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2023年政府工作总结汇报多篇3篇

时间:2023-12-16 14:39:01 来源:网友投稿

**市2023年政府工作总结汇报多篇3篇

2023年就业促进行动工作总结****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人社局坚持系统化思维、一体化实施、清单化推进,积极开展就业促进暖民心行动,进一步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相关任务指标均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市2023年政府工作总结汇报多篇的文章3篇,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市2023年政府工作总结汇报多篇篇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建设“四区一地一圈一强”,顶住巨大压力,克服重重困难,超前谋划,科学统筹,系统布局关键领域改革,压茬推进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主要目标任务,在很多方面闯出了新路子,创出了新打法,干出了新成效。

  (一)千方百计应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回稳回升、向上向好。一年来,经济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一波又一波,极端天气反复无常,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加大。我们紧跟国省战略部署,迅速落实和推出稳经济“1+8+8”一揽子政策措施,打出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组合拳”。全力稳住大盘和趋势。坚持“穿透企业、关联分析、过程比较、趋势判断”的方法,通过高频调度、精准施策,经济增长逐月逐季稳步提升,打好了一场“二季度追赶、三季度打平、四季度赶超”的主动战。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预计数,下同),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5%,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全省走势一样,出现波动收缩,但好于预期。敏锐抢抓政策和机遇。深研悟透国省政策,有针对性地争取上级支持,共获得国省政策(试点)32个,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政策性开发性基金项目入围15个,设备贴息项目通过审核26个,中长期贷款项目通过审核51个,数量和额度均居全省前列。切实调优结构和质量。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40%以上,位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直接投融资占比达21.5%,较去年同期提升5.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快于全部投资增速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达22%,较去年同期提高5.4个百分点。完成地方税收86.88亿元,增长3%,非税占比31.8%,较去年同期下降1.7%,财政收入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二)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系统构造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优势和潜力。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工作部署,以产业强市“千百十”工程为主抓手,奋力推进“八大计划”,进一步把精力集中到大抓产业、力抓企业、狠抓项目上来。制造优势持续锻造。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中由97位前进到67位,位居全省第三。10条工业优势产业链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6%,其中:新能源和汽车制造产业链、电子信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总产值分别增长35%、27%。先进矿山装备产业集群认定为省中小工业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湘钢继续保持千亿规模,**裕能营收接近500亿元。吉利年产汽车突破20万辆,荣获第七届省长质量奖。**裕能、崇德科技即将挂牌上市。吉利SUV、华菱特种线缆、金杯电工二期、三一风能叶片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新增国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9家,培育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实有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8.12%,实有法人企业占比79.56%,位居全省前列。“个转企”新增880户,“企升规”新增123家。创新活力持续激发。成功获批并深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研发投入强度达2.93%,居全省第二。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10家,新增深度“上云”“上平台”企业1000余家。33家企业实现发明专利“破零”,新增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170项,增长103%。创新“白名单+风险补偿”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动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授信企业274家,到位资金7.54亿元。研发超低温储罐钢等填补国内空白科技新产品5项。**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宏大真空荣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利欧泵业等4家单位获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挂牌全省首个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高新区入选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开放水平持续提升。获评全省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先进市州。全网打通对外国际物流通道,助力吉利汽车通过湘欧班列、湘粤非等平台出口海外。湘乡市“湘品出海”首开中欧班列。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加快推进,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84%。着力构建大招商格局,举办潭商大会、湘钢客户大会、“百名浙商进**”等系列活动,招引湘商回归项目99个,实际到位内资840亿元,创历史新高。新引进日日顺等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项目24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1个。消费市场持续恢复。成功举办中国红博会、首届旅发大会。签约重点文旅项目25个,建成红博园、军博园等文旅项目21个。创新推出“当红不让新青年”“嗨够**”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发放消费券2492万元,拉动消费近20亿元。开通首条夜市公交线路,举办“莲乡音乐节”等活动繁荣夜市经济。韶山市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三农”基础持续稳固。全面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建立五级田长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14.78万亩。提质达标堤防34.95公里,完成加固小型水库除险25座、农村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复工程2098处,在广大乡村掀起山塘清淤的新热潮。面对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发动干部群众全力攻打防旱抗旱这场硬仗,有效解决近6000人饮水和23万亩农田用水困难,确保了“大旱之年无大灾”。粮食生产“统分结合”模式有效促进粮食稳产增效,“十代”服务获评全国创新案例,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54.7万亩。低镉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获得成功。完成生猪存栏180万头任务,推进优质湘猪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湘乡市首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县获批湘莲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雨湖区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1家,市级龙头企业30家,产业化联合体10家。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直接承办200万元以下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121个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部清零,新增7个集体经济年收入超50万元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典型经验全国推介。

