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影教案,菁选五篇

时间:2023-02-24 12:55:08 来源:网友投稿

光和影教案1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光和影教案,菁选五篇,供大家参考。

光和影教案,菁选五篇

光和影教案1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 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 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光和影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定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外形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外形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引言:

  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也很陌生.我们知道它是怎样传播的吗?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现代科扙技中哪些应用?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奇妙的光的世界吧!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体的影子?(可认让同学和演示)

  2) 师生共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人造光源如电灯和自然光源如阳光、电光等。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2)我们再通过下面实验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和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过程, 得到下面3点:

  1、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本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1

  1、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有关。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六、作业设计

  1实验:观察和测量自己的影子,完成下表

  早 上 中 午下 午

  太阳在( )丶方太阳在( )方太阳在( )方

  影子在( )方影子在( )方影子在( )方

  我的影子长( )厘米我的影子长( )厘米我的影子长( )厘米

光和影教案3

  活动意图: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总结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总结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光和影教案4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 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 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光和影教案5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做操时,我忽然发现站在第二排的张煜程小朋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双手在胸前来回摆动,根本就不是在做操。我刚要提醒他,只见他又停了下来,一会儿看看地面,一会儿看看小手,原来他在玩影子。我没有制止他,他一直专注地玩到做操结束。做完操,我把原来制定的十米往返跑,改为踩影子游戏。孩子们发现了许多有关影子的秘密,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影子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了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了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下面这个案例只是其中之一,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影子变大变小、日晷等经验),通过猜测、记录上午9点下午3点之问,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索太阳、人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能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观察很重要,只有教师敏锐的观察,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做操时,教师观察到了一名幼儿玩手影,从而生成了主题活动;玩踩影子游戏时,观察到了每个幼儿发现的秘密,从而生成了多个探究点(大小影子、不同反射面的影子、两个物体变成一个影子等);从画影子中,观察到了幼儿对太阳、人、影子的模糊认识,从而引发了下一个活动——太阳、人、影子及日晷,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后又发现了幼儿对影子大小的兴趣,从而又引发了在实验室探究影子变大变小的活动。总之,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2、活动中的不足: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性的提升。

  主要内容:

  1、“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并通过踩影子活动把个人的兴趣点激发成全班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活动,如日晷、彩色影子等。

  2、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活动的开始主要以幼儿的表现为依据,收集幼儿的信息如踩影子时,幼儿发现了重叠的影子、弯曲的影子等),然后逐一设计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3、每次活动幼儿都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活动的最后,教师没幼儿提升认知水*,不能使幼儿从经验水*上升为概念水*。

  综合评析: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画自己的“日晷”成为加深幼儿对此问题认识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当老师第一次让幼儿猜“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而且幼儿都认为自己正确;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与验证,幼儿逐渐地发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大小、位置的关系。

  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一整天谈论的话题就是影子;总是提醒教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也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周岐因中午没有叫他上楼画影子,伤心地哭,看来幼儿确实喜欢这一活动。

  在呈现个人反思与小组合作反思中,有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光和影”是一个系列活动(主题活动),反思是呈现对其中一个活动有效性的反思,还是对系列活动之间关系逻辑性的反思?由于,经常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因此无论是个人反思还是小组合作反思都显得有些杂乱。建议:对于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沿着活动的有效性与活动问的逻辑性(系统性)两条线展开不同层面的反思,以帮助教师更清晰系列活动到底应该怎么搞。


光和影教案 (菁选5篇)扩展阅读


光和影教案 (菁选5篇)(扩展1)

——《光和影》教学反思5篇

《光和影》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 ②大小 ③形状

  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2、板书课题

  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进行影子特点的三个实验

  1、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2、说明三个实验的方法与步骤,放下窗帘、准备工作。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归纳影子位置、大小、形状的特点。

  四、巩固运用

  打开投影仪做游戏,验证我们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

  1、改变光源位置,影子有什么变化。

  2、改变遮挡物在光源间的距离,影子有什么变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侧面的变化。

  4 、投影是用移动光源远近进行物体大小变化。

  五、课外延伸: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光和影》教学反思2

  昨天上了一节《光和影子》的科学活动,活动中幼儿虽然情绪很高昂,效果也很好,但是我总觉得孩子的一些反应是我不得不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第一次活动,我让幼儿在阳光下踩影子,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第二次活动投放黑布、白布、有机玻璃、纸板四种材料让幼儿感知不同材料产生不同的影子效果(暗),并引导幼儿探索记录方法,第三次探究《光和影子》活动,教师在第二次活动的基础上又投放了两种新的材料——木板、玻璃纸。目的是继续让幼儿探究影子(暗度不同),并进行记录。

  观察反馈:活动刚开始,大部分幼儿很认真专注地探究影子,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可有的幼儿凭上次活动的印象,把四种材料产生的影子效果一口气记录下来,还有的是看到别人记什么,自己也跟着记,记录完成后,他们就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不知道要干什么。有的幼儿甚至在观察光和影子时只记录了影子的变化而忽略了使影子变化的因素_光的记载.

  问题的原因:教师对本次活动没有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这样使幼儿没有目标,只凭着以往的知识经验做总结,而不是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和总结,虽然增加了两种新材料探究同一个问题,却造成重复的活动,幼儿没有新的探究动机和渴望。时间一长幼儿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而出现"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的现象了.

  由这个活动引发的思考:

  材料投放的"问题:丰富的材料能引起幼儿操作的渴望和兴趣,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关系复杂,无法从多重复杂的关系中选择出其中一对关系进行比较(选择其他条件相同,只有一对条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幼儿的探究目的不明确,只是热衷于操作层面上,阻碍了幼儿的进一步探究。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既丰富,干扰性少,目的明确,又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应根据材料目的、功能的不同归类,分别投放到各组,使探究的目的隐含在材料中,同时还应尽量减少许多幼儿共同使用材料的干扰,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的探究,独立的思考,反复的质疑验证,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光和影》教学反思3

  这周开始上第二单元,相比于第一单元,很多孩子更喜欢第二单元,动手机会更多,难度也更大。之前上课,总感觉五年级的孩子上课没有那么活跃,往往可能是因为老师在设计教学时,问题太简单*淡,无趣味性。高段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他们爱思考,需要老师用有趣的情境设计,一定有难度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进行头脑风暴。

  在上《光和影》一课,我明显能感觉到,学生看完手影表演后,当我提出问题影子产生所需要的条件时,孩子们有在认真思考,积极回答。对于探究影子变化规律与光源遮挡物的"关系时,三个实验一起做,学生容易混淆和忘记,可以一个实验做完了总结后,再做第二个。在做第一个实验探究从不同角度照射遮挡物时,可直接用桌面当屏。而对于改变光源和遮挡物的距离,最好选用一本书立在桌面上当屏。对于第三个实验,光源照射遮挡物不同面,最好用让遮挡物悬空,选择书和桌面同时作为屏。如果时间允许,最后还可请孩子们想办法,借助教师里的材料,进行手影表演,学以致用,也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光和影》教学反思4

  本课的开始,我用学生*时喜欢的手影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对影子研究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起了搭桥引线的作用。从学生的手影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设计实验、分组实验、交流实验中的发现,老师只是起了引导学生交流、发现的作用,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孩子,确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理念。

  学生对影子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多的,但没有形成一个规律。第一个内容中关于光源的内容在教参中指导得比较明确,“自己发光、正在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但这个概念在教材上却没有体现,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自己加上了。这学期,从第一单元开始大部分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这一单元也很多实验用到对比,教材中虽然没有要求这些实验是对比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交流中,我还是引导学生明白每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纳入对比实验中进行设计,使实验更加科学和有条理性。

  总之,上一节公开课真的不容易,在上课前已经将教学设计改动了很多遍;然而上课以后发现问题还是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屏上画出影子,这样的活动都不敢让学生做,因为感觉时间不够。第三个实验只大略地说了一下,以至于学生在达标测试时,最后一个问题回答得有点困难。我更觉得要上好一堂课更不易,需要综合教师多方面的能力,对知识重点的把握、对课时流程的安排、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突发事件等等。因此,我作为一个不老不小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路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

《光和影》教学反思5

  昨天上了一节《光和影子》的科学活动,活动中幼儿虽然情绪很高昂,效果也很好,但是我总觉得孩子的一些反应是我不得不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第一次活动,我让幼儿在阳光下踩影子,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第二次活动投放黑布、白布、有机玻璃、纸板四种材料让幼儿感知不同材料产生不同的影子效果(暗),并引导幼儿探索记录方法,第三次探究《光和影子》活动,教师在第二次活动的基础上又投放了两种新的材料——木板、玻璃纸。目的是继续让幼儿探究影子(暗度不同),并进行记录。

  观察反馈:活动刚开始,大部分幼儿很认真专注地探究影子,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可有的幼儿凭上次活动的印象,把四种材料产生的影子效果一口气记录下来,还有的.是看到别人记什么,自己也跟着记,记录完成后,他们就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不知道要干什么。有的幼儿甚至在观察光和影子时只记录了影子的变化而忽略了使影子变化的因素_光的记载.

