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研究 【完整版】

时间:2023-02-18 12:40:29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研究作者:王璐吴忠军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02期[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研究 ,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研究

  作者:王璐

  吴忠军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02期

  【摘

  要】促进民族地区农民稳步增收,**经济新常态以来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困境,是现阶段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对其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情况及可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适宜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

  【作

  者】王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4。吴忠军,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导。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2-0169-000一、研究背景

  (一)背景分析

  农民增收难,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更难。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农村全面脱贫成为现阶段我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任务。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

  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对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进行战略部署,都反映出我国农村尤其是民族地区扩宽农户增收渠道的急迫性。党的十九大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中指出,要始终坚持把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作为基本出发点,着力增强农民参与融合能力,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因此,对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如何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俨然成为民族地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及全面脱贫致富的关键。[1]

  (二)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农民的收入指农民一年内从事生产经营或提供服务所得的收入总和。农民可持续增收指农村通过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调整相关技术,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获得收入的可持续增长。目前,国内外农民增收有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关研究集中在农民旅游增收影响因素及途径探讨,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基础理论为主,研究较少且不深入,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果。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过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违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成为当务之急(朱红恒,2010)。[2]针对我国当时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放缓的现实背景,部分学者提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等建议,从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季红,2011;[3]李凤梅,2011[4])。然而,自2014年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城乡户籍隔离、农产品价格低、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土地流转不畅等因素的约束,尤其是2020年爆发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使我国农民增收面临极大挑战,更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阻碍(李子联,2014;[5]贺飞燕,朱舜,2014[6])。基于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民增收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特别是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农民增收困境,进而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这些问题亟待进一步探索。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龙胜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民族特色村寨众多,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80%。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龙胜县已于2019年4月脱贫摘帽,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其在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上还存在诸多制约。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选取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我国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制约瓶颈,在此基础上探索民族地区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切实路径,以期为龙胜县乃至全国民族地区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提供参考,为居民生活富裕、全面脱贫攻坚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借鉴。

  根据已有研究,国内外学者2010年之前,主要基于农业收入探索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重点关注产权、财政金融、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层面的深层影响(高文敏,2008[7]),2010年之后,逐渐关注宏观经济层面农民增收的探索性实证研究。部分专家关注资源禀赋、教育投入、地方财政支持、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龚贤,肖怡然,2017[8])。此外,还有一些专家着重从民族地区农民综合素质、医疗条件、基础建设、交通便捷程度等因素入手(佟光霁,张林,2013[9];谢素艳,2017[10]),探索这些因素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从而促使政府有关部门、农民自身等为实现增收加强积极因素的作用,降低消极因素作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ory)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和环境会议上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便引起了农业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针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国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政策,但从目前看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收入的可持续增长问题。于是,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收入增长难”逐渐转向“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难”,这一问题加强了现阶段部分学者对“农民可持续增收”“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问题的关注,提出通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建立财政农业支出长效机制等途径(胡红斌,2013[11])。同时,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学者提出关注失地农民,积极推进农地流转,完善利益机制等途径(陈军,2013[12];全世文,黄波,2018[13])。此外,还有少量學者开始关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收入影响有关问题(杜会永,王德章,冉庆国等,2019[14])。

  总体上,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众多,尤其是民族地区具有自身极大的特殊性,但学界专门针对民族地区的农民增收案例研究及情景分析较少,对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探讨也不足。因此,本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对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及路径进行深入探索,对乡村产业兴旺及生活富裕目标实现具有较大的意义。

  二、龙胜各族自治县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情况分析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西北部,处于湖南、广西的交界地带,辖10个乡镇119个行政村,曾经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县,拥有1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县总面积共2538平方公里,土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其中,山地占87.2%,森林覆盖率达到79%。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以苗、瑶、侗、壮、汉族等民族为主,全县总人口17.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达80%,农业人口14.7万,占总人口85%以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龙胜各族自治县以“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加速乡村振兴,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其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9年4月龙胜县已经实现全县脱贫。

