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

时间:2022-12-17 15:15:03 来源:网友投稿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据《后汉书》改写)

  注释

  ①承宫:东*。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走送之( ) (2)卒获有所闻( )

  (3)因忘其猪而听经( ) (4)见而欲笞之(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10.甲乙两文都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合实际谈谈(3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9.(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分)

  (2)猪的主人对他不回来感到奇怪,去寻找他。(注意“怪”的意动用法)(2分)

  10.围绕“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来谈感受。(联系实际1分,感受2分)

  译文

  承宫,琅琊姑幕人。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春秋》这本经书。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据《后汉书》改写)

  注释

  ①承宫:东*。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走送之( ) (2)卒获有所闻( )

  (3)因忘其猪而听经( ) (4)见而欲笞之(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10.甲乙两文都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合实际谈谈(3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9.(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分)

  (2)猪的主人对他不回来感到奇怪,去寻找他。(注意“怪”的意动用法)(2分)

  10.围绕“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来谈感受。(联系实际1分,感受2分)

  译文

  承宫,琅琊姑幕人。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春秋》这本经书。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3

  (三)文言文阅读(16分,11—13每小题3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至合,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差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学士濂,洪武中以文学承宠渥最久,后以老致仕,每值万寿节"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级踬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宫。上食,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可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

  【注】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思泽。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陟∶登。踬∶跌倒。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道∶学说

  B、犹幸预君子之列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好的人

  C、上感悟,遽起遽∶立即,匆忙

  D、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左右∶侍从,近旁的人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B、以中有足乐者以资冥福

  C、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命即其家斩之

  D、其有疾乎其真无马邪

  13、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和"笔记"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甲文中的"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乙文中的"笔记"则是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

  B、甲文宋濂详细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借书求师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目的是勉励后辈要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专心治学。

  C、乙文朱元璋在孝慈皇后的劝谏下,两次免了宋濂的死罪。孝慈皇后前后两次劝谏的方式如出一辙。

  D、甲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对比鲜明,很有说服力;乙文主要通过对朱元璋的"语言、动作描写,生动传神的刻画了他复杂的性格。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2)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答案:

  11B12D13C

  14、(1)如果他们学业有不精通的,品德有没有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怎会是他人的过错呢?

  (2)(皇上)又派使臣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各项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 )

  (2)门人弟子填其室( )

  (3)持汤沃灌( )

  (4)腰白玉之环( )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具体从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致——取得、买到(2)填——挤满(3)汤——热水(4)腰——挂在腰间

  2.(1)(我)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3.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或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4.用意: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收获要点:(1)不求物质享受;(2)刻苦学习;(3)专心向学。(4)物质上不羡慕,更不攀比。(答对其中二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5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录毕,走送之( )

  ⑵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⑶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

  ⑷右备容臭( )

  2.给句子中加粗字注音。

  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 )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⑵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 )然若神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和成年后求师这两方面的艰难。请简要回答文末“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走:跑。②俟:等待。③汤:热水。④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2.箧(qiè) 烨(yè)

  3.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4.表现在三方面:

  ⑴幼时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得书)

  ⑵加冠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

  ⑶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生活)

  5.优越学习条件:“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6.原因: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7.言之有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见足下①中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②。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以为之依归,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③耳。

  (节选自《黄庭坚集·答李几仲书》,有删改)

  【】①足下:敬称,您。②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③日力:岁月。

  10.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窘于衣食 皆以美于徐公

  B.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公问其故

  C. 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有亲以为之依归 吾谁与归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春 秋 未 三 十 若 刻 意 于 德 义 经 术 当 不 止 此 耳 。

  13.甲、乙两文都出自文学前辈写给年轻人的文字。依据选文回答问题。(3分)

  (1)甲文表现了宋濂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乙文中黄庭坚指出李几仲在学业上的差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他提出的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10.D

  11.(1)抄录完毕,跑去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像这样已经过了一年,(我)很遗憾没有和您见面。

  12.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

  13.(1)宋濂:勤奋好学;诚信。

  (2)学业上没有古人优秀 珍惜时间(或努力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7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录 毕 走 送 了 不 敢 销 逾 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2)弗之怠 弗:

  (3)宋濂尝与客饮 尝:

  (4)间问群臣臧否 臧: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

  参考答案: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评分:共2分。每对一处得1分。

  2.(1)爱好 (2)不 (3)曾经 (4)善,好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

  3.(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4.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评分:共2分。每空1分,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8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3分)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2)主人日再食( )

  (3)腰白玉之环( )

  (4)媵人持汤沃灌( )

  小题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小题3:第①段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2分)

  小题4:第②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5: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向 两次 腰上佩戴 热水

  小题2:以为心中有足以让他感觉快乐的享,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小题3:借书之难;求师之艰。

  小题4:反衬我求学的艰辛与刻苦。

  小题5:苦耐劳,虚心求教,勤奋刻苦。启示:略。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9

  生序(节选)(9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③媵人持汤沃灌( ) ④腰白玉之环( )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1分)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以为号焉B.当余之从师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足肤皲裂而不知置酒而招之D.烨然若神人环堵萧然(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2分)

  原文: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2分)

  答案

  【小题1】①跑 ②等到 ③热水 ④腰佩

  【小题2】D

  【小题3】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小题4】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词语解释一般立意于考查重点实词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五种文言知识,近几年也出现了虚词词义的考查。重点实词词义和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是本次考查的重点。中考文言文往往从课内出题,所以,题目前面的选文,实际上是良好的提示,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的语境义进行筛选,而且,只要在日常学习中加强记忆,就可直接解答此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A项中“以”因此/做为;B项中“之”助词,无意义/代词,千里马;C项“而”转折连词,却/承接,因此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再有考生要特别留意。*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本题因为来自课内文言文阅读,这些句子在课内都理解了,难度很小。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这个题在日常学习和复习中,已经经过了大量的训练,考生应该不费什么时间就可以将本题解答完毕,因此日常学习和复习时对新课标规定的必考篇目还是要认真复习,多做练习,以利于掌握扎实。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二)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1)援疑质理: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3)期在必醉: (4)造饮辄尽: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两篇选文都介绍了文中人物的家庭状况,请你说说两个人对此家境的态度。

  并谈谈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1)援:引,提出 (2)患:担心(3)期:期望 (4)造:往、到。

  【小题2】1)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及时归还

  2)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记吃饭

  【小题3】答:五柳先生对待家贫的态度是超然的,是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1分)

  宋濂的态度是自强不息,顽强地改变自己命运。(1分)

  只写喜欢哪个不给分,要说明喜欢的原因才给分。(1分)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1)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10篇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走送之(跑)

  B、援疑质理(援助)

  C、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D、右备容臭(香气)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俯身倾耳以请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不以物喜

  D、以塞忠谏之路也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B、未尝稍降辞色(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

  C、媵人持汤沃灌(服侍的人拿着汤药喂我)

  D、烨然若神人(浑身光彩照人,好像很神气的样子)

  4、选出对“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翻译正确的一项( )

  A、或者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送的礼物更多,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B、或者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回答。

  C、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送的礼物更多,一句话也不敢回答。

  D、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5、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勒奋学习的经历.寄寓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B、第一段重点记叙作者克服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终于能够有所收获的事情。

  C、第二段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求学的艰苦,其中“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一句写出了作者家境的贫寒和借书路途的遥远与险恶。

  D、“略无慕艳意”一句,表现了作者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心态。

  6、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一篇书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

  B、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现了夸耀自己的写作意图。

  C、多用对比手法。例如把“先达德隆望尊”与“门人弟子填其室”进行对比。

  D、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作者执经叩问、同舍生豪华穿戴等的描写,均细致入微。

  参考答案:

  1、B

  2、C

  3、A

  4、D

  5、C

  6、D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2

  阅读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回答文后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解释加点的实词。

  (1)余幼时即嗜学( )

  (2)弗之怠( )

  (3)俟其欣悦( )

  (4)寓逆旅主人(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3. 摘录原文回答: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4.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 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借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学习有借鉴意义这个角度,说说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

