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除法评课稿,菁选五篇

时间:2023-02-25 16:45:08 来源:网友投稿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1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有关0的除法算式的含义,能进行正确计算。即交流有关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得出“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学会本节课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余数除法评课稿,菁选五篇,供大家参考。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菁选五篇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1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有关0的除法算式的含义,能进行正确计算。即交流有关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得出“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学会本节课的有关内容,教学过程中,韩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运用的是讲故事,讲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孙悟空有四个西瓜,本来想师徒四人每人一个,可猪八戒抢着分,自己偷偷的把西瓜都吃掉了,然后对孙悟空说:“我吃了四个西瓜,剩下的你们三个人分吧!”孙悟空听了非常生气,就问学生,你们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生气吗?他们分到几个西瓜?学生回答:“0个”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有学生说:“猪八戒把西瓜都吃掉了,也就没有西瓜了,所以他们没有分到西瓜,没有也就是0个西瓜了。”引导其列出有关0的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对于0的除法有了初步理解。

  2、然后让孩子们说一说在生活中举出有关0的除法的问题。如孩子们说出了妈妈买了0个苹果,*均分给我,妈妈和爸爸三个人,每个人分到几个苹果?通过孩子们举的例子,然后在黑板上板书一列有关0的除法,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得出“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为什么是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呢?韩老师也做了强调,让孩子们理解0除以0是没有意义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非常顺利,学生的理解水*有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于0的除法理解比较透彻。

  3、接下来设计了几个巩固练习,第一个是口算,全是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让孩子们快速的说出答案,对于“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加以巩固。第二个和第三个练习是有关0的除法和乘法计算,通过写得数,填空,进一步对0的除法巩固,也复习了前面学习的0的乘法。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2

  今天下午听张老师讲“小数乘除法的复习课”,讲到某个环节,张老师就上去讲了一会儿。

  听完这一节课后,感触颇多。现把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及思考记录如下。教师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并要求学生“能口算的就口算”,几分钟过后,郭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已完成,就开始了对答案,其中有的同学回答错误,就又让其他同学更改过来。就在对完马上结束时,张老师走上讲台。张老师笑容可掬地说:“同学们,刚才郭老师说,能口算的要口算,那么大家看,刚才哪个题能进行口算?你是如何口算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对每一个题目的口算方法、口算过程进行了充分的展示。我就在想,真高!这个过程中,难到不是学生在复习应用小数乘法中的简便运算吗?但是张老师又没有说“下面我们复习小数乘法中的简便计算”而不是把复习的内容蕴含在六道小小的口算题的口算过程中。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像第一题2.4×3=7.2学生的口算方法是先把2.4分成0.4和2,再用2×3=6,0.4×3=1.2,1.2+6=7.2。第二题2.4×5张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口算方法与第一个题目相同了。这不是同学们在口算过程中,就复习了乘法分配律.吗?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3

  刘老师讲的是《有理数的除法》,整个课堂能够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个人发言、评点:

  引入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由乘法类比而来的,让学生觉得不生疏、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再就是结合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倒数和刚学过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很容易求出一个负数的倒数,通过几个例子总结出倒数的求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做一做,让学生体会和总结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二,并让学生感受用哪个法则计算比较简单,然后通过当堂检测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圆满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需要同事们指出,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

  教态自然,板书条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方。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老师板书示范,讲计算题要写“解”,格式要规范。本节课在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板书规范,多次让学生上黑板,体现了主体作用。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本节课教师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成功。

  本节课从乘法自然过渡到除法,运用类比法得出,应在目标出示,检测方面再做得合理、全面些。

  过渡自然,体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做的恰如其分,使知识的产生过程水到渠成,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

  应着重强调分数倒数的求法。本节课引入与过渡恨自然,展现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在备课时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既熟知教材,又了解学生。

  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分式的约分掌握不好,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锻炼。

  孟春晓:小数与分数相除,应强调转化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自立的精神。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反思自己出现的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本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确立的是客观合理的,本课的教学也很好的完成了上述任务,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4

  《同底数幂的除法》一节内容比较简单,一个要点是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法则,另一个是零指数幂及其应用。王老师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点

  一、深入浅出,发掘教材内容。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来看,突出表现了“体会幂的意义”。“整式的乘除”的运算基本就是幂的运算,通过加深对幂的理解和幂的乘法运算的"巩固,对整式的运算也起到铺垫作用。

  二、循循善诱,引导探求新知。

  在推导“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时候,利用“乘、除互为逆运算”,降低学生理解除法法则的难度,同时也加强了对除法法则的理解。并且在引导除法法则的时候,从“数”到“式”,也就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法则。

  三、层次分明,反复巩固练习。

  在安排练习的时候,先是填空,重在掌握运算法则,后是解答,强调解题格式。且练习的难度在逐步提高,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感。

  四、小组合作,共建和谐课堂。

  在教学的过程中,分小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参与,提高课堂收益面,体现了师生和谐的氛围。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王老师始终面带微笑,语气*易近人,教态自然,板书工整,具有很好的教师素养。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5

  郭老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合理,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教学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本节课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分苹果这一情境复习了已学知识,通过帮小猴分苹果展开问题,并把分苹果这个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自觉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这一环节中,郭老师为学生根据书中已经给的信息提问问题,提高了学生动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以学生操作为主。通过学生用小棒代替分苹果分一分,分到的分苹果要同样多、*均分问题的设计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探究与发现的空间,虽然是学生操作,但每一次操作之前,郭老师都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知道本次操作的内容及操作后的要求,因此课堂上学生操作不是无序的,而是紧张有序地在进行,这就使操作具有了实效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带着问题,动手中又积极地思维,达到动与静的结合,观察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法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明确了"*均分"的含义。

  三、重视练习题的设计,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

  郭老师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郭老师生动的儿童化语言和运用丰富多样的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的心理需求,维持孩子们学习新知的兴趣,进一步加深了对除法的理解。

  郭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郭老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无一不是学生在主动探索与操作,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于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主动学习、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在郭教师创造的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中,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郭老师这节课是一节高效的课堂。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菁选5篇)扩展阅读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菁选5篇)(扩展1)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10篇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1

  今天早晨我们共同观了年轻教师万方的一节数学课,再次感受到年轻的激情与活力,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再商榷的地方。下面我谈谈我对的感受:

  一、三个优点

  1、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课堂上,万老师多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引导同学们把话补充完整、说出这样理解的理由、鼓励同学们存在不同的思考方式,特别是在分6个草莓和分7个草莓的列示对比新授环节,连续有3名同学表达自己观点,循序渐进的说清了,同时也掌握了。

  2、构建和谐课堂,循循善诱,充分体现自然美。

  走进万老师的课堂仿佛步入了江南水乡,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像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婉约派教师。整个课堂非常和谐,学生在其中也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跟随老师一点一点探索数学知识,顺应和促进了学生自然发展。

  3、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首先是幻灯片的制作力求简练,合理利用几张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其次是黑板上的板书,左与右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

  二、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1、难点突破力度不够。与万老师对话交流:

  这节课的难点在设计层面是如何预设的?