  (一)龙胜县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从图1反映的龙胜各族自治县近十年地区产业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2011~2017年,龙胜各族自治县借助名优水果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重点,以工業经济为主导,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第二产业对龙胜县地区经济的贡献最大,其地区生产总

  值、三次产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连年增长,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农业机械化水平也逐年提高。2018年是一个转折点,虽然龙胜各族自治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6.19亿元,粮食总产量达7万吨,农业总产值完成20.13亿元,但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发生一定的下滑,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又较大。2019年,龙胜各族自治县愈发呈现出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明显提升,达到近十年峰值,但是地区生产总值发生了较大程度地下降。

  (二)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可直接用于消费、非义务必要支出以及储蓄的收入,能够有效反映农民的收入状况及生活水平。根据图2,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868年增长到2019年的12816元,是2013年的1.87倍,连续7年稳步提升,年均增长超过10%,但是增长速度日益放缓,从2013年的14.3%降到了2018、2019年的10.1%。表明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实现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农民增收一直以来愈发缓慢,缺乏后劲,长此以往会阻碍农民的可持续性增收,不利于乡村脱贫致富和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实现。

  总体来看,龙胜各族自治县县域经济产业2018年之前发展平稳,2018年之后其主导产业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但同时农民增收一直显现出增速乏力、后劲不足的趋势。具体而言,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地区经济发展中,一方面,第一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龙胜各族自治县第一产业增加值明显放缓,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空间逐步压缩。另一方面,可能受到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出现大幅下降趋势,农民从事第二产业所得收入增长速度必然放缓,农民的收益覆盖面进一步缩小。但是,由于龙胜各族自治县近年来加大扶持民族乡村旅游产业,产业结构正在由工业主导的传统县域经济向生态服务业主导的现代县域经济转型,第三产业增加值出现良好提升趋势,农民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空间逐步显现。第三产业以服务产业为主要构成,服务业的强势增长及其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能够促进经济快速高质量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和创业就业。

  乡村振兴战略任务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和富民增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龙胜各族自治县近年来经济状况的变化及农民增收的情况,也表明了今后当地农民从事第三产业获取非农收入,尤其是参与以乡村旅游产业等为主导的服务业,才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及自身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背景下,龙胜各族自治县欲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还面临诸多难题,亟待探索相关制约因素,以及采取针对性措施。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可持续增收的瓶颈

  (一)农业脆弱性突出

  农业是一个脆弱性产业,生产周期长、效益低、对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极高,尤其是农业灾害的发生增加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据调查,由于2019年上半年龙胜各族自治县持续强降雨,导致全县遭遇洪涝灾害,其重点发展的罗汉果、百香果、水稻、蔬菜等农业产业遭受重创,大多数农作物受到长时间的雨水浸泡,已经落花、落果、根茎霉烂、叶子发黄。据估计,这一灾害将造成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产业损失3成以上。另外,由于龙胜县受到猪瘟疫情影响,生猪养殖企业养殖积极性大幅降低,生猪存栏也下降,全县2019上半年生猪存栏量大约较正常年份下降50%左右。此外,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也给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及农民增收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过去,主要靠增加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城乡居民消费层次及水平的提高,如今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越趋于多样化、高质量,欲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为靠提高农产品质量。但是,由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面对竞争激烈的农产品供求市场,农产品低端供给过剩,有效高端供给不足,农产品供需错配,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县域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农民素质偏低

  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决定因素,已由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转向劳动者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然而,目前龙胜各族自治县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高层次农林人才匮乏,民族文化利用不充分,经营理念落后,现代科技掌握不足,无法适应现代乡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这制约了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增收空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不利于乡村产业经济的提振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亟待发展一批高素质农民。

  二、龙胜各族自治县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情况分析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西北部,处于湖南、广西的交界地带,辖10个乡镇119个行政村,曾经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县,拥有1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县总面积共2538平方公里,土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其中,山地占87.2%,森林覆盖率达到79%。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以苗、瑶、侗、壮、汉族等民族为主,全县总人口17.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达80%,农业人口14.7万,占总人口85%以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龙胜各族自治县以“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加速乡村振兴,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其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9年4月龙胜县已经实现全县脱贫