  (三)打破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旧有惯性,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以开拓精神和专业态度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体现了关键一招的关键效果。“财政改革十条”开启整肃财政管理、规范财经秩序、深化预算改革的序幕。建立按优先顺序、分层次的节约型保障机制。实行“三资一本账、预算大统筹”,用好“用、售、租、融”四字诀,采取“五个一批”等方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工作经验全省推介。一些“沉睡”多年的资产资源被激活,实现“盘活存量+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以33天的“新**速度”点亮万楼,点燃了**人民憧憬美好未来的希冀之光。“一个停车场”“一个充电桩”“一个屋顶”“一个矿山”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开发经营模式初具雏形。建设实体+虚拟共享共用公物仓,获批国家级公物仓创新试点。城市开发基金新增投资35亿元,有力地发挥了调节土地市场价格功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发挥“股权投资+综合服务”的独特优势,新引进了吉利新能源轻型商用车、博雷顿新能源矿卡等重大项目。化债工作取得阶段性显著战果。牢牢守住了风险底线,着力推动债务平滑,有效优化了债务结构,降低了债务成本。专业园区发展模式形成示范引领。创新“产业规划+专业园区+综合服务”发展模式,启动打造**医疗器械产业园等第一批10个示范专业园区。**汽车制造配套产业园、**电力装备配套产业园纳入重点先进制造业省级配套园区布局。创新“增资扩产+政策赋能+专业经营”模式,盘活处置园区低效用地2939亩、闲置标准厂房8.01万平方米,涌现出柏屹、金杯等优秀案例。推进平台公司大整合。实施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功能重组,推动平台公司“缩表、降息、瘦身、赋能”,聚焦主业,剥离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完成城发、交发功能性整合和电化、产投实质性整合。新组建潭城担保集团增资至45亿元,获评AA+信用等级。**人才集团、绿色矿山集团、红旅集团挂牌运营。

  (四)创新模式方法,强化“三生”融合,城市乡村更加宜居宜业。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新增市本级建设用地75平方公里,调优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2.3万亩,为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推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品质更加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基础设施建设开创新局面。扭转单纯依靠平台公司举债搞建设的惯性,激发市场力量,创新推进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2个已建成项目实现“建管分离”。强化顶层设计和分层衔接,制定实施《长株潭都市圈发展**市域规划》和年度任务清单。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通车试运行。推进“一城一港一企”战略性布局,**港总体规划正式获批,组建**港务集团,“三大港区”公铁水联运项目正式启动。醴娄高速**段全面开工,G320湘乡城区段主体完工。铁路货场迁建及铁路二级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全面推进路长制,湘乡获批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韶山故园路入选国省“最美农村路”。成功入选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落户湘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获批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全国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和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81.2%,PM2.5浓度同比下降5.4%。国省水质考核断面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均为100%。河湖长制工作提标升级,完成涟水幸福河湖、6条县级美丽河和57条乡级样板河建设,河湖面貌焕然一新。深入落实林长制,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6.8%以上,获批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开工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厂网一体化项目45个。城区裸露黄土治理实现动态清零。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奋战6个月在**县建成使用,一举解决搁置14年的难题。港口码头污染整改、湘钢超低排改造项目入选全省典型案例。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入选全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重点城市,改造城区老旧小区85个,开展城市棚户区改造1266户。城区环卫服务中心、餐厨垃圾收运体系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运行,城乡生活垃圾全量焚烧、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完成城区公园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整改项目14个,消除城区小街小巷路灯盲点750个。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垃圾付费制、积分制工作模式,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持续改善。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21户,创建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53个、美丽屋场121个,昭山七星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县乌石峰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五)兜住底线,提升福祉,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省市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70%。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于防,着眼于早,遵循“早快准、严细实”工作标准,科学果断处置了一波又一波偶发散发疫情,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成为没有“破防”的城市,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坚持就业优先,实施稳岗位提技能保就业十六条措施,新增就业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1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8200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来潭留潭应届毕业生1.3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市和农村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标准稳步提升。全覆盖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脱贫人口人均收入增长14.9%。公共服务持续提质。6所普通高中入选省“英才计划”实施学校。建成九华砂子塘小学、九华江声中学,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26所,稳妥推进益智中学、江声实验学校、云龙中学等学校“民转公”,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近2万个。岳塘区获评教育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双减”工作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81%。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省定目标。获批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岳塘区获评全国健康促进区。市二医院提质改造、市中医医院整体搬迁等项目快速推进。DRG付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医疗总费用同比下降6.32%。建成2.3万张养老床位,组建418个社区居家老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打好打赢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战、提升战,成功通过中央文明办复查考核。安全生产总体平稳,实现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双下降”。森林防火实现“零火灾”,“一个目标、四个必须、两个一律”典型经验被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深入开展自建房、道路交通问题顽瘴痼疾、燃气等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夯实安全底线。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机制,食品安全实现“零事故”。解剖麻雀、示范引领,解决一批信访积案,形成化解信访共性问题长效机制。“保交楼”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韶山冲派出所获评“全国模范公安单位”。