  在执行层面课堂中突破难点了吗?有余数与没有余数的对比;算式与图的结合。

  突破难点的时候进行了几次对比?学生对余数的认识深刻吗?结合实物就容易理解各部分关系,脱离实物,数会非常抽象。(余数的来历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是否可以放在前面学习余数的地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余数的意义,余数、商、除数和被除数之间的关系)

  2、教法略显单一、学法指导略欠灵活。

  全课万老师主要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讲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多的通过语言表达进行交流。如果在新授和练习巩固环节,类似导入环节指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练一练、填一填,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边操作边对应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数量关系,就能很好的对搞清楚商和余数的名数就能做好铺垫。

  三、一点改进建议

  1、我想,很多问题是共性的,也包括我自己,在未来的课堂上,做到三个充分:充分把握学情,充分研读课标,充分挖掘教材。

  最后,非常感谢万老师为此节公开课做出的努力,也感谢大家的参与。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2

  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听过王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听课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数学教材,看到课本上例题是:17位同学参加野营训练,每3人需要一顶帐篷,需要搭几顶帐篷?通过解答本题,学习“进一法”,至于“去尾法”课本上没有例题单独介绍,而在课后习题中却出现了。鉴于这种情况,王老师考虑到“去尾法”和“进一法”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所以专门设计了本节课,以所设计的内容为依托,学习“进一法”、“去尾法”,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中提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王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本节课,很能体现新课标的总体要求。

  二、新旧知识沟通较好。

  1、学习去尾法、进一法的基础是有余数的除法,特别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所以王老师每次讲完一道例题都反复强调余数还可以是哪些数?不可以是哪些数?为什么?让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扎下根,从而更好的促进对新知的理解。

  2、有余数的除法中单位名称的带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部分学生因不理解题意,乱带单位,还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去尾”还是该“进一”。而王老师却把本节内容巧妙的与找规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为有余数的除法准确带单位名称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

  我们经常说,数学系统性强,学习新知一定要以旧知为依托,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就能加强新旧知识的沟通与联系,王老师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特别准,而且利用得也特别好。

  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1、以游戏为依托。

  课前游戏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王老师课前用伸手指数数,让学生猜数老师伸手指这一游戏,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悬念,而且还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真可谓一举两得。

  2、课堂上找准学生的兴奋点

  数学课是枯燥的。如何使数学课变得生动、让学生喜欢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的追求。其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依托就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所以王老师在课堂上用北京奥运福娃这种学生喜欢的卡通图贯穿课堂的始终,激活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探究的积极主动。

  四、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原本这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王老师在出示每一道例题之后也都让学生先亲自动手尝试,积极思考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通过学生相互争论,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始终没有发挥权威的作用。这样,既能让做对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牢记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避免了课堂上被动的接受。

  五、加强对比与联系,使生透彻理解。

  更加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学习完“去尾法”和“进一法”之后,王老师还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我认为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如果讲解“去尾法”时用课后练习中的一道习题“如果你拿10元钱买3元一块的橡皮,能买几块?”效果会更好。而课堂所用的例子是:有36个福娃玩具,每5个装满一盒来销售,最多装满几盒可以销售?学生会认为剩下的一个虽然装不满一盒,但也可以装在盒里单个来销售,卖的便宜点。如果用买橡皮的的习题做例子,更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人人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2、新课探究中,配上动画演示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内容有一定难度,如果课堂上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介绍“进一法”和“去尾法”用动画演示一下,效果会更好。

  3、课后练习小组合作效果更好。

  最后练习中让学生两人一组举出生活中见到的“进一法”和“去尾法”实例,不如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让优等生先说,学困生听后再说,这样学困生便有了扶手,有了思考的余地,也能参与其中,从而使课堂真正做到面向课堂全体学生。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3

  今天早晨我们共同观了年轻教师万方的`一节数学课,再次感受到年轻的激情与活力,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再商榷的地方。下面我谈谈我对的感受:

  一、三个优点

  1、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课堂上,万老师多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引导同学们把话补充完整、说出这样理解的理由、鼓励同学们存在不同的思考方式,特别是在分6个草莓和分7个草莓的列示对比新授环节,连续有3名同学表达自己观点,循序渐进的说清了,同时也掌握了。

  2、构建和谐课堂,循循善诱,充分体现自然美。

  走进万老师的课堂仿佛步入了江南水乡,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像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婉约派教师。整个课堂非常和谐,学生在其中也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跟随老师一点一点探索数学知识,顺应和促进了学生自然发展。

  3、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首先是幻灯片的制作力求简练,合理利用几张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其次是黑板上的板书,左与右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

  二、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1、难点突破力度不够。与万老师对话交流:

  ?这节课的难点在设计层面是如何预设的?

  在执行层面课堂中突破难点了吗?有余数与没有余数的对比;算式与图的结合。

  突破难点的时候进行了几次对比?学生对余数的认识深刻吗?结合实物就容易理解各部分关系,脱离实物,数会非常抽象。(余数的来历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是否可以放在前面学习余数的地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余数的意义,余数、商、除数和被除数之间的关系)

  2、教法略显单一、学法指导略欠灵活。

  全课万老师主要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讲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多的通过语言表达进行交流。如果在新授和练习巩固环节,类似导入环节指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练一练、填一填,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边操作边对应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数量关系,就能很好的对搞清楚商和余数的名数就能做好铺垫。

  三、一点改进建议

  1、我想,很多问题是共性的,也包括我自己,在未来的课堂上,做到三个充分:充分把握学情,充分研读课标,充分挖掘教材。

  最后,非常感谢万老师为此节公开课做出的努力,也感谢大家的参与。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4

  x月x日数学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此次由三年级陈老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二课时。同样作为新教师的我觉得这次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想要开好一节课,必须经历备课、磨课,那过程是如此的辛苦。陈老师的这节课我已经听过两次,在磨课的过程中她非常认真,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讲课、被听课到今天在大教室里开课,我看到了她的进步,看到了她辛苦付出后的回报。虽然这一天天公不作美,天气较闷热,在场听课的老师都有些按耐不住,但陈老师的“淡定”让我佩服。先抛开课的效果,能站在讲台上,她就已经是最大的胜利者。借用当天评课老师的话语:“新手开车,把车开直了,并开到目的地,那就成功了。”现在我就谈谈对这节课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有余数的除法》是一节探索味极浓的课,这对于新教师而言较难把握。陈老师首先以15÷5=3(组)这一算式引入,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再从16、17、18、19盆入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进行列式,这样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给予学生探索的一个支点。第一次试教时的陈老师就像刚踏上征途一样,一心想赶快到达目的地,而忽视了周围美丽的风景;而今天的陈老师关注到了身边的风景,停下脚步慢慢欣赏,原来每一朵花都是那样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二、重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出示了四个有余数除法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当发现“被除数一个比一个增加,余数也一个比一个增加”时,陈老师因势利导,追问学生:“如果有20盆花进行分组,余数会不会也增加变成5呢?”意味深长的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感知余数不能为5。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余数会不会是6、7?余数都是哪些数?”一连串的追问与学生的思维擦出了火花,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猜想验证中生成

  “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教师设计了两个反问:“是不是所有除数是5的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如果除数不是5,还会存在余数比除数小吗?”通过反问引发学生猜想,再通过举例验证猜想。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本节课中陈老师给予学生充分验证的`机会,利用汇报单(一)、(二),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中进一步理解,最后达到知识的建构。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听课时比较注重细节。细节一:陈老师课前摆了16颗珠子,但没有实施,原因是她忘记了,这一点引发我的思考。听课的老师能够一眼看穿珠子的用意,而我们则更应该将它做足做透。忘记不要紧,这一环节错过了,我们也是可以留在后续的探究中。早用晚用总归是用了,但错过了就没有机会了,这也是我们新教师所缺少的教学机智。细节二:如何评价学生。好的评价能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简单的“你真棒”已经跟不上教育的节奏。如何能够正确评价学生,看来还得下一番功夫。

  爱拼才会赢!迈出了教育生涯的第一步,以后路会慢慢*坦的。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5

  一直以为数学课因其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必须上得一板一眼,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有余数的除法复习》一课,使我对如何上数学课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数学课的算理必须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

  刘老师处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题时,问学生什么是被除数,刘老师说被除数就是被分的数,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数,一部分留下就是余数。如果一次分走就用减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样多的就用除法。那么30÷7分走4个7,分了4次。他用这种方式不但算理讲得透彻明白,同时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另外,刘老师的课形式新颖、趣味性强,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会牢牢的吸引住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颖不仅体现在习题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学生说完答案后喊123青蛙就跳开。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简单的习题形式,被刘老师赋予的“有余猴”“没余猴”两个名词给趣味化,生动化了。另外,在数学课上用区别同音词的方式,“鱼数”、“愚数”,“愉数”,并列举了余字的其他组词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体会“余数”一词中的“余”字的含义。不但闻所未闻,而且我相信经过刘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会彻底明白什么是“余数”了。并且会一生不忘。

  新颖还体现在习题的内容设计的艺术性上。刘老师这节复习课的习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题目难易呈递增性。并且到开放性。不仅如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除时时渗透算理外,还教给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做题什么数逆向思维等。例如:41÷()=()…6学生给出了两个答案,7和5,5和7。刘老师徐徐善诱地引导学生不仅充分明白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且让学生明白应该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还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组题,各个都有深意。有广度,有开放性,而且题题目标明确。4÷2、3÷5、6÷6填几有余数,填几没余数。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激活了。题目新颖,形式灵活,趣味性强。

  还有,我想说,刘老师真会“玩”。

  你瞧,不管是找不同,或是抢答题,还是一个个小游戏,亦或是在习题中给孩子讲解算理,细细想来,都是刘老师带着学生在“玩”中进行的,你看一“老”带着一帮“少”玩得多开心:小青蛙会跳;小猴子被命名为“有余猴”“没余猴”。就连“余数”这个名词,还被放在那么多词语“亲戚”中叫学生分辨,多好玩,孩子多爱玩啊,真好!