  【参考答案】

  1.(1)喜爱 (2)懈怠,放松 (3)等到 (4)旅店

  2.(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却穿着者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3.嗜学家贫(顺序可换)

  4.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5.至少有两种原因:①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地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②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3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下列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文中的加粗词语。

  ①怠:________

  ②俟:________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计日以还/主人日再食

  ②益慕圣贤之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或遇其叱咄/或王命急宣

  ④不敢出一言以复/闲静少言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段,说一说作者为什么最终能学业有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懈怠,放松

  ②等待

  2.③

  3.①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及时归还。

  ②有时遇到老师的训斥,我就态度愈加恭敬,礼数愈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来争辩

  4.他有刻苦好学的精神,也能够博览群书,虚心求教于老师。(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4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对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人弟子填其室(塞满,充满)

  B.四支僵劲不能动(肢体)

  C.右备容臭(臭味)

  D.同舍生皆被绮绣(穿)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意思和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B.无从致书以观

  C.以塞忠谏之路也

  D.以其境过清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讲述了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B.选文第二段中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第一段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学形成对比。

  C.选文最后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是为了进一步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进行告诫。

  D.本文主旨在劝学,写法上叙议结合,主要采用议论方式,直接表明观点,收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多次提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其用意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D

  4.(1)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

  (2)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5.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关键在于用心专一。(用原文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回答亦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余幼时即嗜学( ) (2)既加冠( )

  (3)听已 ( ) (4)琅琅达旦( )

  11.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计日以还 D.以刀劈狼首

  12.翻译下列各句。(6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13.读了【甲】【乙】两文,宋濂和王冕你更欣赏哪一个?试结合选文简要说说自己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0.(4分)(1)喜爱、爱好 (2)已经 (3)结束 (4)早上、清晨、天明

  11.C

  12.(6分)

  (1)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

  (2)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3)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

  13.(3分)王冕幼时读书志向坚定,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宋濂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意思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6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囡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谙;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入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____________

  (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

  (4)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作者给马生的蹭序,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句话揭示了宋濂求学不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惜;(2)请教;(3)腰佩,这里用作动词;(4)通“肢”,肢体。

  2.(1)我站在旁边等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穹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

  3.(1)学习的刻苦;(2)从师的艰难;(3)求学的艰苦(或:勤且艰若此)。

  4.“以中有足乐音”或“余幼时即嗜学”。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7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意思(2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________________

  (2)援疑质理 质: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________________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选文记述了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关于求学的道理。例如,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一句中可以感悟到:在求学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向名师求教,请你从文中另外找一个记述作者求学经历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悟。(4分)

  句子: ①___________ 感悟: ②________

  答案

  【小题1】游:交往 质:询问

  【小题2】10、(1)因此人们大多都会把书借给我(2)所以,虽然我愚钝,(但是)最终都会有所收获

  【小题3】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怠也。感悟:求学的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坚持不懈。

  句子: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感悟:求学的过程中对老师要毕恭毕敬,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北京市20**年中考语文试卷》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质”询问之意,而不是“质问”。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北京市20**年中考语文试卷》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第一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以”,考查了虚词“以”的两个用法: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把”。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是《北京市20**年中考语文试卷》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写出求学经历的句子,然后感悟(或于现在自己的学习条件相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8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日煮粥一釜

  (4)馈以佳肴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 遗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 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 辍耕之垄上(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3分)

  选文

  主要人物(人名)

  主要内容(限8个字)

  共同点

  甲文

  (1)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3)

  乙文

  范仲淹

  (2)

  5.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3分)

  (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参考答案:

  1.(4分)(1)担心(2)周到或周全(3)每天(4)赠送或馈赠

  2.(2分)C

  3.(4分)(1)所以我即使愚笨,终于还是有所收获。

  (2)我现在就享用丰盛的饭菜,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能再吃得下这样的粥呢!

  4.(3分)(1)宋濂(2)读书清苦(每日吃粥,日啖二粥),不受馈赠(不食佳肴、不享盛馔)(2)家贫苦读

  5.(3分)言之成理即可。(1)示例: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

  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等地交流、沟通这样利于求得真知。

  (2)示例:赞同,范仲淹不吃别人馈赠的好饭好菜,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

  不赞同,留守的馈赠是真心,不是嗟来之食,不应该辜负他们的一份好意。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走送之(跑)

  B、援疑质理(援助)

  C、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D、右备容臭(香气)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俯身倾耳以请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不以物喜

  D、以塞忠谏之路也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B、未尝稍降辞色(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

  C、媵人持汤沃灌(服侍的人拿着汤药喂我)

  D、烨然若神人(浑身光彩照人,好像很神气的样子)

  4、选出对“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翻译正确的一项( )

  A、或者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送的礼物更多,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B、或者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回答。

  C、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送的礼物更多,一句话也不敢回答。

  D、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5、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勒奋学习的经历.寄寓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B、第一段重点记叙作者克服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终于能够有所收获的事情。

  C、第二段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求学的艰苦,其中“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一句写出了作者家境的贫寒和借书路途的遥远与险恶。

  D、“略无慕艳意”一句,表现了作者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心态。

  6、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本文是一篇书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

  B、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现了夸耀自己的写作意图。

  C、多用对比手法。例如把“先达德隆望尊”与“门人弟子填其室”进行对比。

  D、注重细节描写。例如对作者执经叩问、同舍生豪华穿戴等的描写,均细致入微。

  参考答案:

  1、B

  2、C

  3、A

  4、D

  5、C

  6、D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一20题。(共11分)

  (一)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叁堡童箜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竖鉴羞鲎人;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l÷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

  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二)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1)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2),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憩,辄以水沃面。往往嬗粥(3)不充,日昃(4)始食,遂大诵六经之旨,慨然多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日: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①适:嫁。 ②世家:身世。 ③魑粥:稠粥。 ④日昃:太阳偏西。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媵人持汤沃灌

  (2)同舍生皆被绮绣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9.语段(一)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3分)

  20.同样是克服困难,勤奋苦读,宋濂和范仲淹的读书动力有什么不同?(2分)

  参考答案:

  17.(1)热水(1分)(2)通“披”,穿(1分)(共2分)

  18.(1)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给我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2分)

  (2)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2分)(共4分)

  19.对比。(1分)将“同舍生” 华贵衣着与自己破旧衣服形成对比,表现自己不慕物质,以学习为乐的精神。(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

  20.①宋濂是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1分) ②范仲淹因感恩慈母,勇于承担责任而勤奋读书。(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2)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据《后汉书》改写)

  注释

  ①承宫:东*。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走送之( ) (2)卒获有所闻( )

  (3)因忘其猪而听经( ) (4)见而欲笞之(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10.甲乙两文都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合实际谈谈(3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9.(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分)

  (2)猪的主人对他不回来感到奇怪,去寻找他。(注意“怪”的意动用法)(2分)

  10.围绕“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来谈感受。(联系实际1分,感受2分)

  译文

  承宫,琅琊姑幕人。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春秋》这本经书。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2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幼女、一童留燕,伥伥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选自宋濂《王冕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D.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0.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出游

  B.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等待

  C.或牵牛来责蹊田(《王冕传》)践踏

  D.馆秘书卿泰不花家(《王冕传》)寓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在宗庙中举行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他已经成年。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

  C.进士,*古代科举考试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即会试及第者。

  D.燕都,或称燕京,即今日北京之别称,原为燕国都城,后为元明清三代都城。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善假于物也(《劝学》)

  C.伥伥无所依(《王冕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D.泰不花荐以馆职(《王冕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冕与宋濂均是少年好学。宋濂因家贫只好借书遍观,并虚心向同乡前辈求教;王冕则在家人支持下入寺庙苦读。

  B.王冕率真放达。他母亲想回故里,他就自己穿戴着古式的衣冠跟在母亲的车后,引来孩童围观讪笑,他也跟着笑。

  C.王冕慷慨仗义。当他听说朋友卢生死在滦阳,他就不远千里赶去,取回卢生的骸骨安葬,并收留了朋友的两个幼女。

  D.王冕胸有大志但未实现。他相貌魁伟,有副美髯,为人磊落有志向,可惜还未实践就去世了,很多人为之叹息。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3)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

  15.从选文来看,宋濂与王冕在从师问学的经历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

  9. D

  10. A

  11. C

  12. D

  13. C

  14.(1)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2)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他学成之后成了学识渊博的儒者。

  (3)这是小孩子都觉得羞愧做的,我怎么可以沉溺于此呢?