  (一)龙胜县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从图1反映的龙胜各族自治县近十年地区产业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2011~2017年,龙胜各族自治县借助名优水果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重点,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第二产业对龙胜县地区经济的贡献最大,其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连年增长,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农业机械化水平也逐年提高。2018年是一个转折点,虽然龙胜各族自治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6.19亿元,粮食总产量达7万吨,农业总产值完成20.13亿元,但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发生一定的下滑,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又较大。2019年,龙胜各族自治縣愈发呈现出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明显提升,达到近十年峰值,但是地区生产总值发生了较大程度地下降。

  (二)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可直接用于消费、非义务必要支出以及储蓄的收入,能够有效反映农民的收入状况及生活水平。根据图2,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868年增长到2019年的12816元,是2013年的1.87倍,连续7年稳步提升,年均增长超过10%,但是增长速度日益放缓,从2013年的14.3%降到了2018、2019年的10.1%。表明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实现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农民增收一直以来愈发缓慢,缺乏后劲,长此以往会阻碍农民的可持续性增收,不利于乡村脱贫致富和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实现。

  总体来看,龙胜各族自治县县域经济产业2018年之前发展平稳,2018年之后其主导产业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但同时农民增收一直显现出增速乏力、后劲不足的趋势。具体而言,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地区经济发展中,一方面,第一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龙胜各族自治县第一产业增加值明显放缓,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空间逐步压缩。另一方面,可能受到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出现大幅下降趋势,农民从事第二产业所得收入增长速度必然放缓,农民的收益覆盖面进一步缩小。但是,由于龙胜各族自治县近年来加大扶持民族乡村旅游产业,产业结构正在由工业主导的传统县域经济向生态服务业主导的现代县域经济转型,第三产业增加值出现良好提升趋势,农民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空间逐步显现。第三产业以服务产业为主要构成,服务业的强势增长及其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能够促进经济快速高质量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和创业就业。

  乡村振兴战略任务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和富民增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龙胜各族自治县近年来经济状况的变化及农民增收的情况,也表明了今后当地农民从事第三产业获取非农收入,尤其是参与以乡村旅游产业等为主导的服务业,才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及自身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背景下,龙胜各族自治县欲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还面临诸多难题,亟待探索相关制约因素,以及采取针对性措施。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可持续增收的瓶颈

  (一)农业脆弱性突出

  农业是一个脆弱性产业,生产周期长、效益低、对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极高,尤其是农业灾害的发生增加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据调查,由于2019年上半年龙胜各族自治县持续强降雨,导致全县遭遇洪涝灾害,其重点发展的罗汉果、百香果、水稻、蔬菜等农业产业遭受重创,大多数农作物受到长时间的雨水浸泡,已经落花、落果、根茎霉烂、叶子发黄。据估计,这一灾害将造成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产业损失3成以上。另外,由于龙胜县受到猪瘟疫情影响,生猪养殖企业养殖积极性大幅降低,生猪存栏也下降,全县2019上半年生猪存栏量大约较正常年份下降50%左右。此外,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也给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及农民增收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过去,主要靠增加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城乡居民消费层次及水平的提高,如今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越趋于多样化、高质量,欲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为靠提高农产品质量。但是,由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面对竞争激烈的农产品供求市场,农产品低端供给过剩,有效高端供给不足,农产品供需错配,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县域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农民素质偏低

  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决定因素,已由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转向劳动者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然而,目前龙胜各族自治县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高层次农林人才匮乏,民族文化利用不充分,经营理念落后,现代科技掌握不足,无法适应现代乡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这制约了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增收空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不利于乡村产业经济的提振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亟待发展一批高素质农民。

  二、龙胜各族自治县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情况分析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西北部,处于湖南、广西的交界地带,辖10个乡镇119个行政村,曾经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县,拥有1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县总面积共2538平方公里,土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其中,山地占87.2%,森林覆盖率达到79%。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以苗、瑶、侗、壮、汉族等民族为主,全县总人口17.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达80%,农业人口14.7万,占总人口85%以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龙胜各族自治县以“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加速乡村振兴,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其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9年4月龙胜县已经实现全县脱贫。

