去。)

男:(在舞台上走的更急促了,焦急的抓耳挠腮。)“等你等到我心痛……”

女:(在小伙子背对角楼的时候,从角楼后边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悄悄地走到小伙子的身后,偷偷地蒙上了小伙子的眼睛。)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时间:月芽儿初升地点:城之角楼

(两人并排坐在角楼的下边,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女:(从怀里摸出一支红笛子,在小伙子的面前闪了闪。)“金哥,我喜欢听你吹箫,送给你!”

男:(从衣袖里掏出一只红艳艳的苹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红箫和红苹果交相呼应。)

(旁白)“红色,那分明是心的颜色!红色,那分明是火的颜色!红色是爱情的见证,更象征着爱情的真挚和热烈!”)

男(深情地)“在天愿为比翼鸟!”

女:(眼含热泪)“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时间:月儿当空地点:郊外

旁白:(“我”和“静女”在郊外散步,继续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女:(弯腰采了一棵纯白的荑草,双手递给了小伙子。)“金哥,你看这草儿美不美?”

旁白:(白色是雪的颜色,是云的颜色,象征着爱情的高尚和淳朴。)

男:(郑重地接过了草,不看草,却拉住姑娘手,盯着姑娘目不转睛地看。看得姑娘直低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草儿虽美,但你比草儿美万倍!”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男:“执子之手,”

女:“与子偕老!”

旁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下一幕中,艳丽如桃花的静女将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成为阿金的最美的新娘,在这里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全班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四、探讨阅读:

师:《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生丙:彤管,因为“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生丁:荑草,因为“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师:两位同学都说得有根有据。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五、《氓》与《静女》比较阅读:

师:《氓》与《静女》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教师明确:《氓》与《静女》都是《诗经》中优秀的爱情篇章但两者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艺术特色都有异同。首先是思想感情上,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女》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而在艺术特点上,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女》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六、总结:

师:我们通过《氓》和《静女》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教育了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氓》和《静女》。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3

第一阶段 主题学习,比较阅读

教师课前可以适当讲授新接触的知识内容,并对学生进行组织,明确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引导围绕课文选择主题学习材料进行阅读,具体如下: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做好圈点勾画(圈点字词、勾画疑问及精彩语言),并确定阅读的重点和主题。

2、阅读《主题学习》材料,搜集阅读与课文相关、相似、相近甚至相对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不断在阅读中丰富自己对主题的认识、感受,丰富自己的语言。

3、比较阅读各种材料或文章,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四个大方面认真领会文章,及时勾画、批注。

第二阶段 小组互助,合作探究

1、组内同学一对一结队,交流所作的勾画和批注。结队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再找另一同学,也可到其他组寻求解决。必要时可以鼓励学生到黑板检测、书写问题。包括①互相检测字、词及基础知识;②交流自己的认识;③互相帮助解决疑难。

2、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及展示内容。

①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探究。

②组长组织确定小组展示的内容及方式,要力求照顾到每个同学。

③可以将自己组确定的疑难书写到黑板,提示其他组思考,也作为教师布置作业的依据。问题要有价值,一个组一个问题。

3、针对各组确定的疑难问题,进一步深入阅读《主题学习》材料,力求获取更多、更充实的语言材料,力争顾及全篇、单元深化主题。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注意点拨、激励、评价。

第三阶段 交流展示,反馈提升

1、展示交流:各组分别按准备情况展示对文章的认识,教师要将机会多让给同学们。同时,各组展示应注意各组间同学展示问题的联系,通过组间合作补充完善。

①文本的展示:可结合重点语句的品读、赏析进行展示;可对文章整体的赏析进行展示;可进行比较阅读,引入课外材料丰富对文章的认识。

②情感的展示:可结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感悟、体验。要力求使语言丰富、生动,引入课外材料补充认识。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对小组进行充分的调动。教师要力求使每一组同学都进入一种竞争的状态,使之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要注意进行问题评比,调动提问的积极性。如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剔除假问题,提出有助于更深层地把握课文内容的问题,即评学生提问的质量和有价值问题的数量。

2、反馈检测,归纳提升

反馈要落实到学生交流、展示的各个环节,教师对学生活动中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校正;要注意总结归纳,梳理重难点,讲解延展性知识,组织语文综合性活动;必要时可以进行检测。

第一课时

一、能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中心。

二、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中每一个字,尤其注意否定词与数量词。

三、找到题目在原文的位置,从位置前后找答案。

四、能用原文的尽力用原文。

五、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六、题目做完之后,要检查一遍,看与中心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就应改正。

七、要求概括的,可用以下概括方法:

1、原文句子简明化。

2、综合原文的重要词语。

3、结合原文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八、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第二课时

一、中心句(中心论点及说明对象或特征)的找法:

1、文章开头

2、文章结尾

3、中间

4、题目

5、概括

二、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三、文章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四、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第三课时

一、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二、“这”、“它们”等指代什么:

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仿句:

1、话题。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如例,画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风里的叶”,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季的特征来写。

2、句式。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复句,等等。

3、修辞。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

4、结构。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保持一致。

5、表达。仿写的句子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出现不合逻辑、牵强附会、浅薄幼稚的说法。

6、色彩。这里“色彩”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比如例中洋溢着欢快、喜悦的感情,仿句时就不能违背这一点。

7、字数。对于某些仿句题,仿写时还应注意,字数上应与例句完全相当。

第四课时

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二、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三、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第五课时

一、语句作用、含义分析、语句赏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或用了动词、形容词……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

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第六课时

一、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删词句。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二、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四、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五、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

第七课时

一、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二、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着重指出。

三、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四、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第八课时

一、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三、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四、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

第九课时

一、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4

一、 教学设计说明

1、 教材分析: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是冀教版第三单元老舍文化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老舍先生的一桩桩生活小事,使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从而了解了老舍先生的情趣及为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自然、文雅的人民艺术家。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老舍先生坚强善良的《我的母亲》,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富有社会洞察力的《祥子买车》,以及富有情趣的《养花》合《母鸡》之后,非常好奇老舍先生到底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刻再来学习本课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对老舍先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与老舍先生的距离拉近了。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 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以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质

3、 积累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总结、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长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更加喜爱这位“人民艺术家”,激起阅读老舍先生文章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二、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老舍的资料,阅读更多老舍的文章

2、布置好预习作业:

A、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B、搜集名人对老舍的评价以及相关故事资料

三、教学步骤

一、回忆引入

师:同学们,本单元为我们只介绍了一位作家,他的名字就是——老舍。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哪几篇文章?

生:《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和《母鸡》。

师:我相信这些文章肯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谁愿意谈一谈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师:从老舍先生的文章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幽默,感情真挚,塑造人物鲜活的文学大师。那么在现实中的老舍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大家肯定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读汪曾祺先生写的《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设计意图:从本单元所学的老舍文章入手,让学生重温老舍先生的文学粉彩,再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得水到渠成。

二、 小组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作者再文中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将事情概括出来,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本文段落虽多,但文章语言*时,内容浅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列小标题,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生:指名回答。

师板书:为花操劳、摆杏闻香、交友聚会、为盲艺人谋划生计,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

师:归纳一下这些时间都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老舍先生的?