  15. ①宋濂是主动百里上门求师,因为其热情、谦虚和执着终有大成。②王冕是因为苦学而被名师看中,在名师的指点下成为通儒。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3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2分)

  (1)俟其欣悦________ (2)持汤沃灌_________

  1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计日以还 B. 从乡之先达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而承天子之宠光

  C. 是肤皲裂而不知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久而乃和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8.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4分)

  答案:

  15.(1)等待,等到。 (2)热水

  16.B

  17.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18.作者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各项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 )

  (2)门人弟子填其室( )

  (3)持汤沃灌( )

  (4)腰白玉之环( )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具体从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致——取得、买到(2)填——挤满(3)汤——热水(4)腰——挂在腰间

  2.(1)(我)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3.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或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4.用意: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收获要点:(1)不求物质享受;(2)刻苦学习;(3)专心向学。(4)物质上不羡慕,更不攀比。(答对其中二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5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据《后汉书》改写)

  注释

  ①承宫:东*。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走送之( ) (2)卒获有所闻( )

  (3)因忘其猪而听经( ) (4)见而欲笞之(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10.甲乙两文都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合实际谈谈(3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9.(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分)

  (2)猪的主人对他不回来感到奇怪,去寻找他。(注意“怪”的意动用法)(2分)

  10.围绕“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来谈感受。(联系实际1分,感受2分)

  译文

  承宫,琅琊姑幕人。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春秋》这本经书。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6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一日与游酢①见颐②,颐偶瞑坐,时③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杨时列传·程门立雪》)

  注释:①游酢:人名,北宋时文人。②颐,即程颐,北宋著名理学家。③时:人名,杨时。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或遇叱咄 或:

  (2)主人日再食 再: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3. 文段【甲】结尾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读了文段后,你认为作者求学的艰辛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4. 文段【甲】中的宋濂与文段【乙】中的杨时在求学的过程中,对待老师的态度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种师生关系?(2分)

  参考答案:

  1.(共2分,答对一个词语得1分)

  (1)有时候 (2)两顿

  2. (共4分,写对一句得2分)

  (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我穿着旧棉袍破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人家的想法。

  3. 幼时借书抄书的勤劳辛苦;成年后从师求学的艰辛。(答对1点,得1分,共2分)

  4. 宋濂和杨时对待老师都是毕恭毕敬。(大意对即可,得1分)

  评价示例一:我赞同这种师生关系。老师是长辈,是学问的传授者,学生对老师毕恭毕敬,学生才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评价示例二:我不完全赞同这种师生关系。师生应是*等的朋友关系,这样才能沟通心灵,发挥更大的潜能。(能自圆其说,即可得分,共2分)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7

  生序(节选)(9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③媵人持汤沃灌( ) ④腰白玉之环( )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1分)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以为号焉B.当余之从师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足肤皲裂而不知置酒而招之D.烨然若神人环堵萧然(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2分)

  原文: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2分)

  答案

  【小题1】①跑 ②等到 ③热水 ④腰佩

  【小题2】D

  【小题3】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小题4】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词语解释一般立意于考查重点实词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五种文言知识,近几年也出现了虚词词义的考查。重点实词词义和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是本次考查的重点。中考文言文往往从课内出题,所以,题目前面的选文,实际上是良好的提示,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的语境义进行筛选,而且,只要在日常学习中加强记忆,就可直接解答此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A项中“以”因此/做为;B项中“之”助词,无意义/代词,千里马;C项“而”转折连词,却/承接,因此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再有考生要特别留意。*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本题因为来自课内文言文阅读,这些句子在课内都理解了,难度很小。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这个题在日常学习和复习中,已经经过了大量的训练,考生应该不费什么时间就可以将本题解答完毕,因此日常学习和复习时对新课标规定的必考篇目还是要认真复习,多做练习,以利于掌握扎实。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8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⑶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⑷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B.当余之从师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D.足肤皲裂而不知 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⑴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3分)

  翻译: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3分)

  翻译:

  9.下列各项内容全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组是( )(3分)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④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⑥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答案】

  6.走—跑 卒—最终、终于 俟—等待 援—提出(1词1分,共4分)

  7.B(B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分别译为“向”、“在”;C项分别译为“因”、“用来”;D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3分)

  8.(共6分)⑴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3分。“德隆望尊”1分,“辞色”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⑵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3分。“被”1分,“腰”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9.C(3分)

  (20**年四川泸州中考语文试题)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9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⑶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⑷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B.当余之从师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D.足肤皲裂而不知 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⑴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3分)

  翻译: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3分)

  翻译:

  9.下列各项内容全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组是( )(3分)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④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⑥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答案】

  6.走—跑 卒—最终、终于 俟—等待 援—提出(1词1分,共4分)

  7.B(B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分别译为“向”、“在”;C项分别译为“因”、“用来”;D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3分)

  8.(共6分)⑴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3分。“德隆望尊”1分,“辞色”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⑵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3分。“被”1分,“腰”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9.C(3分)

  (20**年四川泸州中考语文试题)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文言文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9.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右备容臭臭:香气

  B.缀公卿之后 缀:跟随

  C.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遗留

  D.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穿着

  2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1. 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通过作者与“同舍生”“太学生”学习条件的对比,阐述了“困境出人才”的道理。

  B. 选文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和物质条件的匮乏,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勤且艰”。

  C. 选文连用“被”“戴”“腰”“佩”“备”数个动词,写出了富家子弟金玉其外的形象。

  D. 作者功成名就却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

  22. 针对部分同学在物质生活上攀比这种现象,请你结合文中观点加以劝说。

  答案:

  19.C

  20.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1.A

  22.劝说理由围绕“不要羡慕物质享受”“学习自有乐趣”“专注于学习(或:勤奋学习)自然没有心思关注其他”等要点作答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3)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据《后汉书》改写)

  注释

  ①承宫:东*。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走送之( ) (2)卒获有所闻( )

  (3)因忘其猪而听经( ) (4)见而欲笞之(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10.甲乙两文都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合实际谈谈(3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9.(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分)

  (2)猪的主人对他不回来感到奇怪,去寻找他。(注意“怪”的意动用法)(2分)

  10.围绕“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来谈感受。(联系实际1分,感受2分)

  译文

  承宫,琅琊姑幕人。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春秋》这本经书。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2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幼女、一童留燕,伥伥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选自宋濂《王冕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C.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D.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0.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出游

  B.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等待

  C.或牵牛来责蹊田(《王冕传》)践踏

  D.馆秘书卿泰不花家(《王冕传》)寓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在宗庙中举行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他已经成年。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称。

  C.进士,*古代科举考试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即会试及第者。

  D.燕都,或称燕京,即今日北京之别称,原为燕国都城,后为元明清三代都城。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善假于物也(《劝学》)

  C.伥伥无所依(《王冕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D.泰不花荐以馆职(《王冕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冕与宋濂均是少年好学。宋濂因家贫只好借书遍观,并虚心向同乡前辈求教;王冕则在家人支持下入寺庙苦读。

  B.王冕率真放达。他母亲想回故里,他就自己穿戴着古式的衣冠跟在母亲的车后,引来孩童围观讪笑,他也跟着笑。

  C.王冕慷慨仗义。当他听说朋友卢生死在滦阳,他就不远千里赶去,取回卢生的骸骨安葬,并收留了朋友的两个幼女。

  D.王冕胸有大志但未实现。他相貌魁伟,有副美髯,为人磊落有志向,可惜还未实践就去世了,很多人为之叹息。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3)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

  15.从选文来看,宋濂与王冕在从师问学的经历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

  9. D

  10. A

  11. C

  12. D

  13. C

  14.(1)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2)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他学成之后成了学识渊博的儒者。

  (3)这是小孩子都觉得羞愧做的,我怎么可以沉溺于此呢?