  (一)龙胜县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从图1反映的龙胜各族自治县近十年地区产业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2011~2017年,龙胜各族自治县借助名优水果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重点,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第二产业对龙胜县地区经济的贡献最大,其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连年增长,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农业机械化水平也逐年提高。2018年是一个转折点,虽然龙胜各族自治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6.19亿元,粮食总产量达7万吨,农业总产值完成20.13亿元,但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发生一定的下滑,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又较大。2019年,龙胜各族自治县愈发呈现出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明显提升,达到近十年峰值,但是地区生产总值发生了较大程度地下降。

  (二)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可直接用于消费、非义务必要支出以及储蓄的收入,能够有效反映农民的收入状况及生活水平。根据图2,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868年增长到2019年的12816元,是2013年的1.87倍,连续7年稳步提升,年均增长超过10%,但是增长速度日益放缓,从2013年的14.3%降到了2018、2019年的10.1%。表明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实现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农民增收一直以来愈发缓慢,缺乏后劲,长此以往会阻碍农民的可持续性增收,不利于乡村脱贫致富和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实现。

  总体来看,龙胜各族自治县县域经济产业2018年之前发展平稳,2018年之后其主导产业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但同时农民增收一直显现出增速乏力、后劲不足的趋势。具体而言,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地区经济发展中,一方面,第一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龙胜各族自治县第一产业增加值明显放缓,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空间逐步压缩。另一方面,可能受到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出现大幅下降趋势,农民从事第二产业所得收入增长速度必然放缓,农民的收益覆盖面进一步缩小。但是,由于龙胜各族自治縣近年来加大扶持民族乡村旅游产业,产业结构正在由工业主导的传统县域经济向生态服务业主导的现代县域经济转型,第三产业增加值出现良好提升趋势,农民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空间逐步显现。第三产业以服务产业为主要构成,服务业的强势增长及其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能够促进经济快速高质量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和创业就业。

  乡村振兴战略任务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和富民增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龙胜各族自治县近年来经济状况的变化及农民增收的情况,也表明了今后当地农民从事第三产业获取非农收入,尤其是参与以乡村旅游产业等为主导的服务业,才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及自身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背景下,龙胜各族自治县欲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还面临诸多难题,亟待探索相关制约因素,以及采取针对性措施。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可持续增收的瓶颈

  (一)农业脆弱性突出

  农业是一个脆弱性产业,生产周期长、效益低、对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极高,尤其是农业灾害的发生增加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据调查,由于2019年上半年龙胜各族自治县持续强降雨,导致全县遭遇洪涝灾害,其重点发展的罗汉果、百香果、水稻、蔬菜等农业产业遭受重创,大多数农作物受到长时间的雨水浸泡,已经落花、落果、根茎霉烂、叶子发黄。据估计,这一灾害将造成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产业损失3成以上。另外,由于龙胜县受到猪瘟疫情影响,生猪养殖企业养殖积极性大幅降低,生猪存栏也下降,全县2019上半年生猪存栏量大约较正常年份下降50%左右。此外,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也给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及农民增收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过去,主要靠增加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城乡居民消费层次及水平的提高,如今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越趋于多样化、高质量,欲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为靠提高农产品质量。但是,由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面对竞争激烈的农产品供求市场,农产品低端供给过剩,有效高端供给不足,农产品供需错配,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县域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农民素质偏低

  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决定因素,已由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转向劳动者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然而,目前龙胜各族自治县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高层次农林人才匮乏,民族文化利用不充分,经营理念落后,现代科技掌握不足,无法适应现代乡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这制约了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增收空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不利于乡村产业经济的提振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亟待发展一批高素质农民。

  二、龙胜各族自治县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情况分析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西北部,处于湖南、广西的交界地带,辖10个乡镇119个行政村,曾经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县,拥有1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县总面积共2538平方公里,土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其中,山地占87.2%,森林覆盖率达到79%。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以苗、瑶、侗、壮、汉族等民族为主,全县总人口17.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达80%,农业人口14.7万,占总人口85%以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龙胜各族自治县以“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加速