  问题的原因:教师对本次活动没有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这样使幼儿没有目标,只凭着以往的知识经验做总结,而不是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和总结,虽然增加了两种新材料探究同一个问题,却造成重复的活动,幼儿没有新的探究动机和欲望。时间一长幼儿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而出现"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的现象了.

  由这个活动引发的思考:

  材料投放的问题:丰富的材料能引起幼儿操作的欲望和兴趣,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关系复杂,无法从多重复杂的关系中选择出其中一对关系进行比较(选择其他条件相同,只有一对条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幼儿的探究目的不明确,只是热衷于操作层面上,阻碍了幼儿的进一步探究。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既丰富,干扰性少,目的明确,又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应根据材料目的、功能的不同归类,分别投放到各组,使探究的目的隐含在材料中,同时还应尽量减少许多幼儿共同使用材料的干扰,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的探究,独立的思考,反复的质疑验证,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光和影教案 (菁选5篇)(扩展2)

——《光和影》教案3篇

《光和影》教案1

  活动意图: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总结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总结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8、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活动反思:

  “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活动。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不足之处: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性的提升。

《光和影》教案2

  活动意图: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总结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总结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8、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活动反思:

  “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活动。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不足之处: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性的提升。

《光和影》教案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光和影》这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一课时,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到第4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因为影子的许多特点,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零碎的,所以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三、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激发探究的兴趣,敢于猜测,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研讨,培养学生提问和发现问题意识,构建科学概念。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科学探究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窗帘的教室、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A4开的记录单、长方体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六、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设计并探究影子特点的实验。

  2、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和影之间的关系,得出影子的特点。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同学们有看过皮影戏吗?请看大屏幕(播放皮影戏片断)。

  2)谁会玩手影的游戏?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手影游戏。

  3)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看到影子?

  4)看看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影子为什么是黑的?”

  5)那我们就先来研究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6)师:从刚才的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中,你们发现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光、遮挡物体(不透明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师板书。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光和影的关系。出示课题《光和影》。

  3、认识什么是光源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课件出示各种光。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正在发光,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体,屏(前面的板书补充完整)。

  4、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有没有注意过我们*时人的影子或物体的`影子还有什么变化特点?学生猜测:大小、方向、长短、形状师板书。

  2)师:怎么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想法,准备怎么做实验。

  出示老师提供的材料:手电筒为光源、记录单做记录并当屏、小木块当遮挡物。

  3)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可以参考书本第25页的实验。

  师:刚才同学经过认真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哪个小组愿意先来跟大家交流。

  4)各小组派代表交流小组的想法。该环节把握好每个实验的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组间不断完善实验做法,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穿插其中。

  5)出示实验记录单,指导如何填写记录单。课件出示。

  6)每组任选其中的两个实验分组实验,分工合作,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7)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小组派代表带记录单上台展示汇报,不同小组不断补充小组的发现,每个结论征求其他相同实验小组是否有相同结果。(课件随着学生交流的发现出示结论。)

  课件出示: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光源角度大,影子短;光源角度小,影子长。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相反。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有关:影子离遮挡物近,影子大,影子离遮挡物远,影子小。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轮廓有关。

  8)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游戏中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猜测影子变化的特点,并进行实验设计和分工合作实验验证,证明了我们的猜测,真了不起!

  5、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投影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应用了投影,学生说说。

  1、课件出示投影画的图片:WC门口的男生女生像、交通的一些标志、工程图纸的物件投影、安全出入口的出口标示、垃圾桶上的标志。

  2、最后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的部分投影,把教学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爱国激情。


光和影教案 (菁选5篇)(扩展3)

——科学教案《光和影》 (菁选5篇)

科学教案《光和影》1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做操时,我忽然发现站在第二排的张煜程小朋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双手在胸前来回摆动,根本就不是在做操。我刚要提醒他,只见他又停了下来,一会儿看看地面,一会儿看看小手,原来他在玩影子。我没有制止他,他一直专注地玩到做操结束。做完操,我把原来制定的十米往返跑,改为踩影子游戏。孩子们发现了许多有关影子的秘密,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影子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了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了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下面这个案例只是其中之一,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影子变大变小、日晷等经验),通过猜测、记录上午9点下午3点之问,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索太阳、人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能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观察很重要,只有教师敏锐的观察,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做操时,教师观察到了一名幼儿玩手影,从而生成了主题活动;玩踩影子游戏时,观察到了每个幼儿发现的秘密,从而生成了多个探究点(大小影子、不同反射面的影子、两个物体变成一个影子等);从画影子中,观察到了幼儿对太阳、人、影子的模糊认识,从而引发了下一个活动——太阳、人、影子及日晷,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后又发现了幼儿对影子大小的兴趣,从而又引发了在实验室探究影子变大变小的活动。总之,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2、活动中的不足: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性的提升。

  主要内容:

  1、“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并通过踩影子活动把个人的兴趣点激发成全班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活动,如日晷、彩色影子等。

  2、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活动的开始主要以幼儿的表现为依据,收集幼儿的信息如踩影子时,幼儿发现了重叠的影子、弯曲的影子等),然后逐一设计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3、每次活动幼儿都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活动的最后,教师没幼儿提升认知水*,不能使幼儿从经验水*上升为概念水*。

  综合评析: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画自己的“日晷”成为加深幼儿对此问题认识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当老师第一次让幼儿猜“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而且幼儿都认为自己正确;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与验证,幼儿逐渐地发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大小、位置的关系。

  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一整天谈论的话题就是影子;总是提醒教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也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周岐因中午没有叫他上楼画影子,伤心地哭,看来幼儿确实喜欢这一活动。

  在呈现个人反思与小组合作反思中,有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光和影”是一个系列活动(主题活动),反思是呈现对其中一个活动有效性的反思,还是对系列活动之间关系逻辑性的反思?由于,经常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因此无论是个人反思还是小组合作反思都显得有些杂乱。建议:对于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沿着活动的有效性与活动问的逻辑性(系统性)两条线展开不同层面的反思,以帮助教师更清晰系列活动到底应该怎么搞。

科学教案《光和影》2

  活动目标:

  1、 初步感知光和影的关系。

  2、 在游戏中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有阳光的天气;报纸、雨伞等。

  活动过程:

  一、 我和影子做游戏

  1、 带领幼儿来到室外有一面墙的宽阔场地,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奇怪奇怪真奇观,我动它也动,我停它也停”,引导幼儿观察墙面影子的变化,引起幼儿的兴趣。

  2、 鼓励幼儿对着墙做各种喜欢动作,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二、 影子不见了

  1、 带领幼儿回到活动室,提问:⑴我们刚才和谁做游戏的?它还在吗?

  ⑵为什么不见了?

  2、 教师小结,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光和影的关系。

  三、 找影子

  1、 带领幼儿来到室外,找找自己的影子、同伴的影子和其他物体的影子。

  2、 画一画:请幼儿在地面上画画自己找的影子。

  四、 游戏:影子躲起来了

  请幼儿自选报纸、雨伞等材料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

  五、 延伸活动

  请幼儿想想,影子除了太阳下有,还有什么时候会出现?