  可见,复习课并不单单做几道习题这么简单,习题背后你要给孩子归纳哪些算理,必须教师自己有明确的认知,而且习题是为让学生明白算理服务的。再者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的关键。除此,从刘老师的课中我还深切的体会到了教师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分析教材,钻研教法。把题设计的新颖,趣味性强,时效性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学生喜欢上的,能牢牢的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趣味的环境中轻松地学到知识的课就是好课。一节好课不一定上得花里胡哨,热热闹闹,各种信息化手段非得都用上,它需要的是教师沉下心来,好好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设计题型,多一些预设才会有新的生成,这也是我所欠缺的,以后我会朝这方面多努力,力争使自己做到发现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刘老师这样的课,我喜欢。我想,学生更喜欢。向刘德武老师学习。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6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多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基础和起点。本节课,杨老师是根据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小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设计。教学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本课时,是有余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直观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内容。而杨老师深刻理解了教材内容安排的意图,紧紧围绕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境

  在新课引入环节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摆草莓的操作活动,杨老师亲手制作的草莓图片逼真,鲜嫩可口,学生一下子就来兴趣了,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利地引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较好地发挥了导向作用。在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老师也注意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和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情境,通过活动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杨老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教学中,杨老师紧紧抓住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两大内容,为全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新课教学和课堂练习都围绕这两大内容展开。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余数的意义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杨老师加强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摆草莓,用小棒摆正方形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确实感觉到*均分物体时,余数存在的客观性和产生过程,如: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这节课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在时间上杨老师没能把握好,在复习旧知期间太过细节化了,整堂课中老师讲的太多,学生每次回答都要进行集体表扬,这些也是非常耽搁时间的。当杨老师正想进入理解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环节时,时间到了,没能达到预期目标。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7

  听了洪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觉得洪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她从学生熟悉的*均分的事实开始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了以后还会有多出来的数,在此时洪老师让学生尝试用算式来表示。由于在分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出来的这种情况,学生迫切想知道这样的题目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洪老师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根据洪老师的教学说以下几点:

  一、复习引入,简单明了

  在进入本节课学习前,洪老师能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分6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引出旧知没余数的除法,再加一个苹果,让学生每两个一盘,能摆几盘?很自然直观地引出有余数的除法,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本节课洪老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圈一圈“把7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分的过程,明确余数的产生的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的作用,再让学生在观察表格中的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这样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熟悉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尝试摆一摆、填一填、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熟悉,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练习环节中,洪老师根据脚本53页练习十二的三道题,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基础练习,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个问题对试商的方法做了渗透,第三个问题是一道开放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体来说,洪老师的课设计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从整体来看,洪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及其写法,并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习进行了巩固。是一堂较成功的课。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8

  优点我就不说了,我说些建议

  1、这堂课引入有余数除法时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几个一组)而没让学生*均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如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课外拓展的还不够,因此学生掌握情况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应再出示以下几类:

  请你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14÷4=3……213÷2=5……319÷4=4……318÷3=5……3

  猜数游戏.有一个数,除数是2,余数是几为什么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100,余数可能有几个。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9

  听了任艳玉老师的这节二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后,感受颇深,现就谈谈自己听后的收获及任老师这节课的特色之处。

  特色之一:精心设计,灵活处理教材。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当然教材内容也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没有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有明显的局限性。在这一点上任老师做的很好,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比如,《有余数除法》教材上是这样设计的:有30只纸鹤,每6只穿一串,可以穿几串?每7只穿一串呢?然后让学生回答再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教材上这样设计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性,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可是对于课堂来说,一节课穿纸鹤是很费时间的,而且这种活动又分散学生注意力。所以任老师结合教学目标,重新整理教材,精心设计教材,以学生摆小棒引入,先是让学生将6个分为一组,怎样列算式,来理解算式的意义。再每7个几个分成一组,还剩下几根呢?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动手摆,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摆小棒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而且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也是比较直观、形象,由摆小棒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竖式的意思及发现其特点,即余数比除数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论,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在教学中,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特色之二:关注学生成长。

  纵观整节课,我们不难发现任老师有一个重大的亮点: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在设计教材上,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心思。如在引入时,任老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学生问老师猜彩色彩球的颜色。一方面是为激发兴趣,课伊始便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为设疑问,因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想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且在这学生时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所以任老师就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设质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知识,并解决问题。还有练习设计也很有层次性、趣味性,为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而且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学生的思想。

  特色之三:教师基本功扎实,随机变应能力强。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有亲和力。例如:在出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时,学生一下子发现不出来: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请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然后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

  另外,本着教学研讨的目的,我也想提点自己个人的想法。在第二个环节,操作分类时,教师问:10根小棒来摆正方形能摆几个,还多几根?算式怎么样?学生很快答出:2个多2根。教师问:那么11根小棒呢?学生很快回答出:2个多3根。教师话峰一转:摆3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学生回答:12根。再问13根?14根?其实,我想这样设计不知会不会好些。教师问:11根小棒呢?学生很快答出:2个多3根?如果教师顺势问:12根呢?我想肯定会有许多学生会答:2个多4根。那么这时,教师就可以发问:“为什么有的说3个正方形?有的说是2个多4根呢?到底是谁的正确?”在这点上就可以为学生对知识创设矛盾,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突破本课的难点,虽然学生还不会用数学语言归纳:余数要比除数小,但在经过学生们热烈的争论,我想大多数学生肯定已经明白为什么得数是3,而不是2余4。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10

  x月x日数学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此次由三年级陈老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二课时。同样作为新教师的我觉得这次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想要开好一节课,必须经历备课、磨课,那过程是如此的辛苦。陈老师的这节课我已经听过两次,在磨课的过程中她非常认真,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讲课、被听课到今天在大教室里开课,我看到了她的进步,看到了她辛苦付出后的回报。虽然这一天天公不作美,天气较闷热,在场听课的老师都有些按耐不住,但陈老师的“淡定”让我佩服。先抛开课的效果,能站在讲台上,她就已经是最大的胜利者。借用当天评课老师的话语:“新手开车,把车开直了,并开到目的地,那就成功了。”现在我就谈谈对这节课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有余数的除法》是一节探索味极浓的课,这对于新教师而言较难把握。陈老师首先以15÷5=3(组)这一算式引入,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再从16、17、18、19盆入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进行列式,这样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给予学生探索的一个支点。第一次试教时的陈老师就像刚踏上征途一样,一心想赶快到达目的地,而忽视了周围美丽的风景;而今天的陈老师关注到了身边的风景,停下脚步慢慢欣赏,原来每一朵花都是那样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二、重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出示了四个有余数除法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当发现“被除数一个比一个增加,余数也一个比一个增加”时,陈老师因势利导,追问学生:“如果有20盆花进行分组,余数会不会也增加变成5呢?”意味深长的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感知余数不能为5。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余数会不会是6、7?余数都是哪些数?”一连串的追问与学生的思维擦出了火花,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猜想验证中生成