  15. ①宋濂是主动百里上门求师,因为其热情、谦虚和执着终有大成。②王冕是因为苦学而被名师看中,在名师的指点下成为通儒。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3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录毕,走送之( )

  ⑵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⑶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

  ⑷右备容臭( )

  2.给句子中加粗字注音。

  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 )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⑵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 )然若神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和成年后求师这两方面的艰难。请简要回答文末“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走:跑。②俟:等待。③汤:热水。④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2.箧(qiè) 烨(yè)

  3.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4.表现在三方面:

  ⑴幼时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得书)

  ⑵加冠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

  ⑶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生活)

  5.优越学习条件:“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6.原因: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7.言之有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4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6-7题(8分)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中?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7.甲文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趣和乙文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结合选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获得乐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回答两点即可)。(4分)

  【答案】

  6、(4分)

  (1)(我)抬头看它们(或蚊子),脖子因此(变得)僵硬了。

  (2)(我)背着箱子,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

  7、(4分)第1问示例:趣:①把叫声如雷的蚊子看作在空中飞舞的群鹤(或: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②把冲烟飞鸣的蚊子看作青云白鹤的景象(或: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1分)乐指读书(或从师求学)。(1分)

  第2问示例:①学会观察,在生活中发现乐趣。②保持一颗好奇心,善于从*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③展开联想、想象,让*凡的事物变得神奇、有趣。④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⑤能以乐观的心态对待艰苦的生活。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5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1)录毕,走送之 走: (2)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略无慕艳意。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小题3:作者在学习从师过程中,除有“长途跋涉从师的困苦”之外,还遇到哪些困难?(请用原文回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跑 (2)还言,分辩

  小题2:(1)丝毫没有羡慕的意思。

  (2)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

  小题3:无从致书以观;无硕师名人与游;口体之奉不若人。(共3分,每点1分)

  小题1:试题分析:“走”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其意思是固定的。“复”要根据语境用确切的词语代替,如“答复、辩解”。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略无”“以是”“假”,这三个词分别译为“一点也没有”“因此”“借”。其中的“以是”是固定用法的词语,“是”在此为代词。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向后寻找“长途跋涉从师的困苦”之外的困难,根据“请用原文回答”的要求,可以提取出“无从致书以观、无硕师名人与游、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些切题的语句。

  点评: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关的语句,进一步精读之,确定哪些语句与题干要求相符,提取出来即可。题干中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必须用原文语句回答;能借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可借用原文语句。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6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⑶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⑷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B.当余之从师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D.足肤皲裂而不知 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⑴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3分)

  翻译: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3分)

  翻译:

  9.下列各项内容全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组是( )(3分)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④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⑥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答案】

  6.走—跑 卒—最终、终于 俟—等待 援—提出(1词1分,共4分)

  7.B(B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分别译为“向”、“在”;C项分别译为“因”、“用来”;D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3分)

  8.(共6分)⑴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3分。“德隆望尊”1分,“辞色”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⑵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3分。“被”1分,“腰”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9.C(3分)

  (20**年四川泸州中考语文试题)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7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各项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 )

  (2)门人弟子填其室( )

  (3)持汤沃灌( )

  (4)腰白玉之环( )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具体从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致——取得、买到(2)填——挤满(3)汤——热水(4)腰——挂在腰间

  2.(1)(我)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3.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或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4.用意: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

  收获要点:(1)不求物质享受;(2)刻苦学习;(3)专心向学。(4)物质上不羡慕,更不攀比。(答对其中二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8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3分)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2)主人日再食( )

  (3)腰白玉之环( )

  (4)媵人持汤沃灌( )

  小题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小题3:第①段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2分)

  小题4:第②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5: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向 两次 腰上佩戴 热水

  小题2:以为心中有足以让他感觉快乐的享,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小题3:借书之难;求师之艰。

  小题4:反衬我求学的艰辛与刻苦。

  小题5:苦耐劳,虚心求教,勤奋刻苦。启示:略。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9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1)录毕,走送之 走: (2)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略无慕艳意。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小题3:作者在学习从师过程中,除有“长途跋涉从师的困苦”之外,还遇到哪些困难?(请用原文回答)(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跑 (2)还言,分辩

  小题2:(1)丝毫没有羡慕的意思。

  (2)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

  小题3:无从致书以观;无硕师名人与游;口体之奉不若人。(共3分,每点1分)

  小题1:试题分析:“走”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其意思是固定的。“复”要根据语境用确切的词语代替,如“答复、辩解”。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略无”“以是”“假”,这三个词分别译为“一点也没有”“因此”“借”。其中的“以是”是固定用法的词语,“是”在此为代词。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向后寻找“长途跋涉从师的.困苦”之外的困难,根据“请用原文回答”的要求,可以提取出“无从致书以观、无硕师名人与游、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些切题的语句。

  点评: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关的语句,进一步精读之,确定哪些语句与题干要求相符,提取出来即可。题干中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必须用原文语句回答;能借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可借用原文语句。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

  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17题。(共10分)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③,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注】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③垆:酒家的代称。

  14.用“/”给乙文画线语句断句,划两处。(2分)

  若与*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15.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①父母岁有裘葛之_____________

  ②手不书_____________

  ③他人之过哉_____________

  ④一骡二马_____________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1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

  ②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1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

  17.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分)

  答案:

  14.答案:若与*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一是注意文言句子中常用字词和短语结构,比如“者”“也”“……者也”之后要停顿;“则”“乃”之前一般要停顿。二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判断停顿。三是了解句子的成分,主谓之间要停顿,长句子中谓语与宾语之间要停顿。

  “若与*生所闻不合”的意思是“如果和自己*时知道的不同”,是第一层意思;“发书详正”的意思是“(就)翻开书详细地订正”,是第二层意思;“必无所疑乃已”的意思是“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是第三层意思。根据句子的含意断句:若与*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15.答案:给予,赠送放下难道用

  解析: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①“遗”是“给予,赠送”的意思。②根据成语“爱不释手”可知“释”是“放下”的意思。③联系《富贵不能淫》中的“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可知“岂”是“难道”的意思。④联系《狼》中的“以刀劈狼首”以及句子意思,可知句中的“以”解释为“用”。

  16.答案:①他们如果还有学业不精通、品德没有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

  ②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摔到山谷中,也不后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①句中的“卑”解释为“低下”,“非”要翻译成“不是”,“专”解释为“专一”。注意语气词“耳”要翻译出来。②句中的“若”解释为“好像”,“颠坠”解释为“摔落”。

  【参考译文】

  【乙】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随身带一两匹驮着书的骡子或马。遇到边塞岗亭,就叫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对坐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如果和自己*时知道的不同,就翻开书详细地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地背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它们的注释文。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摔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勤奋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17.答案:我们青少年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学习时,要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不能心有杂念,也不能和别人在生活方面攀比。这样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解析:本题考查感悟启示。甲文通过自已求学时的处境跟现在的学生学习条件的对比,劝诫马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乙文“自少至老手不释书”说明顾炎武读书勤奋;“咨其风土……必无所疑乃已”说明顾炎武治学严谨;“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说明顾炎武读书非常专注。甲乙两文内容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4)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篇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

  前天学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后,我想了很多,作者余濂是明初的散文家,他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可谁想到这样一个伟人背后却有那么多的心酸事,年轻的他为了求学,不惜在冬天雪地里穿着破鞋去上门请教老师,为了能学到知识他面对老师的责骂却是礼愈至,色愈恭,满腹经论让他觉的自己很富有,他不与别的富家子弟比吃穿,只想多学知识,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