  活动反思:

  “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活动。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科学教案《光和影》3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光和影的现象并运用于简单的绘画作业

  2:发展学生立体感知能力,想象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光影现象的认识及其在绘画中的初步运用

  难点:光源方向的区分和立体感的表现

  教学准备:

  照明器、苹果实物、示范用纸,铅笔、范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学生进教室前关灯,拉上窗帘。师生问好后灯亮,窗帘拉开,教室骤然明亮

  师问:同学们,现在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引出光的概念,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再设悬念,引发好奇心

  (出示苹果实物)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个苹果有什么变化?

  将苹果放置照明器前,调节光的强弱,使学生认识光照产生的明暗及其深浅

  板书;明——浅暗——深

  苹果固定,调节光源方向,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光源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受光部和背光部及投影

  板书:受光部——背光部——投影

  光源固定,转动苹果,认识调子深浅的变化。

  2:教材欣赏分析,进一步了解明暗形成及其深浅变化

  出示范图,请学生指明光源的方向,加强对光影的认识

  3:作业步骤

  分析光源方向,区分受光部、背光部、投影——构图——轮廓——明暗

  4:学生作业,老师行间指导

  5:作业讲评,下课

科学教案《光和影》4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做操时,我忽然发现站在第二排的张煜程小朋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双手在胸前来回摆动,根本就不是在做操。我刚要提醒他,只见他又停了下来,一会儿看看地面,一会儿看看小手,原来他在玩影子。我没有制止他,他一直专注地玩到做操结束。做完操,我把原来制定的十米往返跑,改为踩影子游戏。孩子们发现了许多有关影子的秘密,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影子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了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了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下面这个案例只是其中之一,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影子变大变小、日晷等经验),通过猜测、记录上午9点下午3点之问,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索太阳、人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能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观察很重要,只有教师敏锐的观察,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做操时,教师观察到了一名幼儿玩手影,从而生成了主题活动;玩踩影子游戏时,观察到了每个幼儿发现的秘密,从而生成了多个探究点(大小影子、不同反射面的`影子、两个物体变成一个影子等);从画影子中,观察到了幼儿对太阳、人、影子的模糊认识,从而引发了下一个活动——太阳、人、影子及日晷,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后又发现了幼儿对影子大小的兴趣,从而又引发了在实验室探究影子变大变小的活动。总之,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2、活动中的不足: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性的提升。

  主要内容:

  1、“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并通过踩影子活动把个人的兴趣点激发成全班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活动,如日晷、彩色影子等。

  2、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活动的开始主要以幼儿的表现为依据,收集幼儿的信息如踩影子时,幼儿发现了重叠的影子、弯曲的影子等),然后逐一设计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3、每次活动幼儿都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活动的最后,教师没幼儿提升认知水*,不能使幼儿从经验水*上升为概念水*。

  综合评析: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画自己的“日晷”成为加深幼儿对此问题认识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当老师第一次让幼儿猜“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而且幼儿都认为自己正确;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与验证,幼儿逐渐地发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大小、位置的关系。

  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一整天谈论的话题就是影子;总是提醒教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也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周岐因中午没有叫他上楼画影子,伤心地哭,看来幼儿确实喜欢这一活动。

  在呈现个人反思与小组合作反思中,有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光和影”是一个系列活动(主题活动),反思是呈现对其中一个活动有效性的反思,还是对系列活动之间关系逻辑性的反思?由于,经常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因此无论是个人反思还是小组合作反思都显得有些杂乱。建议:对于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沿着活动的有效性与活动问的逻辑性(系统性)两条线展开不同层面的反思,以帮助教师更清晰系列活动到底应该怎么搞。

科学教案《光和影》5

  教材分析

  本课从手影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得出结

  课题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的第一节《光和影》

  教材分析

  本课从手影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得出结果,能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1.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影子的产生条件和影子的特点。

  2.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光、影子比较熟悉,但是不明白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光与影的关系是怎样。

  3. 通过实验,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

  教学目标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光和影教案 (菁选5篇)(扩展4)

——《竹影》优秀教案3篇

《竹影》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3、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思考,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了解一些*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2、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方法导航】

  1、本文可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3、本文充满了童趣,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3、体会*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具学具准备】

  *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童年唱着快乐的歌儿离我们远去了,那一段段往事常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童年时我们常和儿时的伙伴玩各种有趣的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你是否想到这也是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呢?

  今天,让我们一块来欣赏丰子恺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画”──《竹影》。

  二、整体感知

  学生先轻声朗读课文,再思考:课文题为“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然后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

  本文叙述了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几个少年在水泥地上做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从中引出对*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关于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后曾任*美术家协会*、上海*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多以儿童为画面的主人公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2、关于文中生、难字词的音、义: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读,查找工具书,小组内相互讨论补充、订正等方式得出满意答案。)

  ⑴ 读音:

  惬(qiè)意 水门汀(tīng) 蘸(zhàn)

  口头禅(chán) 参(cēn)差(cī)不齐

  ⑵ 词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又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

  3、品味赏析,体验童趣:

  (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⑴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为什么? 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明确:如:

  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⑵ 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⑶ 教师可当堂出示同一题材的两种画,理解“西洋画像照相,*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了解*画跟西洋画的不同。

  明确: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4、课堂小结启示:

  (这部分内容由多个学生谈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而有的收获启示,然后老师归纳补充,得出满意的答案。)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而且更要善于创造美 。这样,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拥有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 ?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朱光潜先生说:“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个人,这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每人说一句话!

  明确:

  要画出竹的美的姿态,活的神气。

  要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

  要注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

  2、课外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关于竹的诗文:

  《於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

  题画诗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题竹石画》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池上竹下作》

  白居易

  穿篱绕舍碧逶迤,

  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

  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

  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

  劳心费目觅亲知。

  《文与可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

  晚饭后,“我”和弟弟到屋后的院子乘凉。

  内容:在游戏中爸爸引导我们走进艺术殿堂。

  夜深人散,“我”欣赏竹画,心底升起对*画的由衷爱意。

  中心: 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竹影》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动而充满童趣的描写。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了解*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对艺术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

  1、文生动而充满童趣的描写。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了解*画和西洋画的不同。

  2、在文学中体会艺术的美,在艺术中体会文学的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讨论;比较阅读;提问;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丰子恺儿童漫画导入其文(《竹影》)。

  二、学生简介作者丰子恺。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朗读新字词。

  2、概括课文内容。

  四、品味课文,体验趣与美。

  1、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2、小伙伴和爸爸的谈话主要围绕哪两个方面来进行?你对这两个方面是怎么认识的?

  一方面:竹是否难画的问题

  另一方面:画竹所用的颜料问题

  五、欣赏。

  爸爸和孩子们的谈话涉及*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几幅中外名画,讨论它们有什么不同。

  六、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上册书中的《童趣》比较阅读,谈谈它们的异同。

  七、拓展延伸。

  这些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作家童年时的童真童趣,同学们,想一想你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

  八、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九、作业。

  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写一篇短文,充分体现童趣。

《竹影》优秀教案3

  【设计原由】

  《竹影》原收录于《丰子恺文集·少年艺术》一章中。很显然这是给少年人讲艺术的,艺术是原文的主题。但本文先写了小孩子的活动,由活动引到艺术问题,这种对现实的真实描摹使我们读者发现了孩子的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正如席勒所说的:艺术起源于游戏。个人认为孩子的童心与艺术两个方面倾向于任何一方面都不足以表现原文的精神。于是根据丰子恺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根据丰子恺散文与漫画的特点,由本文入手,探讨丰子恺作品中所蕴含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对丰子恺的评价。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全文,回答本文有哪些美的地方?(明确:环境描写、孩子的行为体现的特点、父亲的言行、*画的特点等等,只要围绕课文谈美,言之成理,就予肯定。)

  2、独立思考三分钟。

  3、四人小组内交流,每人谈一点美的地方。小组内推荐出最好的一点建议,派代表发言

  4、全班交流,教师即时评价。

  三、课外拓展

  感知丰子恺艺术对美的追求。

  问题:仔细观赏幻灯片上丰子恺的漫画,说说你认为美在哪里?