  “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教师设计了两个反问:“是不是所有除数是5的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如果除数不是5,还会存在余数比除数小吗?”通过反问引发学生猜想,再通过举例验证猜想。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本节课中陈老师给予学生充分验证的机会,利用汇报单(一)、(二),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中进一步理解,最后达到知识的建构。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听课时比较注重细节。细节一:陈老师课前摆了16颗珠子,但没有实施,原因是她忘记了,这一点引发我的思考。听课的老师能够一眼看穿珠子的用意,而我们则更应该将它做足做透。忘记不要紧,这一环节错过了,我们也是可以留在后续的探究中。早用晚用总归是用了,但错过了就没有机会了,这也是我们新教师所缺少的教学机智。细节二:如何评价学生。好的评价能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简单的“你真棒”已经跟不上教育的节奏。如何能够正确评价学生,看来还得下一番功夫。

  爱拼才会赢!迈出了教育生涯的第一步,以后路会慢慢*坦的。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菁选5篇)(扩展2)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3篇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1

  何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综合应用找规律和有余数除法学概念的过程。听了这节课,何老师大方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富有儿童化的语言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设计巧妙,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是一节成功的课。纵观整节课,我认为呈现以下几大亮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注重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是我校梁校长工作坊的课题项目,这节课我侧重观察了何老师在这方面的落实情况。一是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和巧用体态语言拉近师生距离。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而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适度使用儿童语言和体态语言,将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突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这一节课中,何老师运用了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如: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次信任或鼓励的眼神。这些都能征服、激励了学生。学生在鼓励、关怀下,伴随着和蔼、亲切、热情的学习氛围,对学习的求知欲无疑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二是教师用规范、简洁的语言对学生适时的引导。

  二、课前游戏设计巧妙,你猜我找,为新课教学埋下了伏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材挖掘深入,理解透彻。可见何老师对课标的研究很深入,并且理念也能够落到实处。

  四、教学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尤其在对余数问题的处理上,做到层层递进,层层深入。

  六、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纪律井然有序,学生书写整齐,完整。

  七、评价性语言丰富多样,妙趣横生。

  八、练习设计紧扣主题,层次分明。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人文情怀。

  最后我要说,通过相约课堂活动,让我们共同在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在反思中成长。我们经历着观点的碰撞、思想的启迪,收获多多。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2

  二年级李老师讲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课的设计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有层次、有高度。老师的语言简洁、清晰,引导孩子说划或读书时,学生的语言清晰、干脆利索,语速适中,不拖腔,听着很舒服。

  其次,这节课的容量特别大,除法的两种分法,也就是除法的两种意义: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边。两种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书,最后总结出: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数真多呀!这些内容李老师处理的`都非常紧奏,学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彻,所以感觉学生学的还是非常好的,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我遇到一个课的内容比较大时,怎样进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实才算高效,还是把教材中自主练习都进行了才算高效!我认为应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如学生预习的情况,接受的情况等。如果学生预习的好,学生接受能力强,可以进行完。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可以把教材分开来进行,分两课时完成也未尝不可。

  另外,李老师说“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学生理解不是太透彻。我想原因就出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也就是分具体的物品时,分着分着(分过一轮两轮后)无法继续分了,老师应强调:为什么不能继续分?因为剩下的不够每份分一个,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每分一种物品都强调一次:为什么不能继续分?让学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够分一个了,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下午听了林老师执教的《余数的认识》我感触颇深,林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活泼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林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非常值得我去学习: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有余数的除法》原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教材改革后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相比于之前,现在的教材学生更容易掌握,有些老师会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比较仓促,不易于深入的学习。林老师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实际情况,把第一课时的内容上得很扎实,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节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林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这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历*均分而没有剩余。第二次操作是林老师再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多了一个草莓该怎么*均分。从而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我们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并且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整节课教学例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都是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发生的事例,比如分草莓、分气球、分面包等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例。这样的练习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下面是我个人觉得稍微有瑕疵的地方:

  可能农村的孩子少上公开课,今天孩子们的表现稍微有些紧张,举手的人也不是太多,所以导致老师的引导也稍微多了些。另外老师在演示课件的时候,有些地方有些滞后,可能和老师的注意力在学生的身上有关。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菁选5篇)(扩展3)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3篇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1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三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后,使我受益非浅,感受颇深,现粗浅的谈谈自己听后的收获及所思。

  1、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教材、利用教材,承认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分东西来引入,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爱好很轻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课。

  2、通过操作将余数概念教学直观化。

  余数的产生和意义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有余数除法》教材上是这样设计的:“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先让学生感知能够*均分的现象,然后进而安排了:“有23盆花,为装扮教室想把这些花*均分成5组,每组最多摆几盆,还剩几盆?”,让学生体验不能*均分的现象----余数的产生。刘老师教学这个环节中并不是让学生凭空的去想、去算,而是通过用圆片代表花,让学生去摆去操作,自己发现什么时候能*均分,什么时候不能*均分,不能*均分的时候就产生了余数,余数就是*均分后剩下的数。教学过程中通过摆一摆学生人人动手操作,让学生形象化得理解了余数概念,学生对余数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

  3、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恰当。

  在整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猜测验证等,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发挥得恰到好处,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我想,正因为如此,学生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条不紊。

  4、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的写法时,教师应该多强调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竖式的学习中可以适当的渗透试商的方法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要求,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2

  今天早晨我们共同观了年轻教师万方的一节数学课,再次感受到年轻的激情与活力,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再商榷的地方。下面我谈谈我对的感受:

  一、三个优点

  1、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课堂上,万老师多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引导同学们把话补充完整、说出这样理解的理由、鼓励同学们存在不同的思考方式,特别是在分6个草莓和分7个草莓的列示对比新授环节,连续有3名同学表达自己观点,循序渐进的说清了,同时也掌握了。

  2、构建和谐课堂,循循善诱,充分体现自然美。

  走进万老师的课堂仿佛步入了江南水乡,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像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婉约派教师。整个课堂非常和谐,学生在其中也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跟随老师一点一点探索数学知识,顺应和促进了学生自然发展。

  3、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首先是幻灯片的制作力求简练,合理利用几张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其次是黑板上的板书,左与右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

  二、两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1、难点突破力度不够。与万老师对话交流:

  ?这节课的难点在设计层面是如何预设的?

  在执行层面课堂中突破难点了吗? 有余数与没有余数的对比;算式与图的结合。

  突破难点的时候进行了几次对比?学生对余数的认识深刻吗?结合实物就容易理解各部分关系,脱离实物,数会非常抽象。(余数的来历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是否可以放在前面学习余数的地方,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余数的意义,余数、商、除数和被除数之间的关系)

  2、教法略显单一、学法指导略欠灵活。

  全课万老师主要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讲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多的通过语言表达进行交流。如果在新授和练习巩固环节,类似导入环节指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练一练、填一填,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边操作边对应理解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数量关系,就能很好的对搞清楚商和余数的名数就能做好铺垫。

  三、一点改进建议

  1、我想,很多问题是共性的,也包括我自己,在未来的课堂上,做到三个充分:充分把握学情,充分研读课标,充分挖掘教材。

  最后,非常感谢万老师为此节公开课做出的努力,也感谢大家的参与。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3

  大家好,下面我们进行评课。首先我说一说自己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前一节已经接触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但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能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理念。

  一、在计算教学中,重视问题的探究性。

  课堂教学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就应创设活动化、开放化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去尝试,去摸索,实现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野营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然后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在学生列好算式后,我问学生“你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只有多问几次,才能让学生加深影响,让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计算方法掌握更加牢固。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的模糊的感性认识,以及自己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和同学之间的讨论,展开思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的形成之间,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要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帐篷的信息窗时,我引导学生认真读题,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需要搭几顶帐篷”的含义。对于这类通过计算,再联系生活实际,需要进一的类型题,学生很容易出错。于是我没有急于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来发现问题。因为这样的设计会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这样会达到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在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这样的2道题目,“做一件小风衣用2米布,11米布最多可以做多少件?”“妈妈包了20个饺子,每碗大约盛8个,需要准备几个碗?”加强了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相互促进。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同桌相互说说”、 “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的互动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在本节课中,通过同桌相互说说“48个蘑菇,*均分给9个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竖式的意思,同桌检查竖式的计算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小组交流,学生自己根据生活情境编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故事,并让班级同学回答,互动性强,反映效果好。