指名回答

师板书:生活、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老舍先生的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 再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帯问题写感受

师:在这一桩桩小事肿,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书的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的可亲、可爱、可敬。

2、全班交流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可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点:

A、 在*淡的生活中做出情趣和美感,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1)为花操劳(第一自然段)

在老舍的院中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身侍弄,倒痴迷成性的地步

(2)摆杏闻香(第二自然段)

在条案上放一大盘香白杏,钻谋为了蚊香而摆设,将生活的细节都考虑进去,表现了他文人文雅的一面

(3)收藏画作(第四自然段)

藏画甚多,多为精品,让等候的客人一边闻杏香,一边欣赏画中精品,他让等候成为一种享受。

(4)交友聚会(第五、六自然段)

每天下午,来访客人不断,作家、画家……在每年赏菊时节和生日之时都会邀请大家来家中做客,是一个好客之人。

B、 老舍先生身上有淳朴的“*民化”的气息

(1) 待人很亲切(第二自然段)

握手是轻轻的,在客人未来之前,先为客人沏好茶,亲自为客人倒茶,是一个尊重客人的人

(2)待客豪爽

在聚会中,酒是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老北京风味,将熬白菜视为好东西,从中看出老舍与普通老百姓的待人处世是一样的,拉近了学生与老舍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作家的可亲。

C、 在工作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可敬的

(1) 为客人亲自倒茶

(2) 为盲艺人的生计谋划(第八自然段)

组织盲艺人在市文联演唱,并亲自主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3) 关心百姓生活(第九自然段)

北京芝麻酱缺货,提案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师总结:在*淡的生活中营造情趣和美感,身为大作家却又淳朴的*民气息,在工作、生活中够可敬的出示态度,这位可爱的老舍先生真不亏是人民的艺术家。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全部时间留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体会老舍先生的为人性情。

四、 拓展延伸

1、课下我看见大家都搜集了不少老舍先生的资料,你能结合你的感受来谈谈老舍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交流中让他们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去了解老舍,体会老舍

2、 冰心对老舍的评价

3、 作业

本单元共学习了六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相信在你的心中一定留下了对他的独特印象。课下请大家以“我心中的老舍先生”为题,写出自己的感受。老舍先生一声削除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课下有机会,大家可以搜集来看看。

设计意图:加深对老舍先生印象,引领学生去探索更多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和材料。

五、板书设计: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生活:为花操劳

摆杏闻香

交友聚会 可亲、可爱、可敬

工作:为盲艺人谋划生计

关心百姓生活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5

一、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漂浮无常,好似梦幻,欢乐的口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原因的!何况清明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 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展现锦绣风光。现在聚会在桃花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间的乐事。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大家咏诗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惭愧。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没有完,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摆出荣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作诗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

2.理解文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3.比较阅读同类“宴序”文章,理解本序与古人作的“宴序”一类文章的不同之处,领悟李白飘逸潇洒、豪情纵情的诗意。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理解,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朗读李白《将进酒》。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借酒抒情,挥洒个淋漓尽致。饮酒赋诗,自古是文人一大乐事。 这篇散文,洋溢着诗情画意,像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明代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绘成图画,流传至今。

二、破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李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 看题目就知道文 章的基本内容: 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李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三、文体常识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四、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五、自读,不明白之处、重点字词梳理

六、比较阅读。文章最后四句,《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请结合所给课外阅读材料,谈谈李白的文章与同类作品相比,有何不同。

提示:注意文中粗体字所表达的情感

《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很悲凉;

《兰亭集序》前文虽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与王羲之序如出一辙;

《游斜川诗序》“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调子是低沉的。

最近学过的《滕王 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古人作的宴集序多有“兴尽悲来”的情绪转换,开始写乐,继而写悲,成了一个套子。 李白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全文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高雅,格调明朗,虽有“浮生若梦”一句,但不会因这一句而生出消极情绪。

七、简单探讨作者性格与文风

李白性格豪放不羁,他的思想驳杂而矛盾。在儒家“达则兼济”的思想影响下,李白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他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愤世疾俗的叛逆精神,有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鲜明印记。入世和出世、积极和消极的矛盾都统一在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之中,他希望辅时济世,建功立业,然后啸傲山林,浪迹五湖,全身远祸。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游斜川诗序 作者: 陶渊明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记乡里,以记其时日。

后人评:文章短小优美,点明出游的日期和地点,以游览斜川、观赏山水为题旨,着意刻画了近观远眺之佳景,突出赞美了独秀于泽畔的障山,抒发了对山水美景的浓厚情趣和爱恋,并由此引发出“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的慨叹。

兰亭集序 作者:东晋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金谷诗序 〔晋〕石崇

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 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

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孙绰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 ,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 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 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逯二物哉!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 故相换,今 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 兴,谅歌咏之有由。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6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2、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3、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意,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控诉*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培养热爱和*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呼唤和*]

2、呼唤和*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残酷]

3、战争是如何的残酷,请同学们动手从文中找一找。

教师注意归纳总结,战争的残酷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师: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呢?

三、把握引文正文四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学生讨论教师予以点拨

概括来说作者采用分叙的方法,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分为四个片断:

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师:除了这四个部分,前面还多了一段萨特的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萨特的话是很警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四、揣摩语言,体会文句的深层含意

师:是啊,残酷的战争让许多无辜的塞尔维亚人失去宝贵的生命,令人沉重,同时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气、精神又让人感觉到是多么的美丽。作者聂华苓用她那饱满深情的笔记下了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从文中去找出那些饱满深情,具有深层含意的句子,大家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学生自由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五、质疑

再快速阅览课文,有哪些令你困惑的内容,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六、拓展延伸

听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我相信“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但在现实生活中,战事还是时有发生。如在9月19日,泰国发生军事*,原因是泰国看守**他信19日宣布解除泰国陆军总司令颂提的职务。忠于颂提的部队发生*,为避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能否给那些发动*的人致一封信来制止这场战争?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7

14 、古代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两则寓言分别揭示了事物都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自以为是,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会弄巧成拙,会失去到手的机会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学生: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板书课题。

②谈话导入。

根据*时的积累,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故事,最好能说出寓言给你的启示。

(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③其他导入形式。

或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如:(投影几幅有关寓言故事的图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形容画面内容。(组织学生成语竞猜)这些成语有很多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变而来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古代寓言。

或讲述现实社会中有关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小故事,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

或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让学生交流介绍有关《古代寓言二则》的资料,直接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①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畅,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②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决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③听读:播放两则寓言的录音朗读,组织学生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这一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重点是让学生在读准字音,把握句读的基础上能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语句意思,对文意理解上出现的疑问可巧妙设悬,暂不作答,以激发学生兴趣。

(3)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①各协作小组结合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

②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白纸上。

③教师汇总各小组疑难问题,并投影共性问题,班级交流,集体释疑。

④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文意对疏通理解方法作一些必要的指导。

(这里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质疑解惑。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解疑释疑能力,应给予充分肯定;对涉及到的文言基本知识可加以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4)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也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更准确地把握故事内涵呢?(以下供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①配音。

“有声有色,耳目一新。”视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文中寓言故事的理解,仔细观看《揠苗助长》动画,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为故事同步配音。

a.请选择配音活动的同学,每4人组成临时小组。

b.各小组根据需要,分配角色。

c.播放《揠苗助长》动画,组织学生练习配音。

d.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②动笔作画。

“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图文并茂,感染力强。请你为寓言《画蛇添足》配一幅富有感染力的画。

a.组织选择这类活动的学生发挥想象,认真创作。

b.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作品表现力度,以及是否有创意作点评。

c.教师投影名家典型作品,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欣赏、比较、点评。

(5)创新设计———创设情境,提升对寓意的理解。

①表演采访(采访农夫本人:你为什么会拔苗?现在你后悔吗?)

②揭示寓意: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板书:规律)这位农夫错就错在他 ?(相机板书:违反)还错在他急于求成。(板书:急于求成)

③继续采访:(采访农夫本人: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④续编故事:(出示)

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棒。

交流评价。

(6)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交流,并作适当点评。

(7)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这两则寓言短小精悍、一针见血,隐含着广博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同学们以惟妙惟肖的配音、动感十足的画面、相得益彰的诗文,进一步把睿智的思维演绎得多彩多姿。让老师看到了一批正在成长中的智者,那么,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收获呢?请同学们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并将你的收获记录下来,装入成长记录袋中。

2.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寓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3.实践活动。

(1)搜集一则寓言故事,并练习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以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2)依据你搜集的寓言故事,创作一幅漫画,并在画中适当的位置配以精练的文字,以准备参加“漫画作品展览会”。

板书设计:

14 古代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画蛇添足

将苗拔高 强求速成 画完蛇能喝到酒 不顾客观实际

结果苗死 反而弄糟 又为蛇添足没有喝到酒 弄巧成拙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从“陆续”“展示”“继续”“应接不暇”中任选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八、第十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第8、12自然段,理解并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和留恋之情。

教学准备:大榕树、众鸟纷飞的图片和录像片;

有关巴金和大榕树的相关资料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己解决。师生合作,明确下一步学习的内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都渴望拥有天堂般的生活。(板书:天堂)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天堂吗?