  观赏两分钟,全班交流。

  四、总结

  1、根据对课文的阅读和漫画的赏析,请总结:你认为什么是美的?

  明确:可以归纳为生活、艺术、自然三方面。

  2、教师总结语:

  ⑴这节课所接触的知识;

  ⑵同学们所表现出的各种能力以及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⑶美是需要靠发现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宗白华《美学的散步》


光和影教案 (菁选5篇)(扩展5)

——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3篇

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及思考、表达等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即物体挡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纸剪的乌龟、金鱼、风车、小鸟、电扇、打鼓的小熊、钟等各种形象若干。

  3.白纸、手电筒、胶水、擦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纸乌龟。昨天老师在手电筒和白纸的帮助下,让纸乌龟在纸上跳起了舞。它究竟是怎么跳舞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好吗?

  二、引导幼儿操作

  1.提供每个幼儿一支手电筒、一张白纸、一只纸乌龟、胶水等材料,启发幼儿设法让纸乌龟跳起舞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引导幼儿大胆想办法解决问题。

  3.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①请幼儿把自己玩的方法、过程与邻座同伴交流,并互相演示。

  ②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探索结果告诉大家,并演示过程。

  ③讨论:为什么有的“乌龟”会跳舞,有的“乌龟”不会跳舞?(组织幼儿交流,在幼儿发表意见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是充分打开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主动克服困难的愿望。)

  ④教师小结:要让“乌龟”跳舞,乌龟的腿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说只要把乌龟的身体粘在纸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

  4.让每个幼儿自己纠正错误并验证,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1.是不是“乌龟”在跳舞?(是“乌龟”的影子在跳舞。)

  2.提供各种形象,请幼儿任选一种材料,想一想这些物体的哪些部分适于活动,然后设法让它们动起来。

  3.幼儿探索,教师应允许幼儿失败,鼓励幼儿创新,并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予以及时的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小熊”打起“鼓”来时,可启发幼儿思考:“鼓槌”的角度折叠得是否合适?手电筒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鼓槌”的活动有关?

  4.交流与讨论。

  ①请幼儿讲述操作方法并示范,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是怎么活动的。

  ②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手电筒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手电筒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

  ③教师小结:当手电筒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时影子也会变化,这些小熊、金鱼、风车等就会动得更加欢快,更加好看。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之变化”的现象。

  2.组织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探索有关内容,以保持幼儿浓厚的探索兴趣。

  活动反思:

  “光和影子”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活动。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2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做操时,我忽然发现站在第二排的张煜程小朋友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来,双手在胸前来回摆动,根本就不是在做操。我刚要提醒他,只见他又停了下来,一会儿看看地面,一会儿看看小手,原来他在玩影子。我没有制止他,他一直专注地玩到做操结束。做完操,我把原来制定的十米往返跑,改为踩影子游戏。孩子们发现了许多有关影子的秘密,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影子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了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了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下面这个案例只是其中之一,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影子变大变小、日晷等经验),通过猜测、记录上午9点下午3点之问,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索太阳、人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能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难点: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总结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总结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观察很重要,只有教师敏锐的观察,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做操时,教师观察到了一名幼儿玩手影,从而生成了主题活动;玩踩影子游戏时,观察到了每个幼儿发现的秘密,从而生成了多个探究点(大小影子、不同反射面的影子、两个物体变成一个影子等);从画影子中,观察到了幼儿对太阳、人、影子的模糊认识,从而引发了下一个活动——太阳、人、影子及日晷,使幼儿清楚地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后又发现了幼儿对影子大小的兴趣,从而又引发了在实验室探究影子变大变小的活动。总之,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2、活动中的不足: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性的提升。

  主要内容:

  1、“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并通过踩影子活动把个人的兴趣点激发成全班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一系列活动,如日晷、彩色影子等。

  2、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活动的开始主要以幼儿的表现为依据,收集幼儿的信息如踩影子时,幼儿发现了重叠的影子、弯曲的影子等),然后逐一设计活动,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3、每次活动幼儿都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帮助幼儿提升认知水*,不能使幼儿从经验水*上升为概念水*。

  综合评析: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画自己的“日晷”成为加深幼儿对此问题认识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当老师第一次让幼儿猜“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而且幼儿都认为自己正确;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猜想与验证,幼儿逐渐地发现了太阳位置与影子大小、位置的关系。

  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一整天谈论的话题就是影子;总是提醒教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也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周岐因中午没有叫他上楼画影子,伤心地哭,看来幼儿确实喜欢这一活动。

  在呈现个人反思与小组合作反思中,有一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光和影”是一个系列活动(主题活动),反思是呈现对其中一个活动有效性的反思,还是对系列活动之间关系逻辑性的反思?由于,经常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因此无论是个人反思还是小组合作反思都显得有些杂乱。建议:对于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沿着活动的有效性与活动问的逻辑性(系统性)两条线展开不同层面的反思,以帮助教师更清晰系列活动到底应该怎么搞。

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3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难点:能理解浅显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硬币、手电筒

  2、活动记录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儿两张

  3、多媒体课件: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

  活动过程:

  一、了解光的种类:

  1、设置场景(使室内变暗)师:提问:"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幼儿:“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那些光呢?

  2、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自然光: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认识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一)、将活动室窗户遮住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过去的,比如:太阳光、月光、手电筒的光、应急灯的光等等,因此,这种光的照射过程成直线的现象称之为直射现象。

  实验(二)、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发现小镜子反光,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

  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弯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

  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阳光会照在地上,我们身上,也会穿过清水照进水里,可是水和空气不一样,光钻进水里,走得慢了,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的眼睛看下去,水里的筷子好像变弯了,其实是光在和我们做游戏呀!是光的第三个特性:光的折射

  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并让幼儿做记录。

  三、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

  2)、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帮助找东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3)、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画到记录纸上。


光和影教案 (菁选5篇)(扩展6)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光和影子》3篇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光和影子》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活动准备:

  1、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即物体挡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纸剪的乌龟、金鱼、风车、小鸟、电扇、打鼓的小熊、钟等各种形象若干。

  3、白纸、手电筒、胶水、擦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纸乌龟。昨天老师在手电筒和白纸的帮助下,让纸乌龟在纸上跳起了舞。它究竟是怎么跳舞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好吗?

  二、引导幼儿操作

  1、提供每个幼儿一支手电筒、一张白纸、一只纸乌龟、胶水等材料,启发幼儿设法让纸乌龟跳起舞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引导幼儿大胆想办法解决问题。

  3、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①请幼儿把自己玩的方法、过程与邻座同伴交流,并互相演示。

  ②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探索结果告诉大家,并演示过程。

  ③讨论:为什么有的“乌龟”会跳舞,有的“乌龟”不会跳舞?(组织幼儿交流,在幼儿发表意见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是充分打开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主动克服困难的愿望。)

  ④教师小结:要让“乌龟”跳舞,乌龟的腿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说只要把乌龟的身体粘在纸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

  4、让每个幼儿自己纠正错误并验证,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1、是不是“乌龟”在跳舞?(是“乌龟”的影子在跳舞。)

  2、提供各种形象,请幼儿任选一种材料,想一想这些物体的哪些部分适于活动,然后设法让它们动起来。

  3、幼儿探索,教师应允许幼儿失败,鼓励幼儿创新,并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予以及时的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小熊”打起“鼓”来时,可启发幼儿思考:“鼓槌”的角度折叠得是否合适?手电筒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鼓槌”的活动有关?