  虽然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这节课中,我还是留有遗憾。我在学生列好除法竖式后,问学生“你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为了多问几次,让学生加深影响,但部分学生对竖式的试商掌握的不是很理想。有了这一次的经验,我相信我今后在进行相同类型内容的教学时,一定会吸取这次的经验和教训,尽我最大的能力,把课上到更好。

  接下来请于老师和彭老师结合观课量表谈一谈。

  于:通过观察,我发现班上学生在本节课中学习兴趣率达到90%以上,听讲注意力达到95%以上。由此可见,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较高,他们乐学善学。

  通过对三个孩子思维方法、知识应用两方面进行观察发现:第一个孩子一如既往的积极主动,需要集体参与操作的活动他总能全心投入,有思考性的问题他也总是能高高的举起手,争取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个孩子表现的也比较活跃,尤其在编有余数除法故事的环节中,通过他对问题的解答可以看出他已经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应用。变化最大的是第三个孩子,在上课伊始他就对有余数的除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为自己争取的第一个机会就是,到展台前讲解自己列的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虽然说不是很流利,但看得出,他眼神中闪烁着兴奋,随着解老师的引导,在愉悦、激动的情绪中感悟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对三名典型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记录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中能充分运用学习资源,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阐述自己的想法。在师生之间积极的思维互动中,发现了方程的本质,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彭:

  一、观察数据汇总如下:

  全班共有40名同学,其中多数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单独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有28名,回答过问题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70%以上。当然,学生的参与情况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有1名同学答了4次,有2名同学参与比较积极,回答了3个问题,4名同学回答了3个问题,有8名同学回答了2个问题,有多数同学回答了1个问题。从学生应答问题的状态来看,学生主动举手率在91%以上,从举手率看,学生参与度相对比较高,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奠定了好的基础。从回答质量观察,优秀率占75%,以此看出,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投入了相对大的思考力,学生课堂参与的深度和质量相对比较高。从注意力集中情况看,其中出现精力不集中人数*均每个问题时段内2到3个人,注意度达到90%。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保持了非常好的注意度。从这个方面看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较高。

  二、根据以上数字产生的具体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的分析以及课堂上的观察我们发现在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掌握度很好,都有信心回答,学生的行为参与度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从孩子们听课的神态和表情来看不举手发言的存在如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不会,另一方面是胆小怕出错,此外我们还发现有的时候是由于老师刚刚提出问题当学生还处于思考的状态时老师就开始提问,这个时候学生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不知如何回答,这也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

  结合着上述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1、简单的问题举手的人很多,这时候,老师把这样的机会给那些普通的孩子或者是不举手没有自信的孩子,稍微有些难度的让那些智慧型的来回答,这样全班都可以参与进来。

  2、为了让每个孩子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没回答过问题的孩子可以举左手,回答过问题的孩子举右手。

  3、要善于抓住时机,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在整节课的观察中,我发现在课堂的开始,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与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有关系的,即刚开始孩子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在教学中,老师能紧紧抓住最佳时段展开教学,并在孩子的有意注意快要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时,马上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方法重新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上非常紧凑、不拖泥带水。

  在这个课例打磨中,有收获,有不足,但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成长。评课活动到此结束,好谢谢大家。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菁选5篇)(扩展4)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10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低段儿童喜欢吃糖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评析:分东西是孩子们经常做的事情,教师创设数学原形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两次老师带领学生分,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二是给下面的活动做一个示范,以便于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式。]

  3、师: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分完了吗,同学们?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了!

  师:有道理吗?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同意吗?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你们发现了吗?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评析: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小组内用不同方式分糖,在充分操作后,展示不同的分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为下面充分理解余数的含义作好铺垫]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师: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以它为例,怎么列?

  生1:14÷2=7(人)(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这个怎么列?(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14÷7=2(人)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3: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b、14÷3=

  c、14÷3=4余2d、14÷3=4……2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习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14÷3=4……2,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一遍)

  6、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生: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大家会写了吗?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习,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生1: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余数!

  师:什么是余数?

  生: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2、4。(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数型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去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后面练习几次让学生写算式,说含义,整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扎实,到位。]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师:大家真厉害,通过分糖,又认识了一种新的除法,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又带来了一些糖,看有多少块?

  生:16块。

  师: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余几块呢?怎么列式?

  生:16÷5=3……1

  师:咱们看是这样吗?(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2、师:注意看,“啪”又添了一块,变17块了,如果还是每人分5块,现在能分几人余几块?怎么列?

  生:17÷5=3……2

  3、师: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生:19块。

  师:这次能分几人?余几块呢?

  生:19÷5=3……4

  4、师: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生:剩下的不够5块。

  师: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能分几个人了?

  生:能分给4个人了。

  师:我是这样列的:20÷5=3……5,余5块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师:同意吗?仔细看算式,(演示课件)余下的5块又分给了一人,刚才3人变成了4人,这样对了吗?

  5、师: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7块呢?

  生: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师: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生:可能会余1、2、3、4块。

  师:也就是说只要余下的比5块少就行,是吗?你能说说,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评析: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剩下的不够每人分的块数所以出现了余数。并且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否则,还能再分。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只是在巡视时,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地引导,点拨,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真正的当了一次“小小探索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试商方法:

  1、师:你看,通过分糖,咱们进一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咱不分了,我出道题,你会做吗?试一试:

  (1)13÷5=?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再来一道。

  (2)17÷4=?算的不错,下面可要抢答了,想好就举手,瞪大眼睛,准备好了吗?

  (3)22÷7=?28÷5=?34÷6=?

  2、师:我出的题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的越来越快?有什么窍门吗?比如最后一道,怎么想的?

  生:我先想的口诀,五六三十,所以商5,然后用34-30得4是余数。

  师: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生:因为24离34太远了。

  师:哦,要想得数最接近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大量的口算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运转,最后想出试商的捷径。然后反馈,教师及时总结,让学生真正明白试商的方法。]

  五、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4=32÷5=

  师: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生: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师: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师:咱们班同学可真棒,帮小动物们改正了错误,哎,今天咱们班来了多少人?

  生:30人。

  师:几个人一组?

  生:5个人一组。

  师:分了几组?怎么知道的?

  生:30÷5=6(组)

  师: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这个环节的练习分为3个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六、小结:

  师: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活动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习情境。而分糖是学生*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习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习,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习,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习设计有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任务卡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口算并说出口诀。

  18÷2=30÷6=49÷7=

  2、说出算式里各数的名称,算式的读法和算式的意义

  15÷5=3

  3、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还有一些小同学,他们也很聪明,你们看,他们学得多认真啊!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摆图形)

  (2)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我们也来摆一摆吧!

  (3)学生利用11根小棒拼摆图形后汇报结果。

  用11根小棒,每()根摆成一个()形,摆了()个,还剩()根。

  (4)质疑:根据我们刚才摆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摆完图形后小棒都有剩余。摆的图形不同,剩余小棒的根数不相同。

  4、揭示课题

  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是啊,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剩余,恰如我们*常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动手操作探究意义。教学例1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出示图片: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怎么摆?

  (1)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收集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草莓,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集体交流*均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列式为

  6÷2=3(盘)(板书)

  (3)指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1)和上一题观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动手摆一摆。

  (3)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生: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1个。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均分后有剩余的1个怎么办?剩下的不能再*均分,可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汇报

  (5)师:7里面最多有3个2,余下的1不够再分,余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余数,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板书)怎样读呢?

  (6)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在商和余数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表示有剩余,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7)引导思考师:这个算式中,7、2、3、1各叫什么名称?分别表示什么呢?

  (8)组内讨论并汇报

  生:7是被除数,表示草莓的总数;2是除数,表示每份数;3是商,表示可以分的份数;1是余数,表示还剩1个,不够再分。

  3、比一比,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6÷2=3和7÷2=3……1,这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生:相同点:都是把物体*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算式没余数,另一个算式有余数。

  4、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1)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也是要写单位名称的,那你知道这个算式中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吗?生是(个)

  师:对,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是相同的吗?因为被除数是被分物体的总数,而余数是这些物体剩余的部分,所以它们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2)商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盘”呢?