今天,我们要去鸟的天堂观光游览,这也就是第七课(板书:7、鸟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下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请同学谈谈你进行了怎样的预习。(生可能谈及关于生字新词的解决,读书等)

2、对于“鸟的天堂”,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希望了解一些什么呢?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并请同学评议他们读得怎么样?

(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机动安排自由选读没有把握的段落)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榕树大,鸟儿多等;)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谈话:巴金先生用他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你们愿意再读读课文吗?

1、请默读课文,看看你从课文中又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分别在书上做上标记。(给时间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同学在小组内可以互相帮助交流解决简单的问题,也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读书自学的方法)

[此时应让学生理清: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的鸟。初步理解原因是去的时间不同(注意使学生知道经过深入学习后还会有新的理解)。课文重点部分是写两次所见到的景象。鸟的天堂就是那棵大榕树等。如果学生没有谈及这些重点的内容,教师可以用一定的问题引导:如课后的思考题1、2]

3、以小组汇报形式,全班交流:小组内没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谈谈学生认为已经解决的但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

课文写了作者 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 ,没有看到 ,所以他认为 ;但当他再次经过时却看到了 ,他感到 。

(1)(出示投影)填空:

(2)交流学生的质疑情况: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肯定那些能围绕重点内容提问的同学,对简单的问题生生之间交流解决;或者根据学生实际予以提示:课文介绍的是“鸟的天堂”,我们提问应该围绕重点内容:可以读一读书中描写大榕树的语句和关于“鸟的天堂”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来提出或设计问题)

(师生共同筛选较好的问题,教师将与课文重点部分密切相关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在黑板上。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

2、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

3、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4、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我的感受是什么?

5、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6、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而不是鸟的乐园(或世界)?

7、“鸟的天堂”(或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

四、全班共议明确学习方向:

师:同学们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所要解决的,可以把它们作为进一步研读课文的一个学习目标。

1、谈话明确学习的途径: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必须抓住写大榕树和写鸟的这两部分重点内容,并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考虑。

2、鼓励学生试针对自己学习的需要自拟学习方案。

3、交流展示学生的自拟学案情况。(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把握学生情况,选择一份或几份学案,师生共同进行修改和补充(如果生有困难,师给予提示:我们要读懂课文,不外有这些办法:可以读一读,动笔画一画,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读一读,反复体会, 还可以边读边思考,边想象,与同学共同讨论、利用资料等))

4、(出示学案):

师:老师这里设计了两份学习方案:(假设:如果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好则出示将学案2与学案1调换顺序的学案,逐步引导学生自拟。)

3、指名读学案,说明:你可以用自己拟定那份学习方案,继续研究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选择老师给的方案,还可以参照老师的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但教师更欢迎同学自拟学案。如果你们需要老师提供帮助,随时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4、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自学或自拟学案自学(师统计学案的选择或拟定情况,指导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伴共同学习。)

五、学生自主探究(机动):

六、课后提示:

多搜集一些资料,有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出来,也可以展示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问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追随巴金先生去鸟的天堂感受那里美丽和谐的景象。

二、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提供帮助。(时间依生实际确定)

三、统计学案情况,以大多数同学的选择组织交流。

㈠假设按学案(A)学习的同学占多数:(要求学生在汇报时先说明自己喜欢的景象,读找到的语句,并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适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介绍)

A:介绍大榕树

1 大:许多棵 窄

叶:多、密、绿 (堆、簇、缝隙)

枝干:枝上生根、数不清(投影,指出根、枝、干、叶联系生长特点)

生命盎然:全部展示、颤动(看录象)

2 有感情朗读相关的语句。

①叶多②枝干多③生命力强④作者由衷地赞叹(评价)怎样读好?(当学生谈到第8自然段时,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试背诵)

3、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投影)夕阳西下,灿烂的红霞染红了河水。我们的小船在宽宽的河面上静静地流动,远远地 小船渐渐前行,逼近了大榕树,这次我 望着这株奇特的大榕树,我不由得

B:导入介绍“鸟”

朋友告诉我这里是“鸟的天堂”,而我却没有看到一只鸟,我感到 ;而当我在第二天再次经过时,却感到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你仿照刚才我们叙述介绍大榕树的方法,试自己学习一下众鸟纷飞的情景。

1 、鸟多:到处、到处

大 小 花 黑 应接不暇

快乐:叫、飞、扑

(生谈到哪儿就练习读一读,可以背诵第12自然段)

提问:你觉得在这里鸟儿生活得怎么样?

(看录象)我们一起来看看众鸟纷飞的场面吧!

提问:你认为这个地方怎么样?

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2、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朝霞落在了树梢,朝阳照亮了河面,我们的小船又来到了“鸟的天堂”。起初 后来 接着 。我虽然注意地看着,但是 。忽然我看见了 鸟儿生活在这里,真是

若B A

导入:鸟儿幸福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感到了它们的幸福和快乐。而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却是感到 。谁学习的是这部分请先来汇报一下。

处理(一)以后,询问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处理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等问题)

※然后练习用因果关系的句式回答问题。

C:最后结语下课。

㈡假设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占多数:(汇报提出的问题,并说明自己是如何读书解决的。相机进行朗读的训练)

1、指名小组汇报

榕树 (同前)

鸟儿 (同前)

2、用因果句式,结合上面问题练习说话。(质疑)

※3、结合学案(一)的要求试介绍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

结语:(看板书)

树与鸟,鸟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呀!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

作业:1、搜集一些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2、有兴趣的同学读读巴金先生的原文。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大榕树和鸟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练习说一篇解说词,介绍那里的美丽景象。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感情。

2、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1、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作者及小说的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教师:准备好朗读全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形象极其意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拥有着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让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的体会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

二、感知内容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看,可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记住故事的情节,并在脑海中出现人物的形象。

2、学生收集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请他们结合材料认识来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此为题解,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可互相补充)

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其他同学在注意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然后教师可提示可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划分故事情节。

(老师板书: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

三、感悟形象

1、自由朗读,要求朗读过程中在脑海里勾勒人物的形象。

(视像出现很有益于对人物的分析)

2、学生谈谈脑海中再现的人物形象,包括外部形象的想象。

(由学生自由发言,提示从人物在情景中的各种表现去了解人物形象。可互相补充)

⑴ 韩麦尔先生:

大概四五十岁,*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位老师*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去帮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在最后一课的时候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⑵ 小弗郎士:

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上他却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他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

⑶ 人物形象的意义:

表现了法国人民通过热爱祖国的语言来表达爱国的强烈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用笔勾画并记住你印象最深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语言的深刻含义,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研读赏析

让学生自由交流印象最深的情节或细节,包括语言,通过朗读来欣赏。(这个过程,预期让学生找出最后一课中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语句,引导分析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假如学生没有能达到预期目标,可设计以下问题和语言品味。)

1、问题研究:

⑴ 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交代故事的背景)

⑵ 这最后一课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殊意义?

(场景描写起烘托课堂气氛、暗示最后一课不*常的作用。注意细节描写的作用)

⑶ 听到老师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心理、细节描写)

⑷ 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⑸ 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联想的细节很有意义)

⑹ 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⑺ 从小弗郎士所见所闻所感中,韩麦尔先生与往日有哪些不同?为什么?

(提示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等来分析)

2、讨论探究,交流归纳:

⑴ 小弗郎士的形象主要通过心理、行动、细节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主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来刻画。

⑵ 人物的几种方法:

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

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的军号声,金龟子。

(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注意场景描写。

3、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谈谈文章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语言是哪些,并说说为什么。假如学生没有谈及,教师可提供一些。如:

⑴ 又出了什么事啦?的又可否删去?

⑵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有什么深刻含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⑶ 我的朋友们,我──我──补出老师未说出的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关于语言的内涵,只要是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均可放手学生充分的交流后进行总结)

二、朗读全文

全班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文章,加深感悟。

三、布置作业

搜集爱国故事和以爱国为主题的名人名言,看看谁找得最多。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10

《犟龟》教学设计

一、本课目标:

1、通过欣赏动画,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通过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领会课文主题。

3、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实践体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全面理解“犟”的多层含义,从而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今天,咱们班来了许多的听课老师,在这么多听课老师的面前,和同学们一起合作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想这正是展示同学们风采的大好时机,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声回答):有!