  (六)锚定“为民、担当、高效、法治、清廉”目标加强自身建设,政府运转更加顺畅有力。修订《**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创建市政府“五重”工作机制和交办重要事项马上就办、办就办好“111”工作机制,政府系统抓落实能力显著增强。全市6条典型经验做法获省政府通报表扬,排名市州前列。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建议提案723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法规草案2件,专项清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598件。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城市。政务公开经验做法全国推介。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荣获全国行政执法先进集体。以“一号工程”优化政务服务,矢志打造区域领先、现代一流营商环境。在全市开展“一活动一行动”,发动党员干部27万人次深入951个村(社区),为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4931件,派出1978名干部走访企业4323家,解决各类问题8688个,实现了“一子落、满盘活”的效果。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告知承诺制改革全省领先,清廉大厅建设经验全省推广。获批全省商事制度改革“个转企”配套改革试点。出台实施“五好”园区高质量发展“放管服”改革二十条、“极简审批”十项重点措施。创新实施“办不成事”兜底机制和“好差评”制度。打造“亲商管家”服务品牌。建立“2+4+N”会商调度机制,强化稳经济用地要素服务保障。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新增减免税费46.19亿元,极大地缓解了小微企业和重点行业的资金压力。金融生态不断优化,获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健全“引育用留”新机制促进人才强市工作经验获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统计、档案、贸促、港澳台、民族、机关事务、地震、气象、人防、烟草、电力、海关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老龄、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展现新面貌。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开展第二届“莲城最美退役军人”“莲城最美拥军人物”评选,多措并举推进双拥共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2023年的工作成绩是在多重因素叠加的巨大挑战下取得的,是在短期与长期、外部与内部、周期性与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的复杂形势下取得的。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深知,“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新一届市委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豪迈吹响朝着建设“四区一地一圈一强”目标奋进的嘹亮号角,振臂一呼,大力弘扬“三牛”精神,发扬“四干”作风,深入开展“一活动一行动”,全市上下为之一振、斗志昂扬。我们深知,困难有多大,胜利就有多大。惟有越是艰险越向前,才能知难不难,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战胜困难;惟有一仗接着一仗打,才能打一场胜仗插一面红旗,向着壮阔辽远的未来奋勇前进!我们深知,面对横在前进道路上的动能转换和债务化解两大难关,必须正视现实、坚定信念,敢于担当、勇于突破,一手抓化债一手抓发展,大刀阔斧地推进重大改革。我们深知,团结奋斗是胜利的源泉。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积极支持、有效监督,得益于全市人民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热切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潭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消防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认识到: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增加、效益下降,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压力明显加大;新兴动能偏弱,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创新驱动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战略支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还有不少难题,很多身边小事还没有办好;安全生产工作基础薄弱,重点领域风险不容忽视,信访存量化解和增量防范压力依然较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敷衍应付、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拿出硬招、逐项**,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2023年工作部署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2023年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从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来看,当前三个信号清晰而强烈:一是全力拼经济。党的二十大鲜明提出,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这既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又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务实之举。二是国内外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布局正在发生广泛深刻调整,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加快动能转换迎来历史性契机。三是世纪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已是强弩之末,“后疫情时代”正在飞速来临。从**大局和**实际来看,在“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建设“四区一地一圈一强”的指引下,长株潭都市圈打造国家重要增长极的时代使命、坚实深厚的新型工业基础、蓬勃兴盛的科教资源是**奔向未来的独特禀赋。**正处在跨越关口的关键时期,内外环境的积极变化和旺盛生机,让我们更加有信心、有能力、有基础、有条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开局之年取得首战之胜,以优异成绩迎接毛**诞辰130周年!

  2023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进出口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5%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

  为做好政府工作,确保实现全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战略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稳进高新总要求、“两条线三回归”基本原则和“聚焦、激活、变革、优化”八字方针,统筹“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调结构、推改革”五件大事,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稳增长就是要保持战略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以确定性的努力应对不确定的变化,开阔思路、丰富打法,奋力闯过难关,稳住持续向上、不断向好的发展势头。防风险就是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防为主,着眼于安全本质改善,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保民生就是要始终把人民放到心中最高位置,兜牢兜住民生底板,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调结构就是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优化要素条件、组合方式和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改革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在理念、思维、路径、方法上,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和治理水平。