  而后文所说的太学生不是与现在的我们一样吗?从小出生在父母的呵护中,像一朵温室之花,不用担心。

  衣,食,住,行,照理来说我们比宋廉幸运的多了,我们更应该好好读书,有远大的抱负,但像宋濂一样能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数的学生整天只和别人比吃,穿,对于自己的成绩却不消一顾,每逢考试都只想多抄几道题目,却不肯自己好好用功,可悲呀!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含辛路苦,只希望儿女都能成龙成凤,出人头地,可是反而弄巧成拙,这能怪谁,只能怪我们自己,光口头说说长大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头地,可是做的却与说的相反,天上不会掉下黄金的,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封建社会,*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它的成就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达到的水*,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这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时期,明初的文学家宋濂,在他的这篇赠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勉励后人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好像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知道求学路上一路坎挫折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尽管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终于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面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面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是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从发生在古人身上的一件件“*凡”的事我终于知道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在我们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将来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一份力。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3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现在一些学生犯了错误,当老师教育他们时,这些学生不仅毫不理会,还露出特有的“招牌”动作——翻白眼。把头转向一边,抖着腿,时不时还瞪老师一眼,甚至“出口成脏”与老师对着干。这种师生之间因尖锐的矛盾而发生的冲突几乎每天都会在我们的身边上演,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现在的师生关系是怎么了?我们国家是以“尊师重道”为光荣传统的啊!孩子对事情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的,他们在生活中有很多行为习惯是需要教育者(包括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纠正的,他们的很多认知是需要教育者引导的,这当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传播者,为什么他们的教育对很多学生的效果却是那么微弱呢?这种微弱背后的隐患让人担忧啊!人们常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无私地授予无知的孩子们以知识,而这些学生却“恩将仇报”。当这些学生看到宋濂的尊师态度时,会不会为自己的这种无知可耻的行为感到羞愧呢?

  当宋濂拜师后,看到同学们都穿着绸缎,戴着珠宝“烨然若神人”,并没有感到自己寒酸低微,而是依然沉浸在学海中寻求知识,探索奥秘,求得真知。这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而我们有的同学却相互攀比:比吃、比穿、比玩、比打扮。好像别人比自己的衣服漂亮、昂贵,就感到脸上无光;吃的比别人差、零花钱比别人少,就会觉得没面子。错了,大错特错!难道你的学习成绩比别人差,只因为你比别人穿得光鲜、时尚就会让人把你看你“天才”吗,就会原谅你的愚钝和懒隋吗?

  我们应该向先哲宋濂学习,学习他勤奋苦读,遍观群书,锲而不舍“弗之怠”;学习他尊师重教,援疑质理时,“俯身倾耳”;学习他不慕虚荣,一心向学,日后“业精德成”。

  或许我们不能取得像宋濂一样的成就,但我们可以在先贤光芒照耀下做一积极向上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4

  说道勤奋,我们就应该像宋濂一样,将勤奋当成一种习惯,在生活中,处处落实,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勤奋就是将每一件事做好的基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早早就古代,就已经有人意识到这样的道理。这也不禁使我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对待学习是不是一丝不苟?对待老师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经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想想,自己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不足,有时也会犯懒病,也会想偷工减料,对待林林总总的事,我也不能说我已经给进了我的极限。

  保尔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回忆往事,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我想,宋濂肯定是做到了这一点,做人不应该给自己留太多遗憾,也许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只要努力去做就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们也应该好好反思,虽然学习十分的艰辛,可是我们是否已能问心无愧?答案当然是“没有”所以,在以后的时光里,我必定要培养自己坚韧,勤奋的性格。

  “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未来的道路确实是漫长艰辛的,还有很多的风风雨雨,我们要的就是老老实实走好每一步,我们应该带着一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者”的心和像宋濂一样高贵的*直,去勇敢面对,勤奋,努力!让我们在花季雨季,在似水流年的.日子里,谱写出无悔的青春乐曲,飘扬无憾的生命之旗!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5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

  我非常佩服古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们度不会感到厌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努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因为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都是他们那么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运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欢我现在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因为家贫以至于买不起书,他只好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没有名师指导,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从来都不羡慕那些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看看我们现在的条件,你如果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如果有问题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我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学习却没有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我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条件太好了,让我们只懂得享受,却不懂得利用。我们总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细的想一下,*古代时的人为什么能受得了,而我们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种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念而已。现在的我们很幸运,我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7

  宋濂,字景濂,被列为明代的“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擅长写散文,他的《送东阳马生序》被写入了初中的语文课本。当时记得清清楚楚,那篇课文的插图是宋濂和几个人围坐在一张圆的石桌前。宋濂的画像被画的长得特别像我们的年级主任,尤其是眼睛和胡子,当年曾经和同桌心照不宣的讨论过这个问题,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感觉彷佛就在昨天。

  按照宋濂自己在这篇文章中的叙述,他早年的求学是极为艰苦的,甚至有些心酸。宋濂不仅仅是交不起学费的问题,他根本就没有学校可以读,也根本没有老师可以请教。在这篇鼓励同乡马生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国家给廪生创造的良好的条件,努力成为国家的人才的文章中,宋濂没有搬出师长和前辈的架子教训马生,马生是谁?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宋濂对马生的谆谆教诲却得以流传下来,因为这篇文章的确感人。即使再读,依然能够感觉到那种让人奋发向上的力量。

  紧接着,他又诉说自己的继续“深造”的经历。既然身边的老师都已经拜访过了,如果人生要有高境界,必须有好的"领路人。宋濂是怎么找老师的呢?他说自己“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该先达到底有多么德隆望尊,历史已经早已忘记了他,倒是那个当初被他呵斥来呵斥去的学生成了一代大学儒。我每每读到这,都会为宋濂鸣不*,但转而一想,或许也正是老师的叱咄,让他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他的恭敬和忍耐,让人肃然起敬。

  曾读了周彬的《叩问课堂》,他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解释给人一种新意,大意就是读书所获的精神愉悦之感如同是住在黄金筑的屋里,就像娶了面色如玉似的美女一样的幸福,当学生获得了这样的感觉,学习才可能变得富有激情起来。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

  《送东阳马生序》是选自宋濂的《宋学士文集》。文章先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这样,我们不难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家中无钱,向人借书,寒中抄录,而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因此,他后来有名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

  其实,学有所成并不一定要在顺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态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己毕生精力传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贝多芬在那时起,在练习弹琴之余,还要学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一天有20小时他都在学习。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根本把该语言学到七七八八了。这样一来,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在世界上有名义;有地位,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人人都有听过、闻过。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两意,乱来就可以达到、实现的。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习的专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9

  《送东阳马生序》是选自宋濂的《宋学士文集》。文章先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这样,我们不难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况──“余幼时即嗜学。学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在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家中无钱,问人借书,寒中抄录,而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因此,他后来有名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其实,学有所成并一定要在顺境中、逆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专心与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己毕生精力传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贝多芬在那时起,在练习弹琴之余,还要学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一天有20小时,他的眼睛是有光线射进去的。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根本把该语言学到七七八八了。这样一来,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在世界上有名义;有地位,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人人都有听过、闻过。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两意,乱来就可以达到、实现的。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习的专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

  《送东阳马生序》写了作者宋濂青少年时代求学的千种辛苦万般困苦,并拿后来太学中的条件与之作比,以告诫劝勉“马生”刻苦读书;文章都让人强烈地感到,我们必须珍惜优越的条件,好好学习,然而给予我震撼的东西并不是这一点--是宋濂的执着。

  执着的力量就在于此!它足以使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奇迹的产生成为必然!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从《资本论》到《相对论》,从《蒙娜丽莎》到《命运交响曲》,从杂交水稻到克隆羊“多利”,哪一项震撼惊寰宇的发明,哪一项惊骇世俗的创造,哪一种功在千秋的贡献背后不曾凝聚着伟人们执着的追求以及为其付出的辛勤与代价。谁能说他们的成功只是因为幸运之神的垂青,只是一种偶然--也许,由谁来创造奇迹确实是一种偶然,但,创造奇迹的人一定拥有着执着的性格,这绝对是必然!

  现在,生活在我周围的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就很缺乏执着——对知识,对友情,对生活的执着。很多时候,我们茫然、厌倦、冷漠……花般的岁月蒙上了一层灰色。但愿,但愿大家都能重整心情,寻回心中那份失落的执着!