师:好!今天,老师收到一份柬,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了,邀请老师和咱们班的同学去参加婚礼,时间定在后天中午,地点在苏州的狮子林,同学们,你们打算怎么去呢?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呀!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准时到达的。在动物王国中,有一只小乌龟也被邀请了,对于小乌龟去参加婚礼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王国,学习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写的《犟龟》(板书 米切尔-恩德 犟龟)

二、释题

1、大家看“犟”字的结构怎么样?

2、“强”有三个读音,你能根据每个读音各组一个词吗?

3、你能根据字形说说它的意思吗?

三、初读课文,体会“犟” 的含义。(出示投影)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2)、小乌龟一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3)、小乌龟的“犟”体现在哪些方面?

(4)、从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导读

(1)你会读吗?(开火车读)

犟(jiàng)龟 哀悼(dào)邀(yāo)请

瞌( kē )睡 遗憾(hàn)丧(sāng)服

(2)你会写吗?指名到黑板上写。

(根据拼音写汉字,写完后齐读两遍 )

(3)指名叫一个同学上黑板写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们都知道小乌龟最后终于参加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那么,它在参加婚礼的行程中是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的呢?

生:不是。

师:那么它在参加婚礼的行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呢?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且用笔把它勾画下来。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生看书勾画。)

师:找出来没有?

生:找出来了。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说一说,它在参加婚礼的行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

生:路长腿短

师:“路长腿短”是谁告诉它的?

生:蜘蛛。蜘蛛是怎样劝阻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段落,认真揣摩一下该怎样朗读?

(抽生朗读)生:4——5段

师:谁来评评他读得怎样?

(哈哈大笑:嘲笑乌龟;同情的说:好象有点感动了,开始同情它了。)

师:这是小乌龟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小乌龟离狮王洞太远了而小乌龟的速度呢又太慢了,可以说是路长腿短,它怎么能参加最热闹的婚礼呢?小乌龟放弃了吗?它是怎样回答的?

生(齐读):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小乌龟于是又继续向前走,又遇到了第二个困难,是什么呢?

生:方向走反

师:这是谁告诉它的,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蜗牛,7段

师: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生朗读。

师:本来已经路长腿短了,现在方向还走反了,而婚礼后天就要开始了,小乌龟放弃了吗?它是怎样做的?

生:慢慢掉转方向。

师:第三个困难是什么呢?

生:婚礼取消

师: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9段

师:大家一起朗读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生朗读。

师:婚礼取消了,这下小乌龟该回去了吧?它回去没有?

生:没有回去。

师:它是怎样回答的?

生(齐读):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看来这只小乌龟到还真的有些犟。除了这三个困难,它还有没有遇到其它的困难呢?

生:有。

师:是什么?

生:狮王去世

师:“狮王去世”又是谁告诉它的?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乌鸦。11段

师:大家一起朗读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生朗读。

师:小乌龟放弃了吗?它是怎样回答的?

生:没有,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狮王二十八世去世了,还会举行婚礼吗?为什么小乌龟还要坚持走下去呢?

(引导学生理解小乌龟的目标,以及出发前,它想了一天一夜,究竟想了些什么?)

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小乌龟总是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意见,它在面对蜘蛛、壁虎和乌鸦的劝阻,小乌龟都用了一句话来回答,是什么?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在朗读的时候注意小乌龟的语气。

生(齐读):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3次。

师:像这种为了表达的需要,着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我们把它叫着——反复。课文把这句话反复,表现了小乌龟什么样的决心呢?

生:强调小乌龟认准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突出了小乌龟参加婚礼的信念之坚定。

师:说得非常好,现在你们应该知道,小乌龟的“犟”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了吧?说说你们的见解。

师:小乌龟在认准了目标后,用它的持之以恒向前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胜利的来到狮王洞前参加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实现了它的愿望。想不想到狮子洞去看一看?

(课件演示狮子洞热闹的情景)

师:此时此刻,小乌龟心情怎么样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小乌龟在参加婚礼时的幸福。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注意体会小乌龟内心的那种幸福的感觉。

三、 揭示课文的主旨

学习了犟龟的故事,你们受到哪些启发呢?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大家都谈得非常深刻,是啊,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什么事能随随便便成功,小乌龟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要想成功除了要认准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同学们,你们想成功吗?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心理测试题,看你是否具备一个成功者的心理素质。

① 当你被别人轻视时你会怎么办?

A、尽力与人争辩,心里不存在一点委屈

B、默默忍受,待时机成熟再打算 。

②当你努力了很久,别人却告诉你,你之前的努力方向是错的,你会怎么办?

A、改变方向,从头再来,因为走自己的路也要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B、一个方向走到底,付出任何代价也不改变,因为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 去说吧。

③当你一直看不到成功的迹象时,你会怎么办?

A、继续努力

B、放弃努力

师:祝贺你们,你们都将成为一个成功者。老师在这里送给大家一个公式,希望大家能常以这个公式自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发扬我们今天所领悟到的“犟”的精神,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一定会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公式:

成功=正确的目标+坚强的意志

四、 质疑

1、 学生质疑,大家解答

2、 老师质疑:

作者在写童话时,为什么要写蜗牛用了半个小时才理清思路,壁虎在打瞌睡,乌鸦穿着丧服呢?

引导学生认识:写童话时要注意:1、想象要以现实为基础。

2、要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五、作业

师:小乌龟参加完婚礼后,回来时又碰到了那些劝阻过它的小动物。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这时那些动物会说些什么?小乌龟又是怎样回答的?揣摩它们的语言、神态、心理等,自己编一则童话写在练笔本上。下课!

六、板书设计

17 犟 龟

米切尔?恩德

路长腿短 坚定信念

困难 方向走反 不可改变的 持之以恒 犟

婚礼取消 勇往直前

狮王去世 虚心接受意见

成功=正确的目标+坚强的意志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7篇(扩展3)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10篇范本

语文是运用语言规律与特定语言词汇所形成的书面的或口语的言语作品及这个形成过程的总和。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1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 引出

脉络 乐

归结 “醉能同其乐”(主旨)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2

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

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

俟:(sì)等待。娈(luán):美好。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洵(xún):诚然,实在。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说”通“悦”。“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生乙:《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的情景。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师:两位同学对诗歌的感受都很准确,乙的感受比甲的更具体一点。

(全班掌声鼓励)

三、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师: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根据《静女》中的"爱而不见"及睹物思情的典型情节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将《静女》改写为话剧并随堂表演。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四个学生为一小组,把《静女》改写为剧本,教师巡查指导。

3、相邻两个小组同学交换自己所写的剧本,并推荐出两篇好剧本。

4、教师挑出最好的一个剧本,并请出写此剧本的小组表演。

师:先秦时,诗、乐、舞不分家,载歌载舞的。所以先秦诗歌往往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千载之下,让我们在时空隧道里乘风逆行,在溶溶月色中去领略《诗经邶风静女》中那馨香的约会吧!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物:“我”(扮演者:黄建金)和“静女”(扮演者:范静雅)

旁白:张名杭

道具:柳树,陈秀清,曾文芳;月亮,黄振。

改编:第六小组(成员:黄建金,范静雅,张名杭,黄振)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时间:黄昏

地点:城之角楼

旁白:(播放音乐《Myhartwillgoon》)“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和静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转眼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华……”

男:(走上舞台,抬头望月)“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跟强健的臂弯。”

(在台上久久徘徊,左顾右盼。)

女:(躲在角楼里捂着嘴偷偷的笑,在小伙子背过身去的时候,偷偷把头探出来,小伙子回头的时候,一伸舌头又把头缩了回去。)

男:(在舞台上走的更急促了,焦急的抓耳挠腮。)“等你等到我心痛……”

女:(在小伙子背对角楼的时候,从角楼后边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悄悄地走到小伙子的身后,偷偷地蒙上了小伙子的眼睛。)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时间:月芽儿初升地点:城之角楼

(两人并排坐在角楼的下边,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女:(从怀里摸出一支红笛子,在小伙子的面前闪了闪。)“金哥,我喜欢听你吹箫,送给你!”

