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有别于学科课程新型课程

时间:2021-10-14 09:18:08 来源:网友投稿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 本文关键词:课程,是一门,有别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 本文简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它超越了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统整起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的结合。亲历实践给予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空间,学生通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 本文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它超越了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统整起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的结合。亲历实践给予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空间,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收集到的资料来理解社会与自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有了“发言权”,而且在活动中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潜能,最终树立起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全面的和谐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能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与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个性倾向得以充分发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或潜在的优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萌发的特殊才能的幼芽不致受到摧残。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有它的特殊性,实践性强、动手又动脑,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所发明创造的好机会,能最大限度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特别是那些考试成绩差的学生,当他们失去信心时,就让他们在其它精神生活领域中得到充分表现,这样他就会产生自信心与自豪感和对别人的尊严感,使其个性得到了全面的和谐发展。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可以简单地说是一个教师适度指导、学生自主选题、主动探究和自由创新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既没有规定的教材,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师、更没有规定活动场所。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学生从选择活动内容、活动范围、活动形

篇2: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本文关键词:心得体会,课程改革,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本文简介: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时代和科技竞争的时代。纵观全球,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也呼唤着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围绕教育创新而诞生的新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的潮流,其实质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本文内容:

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时代和科技竞争的时代。纵观全球,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也呼唤着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围绕教育创新而诞生的新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的潮流,其实质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实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

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我校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以及同行优秀教师的指导,我认为只有改革课堂教法,转变课堂教育模式,把教学过程真正变为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运用凝练生动的教学语言,为课堂增添色彩

平铺直叙、枯燥的表达只会令人生厌,课堂教学若如此那只是一潭死水;而生动活泼的语言则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增强感染力,为教学平添几分色彩。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增强学科的人文性和趣味性。语言的生动活泼,讲究一个“趣”字。要使学生觉得课堂活动生动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课能否设疑激趣、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而只有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浓厚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所以说,要想使一节课有效,教师就要广采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格言、成语、民间谚语、歇后语等,并将其引入课堂,自如运用,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学有所获。如在《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一课中,我给学生引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小故事,请学生来讲讲,并谈谈体会;另外,还借鉴了诸如“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人心齐,泰山移”、“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俗语;同时还播放《团结就是力量》、《众人划桨开大船》等歌曲,让学生在歌声中领悟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是现代社会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

2.做好“三个结合”

2.1启发与自学相结合。自学,即“自主学习”,它是掌握知识的开始,而阅读又是自学能力的开始,只有通过自主阅读,才能进入“深思质疑”阶段。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教材中的字都认识,就人人都会阅读,殊不知阅读需要思考,“在读中思,在思中读”,这绝非仅凭识字就能完成的。因此我在课前自主学习这一环节里,事先结合本节课重点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对于教材中的课前导语、活动、大小正文、《相关链接》和名人名言,阅读时都不轻易放过,要从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并做好相应的笔记。

2.2质疑与释疑相结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不再是“授人以鱼”,而应“授人以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在课堂上向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从而把书中理论知识学深、学透。如在《谁对我负责,我对谁负责》一课中,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中学生也有社会责任?”、“我们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承担责任?”经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归纳。这质疑过程极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使其积极思维;在分析讨论中,人人动脑,人人动口,既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又营造了宽松和谐、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

2.3政治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特别是“以事证理”,突破政治抽象的思维定式。例如在学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谈到台湾问题时,针对台湾现状,结合地理、历史相关学科内容,让学生通过网络等当渠道查阅资料或是收看《海峡两岸》节目等方式搜集有关“台湾的风俗习惯”、“台湾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台湾问题的现状”等资料,让学生针对感兴趣的内容思考、讨论。如此,既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全方位、多视角的认识台湾,关注台湾的发展增强历史责任感。

3.真情倾注学生,激励学生进步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教师想要获得教学的成功,都必须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要循循善诱,用自己的真情爱心,建立相互尊重、信任、理解以及团结合作的师生关系,创造出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与体验,形成面对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的勇气,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这就充分体现了情感教育的内涵与本质。例如,在学习《男生·女生》一课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或多或少有着青春的萌动,甚至已有同学谈起了恋爱。同时,我了解到有个成绩挺不错的女生因为喜欢上了本班一个高大帅气的男生而导致成绩一落千丈,家长着急,老师担心。于是课后我找到了这个同学,耐心细致地给她分析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以及中学生恋爱的利与弊,循循善诱、不愠不火,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关爱、呵护。事后她用一张纸条告诉我,我和她的谈话让她心里感觉暖暖的,非常激动,以后会用时间和成绩证明老师的心血不会白费。这就是教师真情的开导和鼓励,成为了她勤奋拼搏的动力,

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将影响学生的前途与未来,所以教师应该多一份真心的宽容、多一份体贴的耐心、多一个鼓励的微笑,用师爱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无穷的求知欲望,实现师生情感的真心呼应,成功架起一座情感交融的“心桥”。

4.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研究表明,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恰当了,学生上课时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自然提高了。海菌兹·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所以教师采用诙谐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富有生机活力,充满快乐。如在《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中,在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后,我给学生讲述几个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换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强化“爱”的情感体验。许多学生听了这几个故事,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深切地感受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此时,我再及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谈对父母的感情。通过讨论,学生们对理解父母的心意,接受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照顾老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一则小故事,让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取语言、语音视频、表演游戏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小故事,以及与父母之间发生的真实事情,体会父母无私的爱。通过如此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并让学生在争论、比较中主动积极地学会了新知识,提高了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设我思我学、我学我悟的学习氛围。一个优秀的思品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会在课堂如何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改变学习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应多做创造性的劳动,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因素,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从而真正去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使课改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3