  醒悟吧!爱慕虚荣的人,爱慕虚荣带来的只是无尽的痛苦。像宋濂一样有豁达的心境,以书为乐。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5)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0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不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注意字词读音。

  2.指名学生朗读。

  3.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4.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5.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四、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五、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2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①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导入。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文题背景

  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明初文学家。年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

  关于“序”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东阳)一位姓马的晚辈(马生)的临别赠言(序)。这是一篇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易错字嗜(shì)学砚(yàn)逾(yú)约叱(chì)咄(duō)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烨(yè)然持汤沃(wò)灌以衾(qīn)拥覆绮(qǐ)绣俟(sì)缊(yùn)袍敝衣

  多音字容臭(xiù)既加冠(guān)僵劲(jìng)2四支僵劲支---肢“肢体”皆被绮绣被---披“穿”

  学生自读,梳理文意

  重点字词致:得到。假借:借。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读书。走:跑。逾越:超过预定的期限。以是:因此。既加冠:已经到了成年。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曾经。趋:奔,快走。叩:请教。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稍降辞色:言辞放委婉些,脸色放温和些。叱咄:训斥,呵责。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2.一词多义

  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弗之怠:之:指抄书。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3.词类活用

  笔.录用笔抄写。(名词做状语)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热水今——菜汤走送之走:古——跑今——行走尝趋百里趋:古——奔,快走今——趋势卒获有所闻卒:古——最终今——士兵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借今——假期5.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具体研习

  (一)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二)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明确:得书之难,求师之难,求学之苦。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三)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四)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三、深入思考

  (一)课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如第一段中一开始就运用对比,“嗜学”与“家贫”这对尖锐的矛盾,意在刻画作者能克服困难勤勉好学。第二段写求学的艰苦情况。写家中穷苦、路途险恶等衣、食、住、行,这一切都表现一个“苦”字,目的是与同舍生形成对比,也表现自己外表虽苦,内心却乐。对比中无不是从正面教育勉励马生。

  (二)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明确: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补拙,后者表明乐以忘忧。

  四、延伸拓展:

  宋濂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

  学习目标:

  1、 朗读背诵课文。

  2、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3、 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4、 培养想象和情感体验能力。

  5、 通过情景练习,进入→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创意说明:

  本文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培养学生想像和情感体验能力,促使学生好学向上。

  学习步骤:

  一、新课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文学常识介绍:

  1、 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和课后资料。

  2、 介绍本文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作为文章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者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方法。

  二、初读课文,疏通学问

  1、 师播放朗读磁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 生自由朗读课文。

  3、 生根据注释和词语试译课文。

  4、 四人小组直译课文,教学巡视。

  5、 师生弄清课文大意,师朗诵重要字词注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提问:

  ⑴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那么做。

  ⑵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其他学生的优越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⑶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为?

  2、 小组议论

  3、 课堂讨论

  明确:

  ①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老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②“同舍生……火华然者神人”。他们都没有成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在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能,只能说其用心不专。

  ③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适当穿插描写,运用对比揭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真诚。

  四、情境练习

  1、 教师介绍情境练习的要求。

  A、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紧密结合课文解读。

  B、 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C、 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活动。

  D、形式:①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

  ② 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 六组练习中任选其一。

  ④ 可以说,可以写,可以表演。

  2、 出示情境话题。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的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成诵。

  2.掌握常用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直至全文成诵。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议论和间以形象描写的方法。

  3.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现身说法的用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倒装句和省略句。

  2.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3.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以此设置课堂教学情景,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由学生根据课前准备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1.写作背景。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十年(1377)辞官。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2.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一带)人。明朝文学家,幼年酷爱学习,家贫无书,常问藏书家借抄,天寒手僵,仍坚持不懈,由此得遍观群书,学识渊博。元末,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不受。后与刘基等同受朱元璋征召,做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于今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3.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初读,读准音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1.顺畅读出全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参照书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重点查释文中无注释的字。

  四、译读,明其意

  1.自由阅读:参照书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用笔标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地方。

  2.小组交流:我读你译,你读我译,以直译为主结合意译,力求准确、通顺,翻译时,尤其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把握。

  3.课内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4.交流质疑:让学生把译释的疏漏点、谬误点、疑惑点、分歧点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疑。

  (1)通假字:

  支:通“肢”,四肢。被:通“披”,穿。

  (2)古今异义:

  A.走送之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B.持汤沃灌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食物煮后的汁水。

  (3)词类活用:

  A.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B.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腰白玉之环腰:腰佩。

  五、作业

  1.对译课文,要注意关键词语译准确了。

  2.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导读,解其旨

  1.检查学生熟读、背诵的情况。(小组比赛,看谁背的快,推荐到全班背诵)

  2.速读第一段,找出描写作者求学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或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提炼概括。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3.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课堂讨论:本段用什么手法写自己求学艰苦的?好在哪里?

  明确:主要用了记叙的手法,有的地方加以描写和渲染及议论,使文章生动形象、中心突出。

  5.第二段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裘葛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经过四层对比,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6.讨论:课文第3段是怎样体现赠序特点的?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7.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纵观全文,前一部分是作者的现身说法,也就是全文立意的基础;后两部分则是层层深入,突出作者的主旨。前一部分写得愈充分,愈能打动人心,那么后两部分发挥起来,就会越发自然流畅,结束时就更为明确饱满。尽管全文没什么波澜起伏,大开大阖,但字里行间真诚动人,其胸襟、气魄,在描述和说理中毕露无遗,正是因为这些,才使文章传世不朽,脍炙人口,成为名篇佳作。

  8.学生交流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练读,背其文

  1.完成“探究、练习”。

  2.课文比较长,分段背诵,化长为短,组织学生力争当堂背会。

  【资料宝藏】

  1.宋濂其人

  宋濂不仅学识丰赡,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经验富足。马生原是个用心于学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作者又为何还要如此教诲?作者不说太学使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而讲条件优越,要充分运用。这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宝座后一直妒贤嫉能、杀戮功臣,以巩固其统治。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开国元勋徐达、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徽、开国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而杀害。宋濂可谓知时识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还乡,退居林泉。他这次“朝京师”,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对他加以赞颂,他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赠序中不讲为国为民之类的涉嫌的话,而讲万年百处可说的读书问题。谈读书,还不忘赞扬一下太学,对皇帝主办的学校条件说了一番好话。从这里可见宋濂不仅饱有学识,而且老于世故。宋濂虽然如此小心谨慎,可是后来他的孙子与一案有牵,也株及了他。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熟读并背诵全文。

  3、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4、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2、解题: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3、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生*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

  二、初读感知

  1、教师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再读全文,翻译全文,并质疑问难。

  三、精读研讨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做到这点?

  勤奋:无书无师为师严厉

  艰苦:求学中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

  3、文中为何要写“同舍生”的内容?(对比)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请谈谈你的看法。(鼓励期望)

  四、赏读体验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已积累的一句警句来形容宋濂的求学。

  2、四人一组讨论: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3、谈谈你学了这篇文章后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

  3、预习《诗词曲五首》

  附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6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能力,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人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连贬谪四川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在学生课前朗读的基础上,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听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

  3、齐读。

  4、自主与合作学习: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5、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四、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

  2、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以“宋濂求学记”为题。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原因。

  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五、小结:

  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的毅力。据此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凡。

  六、布置作业:课外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

  二、字词句练习

  1、学生课堂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4)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三、分组研讨文章内容

  要求:按照语文课堂的分组学习,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研讨以下几个问,然后每小组安排一位学生针对五个问题中的任何2各问题发言

  1、作者求学的条件怎样?作者如何表现这一点的?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3、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4、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5、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四、探究写作技巧: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2、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7

  【教学目的】

  1、疏通文句,掌握课文文意。

  2、熟读进而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和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遭遇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促进我们取得成功的动力。这也正验证了孟子的一句话,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1、作者简介:

  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负责和参与了《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明王朝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本文是是一篇赠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二、朗读课文