  商是我们求出的结果,要求的是能摆几盘,所以单位名称是“盘”。

  (3)小结:总之,有余数除法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确定单位名称。商的单位名称要根据“求什么”来确定,而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相同。

  (4)师:刚才我们摆了小棒,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所摆图形的结果吗?注意单位名称的使用。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学习例2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不过教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

  1、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请同学们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几个下方形,并根据摆的情况列出算式。

  (2)小组合作:摆图形,记录结果,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4=2……

  (4)如果继续摆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13根……16根……屏幕出示

  2、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1)师:观察上面所有算式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除数都是4,余数有规律,是1、2、3的顺序出现的。

  这几个余数都比4小。

  再看看前面,我们用小棒摆图形的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除数不一样,但是余数也都比除数小。

  (4)有没有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呢?为什么?

  不会,剩的多,还可以再摆或再分。

  (5)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6)用一堆小棒摆,如果有余数,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最多剩几根?最少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三、动手动脑,巩固新知

  1、(1)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人,列式:

  (2)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10÷3=3……1

  ()()()()这个算式读作:()

  2、60页“做一做”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摆一摆、算一算

  分别用6、7、8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如果有剩余,余下几根小棒?

  6÷3=(个)

  7÷3=(个)……(根)

  8÷3=()……(根)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4、判断,并说说理由。

  17÷3=4……5()

  13÷2=6……1()

  18÷3=5……3()

  5、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

  ÷6=……()

  ÷8=……()

  ÷9=……()

  当一个数除以6,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6如果除数是6,除数最小是()

  6、思考:

  小花猫和它的13个小伙伴要到河对岸参加森林运动会。白鹅大哥说:“我的船小中,每次只能坐4个乘客”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花猫和它的小伙伴要几次才能全部渡过河吗?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8÷4=2

  7÷2=3(盘)……1(个)9÷4=2……1

  余数10÷4=2……2

  读作:11÷4=2……3

  7除以2等于3余112÷4=3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任务卡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口算并说出口诀。

  18÷2= 30÷6= 49÷7=

  2、说出算式里各数的名称,算式的读法和算式的意义

  15÷5=3

  3、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还有一些小同学,他们也很聪明,你们看,他们学得多认真啊!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摆图形)

  (2)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我们也来摆一摆吧!

  (3)学生利用11根小棒拼摆图形后汇报结果。

  用11根小棒,每( )根摆成一个( )形,摆了()个,还剩( )根。

  (4)质疑:根据我们刚才摆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摆完图形后小棒都有剩余。摆的图形不同,剩余小棒的根数不相同。

  4、揭示课题

  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是啊,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剩余,恰如我们*常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动手操作 探究意义。教学例1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出示图片: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怎么摆?

  (1)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收集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草莓,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集体交流*均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列式为

  6÷2=3(盘)(板书)

  (3)指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1)和上一题观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动手摆一摆。

  (3)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生: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1个。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均分后有剩余的1个怎么办?剩下的不能再*均分,可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汇报

  (5)师:7里面最多有3个2 ,余下的1不够再分,余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余数,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板书)怎样读呢?

  (6)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在商和余数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表示有剩余,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7)引导思考 师:这个算式中,7、2、3、1各叫什么名称?分别表示什么呢?

  (8)组内讨论并汇报

  生:7是被除数,表示草莓的总数;2是除数,表示每份数;3是商,表示可以分的份数;1是余数,表示还剩1个,不够再分。

  3、比一比,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6÷2=3和7÷2=3……1,这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生:相同点:都是把物体*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算式没余数,另一个算式有余数。

  4、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1)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也是要写单位名称的,那你知道这个算式中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吗?生是(个)

  师:对,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是相同的吗?因为被除数是被分物体的总数,而余数是这些物体剩余的部分,所以它们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2)商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盘”呢?

  商是我们求出的结果,要求的是能摆几盘,所以单位名称是“盘”。

  (3)小结:总之,有余数除法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确定单位名称。商的单位名称要根据“求什么”来确定,而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相同。

  (4)师:刚才我们摆了小棒,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所摆图形的结果吗?注意单位名称的使用。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学习例2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不过教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

  1、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请同学们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几个下方形,并根据摆的情况列出算式。

  (2)小组合作:摆图形,记录结果,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4=2 ……

  (4)如果继续摆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13根……16根……屏幕出示

  2、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1)师:观察上面所有算式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除数都是4,余数有规律,是1、2、3的顺序出现的。

  这几个余数都比4小。

  再看看前面,我们用小棒摆图形的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除数不一样,但是余数也都比除数小。

  (4)有没有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呢?为什么?

  不会,剩的多,还可以再摆或再分。

  (5)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6)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余数,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最多剩几根?最少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三、动手动脑,巩固新知

  1、(1)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 )人,列式:

  (2)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 )人,还剩( )支。

  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10 ÷ 3 = 3…… 1

  ( ) ( ) ( ) ( )这个算式读作:( )

  2、60页“做一做”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摆一摆、算一算

  分别用6、7、8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如果有剩余,余下几根小棒?

  6÷3= (个)

  7÷3= (个)…… (根)

  8÷3= ( )…… (根)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

  4、判断,并说说理由。

  17÷3=4……5( )

  13÷2=6……1( )

  18÷3=5……3( )

  5、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

  ÷6= ……( )

  ÷8= ……( )

  ÷9= ……( )

  当一个数除以6,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

  ÷( )= ……6如果除数是6,除数最小是( )

  6、思考:

  小花猫和它的13个小伙伴要到河对岸参加森林运动会。白鹅大哥说:“我的船小中,每次只能坐4个乘客”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花猫和它的小伙伴要几次才能全部渡过河吗?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8÷4=2

  7÷2=3(盘)……1(个) 9÷4=2……1

  余数 10÷4=2……2

  读作: 11÷4=2……3

  7除以2等于3余1 12÷4=3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生理解"余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受、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

  教学准备:

  圆片或小棒、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家里布置的漂亮吗,都进行了怎样的布置?

  小熊也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瞧,它挂的气球多漂亮!仔细看看,发现什么?(按红、黄、粉、绿排列)

  你们能很快猜出第31个是什么颜色的气球吗?

  请同学们再说出几个气球的号码,谁愿意跟老师比比猜?

  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猜得又快又准吗?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就知道了。(由猜气球的颜色导入,学生兴趣会很高。再看到老师总能很快猜对,不仅能让学生惊讶,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会很好。)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余数

  1.春节的时候,我们去亲朋好友家坐客,主人都会拿出一些糖果来招待客人。现在我们就帮助小猴子把买来的水果分装在盘子里,准备招待客人吧。

  2.瞧,小猴子买来了什么水果?一共有多少个?(10个)现在咱们就帮它把这些桔子*均分一分吧。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请组长记录结果。

  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交流摆法,并说说怎样列示。(板书)

  4.观察这些分法,你能给分分类吗?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后有剩余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6.你们能说说什么是"余数"吗?指出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分别是几。

  7.介绍读法。指名读、齐读。

  (学生参与了探究的过程,这会对他们理解余数的概念给予很大的帮助。)

  (二)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1.想想刚才你们分桔子的经过,再看看这几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会有剩余吗?

  剩下的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了?剩余几个就不能再分了,跟哪个数比比就知道了?记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余数比除数大或等于余数行吗,为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加深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理解,使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三页练一练1题、2题。(巩固基本概念)

  2.拓展练习:一个数除以5,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几?

  四、归纳:谈本节课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均分、等分的行为的探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建立余数的概念。

  3、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发现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双色片15片、小棒若干、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小胖的爸爸从瑞士出差回来,带来了15块瑞士巧克力,小胖想和伙伴们一起分享。如果想每人分5块,最多可以请几人?(教师在黑板上用双色片摆放,并填写表格)

  2、如果是你来分巧克力,你想每人分几块,那么最多可以请几人?(学生自己摆双色片,并填写表格。

  3、观察表格,把摆法分类。(有剩下没分完的,全部分完)

  4、哪种分发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全部分完的学生会列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问:没有全部分完的可以怎样来列式?教师演示,板演。

  15÷2=7(人)……1(块)

  述:……表示“余”;剩下的块数叫“余数”

  读作:15除以2等于7余1、

  师:自己试试写出练习1上的算式。

  2、认识余数

  说说“余数”的特点:剩下的,不够再分一份的数量就是余数。

  3、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1)8只玩具猪,3只装一袋,能装几袋?还剩几只?