男:(从衣袖里掏出一只红艳艳的苹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红箫和红苹果交相呼应。)

(旁白)“红色,那分明是心的颜色!红色,那分明是火的颜色!红色是爱情的见证,更象征着爱情的真挚和热烈!”)

男(深情地)“在天愿为比翼鸟!”

女:(眼含热泪)“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时间:月儿当空地点:郊外

旁白:(“我”和“静女”在郊外散步,继续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女:(弯腰采了一棵纯白的荑草,双手递给了小伙子。)“金哥,你看这草儿美不美?”

旁白:(白色是雪的颜色,是云的颜色,象征着爱情的高尚和淳朴。)

男:(郑重地接过了草,不看草,却拉住姑娘手,盯着姑娘目不转睛地看。看得姑娘直低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草儿虽美,但你比草儿美万倍!”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男:“执子之手,”

女:“与子偕老!”

旁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下一幕中,艳丽如桃花的静女将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成为阿金的最美的新娘,在这里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全班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四、探讨阅读:

师:《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生丙:彤管,因为“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生丁:荑草,因为“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师:两位同学都说得有根有据。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五、《氓》与《静女》比较阅读:

师:《氓》与《静女》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教师明确:《氓》与《静女》都是《诗经》中优秀的爱情篇章但两者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艺术特色都有异同。首先是思想感情上,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女》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而在艺术特点上,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女》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六、总结:

师:我们通过《氓》和《静女》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教育了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氓》和《静女》。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3

第一阶段 主题学习,比较阅读

教师课前可以适当讲授新接触的知识内容,并对学生进行组织,明确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引导围绕课文选择主题学习材料进行阅读,具体如下: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做好圈点勾画(圈点字词、勾画疑问及精彩语言),并确定阅读的重点和主题。

2、阅读《主题学习》材料,搜集阅读与课文相关、相似、相近甚至相对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不断在阅读中丰富自己对主题的认识、感受,丰富自己的语言。

3、比较阅读各种材料或文章,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四个大方面认真领会文章,及时勾画、批注。

第二阶段 小组互助,合作探究

1、组内同学一对一结队,交流所作的勾画和批注。结队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再找另一同学,也可到其他组寻求解决。必要时可以鼓励学生到黑板检测、书写问题。包括①互相检测字、词及基础知识;②交流自己的认识;③互相帮助解决疑难。

2、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及展示内容。

①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探究。

②组长组织确定小组展示的内容及方式,要力求照顾到每个同学。

③可以将自己组确定的疑难书写到黑板,提示其他组思考,也作为教师布置作业的依据。问题要有价值,一个组一个问题。

3、针对各组确定的疑难问题,进一步深入阅读《主题学习》材料,力求获取更多、更充实的语言材料,力争顾及全篇、单元深化主题。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注意点拨、激励、评价。

第三阶段 交流展示,反馈提升

1、展示交流:各组分别按准备情况展示对文章的认识,教师要将机会多让给同学们。同时,各组展示应注意各组间同学展示问题的联系,通过组间合作补充完善。

①文本的展示:可结合重点语句的品读、赏析进行展示;可对文章整体的赏析进行展示;可进行比较阅读,引入课外材料丰富对文章的认识。

②情感的展示:可结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感悟、体验。要力求使语言丰富、生动,引入课外材料补充认识。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对小组进行充分的调动。教师要力求使每一组同学都进入一种竞争的状态,使之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要注意进行问题评比,调动提问的积极性。如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剔除假问题,提出有助于更深层地把握课文内容的问题,即评学生提问的质量和有价值问题的数量。

2、反馈检测,归纳提升

反馈要落实到学生交流、展示的各个环节,教师对学生活动中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校正;要注意总结归纳,梳理重难点,讲解延展性知识,组织语文综合性活动;必要时可以进行检测。

第一课时

一、能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中心。

二、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中每一个字,尤其注意否定词与数量词。

三、找到题目在原文的位置,从位置前后找答案。

四、能用原文的尽力用原文。

五、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六、题目做完之后,要检查一遍,看与中心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就应改正。

七、要求概括的,可用以下概括方法:

1、原文句子简明化。

2、综合原文的重要词语。

3、结合原文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八、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第二课时

一、中心句(中心论点及说明对象或特征)的找法:

1、文章开头

2、文章结尾

3、中间

4、题目

5、概括

二、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三、文章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四、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第三课时

一、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二、“这”、“它们”等指代什么:

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仿句:

1、话题。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如例,画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风里的叶”,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季的特征来写。

2、句式。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复句,等等。

3、修辞。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

4、结构。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保持一致。

5、表达。仿写的句子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出现不合逻辑、牵强附会、浅薄幼稚的说法。

6、色彩。这里“色彩”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比如例中洋溢着欢快、喜悦的感情,仿句时就不能违背这一点。

7、字数。对于某些仿句题,仿写时还应注意,字数上应与例句完全相当。

第四课时

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二、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三、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第五课时

一、语句作用、含义分析、语句赏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或用了动词、形容词……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

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第六课时

一、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删词句。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二、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四、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五、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

第七课时

一、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二、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着重指出。

三、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四、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第八课时

一、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三、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四、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

第九课时

一、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4

一、 教学设计说明

1、 教材分析: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是冀教版第三单元老舍文化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介绍了老舍先生的一桩桩生活小事,使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从而了解了老舍先生的情趣及为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生活情趣、自然、文雅的人民艺术家。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老舍先生坚强善良的《我的母亲》,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富有社会洞察力的《祥子买车》,以及富有情趣的《养花》合《母鸡》之后,非常好奇老舍先生到底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刻再来学习本课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对老舍先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与老舍先生的距离拉近了。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 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以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质

3、 积累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总结、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长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更加喜爱这位“人民艺术家”,激起阅读老舍先生文章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那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二、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老舍的资料,阅读更多老舍的文章

2、布置好预习作业:

A、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B、搜集名人对老舍的评价以及相关故事资料

三、教学步骤

一、回忆引入

师:同学们,本单元为我们只介绍了一位作家,他的名字就是——老舍。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哪几篇文章?

生:《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和《母鸡》。

师:我相信这些文章肯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谁愿意谈一谈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师:从老舍先生的文章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幽默,感情真挚,塑造人物鲜活的文学大师。那么在现实中的老舍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大家肯定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读汪曾祺先生写的《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设计意图:从本单元所学的老舍文章入手,让学生重温老舍先生的文学粉彩,再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得水到渠成。

二、 小组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作者再文中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将事情概括出来,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本文段落虽多,但文章语言*时,内容浅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列小标题,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生:指名回答。

师板书:为花操劳、摆杏闻香、交友聚会、为盲艺人谋划生计,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

师:归纳一下这些时间都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老舍先生的?

指名回答

师板书:生活、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老舍先生的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 再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帯问题写感受

师:在这一桩桩小事肿,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书的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的可亲、可爱、可敬。

2、全班交流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可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点:

A、 在*淡的生活中做出情趣和美感,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1)为花操劳(第一自然段)

在老舍的院中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身侍弄,倒痴迷成性的地步

(2)摆杏闻香(第二自然段)

在条案上放一大盘香白杏,钻谋为了蚊香而摆设,将生活的细节都考虑进去,表现了他文人文雅的一面

(3)收藏画作(第四自然段)

藏画甚多,多为精品,让等候的客人一边闻杏香,一边欣赏画中精品,他让等候成为一种享受。

(4)交友聚会(第五、六自然段)

每天下午,来访客人不断,作家、画家……在每年赏菊时节和生日之时都会邀请大家来家中做客,是一个好客之人。

B、 老舍先生身上有淳朴的“*民化”的气息

(1) 待人很亲切(第二自然段)

握手是轻轻的,在客人未来之前,先为客人沏好茶,亲自为客人倒茶,是一个尊重客人的人

(2)待客豪爽

在聚会中,酒是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老北京风味,将熬白菜视为好东西,从中看出老舍与普通老百姓的待人处世是一样的,拉近了学生与老舍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作家的可亲。