  1、生字学习,注音朗读。

  嗜 弗 怠 俟 箧 屣 皲 媵 衾 烨 緼 廪 馁 谒 撰 贽 叱 咄

  2、全班朗读。

  3、教师范读。

  三、探讨讲析

  1、教师组织探讨发言,学生举手解词析句,教师指正。

  2、教师将重要实词、虚词、文言现象板书整理在黑板上。

  3、学生在讨论的同时认真笔记板书内容。

  板书内容:即:就。 嗜:喜欢,爱好。

  致:取得,这里是买到的意思。

  每:常常。 假借:同借义。

  弗之怠:即弗怠之。怠,懈怠,放松。

  走:跑,引伸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

  加冠: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硕师:才学渊博而有名望的老师。硕,大。

  趋:快步走,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问题。

  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填:充塞,挤满。

  降:和缓。 辞色:言辞语气和表情态度。

  援:引,提出。 质:询问,请教。

  请:请教。 或:有时。

  叱咄:大声斥责。 至:周到。

  俟:等待。 卒:最终。 箧:书箱

  曳屣: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穷冬:隆冬,深冬,严冬。 皲裂:皮肤受冻开裂。

  舍:这里指学合、书馆。 支:通肢

  僵劲:僵硬。 媵人:这里指旅店里的服务人员。

  汤:热水。 沃灌:浇洗,擦洗。

  衾:被子 和:缓解过来,暖和过来。

  寓:寄居。 逆旅:旅店。

  再:两次。 食:同饲,给饭吃.

  被:通披,穿着。 绮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缨:帽带。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着。

  容臭:香袋,香囊。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 敝,破。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以:因为。 中:内心。

  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指吃的穿的。

  廪稍:官家给的粮食。廪,米仓。

  县官:指朝廷、官府。

  四、教师指导学生辨别词意

  1、一词多义:

  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 谦和

  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日再食 两次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无冻馁之患 忧患

  2、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 热水 今义: 菜汤

  走送之 走: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尝趋百里 趋:古义:快步走 今义: 趋势

  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有时 今义: 或者

  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 最终 今义: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假期

  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4、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5、虚词辨析:

  以:以衾拥覆 介词,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来

  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他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

  弗之怠 助词,宾语提前标志

  五、朗读背诵课文

  六、感知研讨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5、本文中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6、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7、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明确:

  1、课文通过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⑵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⑶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⑷ 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⑸ 未尝稍降辞色。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5、本文善用对比,集中在文章正体的第1、2段上,以自己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蕴袍敝底与太学诸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的求学生活相对比;以自己行深山巨谷与太学诸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的求学环境对比;以自己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与太学诸生的未有问而不告的求师状况对比;以自己假借于藏书之家,乎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的求学条件对比,对比之后,段末水到渠成,顺势假设,指出大学诸生中,如有业不精,德不成者,根本原因在心不若余之专,辜负了那样好的环境条件;用假设方式而不指实,谦和客观,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6、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7、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韦编三绝 画荻教子

  七、课文作业

  第一课时:1、理解背诵重点字词语句的意思。 2、书面完成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刻苦学习的艰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可以由古今“勤学”的故事导入,也可以由勤学的名人名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曾有明初诗文三大家,即宋濂、刘基、高启。其中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传统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们学习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阅读后也许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会有深深的启迪,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品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自查字词,巩固预习成果。可结合课下注释,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德隆望尊,稍降辞色,援疑质理等等。有条件的可以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便于讲解识记。

  2.教师导学

  这是一篇赠序,序是文体名,内容是作者给同乡写的临别赠言。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意。(教师范读或领读,也可以在记忆十二法中,如“机械记忆”法、“画面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选择更适合课文的方法)

  3.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①自由大声朗读;②看课下注释自说自译课文;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学习

  a.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参照注释,同桌合作,直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互相帮助,答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并补充总结,同时提醒学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注意培养文言语感)

  (三)深入研读

  1.教师导学

  (学生可以自读质疑,也可以由教师归纳帮助理清内容进而把握主旨)

  a.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b.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这么做?

  c.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

  d.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年幼家贫“无以致书”时,采用什么方法读书?

  e.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2.合作讨论

  (以上问题学生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意,理解主旨。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达成共识)

  a.作者遇到“家贫”“无书”“无师”“天寒”等等困难。

  b.借书“手自笔录”“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遍观群书”获得

  知识,成为饱学之士。

  c.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d.借书抄来读。

  e.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态度在于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四)拓展延伸

  1.反馈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可以采取领背、互背的方式进行。

  2.思考探究

  a.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答案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b.你认为作者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可以放开谈,要有依据。

  (五)小结作业

  马生得到此文,会想些什么呢?谈谈你读《送东阳马生序》的感想。

  五、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少年:求学家贫 好学勤奋

  成年:从师艰难 鼓励期望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并学习古人刻苦学习和虚心求师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①学习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②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赠序,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诵读全文,利用工具书查释、翻译、理解,互助学习,掌握一些实词和虚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布置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读准文中字词,了解大意。

  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一则古人悬梁刺股刻苦勤奋学习的故事导入。其实古代还有许多这样勤奋读书的人和事,你还知道哪些呢?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索相关故事

  (王羲之刻苦勤奋的故事;囊萤映雪;成门立雪;凿壁偷光…)古代的宋濂也是这样一个勤奋好读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于劝学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学生交流作者作品相关资料

  教师适当补充:

  1、介绍作者:(投影出示)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指导朗读。

  (1)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嗜逾叩叱咄俟

  负筐皲媵烨廪稍稍

  馁谒撰写贽

  (2)注意停顿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是/可谓善学者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卒/获有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为标准。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听完后指正、评价,教师作适当补充。

  4、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四、再读课文,互助学习,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四人小组齐读第一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走:跑,引申为“赶快”。

  趋:快步走,奔赴。

  质:询问。

  曳履: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汤:热水

  再:两次

  食(sì):同“饲”,给饭吃。

  被(pī):通“披”,穿着。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不知从何处。这里指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以,连词,可译为“来”。家境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全句译作: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回一句话,等到先达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全句译作: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日:每天。

  廪稍之供:国家供给的粮食。

  裘:皮衣。

  葛:夏布衣服。

  遗(wèi)):赠送,这里是接济的意思。

  馁:饥饿。

  诸: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并兼有这两面三刀个词的意义。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全句译作: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五、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全文,熟读成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根据注释各自疏通文意。

  (2)小组互译,你读我译,我读你译

  (3)标出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4)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

  称:称道,赞扬

  谒:拜访

  撰:写

  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夷:*和、和悦。

  ①生以乡人子谒余。

  生,年青人。文中指马生,即马君则。乡人子,同乡人的子女(晚辈)。以,凭借。全句译作: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

  ②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成诵。

  2.掌握常用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直至全文成诵。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议论和间以形象描写的方法。

  3.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现身说法的用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倒装句和省略句。

  2.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3.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以此设置课堂教学情景,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由学生根据课前准备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1.写作背景。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十年(1377)辞官。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2.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一带)人。明朝文学家,幼年酷爱学习,家贫无书,常问藏书家借抄,天寒手僵,仍坚持不懈,由此得遍观群书,学识渊博。元末,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不受。后与刘基等同受朱元璋征召,做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于今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3.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初读,读准音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1.顺畅读出全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参照书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重点查释文中无注释的字。

  四、译读,明其意

  1.自由阅读:参照书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用笔标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地方。

  2.小组交流:我读你译,你读我译,以直译为主结合意译,力求准确、通顺,翻译时,尤其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把握。

  3.课内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4.交流质疑:让学生把译释的疏漏点、谬误点、疑惑点、分歧点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疑。

  (1)通假字:

  支:通“肢”,四肢。 被:通“披”,穿。

  (2)古今异义:

  A.走送之 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B.持汤沃灌 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食物煮后的汁水。

  (3)词类活用:

  A.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B.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

  五、作业

  1.对译课文,要注意关键词语译准确了。

  2.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导读,解其旨

  1.检查学生熟读、背诵的情况。(小组比赛,看谁背的快,推荐到全班背诵)

  2.速读第一段,找出描写作者求学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或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提炼概括。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3.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课堂讨论:本段用什么手法写自己求学艰苦的?好在哪里?