  算式:_______________

  答:能装□袋,还剩□只。

  (2)10只杯子,3只装一盒,能装几盒?还剩几只?

  算式:_______________

  答:能装□盒,还剩□只。

  (3)观察:以上2题的余数与除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余数比除数小)为什么?(不够再装1袋;不够再装一盒)。回到分巧克力的题目来验证一下,用一句话来概括:余数比除数小。

  三、填表验证“余数比除数小”(实物投影)

  1、拿出小棒搭三角形,可以搭成几个,还余几根?

  小棒的总根数每个三角形的根数可以搭成几个?剩下的几根?算式

  小结:余数只有1,2、会不会有3?4?那么我们就说“余数比除数小”

  2、如果用小棒搭正方形,余数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那么我们就说“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补充板书。

  四、总结:今天有什么收获?

  布置回家作业,完成练习纸后面的题目。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低段儿童喜欢吃糖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评析:分东西是孩子们经常做的事情,教师创设数学原形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两次老师带领学生分,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二是给下面的活动做一个示范,以便于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式。]

  3、师: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分完了吗,同学们?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了!

  师:有道理吗?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同意吗?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你们发现了吗?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评析: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小组内用不同方式分糖,在充分操作后,展示不同的分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为下面充分理解余数的含义作好铺垫]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师: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以它为例,怎么列?

  生1:14÷2=7(人)(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这个怎么列?(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14÷7=2(人)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3: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 b、14÷3=

  c、14÷3=4余2 d、14÷3=4……2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习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14÷3=4……2,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一遍)

  6、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生: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大家会写了吗?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习,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生1: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余数!

  师:什么是余数?

  生: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2、4。(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数型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去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后面练习几次让学生写算式,说含义,整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扎实,到位。]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师:大家真厉害,通过分糖,又认识了一种新的除法,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又带来了一些糖,看有多少块?

  生:16块。

  师: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余几块呢?怎么列式?

  生:16÷5=3……1

  师:咱们看是这样吗?(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2、师:注意看,“啪”又添了一块,变17块了,如果还是每人分5块,现在能分几人余几块?怎么列?

  生:17÷5=3……2

  3、师: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生:19块。

  师:这次能分几人?余几块呢?

  生:19÷5=3……4

  4、师: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生:剩下的不够5块。

  师: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能分几个人了?

  生:能分给4个人了。

  师:我是这样列的:20÷5=3……5,余5块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师:同意吗?仔细看算式,(演示课件)余下的5块又分给了一人,刚才3人变成了4人,这样对了吗?

  5、师: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7块呢?

  生: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师: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生:可能会余1、2、3、4块。

  师:也就是说只要余下的比5块少就行,是吗?你能说说,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评析: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剩下的不够每人分的块数所以出现了余数。并且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否则,还能再分。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只是在巡视时,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地引导,点拨,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真正的当了一次“小小探索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试商方法:

  1、师:你看,通过分糖,咱们进一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咱不分了,我出道题,你会做吗?试一试:

  (1)13÷5=?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再来一道。

  (2)17÷4=?算的不错,下面可要抢答了,想好就举手,瞪大眼睛,准备好了吗?

  (3)22÷7=? 28÷5=? 34÷6=?

  2、师:我出的题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的越来越快?有什么窍门吗?比如最后一道,怎么想的?

  生:我先想的口诀,五六三十,所以商5,然后用34-30得4是余数。

  师: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生:因为24离34太远了。

  师:哦,要想得数最接近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大量的口算练习,让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运转,最后想出试商的捷径。然后反馈,教师及时总结,让学生真正明白试商的方法。]

  五、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4= 32÷5=

  师: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生: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师: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师:咱们班同学可真棒,帮小动物们改正了错误,哎,今天咱们班来了多少人?

  生:30人。

  师:几个人一组?

  生:5个人一组。

  师:分了几组?怎么知道的?

  生:30÷5=6(组)

  师: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这个环节的练习分为3个梯度。 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 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六、小结:

  师: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活动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习情境。而分糖是学生*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习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习,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习,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习设计有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

  [2]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3]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摆一摆,填一填。

  1、∮∮∮∮∮∮

  【】【】【】

  63=□

  2、∮∮∮∮∮∮∮

  【】【】【】

  73=□

  四、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五、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略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任务卡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口算并说出口诀。

  18÷2= 30÷6= 49÷7=

  2、说出算式里各数的名称,算式的读法和算式的意义

  15÷5=3

  3、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还有一些小同学,他们也很聪明,你们看,他们学得多认真啊!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摆图形)

  (2)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我们也来摆一摆吧!

  (3)学生利用11根小棒拼摆图形后汇报结果。

  用11根小棒,每( )根摆成一个( )形,摆了()个,还剩( )根。

  (4)质疑:根据我们刚才摆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摆完图形后小棒都有剩余。摆的图形不同,剩余小棒的根数不相同。

  4、揭示课题

  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是啊,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剩余,恰如我们*常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动手操作 探究意义。教学例1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出示图片: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怎么摆?

  (1)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收集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草莓,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集体交流*均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列式为

  6÷2=3(盘)(板书)

  (3)指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1)和上一题观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动手摆一摆。

  (3)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生: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1个。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均分后有剩余的1个怎么办?剩下的不能再*均分,可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汇报

  (5)师:7里面最多有3个2 ,余下的1不够再分,余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余数,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板书)怎样读呢?

  (6)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在商和余数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表示有剩余,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7)引导思考 师:这个算式中,7、2、3、1各叫什么名称?分别表示什么呢?

  (8)组内讨论并汇报

  生:7是被除数,表示草莓的总数;2是除数,表示每份数;3是商,表示可以分的份数;1是余数,表示还剩1个,不够再分。

  3、比一比,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6÷2=3和7÷2=3……1,这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生:相同点:都是把物体*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算式没余数,另一个算式有余数。

  4、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1)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也是要写单位名称的,那你知道这个算式中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吗?生是(个)

  师:对,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是相同的吗?因为被除数是被分物体的总数,而余数是这些物体剩余的部分,所以它们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2)商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盘”呢?

  商是我们求出的结果,要求的是能摆几盘,所以单位名称是“盘”。

  (3)小结:总之,有余数除法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确定单位名称。商的单位名称要根据“求什么”来确定,而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相同。

  (4)师:刚才我们摆了小棒,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所摆图形的结果吗?注意单位名称的使用。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学习例2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不过教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

  1、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请同学们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几个下方形,并根据摆的情况列出算式。

  (2)小组合作:摆图形,记录结果,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4=2 ……

  (4)如果继续摆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13根……16根……屏幕出示

  2、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1)师:观察上面所有算式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除数都是4,余数有规律,是1、2、3的顺序出现的。

  这几个余数都比4小。

  再看看前面,我们用小棒摆图形的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除数不一样,但是余数也都比除数小。

  (4)有没有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呢?为什么?

  不会,剩的多,还可以再摆或再分。

  (5)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6)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余数,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最多剩几根?最少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三、动手动脑,巩固新知

  1、(1)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 )人,列式:

  (2)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 )人,还剩( )支。

  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10 ÷ 3 = 3…… 1

  ( ) ( ) ( ) ( )这个算式读作:( )

  2、60页“做一做”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摆一摆、算一算

  分别用6、7、8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如果有剩余,余下几根小棒?