C、 在工作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可敬的

(1) 为客人亲自倒茶

(2) 为盲艺人的生计谋划(第八自然段)

组织盲艺人在市文联演唱,并亲自主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3) 关心百姓生活(第九自然段)

北京芝麻酱缺货,提案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师总结:在*淡的生活中营造情趣和美感,身为大作家却又淳朴的*民气息,在工作、生活中够可敬的出示态度,这位可爱的老舍先生真不亏是人民的艺术家。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全部时间留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体会老舍先生的为人性情。

四、 拓展延伸

1、课下我看见大家都搜集了不少老舍先生的资料,你能结合你的感受来谈谈老舍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交流中让他们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去了解老舍,体会老舍

2、 冰心对老舍的评价

3、 作业

本单元共学习了六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相信在你的心中一定留下了对他的独特印象。课下请大家以“我心中的老舍先生”为题,写出自己的感受。老舍先生一声削除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课下有机会,大家可以搜集来看看。

设计意图:加深对老舍先生印象,引领学生去探索更多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和材料。

五、板书设计: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生活:为花操劳

摆杏闻香

交友聚会 可亲、可爱、可敬

工作:为盲艺人谋划生计

关心百姓生活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5

一、译文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人生漂浮无常,好似梦幻,欢乐的口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着蜡烛,在夜间游乐,确实是有原因的!何况清明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 景色来召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展现锦绣风光。现在聚会在桃花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间的乐事。诸弟聪明过人,都有谢惠连的才华;大家咏诗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康乐相比而感到惭愧。静静地欣赏春夜的景色还没有完,纵情的谈论又转向清雅。摆出荣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之下。没有好的诗篇,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如作诗不成的,按照金谷园的先例,罚酒三杯。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

2.理解文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3.比较阅读同类“宴序”文章,理解本序与古人作的“宴序”一类文章的不同之处,领悟李白飘逸潇洒、豪情纵情的诗意。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理解,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朗读李白《将进酒》。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借酒抒情,挥洒个淋漓尽致。饮酒赋诗,自古是文人一大乐事。 这篇散文,洋溢着诗情画意,像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明代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绘成图画,流传至今。

二、破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李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 看题目就知道文 章的基本内容: 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李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三、文体常识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四、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五、自读,不明白之处、重点字词梳理

六、比较阅读。文章最后四句,《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请结合所给课外阅读材料,谈谈李白的文章与同类作品相比,有何不同。

提示:注意文中粗体字所表达的情感

《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很悲凉;

《兰亭集序》前文虽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与王羲之序如出一辙;

《游斜川诗序》“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调子是低沉的。

最近学过的《滕王 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古人作的宴集序多有“兴尽悲来”的情绪转换,开始写乐,继而写悲,成了一个套子。 李白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全文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高雅,格调明朗,虽有“浮生若梦”一句,但不会因这一句而生出消极情绪。

七、简单探讨作者性格与文风

李白性格豪放不羁,他的思想驳杂而矛盾。在儒家“达则兼济”的思想影响下,李白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他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愤世疾俗的叛逆精神,有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鲜明印记。入世和出世、积极和消极的矛盾都统一在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之中,他希望辅时济世,建功立业,然后啸傲山林,浪迹五湖,全身远祸。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游斜川诗序 作者: 陶渊明

——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记乡里,以记其时日。

后人评:文章短小优美,点明出游的日期和地点,以游览斜川、观赏山水为题旨,着意刻画了近观远眺之佳景,突出赞美了独秀于泽畔的障山,抒发了对山水美景的浓厚情趣和爱恋,并由此引发出“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的慨叹。

兰亭集序 作者:东晋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金谷诗序 〔晋〕石崇

余以元康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 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

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 孙绰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 ,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仰瞻羲唐,邈已远矣,近咏 台阁,顾深增怀。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 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隆屈澄汪之势,可为壮矣。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焉复觉鹏逯二物哉!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 故相换,今 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 兴,谅歌咏之有由。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6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2、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3、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意,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控诉*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培养热爱和*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呼唤和*]

2、呼唤和*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残酷]

3、战争是如何的残酷,请同学们动手从文中找一找。

教师注意归纳总结,战争的残酷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师: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呢?

三、把握引文正文四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学生讨论教师予以点拨

概括来说作者采用分叙的方法,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分为四个片断:

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师:除了这四个部分,前面还多了一段萨特的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萨特的话是很警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四、揣摩语言,体会文句的深层含意

师:是啊,残酷的战争让许多无辜的塞尔维亚人失去宝贵的生命,令人沉重,同时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气、精神又让人感觉到是多么的美丽。作者聂华苓用她那饱满深情的笔记下了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从文中去找出那些饱满深情,具有深层含意的句子,大家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学生自由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五、质疑

再快速阅览课文,有哪些令你困惑的内容,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六、拓展延伸

听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我相信“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但在现实生活中,战事还是时有发生。如在9月19日,泰国发生军事*,原因是泰国看守**他信19日宣布解除泰国陆军总司令颂提的职务。忠于颂提的部队发生*,为避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能否给那些发动*的人致一封信来制止这场战争?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7

14 、古代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两则寓言分别揭示了事物都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不顾客观实际,主观武断,自以为是,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会弄巧成拙,会失去到手的机会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学生: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①板书课题。

②谈话导入。

根据*时的积累,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故事,最好能说出寓言给你的启示。

(学生发言交流后,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③其他导入形式。

或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如:(投影几幅有关寓言故事的图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形容画面内容。(组织学生成语竞猜)这些成语有很多都是由寓言故事演变而来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古代寓言。

或讲述现实社会中有关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小故事,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

或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让学生交流介绍有关《古代寓言二则》的资料,直接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①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畅,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②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决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③听读:播放两则寓言的录音朗读,组织学生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这一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重点是让学生在读准字音,把握句读的基础上能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语句意思,对文意理解上出现的疑问可巧妙设悬,暂不作答,以激发学生兴趣。

(3)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①各协作小组结合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

②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白纸上。

③教师汇总各小组疑难问题,并投影共性问题,班级交流,集体释疑。

④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文意对疏通理解方法作一些必要的指导。

(这里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师生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质疑解惑。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解疑释疑能力,应给予充分肯定;对涉及到的文言基本知识可加以适当补充,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4)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也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更准确地把握故事内涵呢?(以下供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①配音。

“有声有色,耳目一新。”视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文中寓言故事的理解,仔细观看《揠苗助长》动画,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为故事同步配音。

a.请选择配音活动的同学,每4人组成临时小组。

b.各小组根据需要,分配角色。

c.播放《揠苗助长》动画,组织学生练习配音。

d.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②动笔作画。

“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图文并茂,感染力强。请你为寓言《画蛇添足》配一幅富有感染力的画。

a.组织选择这类活动的学生发挥想象,认真创作。

b.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结合课文、作品表现力度,以及是否有创意作点评。

c.教师投影名家典型作品,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欣赏、比较、点评。

(5)创新设计———创设情境,提升对寓意的理解。

①表演采访(采访农夫本人:你为什么会拔苗?现在你后悔吗?)

②揭示寓意: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板书:规律)这位农夫错就错在他 ?(相机板书:违反)还错在他急于求成。(板书:急于求成)

③继续采访:(采访农夫本人: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④续编故事:(出示)

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棒。

交流评价。

(6)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交流,并作适当点评。

(7)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这两则寓言短小精悍、一针见血,隐含着广博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同学们以惟妙惟肖的配音、动感十足的画面、相得益彰的诗文,进一步把睿智的思维演绎得多彩多姿。让老师看到了一批正在成长中的智者,那么,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收获呢?请同学们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并将你的收获记录下来,装入成长记录袋中。

2.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寓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3.实践活动。

(1)搜集一则寓言故事,并练习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以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2)依据你搜集的寓言故事,创作一幅漫画,并在画中适当的位置配以精练的文字,以准备参加“漫画作品展览会”。

板书设计:

14 古代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画蛇添足

将苗拔高 强求速成 画完蛇能喝到酒 不顾客观实际

结果苗死 反而弄糟 又为蛇添足没有喝到酒 弄巧成拙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从“陆续”“展示”“继续”“应接不暇”中任选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八、第十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第8、12自然段,理解并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和留恋之情。

教学准备:大榕树、众鸟纷飞的图片和录像片;

有关巴金和大榕树的相关资料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己解决。师生合作,明确下一步学习的内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自古以来,人们对幸福都充满着无限的憧憬,都渴望拥有天堂般的生活。(板书:天堂)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天堂吗?