  4、交流与讨论。

  ①请幼儿讲述操作方法并示范,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是怎么活动的。

  ②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手电筒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手电筒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

  ③教师小结:当手电筒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时影子也会变化,这些小熊、金鱼、风车等就会动得更加欢快,更加好看。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之变化”的现象。

  2、组织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探索有关内容,以保持幼儿浓厚的探索兴趣。


光和影教案 (菁选5篇)(扩展7)

——大班音乐教案:七彩光和果娃娃3篇

大班音乐教案:七彩光和果娃娃1

  活动目标:

  ⒈理解歌词,感受七彩光和果娃娃之间友好、快乐的情感。

  ⒉学唱歌曲、尝试唱准附点和休止。

  活动准备:

  教学图谱(说和唱的部分分别用不同颜色标示)、幼儿自制一人一个水果胸饰、教师光线宝宝胸饰。

  说唱部分节奏图六份。

  活动过程:

  一、角色导入,熟悉旋律

  ⒈师带好头饰,幼儿胸前贴上自制果娃娃胸卡:我是光娃娃,今天我来到了果园里,谁来介绍一下你是什么水果?

  ⒉调皮的光娃娃来到果园里会做什么调皮的事呢?请你们听一听,看一看!

  ⒊倾听旋律两遍,老师做亲果娃娃的动作。光宝宝会做了什么调皮事,你们开心吗?

  ⒋这一次调皮的光宝宝还想把这么有趣的事唱着告诉你。

  二、倾听歌曲、理解歌曲内容

  ⒈欣赏歌曲一遍,重点学习念白部分。

  ⑴师清唱歌曲一遍,唱到水果时随机的亲到个别孩子:歌曲里调皮的光娃娃亲了哪些果娃娃呢?

  ⑵出示果娃娃,将孩子的回答一一贴上去

  ⑶师:光娃娃真调皮,亲了这么多果娃娃,先亲谁,再亲谁,最后亲谁,能不能帮这些果娃娃排排队?

  ⑷你们真棒,都为果娃娃排好队了,那能不能按着节奏XXXX来念一念。预设:看看这里和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我们要念得干脆点,再来试试。

  ⑸按节奏念果娃娃,帮助幼儿记忆念白歌词

  ⒉带着孩子们念一遍节奏后老师接唱:果娃娃……

  师:最后果娃娃你们为什么乐的笑哈哈?

  原来果娃娃染上七彩色呀,乐的娃娃笑哈哈笑哈哈。我们也来学学果娃娃笑哈哈的样子。

  ⒊结合图谱,完整欣赏一遍,并理解图谱的意思。

  ⑴我还把果娃娃调皮的事画了下来,请你们看着图谱听一听。

  ⑵梳理图谱,将歌词与图谱建立联系。你看懂了吗?这句是怎么唱的?

  ⒋师指着图谱唱一遍,会唱的小朋友跟着老师轻轻的唱一唱。

  预设:孩子附点把握不好:歌曲中有个地方节奏很特别,你们仔细听一听,感受歌曲中的附点。你听到了吗?亲亲一群果娃娃,前面的果唱的长长的,后面娃唱的短。我们一起唱一唱。

  三、发现歌曲有说有唱的.特点。

  ⒈这首歌曲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你们发现了吗?

  ⒉是的,这首歌曲有说的的也有唱的,说的是什么?

  这首歌曲有唱有说的,那我们用亮亮的声音来唱,到说的水果我们要说的节奏脆脆的!

  四、多种形式学唱歌曲

  ⒈分形式唱(男女唱、一起唱)

  ⒉你想怎么唱?

  五、自主结合节奏图创编歌曲。

  ⒈七彩光娃娃还会给果娃娃染上了七彩色。你们这些果娃娃想编进歌曲里吗?

  ⒉交代创编要求: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节奏图,想想光娃娃亲了几个果娃娃?你们要找几个好朋友?先亲了谁,你和好朋友一起去找一找,排一排,排好了可以唱一唱

  ⒊分组演唱创编的歌曲:他们唱得好吗?(他们这组在唱的时候有没有问题?谁来帮助他们)。

  ⒋我们下次再亲亲别的菜娃娃、花娃娃,把菜娃娃、花娃娃唱进歌里好吗?

大班音乐教案:七彩光和果娃娃2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的含义,感受友好、快乐的情绪。

  ⒉学唱歌曲,尝试唱准附点和休止符。

  ⒊学习仿编歌曲,进一步感受光的色彩。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5.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活动准备⒈课前幼儿已在家长的陪同下参观过水果店,了解水果颜色的丰富多彩。

  ⒉各种色彩并面带笑容的纸制果娃娃。

  ⒊音乐磁带。

  教学重难点

  活动过程㈠果娃娃笑哈哈⒈出示面带笑容的果娃娃:瞧,今天都来了哪些果娃娃呢?带领幼儿按节奏念白。

  ⒉这些果娃娃个个笑哈哈,为什么这么开心呀?原来是这么回事~⒊出示七彩光宝宝头饰:光宝宝溜下地呀,亲亲一群果娃娃,结果怎么样了?果娃娃染上七彩色呀,所以乐得笑哈哈,笑哈哈!

  ⒋这些果娃娃染上了什么颜色?你还知道哪些颜色的果娃娃?

  ⒍七彩光和果娃娃高兴地唱起了歌,你们听~

  ㈡理解歌曲内容⒈完整欣赏一遍歌曲,说说听到了什么,与哪个故事有关。

  ⒉带领幼儿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说说有哪些果娃娃。

  ⒊按歌词顺序出示"果娃娃",帮助幼儿念白歌词。

  ⒋重点学念歌曲念白部分。

  ⒌再次欣赏歌曲一遍,感受其节奏感和趣味性。

  ㈢学唱歌曲⒈师幼一同演唱歌曲,感受乐句中的附点和休止附。

  ⒉教师演唱歌曲,其中念白处让幼儿插入,提高幼儿的兴趣。

  ⒊启发幼儿用友好、欢快的声音演唱。

  ㈣幼儿仿编歌曲,并演唱。

  ⒈请幼儿用其他水果名替换念白处的内容,引导其余幼儿学念。

  ⒉采用个别幼儿创编的念白,演唱歌曲.

  如:光宝宝溜下地呀,亲亲一群花娃娃。桃花梨花玫瑰花,荷花菊花水仙花花娃娃上七彩色呀,乐得娃娃笑哈哈!

  ㈤大家开开心心唱起来⒈将幼儿分成三组,一组扮演七彩光宝宝,一组扮演果娃娃,一组扮演花娃娃。

  ⒉在音乐声中,幼儿一遍演唱歌曲一遍表演

大班音乐教案:七彩光和果娃娃3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

  2、认识附点和休止符,并唱准附点和休止音符。

  3、感受音乐中友好,快乐的情绪。

  4、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5、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动准备】

  1、图谱

  2、各种色彩的纸质笑脸娃娃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对果娃娃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果园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你们猜猜看果园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师:小朋友刚才都做了好多的猜想,现在,我们来听一听果园里到底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二、理解歌词内容,学唱休止音符。

  教师第一次范唱。

  师:小朋友,谁来到了果园里?

  师:光宝宝来到了果园里,它来果园里干了什么事?

  师:光宝宝亲亲一群果娃娃,你们还记得他亲了哪些果娃娃吗?

  教师根据小朋友回答的出示果娃娃图片。

  师:果娃娃都出现了什么表情?

  师:它们都露出了笑脸,很快乐。我们拍着小手有节奏地把果娃娃的名称念一遍,来感受一下果娃娃的快乐。

  师:小朋友,我们把刚才念得这一部分叫做念白,在这段念白处有两个停顿的地方,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三、认识附点,并能唱准附点音符。

  教师根据图谱,第二次范唱。

  师:小朋友,在这张图谱上有三个小圆点,你们知道这个小圆是什么吗?

  师:是附点,你们已经学过一次了,你们还记得有附点的地方怎么唱吗?