篇3: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学校

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本文简介: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

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本文内容:

一、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自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自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

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

应用技能

信息素养

技术创新

小学

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初中

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

自主选择综合运用

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

高中

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

自选门类专业发展

信息→知识→智慧

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

二、

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学习。

三、

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尝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抚摩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

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整合地域文化。

五、“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全家人发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这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小学的等候包括机器人教学和LOGO语言。中学的等候内容有机器人教学和基于汉语编程语言的程序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

形成运用计算机自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1、

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在(活动学习——直接经验;观察学习——间接经验)。

2、

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3、

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基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自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二、

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1、

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体验信息在生活、学习、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信息价值(理念先行)、每锐捕捉有用信息(选择性注意)、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有目的的任务驱动)、甄别筛选正确信息(针对性、准确性、价值高低),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逐步形成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钥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能讨论每个个体在创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责任。

2、

通过身边的整合或观看案例,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讨论人类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基本历程,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志愿。

3、

观察和列举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能讨论这些技术应用带来的利弊。

4、

能讨论应用信息、信息产品、信息技术现备和软件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能描述不恰当应用带来的后果;知道如何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成果和信息时理,知道如何注明出处和给予恰当的致谢;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学会防查杀病毒、简单的文件加密(如设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护方法——“行为指导”“使用技能”。

三、

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1、

能根据学科学习和其他活动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类型,讨论确定合适的信息来源(如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学会从不同的信息来源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实验、调查、访谈等)。对信息搜集过程进行一定的规划,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识和习惯。

2、

学会利用常用设备(如数码相机、探测器、扫描仪、录像机等)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或利用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对传统介质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数字转换。

3、

学会利用计算机输入和存储资料,学会利用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功能对文件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夹)、保护文件等,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计算机内存储的信息;通过比较和实际体验,感受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存储和管理的优势,认识到数字化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4、

能熟练有效地运用过程通讯工具和在线资源(如E-mail、因特网等),浏览、查找、下载和保存远程信息,以满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其他问题解决的需要。

5、

能根据任务需要评价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适切性和可能存在的偏差,甄别和选用有价值的信息。

四、

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开写作、会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

1、学会使用一种计算机画图软件,设计并绘制图形。例如根据表达意图确定图画的主题和大体构思;能设置背景颜色和图画的颜色;能使用常用的电脑绘画工具画出点、线、面;能通过剪切、复制、粘贴等电脑特用的功能对点、线、面进行组合、编辑,构成符合表达意图的完整图画;能给图画上色,能对图画的整体或某个部分进行修改,或设置必要的效果。

2、学会使用一种文字处理软件处理文字信息写作,在学会常胜文字自理功能的基础上,学会通过文字编辑、版面设置、剪贴画、艺术字、绘制图形、插入图片、制作文字表格等方式,增加文档的表现力。

3、熟悉信息处理软件的界面和常用工具,比较不同软件界面的异同,总结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操作方式,积累技术应用经验。

五、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图片

、声音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1、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思考并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进而根据表达意图,比较图画、文字、表格、声音等不同信息表达形式的优缺点,选择(组合)合适的表达方式,对作品的制作过程进行初步的思考和规划。

2、学会运用合适的信息处理工具或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画图或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机录音软件等),导入、插入图画、文字、表格和声音,并进行必要的编辑或修改,设置图像和文字的效果;制作或插入表格;录制或截取一段声音等。

3、学会使用一种简单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集成文字、图画、声音等信息,制作简单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4、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5、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电脑作品进行评议,并在评议基础上对电脑作品进行必要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比较利用电脑制作作品与传统作品的制作过程的异同。

6、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

六、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1、学会使用电子邮件与他人共享信息、获取支持、表达观点或开展合作。

2、学会使用在线讨论工具或已有的学习网站,讨论课程熟读中开展持续深入的主题研讨。

3、学会使用同页制作软件,规划、设计、制作发布简单的网站,通过网站共享信息、发表看法、发布成果、交流思想,支持合作探究或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4、能观察和讨论网站交往中产生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在使用网络与人交往时,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网络礼仪;能结合实例,讨论网络应用对个人信息资料与身心安全的潜在威胁,形成网络交往中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不恰当的网络应用和网络交往可能产生的后果。

七、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器人,体验“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控制动作”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1、能识别是建议机器人的基本构造;说出各类传感器(如声音、光敏、红外、温度、触摸)的功能及其对人类功能的模拟,能描述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过传感器搜集信息。通过程序判断处理信息、控制外部动作等流程。

2、研究和了解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讨论机器人与人类在解决相关问题上的优缺点。例如,机器人对复杂情况的反应,机器人可以完成哪些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等。

3、学会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设计、动手制作或组装简单的实物机器人(如:机器人导盲,机器人迎宾、灭火、踢足球、走迷宫等),将编制好的控制程序使用流程图方式导出到实物机器人,运行机器人并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程序做出必要的调式和修改。或使用简单易学的程序语言(LOGO)编制简单的程序控制机器人做出简单动作或解决简单问题。

4、在不具备实物机器人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机器人仿真环境来模拟机器人的运动和调试使用流程图编制的简单的控制程序;初步感受利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推荐访问:课程 是一门 有别于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