  6÷3= (个)

  7÷3= (个)…… (根)

  8÷3= ( )…… (根)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

  4、判断,并说说理由。

  17÷3=4……5( )

  13÷2=6……1( )

  18÷3=5……3( )

  5、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

  ÷6= ……( )

  ÷8= ……( )

  ÷9= ……( )

  当一个数除以6,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

  ÷( )= ……6如果除数是6,除数最小是( )

  6、思考:

  小花猫和它的13个小伙伴要到河对岸参加森林运动会。白鹅大哥说:“我的船小中,每次只能坐4个乘客”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花猫和它的小伙伴要几次才能全部渡过河吗?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8÷4=2

  7÷2=3(盘)……1(个) 9÷4=2……1

  余数 10÷4=2……2

  读作: 11÷4=2……3

  7除以2等于3余1 12÷4=3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任务卡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口算并说出口诀。

  18÷2=30÷6=49÷7=

  2、说出算式里各数的名称,算式的读法和算式的意义

  15÷5=3

  3、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还有一些小同学,他们也很聪明,你们看,他们学得多认真啊!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摆图形)

  (2)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我们也来摆一摆吧!

  (3)学生利用11根小棒拼摆图形后汇报结果。

  用11根小棒,每()根摆成一个()形,摆了()个,还剩()根。

  (4)质疑:根据我们刚才摆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摆完图形后小棒都有剩余。摆的图形不同,剩余小棒的根数不相同。

  4、揭示课题

  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是啊,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剩余,恰如我们*常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动手操作探究意义。教学例1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出示图片: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怎么摆?

  (1)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收集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草莓,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集体交流*均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列式为

  6÷2=3(盘)(板书)

  (3)指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1)和上一题观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动手摆一摆。

  (3)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生: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1个。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均分后有剩余的1个怎么办?剩下的不能再*均分,可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汇报

  (5)师:7里面最多有3个2,余下的1不够再分,余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余数,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板书)怎样读呢?

  (6)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在商和余数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表示有剩余,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7)引导思考师:这个算式中,7、2、3、1各叫什么名称?分别表示什么呢?

  (8)组内讨论并汇报

  生:7是被除数,表示草莓的总数;2是除数,表示每份数;3是商,表示可以分的份数;1是余数,表示还剩1个,不够再分。

  3、比一比,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6÷2=3和7÷2=3……1,这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生:相同点:都是把物体*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算式没余数,另一个算式有余数。

  4、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1)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也是要写单位名称的,那你知道这个算式中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吗?生是(个)

  师:对,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是相同的吗?因为被除数是被分物体的总数,而余数是这些物体剩余的部分,所以它们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2)商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盘”呢?

  商是我们求出的结果,要求的是能摆几盘,所以单位名称是“盘”。

  (3)小结:总之,有余数除法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确定单位名称。商的单位名称要根据“求什么”来确定,而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相同。

  (4)师:刚才我们摆了小棒,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所摆图形的结果吗?注意单位名称的使用。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学习例2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不过教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

  1、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请同学们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几个下方形,并根据摆的情况列出算式。

  (2)小组合作:摆图形,记录结果,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4=2……

  (4)如果继续摆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13根……16根……屏幕出示

  2、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1)师:观察上面所有算式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除数都是4,余数有规律,是1、2、3的顺序出现的。

  这几个余数都比4小。

  再看看前面,我们用小棒摆图形的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除数不一样,但是余数也都比除数小。

  (4)有没有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呢?为什么?

  不会,剩的多,还可以再摆或再分。

  (5)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6)用一堆小棒摆,如果有余数,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最多剩几根?最少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三、动手动脑,巩固新知

  1、(1)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人,列式:

  (2)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10÷3=3……1

  ()()()()这个算式读作:()

  2、60页“做一做”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摆一摆、算一算

  分别用6、7、8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如果有剩余,余下几根小棒?

  6÷3=(个)

  7÷3=(个)……(根)

  8÷3=()……(根)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4、判断,并说说理由。

  17÷3=4……5()

  13÷2=6……1()

  18÷3=5……3()

  5、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

  ÷6=……()

  ÷8=……()

  ÷9=……()

  当一个数除以6,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6如果除数是6,除数最小是()

  6、思考:

  小花猫和它的13个小伙伴要到河对岸参加森林运动会。白鹅大哥说:“我的船小中,每次只能坐4个乘客”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花猫和它的小伙伴要几次才能全部渡过河吗?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8÷4=2

  7÷2=3(盘)……1(个)9÷4=2……1

  余数10÷4=2……2

  读作:11÷4=2……3

  7除以2等于3余112÷4=3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难点:

  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课件:出示课本51页的主题图,创设情景,提出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二、合作探究,创新发展。

  1.自学、交流,学习例2。

  (1)自学、合作探究。

  师: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课本P51的例2。

  课件出示问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看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跟你们组的小伙伴尝试解决问题。

  (2)学生自学、合作探究。

  (3)学生自由汇报。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4)师生共同点评学生答案。

  小结:剩余的3盆,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没有正好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自学、交流,学习例3。

  (1)猜想-验证,突破难点。

  a.让学生猜想:假如除数是5,请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b.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验证: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到底余数可能是几?请同学们翻到52页看例3,利用小棒摆一摆,再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c.引导学生得出:余数<除数

  d.小结:余数<除数

  (2)看书质疑。

  师:请同学们再看课本51-52页的内容,有不懂的请提出来。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堂练习

  (给猫送鱼)

  准备:余数分别是1、2、3、的3只猫,及鱼状的卡片。

  方法:学生写了余数的算式(鱼)贴上相应的猫上。

  最后点评表扬学生(课件出现小猫说谢谢同学们送来的鱼)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菁选5篇)(扩展5)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菁选2篇)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生理解"余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受、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

  教学准备:圆片或小棒、糖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家里布置的漂亮吗,都进行了怎样的布置?

  小熊也布置了自己的房间。瞧,它挂的气球多漂亮!仔细看看,发现什么?(按红、黄、粉、绿排列)

  你们能很快猜出第31个是什么颜色的气球吗?

  请同学们再说出几个气球的号码,谁愿意跟老师比比猜?

  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猜得又快又准吗?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就知道了。(由猜气球的颜色导入,学生兴趣会很高。再看到老师总能很快猜对,不仅能让学生惊讶,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会很好。)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余数

  1.春节的时候,我们去亲朋好友家坐客,主人都会拿出一些糖果来招待客人。现在我们就帮助小猴子把买来的水果分装在盘子里,准备招待客人吧。

  2.瞧,小猴子买来了什么水果?一共有多少个?(10个)现在咱们就帮它把这些桔子*均分一分吧。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请组长记录结果。

  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交流摆法,并说说怎样列示。(板书)

  4.观察这些分法,你能给分分类吗?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后有剩余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6.你们能说说什么是"余数"吗?指出几个算式中的余数分别是几。

  7.介绍读法。指名读、齐读。

  (学生参与了探究的过程,这会对他们理解余数的概念给予很大的帮助。)

  (二)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1.想想刚才你们分桔子的经过,再看看这几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会有剩余吗?

  剩下的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了?剩余几个就不能再分了,跟哪个数比比就知道了?记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余数比除数大或等于余数行吗,为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加深对"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理解,使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三页练一练1题、2题。(巩固基本概念)

  2.拓展练习:一个数除以5,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几?

  四、小结归纳:谈本节课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2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个例题;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加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对比,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这节课其编排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除法的特征。

  设计理念:

  教学中,首先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交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师对学生思考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体会,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按要求摆学具。接着练习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巩固理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另外,在练习设计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基本练习,综合练习,还有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游戏名称——你来说,我来找。规则;伸出左手,从大拇指起数数,1,2,3,4,5。再轮回来从大拇指数6,7,8,9,10……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同学们,只要你说一个数,老师很快能说出对应的手指。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操作、感悟中学习有余数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菁选5篇)(扩展6)

——有余数的除法日记250字

有余数的除法日记250字1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剩下的,按要求没有分完的。有余数的除法有两大特点:

  1、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第一步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第二步相乘,把除数和商相乘,算出总数里共分走了多少。第三步相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第四步相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学了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我们就可以算分不够的东西了,妈妈买了16个苹果,我们3个人分,每个人分了5个,还余1个。

  我学会了算有余数的除法,心里很高兴,但也得感谢我的数学老师,是她教会了我们。

推荐访问:余数 除法 评课 有余数除法评课稿 菁选五篇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1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优秀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