今天,我们要去鸟的天堂观光游览,这也就是第七课(板书:7、鸟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下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请同学谈谈你进行了怎样的预习。(生可能谈及关于生字新词的解决,读书等)

2、对于“鸟的天堂”,你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还希望了解一些什么呢?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并请同学评议他们读得怎么样?

(针对班级的具体情况,机动安排自由选读没有把握的段落)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丽、榕树大,鸟儿多等;)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谈话:巴金先生用他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你们愿意再读读课文吗?

1、请默读课文,看看你从课文中又了解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分别在书上做上标记。(给时间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同学在小组内可以互相帮助交流解决简单的问题,也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读书自学的方法)

[此时应让学生理清: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一棵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的鸟。初步理解原因是去的时间不同(注意使学生知道经过深入学习后还会有新的理解)。课文重点部分是写两次所见到的景象。鸟的天堂就是那棵大榕树等。如果学生没有谈及这些重点的内容,教师可以用一定的问题引导:如课后的思考题1、2]

3、以小组汇报形式,全班交流:小组内没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谈谈学生认为已经解决的但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

课文写了作者 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了 ,没有看到 ,所以他认为 ;但当他再次经过时却看到了 ,他感到 。

(1)(出示投影)填空:

(2)交流学生的质疑情况: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肯定那些能围绕重点内容提问的同学,对简单的问题生生之间交流解决;或者根据学生实际予以提示:课文介绍的是“鸟的天堂”,我们提问应该围绕重点内容:可以读一读书中描写大榕树的语句和关于“鸟的天堂”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来提出或设计问题)

(师生共同筛选较好的问题,教师将与课文重点部分密切相关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在黑板上。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

2、为什么“我”对鸟的天堂有一点留恋?

3、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4、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我的感受是什么?

5、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6、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而不是鸟的乐园(或世界)?

7、“鸟的天堂”(或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

……

四、全班共议明确学习方向:

师:同学们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所要解决的,可以把它们作为进一步研读课文的一个学习目标。

1、谈话明确学习的途径: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必须抓住写大榕树和写鸟的这两部分重点内容,并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考虑。

2、鼓励学生试针对自己学习的需要自拟学习方案。

3、交流展示学生的自拟学案情况。(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把握学生情况,选择一份或几份学案,师生共同进行修改和补充(如果生有困难,师给予提示:我们要读懂课文,不外有这些办法:可以读一读,动笔画一画,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读一读,反复体会, 还可以边读边思考,边想象,与同学共同讨论、利用资料等))

4、(出示学案):

师:老师这里设计了两份学习方案:(假设:如果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好则出示将学案2与学案1调换顺序的学案,逐步引导学生自拟。)

3、指名读学案,说明:你可以用自己拟定那份学习方案,继续研究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选择老师给的方案,还可以参照老师的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但教师更欢迎同学自拟学案。如果你们需要老师提供帮助,随时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4、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自学或自拟学案自学(师统计学案的选择或拟定情况,指导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伴共同学习。)

五、学生自主探究(机动):

六、课后提示:

多搜集一些资料,有助于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出来,也可以展示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问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追随巴金先生去鸟的天堂感受那里美丽和谐的景象。

二、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提供帮助。(时间依生实际确定)

三、统计学案情况,以大多数同学的选择组织交流。

㈠假设按学案(A)学习的同学占多数:(要求学生在汇报时先说明自己喜欢的景象,读找到的语句,并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适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介绍)

A:介绍大榕树

1 大:许多棵 窄

叶:多、密、绿 (堆、簇、缝隙)

枝干:枝上生根、数不清(投影,指出根、枝、干、叶联系生长特点)

生命盎然:全部展示、颤动(看录象)

2 有感情朗读相关的语句。

①叶多②枝干多③生命力强④作者由衷地赞叹(评价)怎样读好?(当学生谈到第8自然段时,可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试背诵)

3、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投影)夕阳西下,灿烂的红霞染红了河水。我们的小船在宽宽的河面上静静地流动,远远地 小船渐渐前行,逼近了大榕树,这次我 望着这株奇特的大榕树,我不由得

B:导入介绍“鸟”

朋友告诉我这里是“鸟的天堂”,而我却没有看到一只鸟,我感到 ;而当我在第二天再次经过时,却感到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你仿照刚才我们叙述介绍大榕树的方法,试自己学习一下众鸟纷飞的情景。

1 、鸟多:到处、到处

大 小 花 黑 应接不暇

快乐:叫、飞、扑

(生谈到哪儿就练习读一读,可以背诵第12自然段)

提问:你觉得在这里鸟儿生活得怎么样?

(看录象)我们一起来看看众鸟纷飞的场面吧!

提问:你认为这个地方怎么样?

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2、师生合作叙述所喜欢的景象:

朝霞落在了树梢,朝阳照亮了河面,我们的小船又来到了“鸟的天堂”。起初 后来 接着 。我虽然注意地看着,但是 。忽然我看见了 鸟儿生活在这里,真是

若B A

导入:鸟儿幸福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感到了它们的幸福和快乐。而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却是感到 。谁学习的是这部分请先来汇报一下。

处理(一)以后,询问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处理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等问题)

※然后练习用因果关系的句式回答问题。

C:最后结语下课。

㈡假设按学案(二)学习的同学占多数:(汇报提出的问题,并说明自己是如何读书解决的。相机进行朗读的训练)

1、指名小组汇报

榕树 (同前)

鸟儿 (同前)

2、用因果句式,结合上面问题练习说话。(质疑)

※3、结合学案(一)的要求试介绍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

结语:(看板书)

树与鸟,鸟与水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多么生动活泼的画卷呀!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人间天堂。

作业:1、搜集一些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2、有兴趣的同学读读巴金先生的原文。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大榕树和鸟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练习说一篇解说词,介绍那里的美丽景象。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感情。

2、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1、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作者及小说的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教师:准备好朗读全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形象极其意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拥有着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让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的体会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

二、感知内容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看,可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记住故事的情节,并在脑海中出现人物的形象。

2、学生收集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请他们结合材料认识来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此为题解,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可互相补充)

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其他同学在注意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然后教师可提示可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划分故事情节。

(老师板书: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

三、感悟形象

1、自由朗读,要求朗读过程中在脑海里勾勒人物的形象。

(视像出现很有益于对人物的分析)

2、学生谈谈脑海中再现的人物形象,包括外部形象的想象。

(由学生自由发言,提示从人物在情景中的各种表现去了解人物形象。可互相补充)

⑴ 韩麦尔先生:

大概四五十岁,*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位老师*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去帮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在最后一课的时候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⑵ 小弗郎士:

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上他却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他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

⑶ 人物形象的意义:

表现了法国人民通过热爱祖国的语言来表达爱国的强烈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用笔勾画并记住你印象最深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语言的深刻含义,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研读赏析

让学生自由交流印象最深的情节或细节,包括语言,通过朗读来欣赏。(这个过程,预期让学生找出最后一课中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语句,引导分析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假如学生没有能达到预期目标,可设计以下问题和语言品味。)

1、问题研究:

⑴ 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交代故事的背景)

⑵ 这最后一课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殊意义?

(场景描写起烘托课堂气氛、暗示最后一课不*常的作用。注意细节描写的作用)

⑶ 听到老师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心理、细节描写)

⑷ 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⑸ 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联想的细节很有意义)

⑹ 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⑺ 从小弗郎士所见所闻所感中,韩麦尔先生与往日有哪些不同?为什么?

(提示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等来分析)

2、讨论探究,交流归纳:

⑴ 小弗郎士的形象主要通过心理、行动、细节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主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来刻画。

⑵ 人物的几种方法:

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

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的军号声,金龟子。

(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注意场景描写。

3、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谈谈文章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语言是哪些,并说说为什么。假如学生没有谈及,教师可提供一些。如:

⑴ 又出了什么事啦?的又可否删去?