  乡村振兴,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其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经济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9年4月龙胜县已经实现全县脱贫。

  (一)龙胜县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从图1反映的龙胜各族自治县近十年地区产业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2011~2017年,龙胜各族自治县借助名优水果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重点,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第二产业对龙胜县地区经济的贡献最大,其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连年增长,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农业机械化水平也逐年提高。2018年是一个转折点,虽然龙胜各族自治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6.19亿元,粮食总产量达7万吨,农业总产值完成20.13亿元,但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发生一定的下滑,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又较大。2019年,龙胜各族自治县愈发呈现出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趋势,第二产业增加值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明显提升,达到近十年峰值,但是地区生产总值发生了较大程度地下降。

  (二)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可直接用于消费、非义务必要支出以及储蓄的收入,能够有效反映农民的收入状况及生活水平。根据图2,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868年增长到2019年的12816元,是2013年的1.87倍,连续7年稳步提升,年均增长超过10%,但是增长速度日益放缓,从2013年的14.3%降到了2018、2019年的10.1%。表明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实现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农民增收一直以来愈发缓慢,缺乏后劲,长此以往会阻碍农民的可持续性增收,不利于乡村脱贫致富和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实现。

  总体来看,龙胜各族自治县县域经济产业2018年之前发展平稳,2018年之后其主导产业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但同时农民增收一直显现出增速乏力、后劲不足的趋势。具体而言,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地区经济发展中,一方面,第一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龙胜各族自治县第一产业增加值明显放缓,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空间逐步压缩。另一方面,可能受到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出现大幅下降趋势,农民从事第二产业所得收入增长速度必然放缓,农民的收益覆盖面进一步缩小。但是,由于龙胜各族自治县近年来加大扶持民族乡村旅游产业,产业结构正在由工业主导的传统县域经济向生态服务业主导的现代县域经济转型,第三产业增加值出现良好提升趋势,农民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空间逐步显现。第三产业以服务产业为主要构成,服务业的强势增长及其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能够促进经济快速高质量提升、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和创业就业。

  乡村振兴战略任务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和富民增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龙胜各族自治县近年来经济状况的变化及农民增收的情况,也表明了今后当地农民从事第三产业获取非农收入,尤其是参与以乡村旅游产业等为主导的服务业,才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及自身收入可

  持续增长的关键。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背景下,龙胜各族自治县欲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还面临诸多难题,亟待探索相关制约因素,以及采取针对性措施。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可持续增收的瓶颈

  (一)农业脆弱性突出

  农业是一个脆弱性产业,生产周期长、效益低、对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极高,尤其是农业灾害的发生增加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据调查,由于2019年上半年龙胜各族自治县持续强降雨,导致全县遭遇洪涝灾害,其重点发展的罗汉果、百香果、水稻、蔬菜等农业产业遭受重创,大多数农作物受到长时间的雨水浸泡,已经落花、落果、根茎霉烂、叶子发黄。据估计,这一灾害将造成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产业损失3成以上。另外,由于龙胜县受到猪瘟疫情影响,生猪养殖企业养殖积极性大幅降低,生猪存栏也下降,全县2019上半年生猪存栏量大约较正常年份下降50%左右。此外,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也给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及农民增收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过去,主要靠增加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城乡居民消费层次及水平的提高,如今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越趋于多样化、高质量,欲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为靠提高农产品质量。但是,由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面对竞争激烈的农产品供求市场,农产品低端供给过剩,有效高端供给不足,农产品供需错配,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县域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农民素质偏低

  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决定因素,已由土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转向劳动者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然而,目前龙胜各族自治县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高层次农林人才匮乏,民族文化利用不充分,经营理念落后,现代科技掌握不足,无法适应现代乡村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这制约了龙胜各族自治县农民增收空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不利于乡村产业经济的提振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亟待发展一批高素质农民。

推荐访问:关于城乡居民增收路径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研究 可持续 增收 振兴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