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最新资料

时间:2022-05-23 12:5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最新资料,供大家参考。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最新资料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本文从历史的涵义、重要性、看待角度及教学方法几个方面探讨一下中学的历史教育。

、关于历史,不同学派的看法和观点

唯意志论观点认为:历史是由帝王将相或者伟大的英雄人物

创造的。这明显夸大了作为个人对于历史的作用和影响;唯宿命

学派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天命决定的,任何人的努力对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说都是于事无补、徒劳无功的。这无疑又全面否定了个人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发挥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点对于历史给出了正确的解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他们在生产关系中地位相同,利益也基本趋向一致,

因此他们对某件事物往往有共同的意志和趋向。他们要么能充分

代表和体现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要么,就会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二、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学生以及家长普遍把历史看作一

门副科来对待,认为历史学习对于他们是一件可有可无、要的事。

无关紧可是这种观点真的正确吗?在这里我只想用三个伟人的看法对这一

观点进行辩驳:唐太宗曾说过“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伟大的领导人毛泽东也有“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这一说法;培根的《论读书》里更有“读史使人明智”的论述……伟人

尚且如此重视历史的重要地位,我们普通人又怎么能贸然忽视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呢?

1.了解过去,知历史长河中的荣辱兴衰

了解历史,是指要掌握过去历史的基本情况和信息。历史是

不断变化着的,我们每个人、每个民族,以致上升到每个国家,整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历史可以充分反映逝去的点点滴滴,荣辱兴衰,朝代更替,是它们的灵魂和镜子,清晰明了地让人想去触摸,想去了解和探索历史长河中的真相。我们不能抛弃和遗忘历史,因为那样就相当于抛弃了过去,背叛和否定了自己。

都是在不断变化中求得发展的,我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对我们不但要充分了解本民族、本国的历史,同时还要对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历史有所掌握。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清现在我国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形势。

历史是公正、客观的,谁也无法掩盖历史、改变历史。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强大、繁华、兴盛的时期;但同时也有屈辱、弱后与无助的历史阶段;现在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又再次实现了复兴和腾飞。因此,我们更应该始终以谨慎、认真的态度仔细研究、揣摩历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再次被侵略、欺凌、践踏,才能使我们的祖国更强大、更有力、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

2.“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总结得失、经验和教训,增长智慧

古有唐太宗从“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说里,悟出了“民

贵君轻”的统治思想,在其指导下,薄赋税,轻刑罚,安世济民,

使唐朝在他的统治下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有中国领导人从“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等历史事件中,得到“改革开

放”“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启发,从而根据国情改变发展战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我国再次实现经济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转第127 页)

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历史盛况;现

上接第126 页)作为领导者应该不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那么作为普通人,历史对我们就没有借鉴作用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使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能从历史中吸收经验、增长智慧。

比如科技革命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这就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遵循自然规律,呼吁身边的人要好好保护环境,否则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八国联军和日本的侵华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伤害和痛苦,这就促使我国人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以实际行动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为我们国家经济、政治更好地发展贡献更多自己的力量

3.通过历史,修养身心,匡正言行,塑造良好美德

走进历史的长廊,你会发现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面面飞扬的精神旗帜。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的慷慨民族气节;在商鞅、王安石变法的经历中,可以感受到先人不畏强权、积极创新、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在

无数爱国烈士身上学到不怕牺牲、拯救民众于水火的大无畏精

神……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指导着我们不断规范言行举止,净化精神世界,以大爱塑造良好的精神品德。

三、多角度品味历史

历史人物存在着三重性的特点,即历史性、文学性还有杂谈性。针对某一历史阶段的解释和说法,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会接收到不同版本的信息:史料记载、稗官野史、电视的胡编乱造让历史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探清。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时,

一定要尽量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就拿慈禧太后来说吧,慈禧玩弄

权术,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的。但是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我们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 如果我们是慈禧的话,面对四周列强的窥伺,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可能更多的是充满了感慨与无奈。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慈禧的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引以为戒?我们还可以设身处地的思考, 如果换成我们,如何做才能更妥当?再比如,楚汉之争,刘邦大败项羽,最终得以建立大汉江山;项羽失去了唾手可得的天下, 无奈自刎。这是历史定论,自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于是, 众多历史学家开始了对刘邦的“恭维”:虚心纳谏、采纳忠言、知人善用、能够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反过来则对项羽给予很低的评价:不纳忠言、刚愎自用、用人不当、疑心太重……诚然, 刘邦是一代霸主,建立了千秋基业,身上肯定存在很多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不免怀疑,作为小混混出身的刘邦,

身上就没有任何缺点或者不好的地方吗?为什么历史学家只一味地给予刘邦赞扬和肯定,反过来就对项羽大加痛斥?项羽也是一方豪杰,司马迁的《史记》里也有专门为他写的传记,他身上肯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江山尽失,但他身上也有很多优点和长处,比如他的勇猛无畏,他的重情重义,他的铮铮傲骨以及他的真诚、坦率……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在讲到这部分知识

时,就会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刘邦和项羽,使他们

形成自己的历史观。教导学生多角度品味历史,不仅可

以帮助学生回顾历史,从不同角度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在假设中不断感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得出自己的人生启示。

从多角度品味历史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所有细枝末节都要探究清楚。教师应倡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有条件的话尽可能多翻阅正规的史料记载、文字文献;切莫胡乱拿野史当正史,过分相信小说、电视里改编后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只对皇帝的后宫、顺治出家、孝庄下嫁对等低俗话题感兴趣,而对历史产生错误的认识和看法。

四、让学生登上“历史的舞台”

前文已经充分论述了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以及学习历史时,应该有的正确态度。那么作为初中历史教师, 应当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呢?答案是放飞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学生登上“历史的舞台”。

1.让学生在历史短剧扮演中,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教材内容枯燥,知识点比较琐碎,如果只有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照念教材,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死板、压抑,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被扼杀。比如,在学习《张骞出使西域》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鼓励学生将教材变成历史短剧,形象再现当时的场景。通过短剧表演,当时汉朝的兴盛、张骞出使西域的重重艰难,以及之后汉夷文化的频繁交往、不同文化的流通和传播等历史场面便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短剧从筹划到排练再到公开表演,我全部放手交给学生,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信任,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他们的潜能和优势得到发掘,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保证了历史学习的良好效果。

2. 在课堂上开展自由辩论,锻炼学生的思维缜密性和灵活性

历史学习不能只要求学生单纯地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民族融合”这一历史现象,我会拟订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1)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大一

统民族的形成,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2)在进行民

族融合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连年征战,民不聊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然后安排学生针对不同的观点,分组进行辩论。

学生慷慨激昂、激烈争辩,我在旁边给予适当点拨:评价历

史现象要看它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过讨论和指导,学生得出结论:民族融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政治、文

化的充分交流和融合,为实现大一统的局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符

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积极、有力的历史现象。

学生通过自由辩论,不但增强了对不同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的理解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缜密性和灵活性,而且还在情感上使学生受到冲击和震撼,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投身到历史学习中去,提高历史学习效果。

我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既存在着必要性又存在着重要性,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努力思考,在历史的指导下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过去,展望未来的发展。

推荐访问:以史为鉴感悟 面向 未来 资料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