⑵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有什么深刻含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⑶ 我的朋友们,我──我──补出老师未说出的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关于语言的内涵,只要是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均可放手学生充分的交流后进行总结)

二、朗读全文

全班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文章,加深感悟。

三、布置作业

搜集爱国故事和以爱国为主题的名人名言,看看谁找得最多。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10

《犟龟》教学设计

一、本课目标:

1、通过欣赏动画,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通过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领会课文主题。

3、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实践体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全面理解“犟”的多层含义,从而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今天,咱们班来了许多的听课老师,在这么多听课老师的面前,和同学们一起合作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想这正是展示同学们风采的大好时机,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声回答):有!

师:好!今天,老师收到一份柬,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了,邀请老师和咱们班的同学去参加婚礼,时间定在后天中午,地点在苏州的狮子林,同学们,你们打算怎么去呢?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呀!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准时到达的。在动物王国中,有一只小乌龟也被邀请了,对于小乌龟去参加婚礼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王国,学习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写的《犟龟》(板书 米切尔-恩德 犟龟)

二、释题

1、大家看“犟”字的结构怎么样?

2、“强”有三个读音,你能根据每个读音各组一个词吗?

3、你能根据字形说说它的意思吗?

三、初读课文,体会“犟” 的含义。(出示投影)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2)、小乌龟一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3)、小乌龟的“犟”体现在哪些方面?

(4)、从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导读

(1)你会读吗?(开火车读)

犟(jiàng)龟 哀悼(dào)邀(yāo)请

瞌( kē )睡 遗憾(hàn)丧(sāng)服

(2)你会写吗?指名到黑板上写。

(根据拼音写汉字,写完后齐读两遍 )

(3)指名叫一个同学上黑板写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们都知道小乌龟最后终于参加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那么,它在参加婚礼的行程中是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的呢?

生:不是。

师:那么它在参加婚礼的行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呢?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且用笔把它勾画下来。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生看书勾画。)

师:找出来没有?

生:找出来了。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说一说,它在参加婚礼的行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

生:路长腿短

师:“路长腿短”是谁告诉它的?

生:蜘蛛。蜘蛛是怎样劝阻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段落,认真揣摩一下该怎样朗读?

(抽生朗读)生:4——5段

师:谁来评评他读得怎样?

(哈哈大笑:嘲笑乌龟;同情的说:好象有点感动了,开始同情它了。)

师:这是小乌龟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小乌龟离狮王洞太远了而小乌龟的速度呢又太慢了,可以说是路长腿短,它怎么能参加最热闹的婚礼呢?小乌龟放弃了吗?它是怎样回答的?

生(齐读):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小乌龟于是又继续向前走,又遇到了第二个困难,是什么呢?

生:方向走反

师:这是谁告诉它的,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蜗牛,7段

师: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生朗读。

师:本来已经路长腿短了,现在方向还走反了,而婚礼后天就要开始了,小乌龟放弃了吗?它是怎样做的?

生:慢慢掉转方向。

师:第三个困难是什么呢?

生:婚礼取消

师: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9段

师:大家一起朗读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生朗读。

师:婚礼取消了,这下小乌龟该回去了吧?它回去没有?

生:没有回去。

师:它是怎样回答的?

生(齐读):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看来这只小乌龟到还真的有些犟。除了这三个困难,它还有没有遇到其它的困难呢?

生:有。

师:是什么?

生:狮王去世

师:“狮王去世”又是谁告诉它的?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乌鸦。11段

师:大家一起朗读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生朗读。

师:小乌龟放弃了吗?它是怎样回答的?

生:没有,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狮王二十八世去世了,还会举行婚礼吗?为什么小乌龟还要坚持走下去呢?

(引导学生理解小乌龟的目标,以及出发前,它想了一天一夜,究竟想了些什么?)

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小乌龟总是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意见,它在面对蜘蛛、壁虎和乌鸦的劝阻,小乌龟都用了一句话来回答,是什么?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在朗读的时候注意小乌龟的语气。

生(齐读):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3次。

师:像这种为了表达的需要,着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我们把它叫着——反复。课文把这句话反复,表现了小乌龟什么样的决心呢?

生:强调小乌龟认准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突出了小乌龟参加婚礼的信念之坚定。

师:说得非常好,现在你们应该知道,小乌龟的“犟”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了吧?说说你们的见解。

师:小乌龟在认准了目标后,用它的持之以恒向前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胜利的来到狮王洞前参加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实现了它的愿望。想不想到狮子洞去看一看?

(课件演示狮子洞热闹的情景)

师:此时此刻,小乌龟心情怎么样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小乌龟在参加婚礼时的幸福。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注意体会小乌龟内心的那种幸福的感觉。

三、 揭示课文的主旨

学习了犟龟的故事,你们受到哪些启发呢?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大家都谈得非常深刻,是啊,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什么事能随随便便成功,小乌龟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要想成功除了要认准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同学们,你们想成功吗?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心理测试题,看你是否具备一个成功者的心理素质。

① 当你被别人轻视时你会怎么办?

A、尽力与人争辩,心里不存在一点委屈

B、默默忍受,待时机成熟再打算 。

②当你努力了很久,别人却告诉你,你之前的努力方向是错的,你会怎么办?

A、改变方向,从头再来,因为走自己的路也要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B、一个方向走到底,付出任何代价也不改变,因为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 去说吧。

③当你一直看不到成功的迹象时,你会怎么办?

A、继续努力

B、放弃努力

师:祝贺你们,你们都将成为一个成功者。老师在这里送给大家一个公式,希望大家能常以这个公式自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发扬我们今天所领悟到的“犟”的精神,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一定会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公式:

成功=正确的目标+坚强的意志

四、 质疑

1、 学生质疑,大家解答

2、 老师质疑:

作者在写童话时,为什么要写蜗牛用了半个小时才理清思路,壁虎在打瞌睡,乌鸦穿着丧服呢?

引导学生认识:写童话时要注意:1、想象要以现实为基础。

2、要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五、作业

师:小乌龟参加完婚礼后,回来时又碰到了那些劝阻过它的小动物。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这时那些动物会说些什么?小乌龟又是怎样回答的?揣摩它们的语言、神态、心理等,自己编一则童话写在练笔本上。下课!

六、板书设计

17 犟 龟

米切尔?恩德

路长腿短 坚定信念

困难 方向走反 不可改变的 持之以恒 犟

婚礼取消 勇往直前

狮王去世 虚心接受意见

成功=正确的目标+坚强的意志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7篇(扩展4)

——最新七年级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学的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小编带来最新七年级语文教案7篇,希望大家喜欢。

最新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能力目标

⑴ 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⑵ 通过复述故事梗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⑶ 通过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章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⑴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⑵ 培养学生对理想目标执着追求的精神;

⑶ 通过师生互吐心声,让“心声”架起师生之间爱的桥梁。

4、教学及活动流程

1、教学准备阶段

⑴ 在设计好教学思路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素材,应用信息技术,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⑵ 指导学生预习,包括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等。

二、课堂教学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契诃夫《万卡》中万卡的图片,并配有《万卡》中的相应文字,提问学生。

2、导入:契诃夫的《万卡》曾感动过许多人,一个小男孩儿读了《万卡》,勾起了他对往事深深地怀念,也由此引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同学们想深入了解这个故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黄蓓佳的小说《心声》(出示课题)。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师生互动,进入情境。

(二)检查预习,理解故事梗概。

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发窘 抽噎 撇嘴道歉 琅琅 过瘾簪子 窸窣 恍惚

2、指名2人复述故事梗概,教师根据复述情况,指导学生复述的技巧。

3、师生共同总结。(出示行文脉络)

公开课前( 读课文)→孩子)

  小结:新奇的想象,美妙的表达。

  (我们*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表达实在美妙!)

  五、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1、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2、课外创作:把你们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自制的贺卡上,在母亲节(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或妈妈的生日送给妈妈。 同时,寄到老师的邮箱,我会把你们的祝福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推荐访问:完整版 七年级 语文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7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7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7篇扩展阅读答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7篇扩展阅读题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完整版7篇扩展阅读理解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