  师:前面唱的长一点,后面短一点,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三处附点,每处唱两遍。

  四、完整学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一起看着图谱来唱一唱这首歌。

  师:我们分两组来唱这首歌,男孩唱唱的部分,女孩念念白的部分,我们来比一比谁最棒。

  师:小朋友刚才都表现的很棒,这次我们反一反,女孩唱唱的部分,男孩念念白的部分。

  【活动反思】

  《七彩光和果娃娃》是一首活泼、欢快的歌曲,歌词讲述的是与七彩光有关的"事,所以在歌唱活动前,我先让幼儿理解故事《调皮的七彩光》,为音乐活动的开展作了铺垫。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就是如何唱准歌曲中的附点与休止符以及念白部分,为此我精心设计了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活动开始,我用故事引出光宝宝第一次溜下地后,亲了亲好多的物体,使这些物体换上了漂亮的颜色,那光宝宝第二次又溜下了地,这一次它会亲哪些果娃娃,它们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让幼儿说说这些果娃娃,并利用图谱学念歌词的念白部分,注意其中的停顿,休止,能做到有节奏的念准。

  然后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学念歌词。这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歌词内容,而是仍用故事的形式,将歌词说成了是光宝宝第二次溜下地的小小故事,并有节奏的说给幼儿听,让幼儿也跟着学念。

  接下来学唱歌曲,我告诉幼儿这个故事还能唱呢,你信不信啊?然后让幼儿聆听,了解附点处演唱的技巧,让幼儿大胆的学唱。为了让他们能够掌握好这个技巧,我还利用多种方式:如用手势提醒什么时候延长,什么时候停止;分男女生配合演唱比赛比比哪队唱得准;师生对抗赛看谁接得准又快等。通过这么多次有趣的练习、比赛,大多数小朋友很有信心的掌握了歌曲的准确唱法。

  最后的创编让活动达到了高潮,小朋友和同伴合作将生活中见到的水果编进去,你唱给我听,我唱给你听,很有意思。

  从整个活动过程中来看,幼儿兴趣很高,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幼儿的学习比较主动、积极,享受着参与活动的快乐。当然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如唱歌的音准方面,有些幼儿唱的有些跑调,要在琴声的伴奏下才能准确唱出来;在幼儿完整唱歌时,休止符处有些幼儿唱得比较着急,没有停顿;附点的部分唱得延长音不够等等。

  小百科:光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其本质是一种处于特定频段的光子流。光源发出光,是因为光源中电子获得额外能量。


光和影教案 (菁选5篇)(扩展8)

——《光和影》教学反思8篇

《光和影》教学反思8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光和影》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光和影》教学反思1

  本课的开始,我用学生*时喜欢的手影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对影子研究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是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起了搭桥引线的作用。从学生的手影游戏中,引导学生发现影子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设计实验、分组实验、交流实验中的发现,老师只是起了引导学生交流、发现的作用,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孩子,确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理念。

  学生对影子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多的,但没有形成一个规律。第一个内容中关于光源的内容在教参中指导得比较明确,“自己发光、正在发光的物体才是光源”。但这个概念在教材上却没有体现,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自己加上了。这学期,从第一单元开始大部分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这一单元也很多实验用到对比,教材中虽然没有要求这些实验是对比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交流中,我还是引导学生明白每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纳入对比实验中进行设计,使实验更加科学和有条理性。

  总之,上一节公开课真的不容易,在上课前已经将教学设计改动了很多遍;然而上课以后发现问题还是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屏上画出影子,这样的活动都不敢让学生做,因为感觉时间不够。第三个实验只大略地说了一下,以至于学生在达标测试时,最后一个问题回答得有点困难。我更觉得要上好一堂课更不易,需要综合教师多方面的能力,对知识重点的把握、对课时流程的安排、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突发事件等等。因此,我作为一个不老不小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路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

《光和影》教学反思2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以下准备:每组一把手电筒,一个长方体木块,一张白纸,一支铅笔。

  在讲述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光源,遮挡物,屏)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始实验,并尝试画出从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照射长方体木块之后,在白纸上的影子的图形。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考察各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能力,从效果上看,有两个小组还需努力。有十个小组的学生很懂得配合:有的拿长方体木块(固定位置后不动),有的照手电,有的画图形,有的在旁边观察,提出建议……

  本节课,学生对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有了深刻的认识,知道了“月亮不是光源”,知道了“用光源从不同方向照射同一物体形成的影子叫投影”。关键的是:大部分学生知道了要好好配合才会发现实验中的奥秘!这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光和影》教学反思3

  对于《光和影》一课,上了也有一个多月,但仍牵动我心,久久难以将之遗忘。今天,还是想一吐为快!这是一堂比较失败的课,也许就是牵动我心的最主要的原因。既然失败,自然有其缘由,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有这么几点:

  一、无法做到“用*常心上*常课”。

  “用*常心上*常课”这句话是张鼎儿老师说的,就这么一句话,充满哲理而又意味深长。我们老师在公开课时总是无法用一颗*常心对待,非想把一堂*常的课上得不*常,总想让自己在公开课中“露一手”,而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无法克服紧张的情绪,无法脱去作秀的外衣,一切言行受“灵魂”控制,说得好听点是对公开课的重视,说得直接点就是心术不正。当然,人非圣贤,谁可以用一颗*常心上一堂“不*常”的课?而这不*常的课往往淹没在最*常的日子里,无法让自己变得不*常。以上是一个俗人说的话。

  二、指导不到位,无法很好地驾驭课堂

  学生的实验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到底这么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指导多了,束缚学生手脚,无法还课堂于学生;指导少了,学生的实验会显得杂乱而低效,有时在原地打转,无谓地消耗时间,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指导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常说要努力做一个无害的老师,如今看来这确实也有一定的难度,一个无害的老师,光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光光有责任心也是不够的,“做一个无害的老师”,首先要让自己有一桶活水,有一个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系统……

《光和影》教学反思4

  昨天上了一节《光和影子》的科学活动,活动中幼儿虽然情绪很高昂,效果也很好,但是我总觉得孩子的一些反应是我不得不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第一次活动,我让幼儿在阳光下踩影子,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第二次活动投放黑布、白布、有机玻璃、纸板四种材料让幼儿感知不同材料产生不同的影子效果(暗),并引导幼儿探索记录方法,第三次探究《光和影子》活动,教师在第二次活动的基础上又投放了两种新的材料——木板、玻璃纸。目的是继续让幼儿探究影子(暗度不同),并进行记录。

  观察反馈:活动刚开始,大部分幼儿很认真专注地探究影子,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可有的幼儿凭上次活动的印象,把四种材料产生的影子效果一口气记录下来,还有的是看到别人记什么,自己也跟着记,记录完成后,他们就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不知道要干什么。有的幼儿甚至在观察光和影子时只记录了影子的变化而忽略了使影子变化的因素_光的记载.

  问题的原因:教师对本次活动没有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这样使幼儿没有目标,只凭着以往的知识经验做总结,而不是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和总结,虽然增加了两种新材料探究同一个问题,却造成重复的活动,幼儿没有新的探究动机和欲望。时间一长幼儿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而出现"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的现象了.

  由这个活动引发的思考:

  材料投放的问题:丰富的材料能引起幼儿操作的欲望和兴趣,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关系复杂,无法从多重复杂的关系中选择出其中一对关系进行比较(选择其他条件相同,只有一对条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幼儿的探究目的不明确,只是热衷于操作层面上,阻碍了幼儿的进一步探究。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既丰富,干扰性少,目的明确,又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应根据材料目的、功能的不同归类,分别投放到各组,使探究的目的隐含在材料中,同时还应尽量减少许多幼儿共同使用材料的干扰,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的探究,独立的思考,反复的质疑验证,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光和影》教学反思5

  本节课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的开始。五年级的学生,对影子的产生及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需要有光和物体,影子会随光的改变而改变。但学生的认识很多是基于*时的生活经验,这种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需要教师给他们引导,具体地去探究一下影响影子的特点的因素。

  基于教材和学生情况,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时所玩的游戏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影子特点的因素,最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作为一名新教师,虽然课前准备了很多,但是毕竟经验还很欠缺,存在着很多不足。上完课后我自己也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分析。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回顾与反思。

  (一)游戏引入,从玩中学

  片段一

  师:同学们,小时候我们都玩过手影游戏,哪位同学愿意来表演一下?

  三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猜一猜表演内容。

  师:刚才,我们表演了手影游戏,发现屏幕上出现了手的影子。那么,谁来说一说,影子的产生要有怎样的条件呢?

  生:需要光、手。

  师:除了这两个物体就能产生影子吗?还需要别的东西吗?再想一想。

  生:还要背景。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科学课上,我们把手或别的物体叫做遮挡物,把背景叫做屏幕。

  师:那么,这三者之间要有怎样的顺序呢?

