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高二语文学案:1.2.4祖国土(苏教必修3)x

时间:2021-11-06 17:32:45 来源:网友投稿

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PAGE # -

学案文化: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三维目标

1 ?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有关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品味诗歌感人至深的语言。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阿赫玛托娃(1889--1966 ), 杰出的女诗人。作品有 、 。诗中对

历史隐约旋律的敏感性和对千千万万人苦难的同情心,使她当之无愧地跻身第一流诗人的境 界。

一、文学常识

这是一首 ,它的前面八行一般是陈述,接下来的四行是答案,最后两行内容转折,

点明了 的主题。

三、问题探究

诗的前八行写出了一般人对土地的态度,这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具体表现的?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是否一样?

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中的“不拘礼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要不拘礼节的称呼土地为“自己的土地”?

作者在诗中赋予了土地怎样的内涵?

这首小诗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简要说说这首小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一、 了解作者 苏联、《没有主角的长诗》、《光阴飞逝》

二、 文学常识 十四行诗、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身

三、 问题探究

人们对脚下的土地总是很不在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土地这一祖国的象征却常常 被人们忽略。

“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意 象不仅平常、为人熟悉,而且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

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 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 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我们 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

因为诗人已经和土地融为一体,土地已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 表现,用“不拘礼节”更能体现作者对土地的亲切感。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依靠,人类总是在接受土地博大丰富的滋养和 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

比喻、欲扬先抑

这首诗歌表现了不怕厄运,寄希望与将来的乐观向上、坚定执著的人生信念,读后给 人以精神鼓舞。

推荐访问:国土 高二 必修 祖国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