  明确:主要用了记叙的手法,有的地方加以描写和渲染及议论,使文章生动形象、中心突出。

  5.第二段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裘葛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经过四层对比,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6.讨论:课文第3段是怎样体现赠序特点的?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7.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纵观全文,前一部分是作者的现身说法,也就是全文立意的基础;后两部分则是层层深入,突出作者的主旨。前一部分写得愈充分,愈能打动人心,那么后两部分发挥起来,就会越发自然流畅,结束时就更为明确饱满。尽管全文没什么波澜起伏,大开大阖,但字里行间真诚动人,其胸襟、气魄,在描述和说理中毕露无遗,正是因为这些,才使文章传世不朽,脍炙人口,成为名篇佳作。

  8.学生交流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练读,背其文

  1.完成“探究、练习”。

  2.课文比较长,分段背诵,化长为短,组织学生力争当堂背会。

  【资料宝藏】

  1.宋濂其人

  宋濂不仅学识丰赡,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经验富足。马生原是个用心于学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作者又为何还要如此教诲?作者不说太学使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而讲条件优越,要充分运用。这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宝座后一直妒贤嫉能、杀戮功臣,以巩固其统治。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开国元勋徐达、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徽、开国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而杀害。宋濂可谓知时识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还乡,退居林泉。他这次“朝京师”,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对他加以赞颂,他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赠序中不讲为国为民之类的涉嫌的话,而讲万年百处可说的读书问题。谈读书,还不忘赞扬一下太学,对皇帝主办的学校条件说了一番好话。从这里可见宋濂不仅饱有学识,而且老于世故。宋濂虽然如此小心谨慎,可是后来他的孙子与一案有牵,也株及了他。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6)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3篇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1、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

  2、体会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一生专心向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向后辈学子倾诉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样能够激励和感召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知识。

  1、作者介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常借书苦读,曾跟从元古文家吴莱学习。元末诏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入山为道士,专心著书。后应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定天下。明开国后,主持编修《元史》,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全家谪居四川,病死途中。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学者们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义,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辨明字音。

  嗜()叱咄()俟()

  负箧曳屣()皲()媵()

  烨()缊袍敝衣()

  (2)辨析多音字。

  (加冠)(容臭)

  冠臭

  (冠军)(臭味)

  (数尺)

  (舍弃)

  舍数(数落)

  (宿舍)

  (数请之)

  (3)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4)古今词义变化。

  走送之(古义:跑,赶快走。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5)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因,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6)重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俟其欣悦

  日再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四、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疏通文义。

  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点实词。

  2、探究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一、二题。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明确本节课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习,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

  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

  明确:

  (1)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熟读并背诵全文。

  3、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4、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2、解题: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3、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生*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

  二、初读感知

  1、教师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再读全文,翻译全文,并质疑问难。

  三、精读研讨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做到这点?

  勤奋:无书 无师 为师严厉

  艰苦:求学中途艰难 学习生活艰苦

  3、文中为何要写“同舍生”的内容?(对比)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请谈谈你的看法。(鼓励期望)

  四、赏读体验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已积累的一句警句来形容宋濂的求学。

  2、四人一组讨论: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3、谈谈你学了这篇文章后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

  3、预习《诗词曲五首》

  附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3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序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求学精神。

  3、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写出本课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词)。

  二、课内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部分重点句子。

  2.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3.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5.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6.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词语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录毕(),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教学反思

  应该说,这堂课完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也突出了预设的重难点。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在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过程中学会积累;为学生搭建有梯度的自学*台,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为学生营造贴近生活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开拓思路,延展思维。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在教学中,采用朗读和探究的方式,感悟到作者艰辛的求学经历和良苦用心,从而正确地看待师生关系,养成勤奋学习,不怕吃苦的学习品质。

  但在,对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做得不够好。这篇课文较为适合学生学习,特别是可补充部分学生目前的状况,结合农村国家补贴,以及各种资助,现在的中学生读书的困难基本上已经解决,为什么还不能专心读书,甚至拿着各种补贴、吃着资助在学校中混日子等。结合学生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较大的帮助。特别是结合学生中的厌学情绪以及各种状况,教育学生既有针对性、又较为灵活,学生容易接受教育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7)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译文3篇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译文1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

  书,无奔走之劳

  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选自《四部备要》本《宋文宪公全集》

  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

  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8)

——送东阳马生序课件 (菁选3篇)

送东阳马生序课件1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⑵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能力培养点:

  ⑴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⑵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体验点:

  ⑴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⑵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3、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屏幕显示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及文后相关资料,教师补充: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屏幕显示)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媵人缊袍敝衣以衾拥覆皆被绮绣容臭烨然皲裂

  (学生读完后,教师纠正。)

  4、翻译重点语句。

  四、合作探究

  1、分组合作,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出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学生围坐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组发言交流。

  3、教师小结:(屏幕显示)

  ⑴一词多义:

  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谦和)

  再: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

  日再食(两次)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

  久而乃和(顺承连词)

  ⑵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⑶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⑷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热水今:菜汤

  走送之走:古:跑今:行走

  尝趋百里趋:古:快步走今:趋势

  或遇其叱咄或:古:有时今: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最终今: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借今:假期

  4、齐读全文。

  五、学习小结

  本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根据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提示: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根据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目的: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二、研读探究

  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2、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中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让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4、学生讨论发言。

  5、教师小结:大家明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勤奋好学,发扬“永不知足”的精神。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6、学生发言。

  7、教师小结: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么,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怎么想?怎样做?

  8、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

  三、总结全文(屏幕展示板书)

  四、拓展延伸(屏幕出示情境话题)

  1、“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2、“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3、“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五、布置作业

  1、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学习态度:嗜学

  寓学习条件:艰难劝

  理同舍生:烨然若神人学

  于

  事余之学

送东阳马生序课件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序的有关知识

  2、学习古人的勤奋好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

  2、学习文章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手法

  3、掌握重点实词的用法,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三、教学难点

  1、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2、教育学生勤奋治学,不怕吃苦

  四、教学计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时,经常会用孟子的哪些话来安慰并鼓励自己?学生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老师总结:古今中外在逆境中成就事业的人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了解他的成功之路

  (二)作者简介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三)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四)听录音,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自主完成以下内容

  1、学生自渎课文后,分组活动

  ①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讨论解决

  ②回忆学过的文言常识,积累常用文言词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①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3)

  嗜叩问叱咄俟负箧曳屣皲裂媵人馁衾烨然缊袍

  ②重点的实词

  无从:没有办法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以是:因此

  患:担心,担忧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叱咄:训斥,呵责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穷冬:冬末

  沃灌:浇洗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绲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旧

  ③通假字(出示幻灯片4)

  ⑴同舍生皆被绮绣⑵四支僵劲不能动

  ④古今异义词(出示幻灯片4)

  ⑴媵人持汤沃灌⑵右备容臭⑶走送之

送东阳马生序课件3

  【教学设想】

  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怠叩问绮秀裘葛谒余撰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⑴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⑵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⑶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⑷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滑。

  ⑸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⑹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4、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5、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⑵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⑶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⑷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6、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

  2、学生采用结合注释、相互交流、向老师提问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点语句,疏通阅读障碍。

  3、思考以下问题:

  ⑴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⑵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⑶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七、学习课文第3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2、学生自行翻译之后,教师指名学生翻译本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订正其中的错误,使学生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3、思考: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八、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业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9)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扩展10)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50字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50字1

  我非常佩服古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们度不会感到厌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努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因为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都是他们那么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运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欢我现在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因为家贫以至于买不起书,他只好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没有名师指导,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从来都不羡慕那些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看看我们现在的条件,你如果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如果有问题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我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学习却没有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我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条件太好了,让我们只懂得享受,却不懂得利用。我们总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细的.想一下,*古代时的人为什么能受得了,而我们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种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念而已。现在的我们很幸运,我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推荐访问:东阳 答案 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0篇】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理解题以及答案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