  生:遮挡物要在光和屏之间。

  反思:我的引入部分比较简单,通过学生的手影表演直接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地参与,较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影子游戏,我向学生提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的问题,从而进入到第一部分“影子产生的条件”的`学习。通过刚才的手影游戏,学生基本能回答出“光、遮挡物、屏”,学生在语言的表述上比较口语化,我对此也及时地纠正了。虽然学生一开始对这三者排放的顺序的没有意识,但是在我的提示下还是能顺利地说出三者的顺序。

  (二)避免学生的回答牵制了课堂进程

  片段二

  师:同学们,影子的产生离不开光。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呢?

  生:太阳、萤火虫、蜡烛、电灯、月亮、星星。(教师板书)

  师:你觉得这些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吗?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你的理由。

  小组讨论。

  师:现在我请同学来说一说。

  生:太阳、月亮。

  生:太阳、蜡烛、星星。

  生:太阳、萤火虫、蜡烛、电灯。

  反思:在光源这块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他们例举了会发光的物体。然后利用他们对光源的潜在认识,让学生小组讨论、判定哪些是光源。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有些小组能顺利的辨别,有些还是很模糊。学生汇报的时候,由于没有听到我要的回答而耽误了时间。对于出现这一情况,我认为是我在设计的时候存在了侥幸心理,认为学生在*时生活中可能会对光源这个概念有一定认识,但事实并非如此。并且,在上课的时候,我也感到这样的设计思维跳转过大,显得比较突兀。可能更好的设计是:在学生列举出会发光的物体后,让学生自己将他们所举的会发光的物体分类成自己发光和不是自己发光的两大组,然后就能顺势得出能自己发光的物体是光源。这样的设计不需要依赖学生的课外知识,也更具衔接性。

  (三)鼓励学生思考,但须控制时间

  片段三

  师: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有了影子。那么影子的方向、长短、大小、形状,你觉得会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每个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

  师:现在请几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生:方向和长短与光的照射方向有关;大小和形状与光的位置有关。

  师:别的小组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方向和长短与光的照射方向有关;大小与距离有关;形状与物体有关。

  反思:本节课实验比较简单,但若是直接让学生学习做这个实验,缺少了思考的过程,就变成了灌输式教育;但直接让学生思考“影子的特点跟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又显得太宽太泛,而没有价值。几经思考,最后我决定先帮他们抓好方向,让学生从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形状这几个特点跟什么有关进行思考。实际课堂上,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比较粗略的说一说,也提到了光的方向、距离等这些因素。我认为这样的思考还是比较有价值的,除了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还为后面的实验做了铺垫,也有利于实验结论的得出。但是,在上课过程中,由于我让每一小组的学生都对这四个特点进行讨论,花了大量的时间。反而成为这堂课时间不够的最大的原因。课后我听取了别的老师的意见:把每组讨论四个特点改成每个大组讨论其中一个特点,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思考需求,也可以减少时间,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

  (四)相信学生,少唠叨

  片段四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手电筒、橡皮。现在请大家参考书本上的实验,小组讨论如何实验。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倾听。

  师:现在请每个组派代表发言。

  生:先把橡皮放在白纸上,用手电筒从不同方向照射橡皮,然后在纸上画上影子。

  生:用手电筒照射橡皮,然后改变橡皮的位置,在纸上画出影子。

  师:那么实验中手电筒和白纸的位置是否改变呢?

  生:不变。

  生:用手电筒从不同位置照橡皮,然后把影子画下来。

  师:书本中分别是从哪两个位置照射呢?

  生:上面和右面。

  教师PPT展示每个实验,并做简要说明。

  反思:在本节课的实验设计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讨论。也许担心学生在做实验时会出现差错,所以我在每个小组汇报完以后又简单地讲了每个实验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现在回想一下显得拖泥带水,让费时间,更甚者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耐烦的情绪。没有我最后的说明我认为学生也能较顺利的完成实验。这样的说明反而导致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够,影响了整堂课的进度。

  当然,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上课的语言神态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这节课上也着重反映出来。整节课,我的语速过快,无意识的口头禅较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急于把课上好而忽略了学生的心态。需要我在以后的每堂课时时给自己暗示,改正过来。另外,自己在上课的时候自己过于严肃,没有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一部分是因为自己上课时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因为自己*时上课的习惯问题。虽然,在自己上第一节课开始就暗示自己亲近学生,但是显然还没有做到,在师生间的默契与信任方面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中,多关注学生,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吸取每节课的不足之处,通过弥补自己的不足,努力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光和影》教学反思6

  《光和影》这节课总算结束了,回想准备以及上课的过程,还是有很多想要抒发的。

  准备阶段:即将上光和影,我开始烦恼起上课的环境:黑暗。学校的所谓的窗帘基本不能遮挡多少阳光,没有黑暗,又该如何产生影子,于是期待着上课时的天气能够稍微阴沉点。除此之外,学生做实验的光源缺少,去仪器室一看,还好,有手电筒,但缺少电池,于是托人去买了电池,光源搞定了,木块就用一个长方形小药盒子代替,屏用白纸代替,材料基本搞定。

  上课过程:两个班级都上完了,自我感觉实验那部分自己上的不是很顺畅。当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做实验去探究的时候,学生都不知道怎么做实验,反而做起了手影戏。我想,在我讲授实验过程中,课堂设计还不是很到位,我想让学生一个一个做实验比一下子做完三个实验的效果要好。当然时间的控制上也得多加注意。

《光和影》教学反思7

  教材分析

  《光和影》这篇课文内容的安排是从手影游戏开始引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进而深入研究影子的几个特点。同时让学生认识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及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这一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联系实际说明什么叫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影子的位置、大小及形状变化的特点。

  第四部分:简单介绍投影的运用。

  学情分析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五年级学生喜爱游戏及动手实验的特点,应按教科书的安排及要求,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不同彩色粉笔分别记录投在“屏”上的影子。再根据影子进行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中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使人能看物体的那种物质。

  2、影子的形成条件:光、遮挡物、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所发出的光。

  4、影子的特点:①位置 ②大小 ③形状

  5、投影: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如我们教室里的实物投影仪。

  过程与方法

  1、认识光、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2、分组进行光和影的三个实验。

  3、分析、推理影子的特点。

  4、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过程要用直观的演示及实验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电筒、大号电池(作遮挡物)各八只,4开图画白纸24张,红、黄、蓝彩色粉笔各八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2、板书课题

  3、通过闭眼活动引出下一个环节

  二、认识光源及影子形成的条件

  1、打开实物投影仪。

  2、用手在投影仪及黑板中间作各种手影。

  3、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光源及影子的形成需要的三个条件。

  三、进行影子特点的三个实验

  1、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2、说明三个实验的方法与步骤,放下窗帘、准备工作。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归纳影子位置、大小、形状的特点。

  四、巩固运用

  打开投影仪做游戏,验证我们发现的影子变化规律:

  1、改变光源位置,影子有什么变化。

  2、改变遮挡物在光源间的距离,影子有什么变化。

  3、用手在光源及屏中作不同侧面的变化。

  4 、投影是用移动光源远近进行物体大小变化。

  五、课外延伸: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光和影》教学反思8

  昨天上了一节《光和影子》的科学活动,活动中幼儿虽然情绪很高昂,效果也很好,但是我总觉得孩子的一些反应是我不得不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第一次活动,我让幼儿在阳光下踩影子,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第二次活动投放黑布、白布、有机玻璃、纸板四种材料让幼儿感知不同材料产生不同的影子效果(暗),并引导幼儿探索记录方法,第三次探究《光和影子》活动,教师在第二次活动的基础上又投放了两种新的材料——木板、玻璃纸。目的是继续让幼儿探究影子(暗度不同),并进行记录。

  观察反馈:活动刚开始,大部分幼儿很认真专注地探究影子,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可有的幼儿凭上次活动的印象,把四种材料产生的影子效果一口气记录下来,还有的是看到别人记什么,自己也跟着记,记录完成后,他们就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不知道要干什么。有的幼儿甚至在观察光和影子时只记录了影子的变化而忽略了使影子变化的因素_光的记载.

  问题的原因:教师对本次活动没有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这样使幼儿没有目标,只凭着以往的知识经验做总结,而不是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和总结,虽然增加了两种新材料探究同一个问题,却造成重复的活动,幼儿没有新的探究动机和渴望。时间一长幼儿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而出现"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的现象了.

  由这个活动引发的思考:

  材料投放的问题:丰富的材料能引起幼儿操作的渴望和兴趣,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关系复杂,无法从多重复杂的关系中选择出其中一对关系进行比较(选择其他条件相同,只有一对条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幼儿的探究目的不明确,只是热衷于操作层面上,阻碍了幼儿的进一步探究。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既丰富,干扰性少,目的明确,又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应根据材料目的、功能的不同归类,分别投放到各组,使探究的目的隐含在材料中,同时还应尽量减少许多幼儿共同使用材料的干扰,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的探究,独立的思考,反复的质疑验证,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光和影教案 (菁选5篇)(扩展9)

——幼儿园大班教案《手影》

幼儿园大班教案《手影》1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手部动作的改变,摆弄出各物影像,愿意尝试合作表演手影戏,并配上简单的口技。

  2、了解手影戏的来源及有关知识。

  3、敢于大胆创编新的手影戏,能感受到手影戏的奇妙与乐趣。

  4、合理变换手指动作,变出的事物会很多。

  5、两人合作表演或多人合作表演,手影戏更精彩。

  6、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教师掌握数种基本的手影戏表演技巧,了解手影戏的来源及有关知识。幼儿玩过简单手影戏,看过手影戏表演片段。

  环境准备:在采光较暗的影音室(内设壁灯若干只),或创造一个光线相对比较暗的环境,如可以拉上挡光窗帘,提供人手一只电筒,保证手影清晰即可。准备集体记录单、影音播放课件:手影戏《逗趣》

  活动过程:

  一、教师演示手影,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 教师演示变化的手影让幼儿欣赏,边演示边问:你们知道我是谁?

  2、 我的本领可大了会千变万化,瞧,这是什么?这又是什么?……

  3、 你现在看到的是手的什么?为什么能看到手的影子?

  教学建议:

  1、教师手影的演示尽可能形象生动些,必要时可配上一些口技,使手影表演更生动,并让幼儿自己说说变出的事物。

  2、让幼儿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光照产生影子”的知识概念。

  二、幼儿想象、演示、记录第一次手影演示结果。

  1、教师鼓励幼儿自由找光影区演示手影。

  “请小朋友自己找一处地方,用你的小手摆弄一下手影,看看可以变成什么东西?”

  2、幼儿自由找空地,演示手影,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发放记录表,鼓励幼儿用简单绘画方式记录第一次手影演示结果。

  “刚才你的手影变成了什么?请你把变成的东西记录在表格左边第一列中。”

  教学建议:

  1、教师预先设定较宽敞的光影区,并引导幼儿分散,以免相互干扰。

  2、手影演示时尽可能使光线分布均匀一些,保证幼儿手影清晰。

  3、这是幼儿第一次自己尝试手影演示,不重在手影演示的结果如何,而是为了使幼儿先初步体验一下手影变幻。此前,教师尚未做详细指导,因此在幼儿毫无经验的前提下还需多加引导,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并及时捕捉较好的手影效果。

  4、幼儿手影记录表共分两列,分别为第一次手影演示结果和第二次手影演示结果,在幼儿记录前,教师应清楚地说明第一次手影记录的位置,以免幼儿造成记录失误。

  三、交流、展示,分享手影演示结果。

  1、请幼儿相互交流自己手影演示的结果。

  2、邀请个别演示效果较好的幼儿上台演示,分享成功的快乐。

  3、集体讨论、评价演示效果,探讨更佳的演示方法,并鼓励幼儿模仿。

  教学建议:

  1、教师可让幼儿自由结伴,相互说说,并适当切磋、演示。

  2、教师在充分挖掘幼儿创新潜能的同时,应对幼儿所创的手影及时指导、修饰,使手影更显艺术化。

  四、引导幼儿学习几个典型的手影戏,进一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教师指导幼儿合理摆放双手的位置,鼓励幼儿学*、鸟、兔等几种动物的手影戏,调整幼儿手的位置,积极锻炼幼儿手部运动的灵活度。

  2、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手影戏合作表演,教师巡回指导。

  3、请几组手影戏表演较精彩的幼儿上台展示。

  教学建议:

  1、纠正幼儿不准确的手的摆放位置,这很重要,因为手的摆放位置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手影形象的美感。

  2、幼儿小肌肉群发展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手影戏的逼真程度,对于个别手部动作不太灵活的幼儿应多加指导,强化练习,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甜蜜。

  3、幼儿合作表演时可建议配上简单的口技,以增添手影表演的情趣。

  五、幼儿自创新的手影戏,并记录第二次手影演示结果。

  1、教师总结:我们的双手不仅给生活带来方便,还带来了快乐,今天大家都看到在昏暗的灯光下,小朋友们手的影子在墙上腾跃,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可是小朋友第一次手影演示出来的形象为什么不太好看呢?(鼓励幼儿总结出:靠双手合作完成的手影形象更逼真,要充分利用手指方位的调节来塑造更生动的形象。)

  2、鼓励幼儿用两只手合作摆弄手影,发挥想象,自创新的手影戏,并支持幼儿选择多人合作创造手影戏。

  教学建议:

  在掌握了一定手影演示经验的前提下,幼儿第二次手影演示结果的.记录一定会有所不同,手影戏效果相对来看会较上一次有所提升,此时教师应积极鼓励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帮助他们摆脱困惑,争取创造出简单的与众不同的影像。

  六、了解手影戏知识,集体欣赏手影戏。

  1、教师介绍手影戏:手影戏是在民间手影游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起来的,手影游戏的起源是在古时候没有什么玩具的情况下,逗乐小孩子的一种民间传统游戏,手影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表演全部靠手部动作投影的改变,幻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形象(影像)。在外国人眼中,手影艺术是一门神秘而纯净的艺术。

  2、幼儿集体欣赏20**年央视春晚上的手影戏《逗趣》。

  教学建议:

  关于手影戏的来源与有关知识,幼儿只需大概了解即可,不作记忆要求;幼儿集体欣赏《逗趣》时,教师可作简明生动的解说,以增添观赏的趣味性。

  评价指引:

  幼儿角度:幼儿在活动中有哪些表现或创意令您印象深刻?为什么?

  教师角度:您认为在本次活动设计与组织中,教学难点是什么?

  活动反思:

  这是一个选材于幼儿户外活动偶发事件的科学生成活动,本次活动通过“观赏手影戏→自创手影戏并记录→交流展示手影戏→学习典型手影范例→结伴合作表演→再创手影戏并记录→欣赏春晚手影戏节目”的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掌握手影戏表演技巧,尤其是让幼儿通过提高手部动作灵活度并附上相应口技技巧,更让幼儿体验到手影戏的“活”与“趣”,同时在幼儿掌握一定手影表演技巧的前提下,提高难度,鼓励幼儿尝试自由创新、合作表演手影戏,毋需置疑,这使幼儿的手影表演技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也是本次教学活动的突破点,避免了幼儿拘泥于单纯的模仿,多方位地挖掘幼儿想象与创新的潜质,更为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台。

  活动拓展:

  延伸活动:“人物表演”,根据幼儿实际表演能力,借助帽子、香烟、酒瓶等小型辅助物,尝试打造人物形象的手影戏。

  相关活动:“手影活动专区”,在活动室一角设立一个手影活动专区,提供一些小型辅助物,让幼儿玩一玩各类手影戏。提高手影戏表演的技巧与创新能力。

  类似活动:“阳光下的秒影”,利用户外活动或午后散步时间,组织幼儿在户外采光较好的地方进行手影戏表演,感受手影变幻的奇妙与合作表演的乐趣

推荐访问:教案 菁选五篇 光和影教案 菁选五篇 光和影教案1 大班科学光和影教案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