  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超前谋划,科学调度,全力稳住向上向好发展势头。总需求波动收缩、要素结构性短缺、成本价格上涨、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抬头、市场预期转弱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力稳住向上向好经济发展势头是当务之急。我们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组合好运用好财税、金融、土地、环境、能源等各项政策工具,更加精准精细、有力有效地实施逆周期、跨周期调节。调控措施靠前发力、靶向发力、综合发力、持续发力。中央决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各项工作都要加快节奏,往前安排,提早铺排。向上争资争项争政策(试点)要早准备、早衔接;专项债要早发行、早使用;建设项目要早落地、早开工;招商项目要早出手、早达成;现有“稳大盘”一揽子政策措施要根据情况形势变化早调整、早优化,该延续的延续,该加力的加力,准备推出的新措施加快推出,把握时度效,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确保实现明年一季度开门红、全年稳增长。创新谋划、优化机制、示范引领,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围绕“项目三问”,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挥洒创意和制度变革创新性地研究谋划项目。将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提级调度,提高精度,提升招商线索转化率和项目投资“三率”,确保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15家以上、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50个以上。优化重大投资项目调度工作机制,力争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0个,竣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60个。优化民间投资政策服务工作机制,继续推介和实施一批创新示范项目,推动形成“存量引增量、增量活存量”的生动局面。全力推动化债攻坚战早日发生转折性变化。进一步打好“组合拳”,大幅缓解流动性紧张风险,努力蹚出一条“规模缩减、效益改善、资产债务结构不断优化”的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新路子,矢志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债务难题先锋。

  (二)抓住关键,优化体系,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高水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强市“千百十”工程为抓手,突出先进制造业,强化要素条件保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下大力气推动产业做大做优做强。激发优势产业链“链式”传导。立足长株潭都市圈产业总体布局,聚焦10条工业优势产业链,实施“工作专班+专业顾问+金融专家”模式,瞄准产业链龙头企业,紧盯产业链上下游,推动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围绕打造国家重要智能制造集聚区,锚定精品钢材及新材料、新能源和汽车等智能制造千亿产业目标,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实施吉利新能源轻型商用车、湘钢提质增效、湘电车载特种发射、一力物流、裕能四期、金杯新能源三期、博雷顿新能源矿卡、亚辉龙医疗器械、潭州新能源风光储一体化、万楼青年码头(二期)等十大产业项目,确保全年产业投资占比达70%左右。激活市场主体蓬勃向上的内生动力。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扶持体系,引导企业“入规”“登高”“智造”“上市”,确保净增市场主体1.8万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800家。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50家中小企业深度“上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产业在引领发展、创新、就业、开放竞争中大显身手。持续推进助企纾困“千百扶培”行动,帮助遇到暂时困难的优质企业渡过难关,确保实现“四上”企业和临规企业全覆盖。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推出“金融八条”,积极创建普惠金融、产业金融、科创金融、绿色金融示范区。更好地运用“股权投资+综合服务”模式,全面提速精品钢材及新材料、新能源和汽车、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布局;设立普惠金融发展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支持潭城担保集团打造AAA级信用。依托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建设,培育发展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实施科创金融行动,引导银行开展“五专”金融服务。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设立**股交所“**专板”,新增挂牌企业2家、过会企业2家、辅导报备企业1家以上,推动形成资本市场“**板块”。通过示范创建,着力打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高水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畅通循环,繁荣市场,积极发挥“后疫情时代”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抢抓市场回暖、消费复苏的黄金机遇,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加快畅通经济循环,优化产品供给。把握可以预见的需求“井喷”,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推动消费市场旺起来。打造“15分钟生活圈”,推动传统商圈优化升级,增加更丰富、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加快建设快递物流分拨枢纽集聚区,推进消费线上线下融合,抢占预制菜等新消费赛道。丰富和拓展夜间经济,持续升腾城市“烟火气”。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火起来。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重点打造以韶山为代表的经典红色名片,塑造、推广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扩大“办会兴城”效应,深化与同程旅行等国内头部文旅企业合作,突出红绿结合、红古融合、红创聚合,把旅游打造成投资重点、消费热点、开放亮点。推进韶山核心景区提质工程,完成毛泽东广场西换乘中心、毛泽东青年时代宽裕粮行活动旧址(一期)等项目建设,建成韶山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打通韶乌等一批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支持昭山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质窑湾片区发展,推进十八总项目建设,将万楼·青年码头打造成知名网红打卡地。强化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举办第六届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激活平台、创新模式,推动开放经济兴起来。围绕打造内陆改革开放先行区,更好地发挥**综保区独特功能,加快**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建设,以更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资、壮大跨境电商,推进产贸融合,推动开放型经济打开新局面、迈上新台阶。

  (四)着眼未来,强化支撑,加快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精准把握人才强、创新强、科技强、产业强、动能强、经济强的内在逻辑,推动形成更加澎湃有力的高质量发展动能。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坚持把教育办强办优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竹埠港实验中学、建元中学、岳塘区和平完小建设,积极化解学位供需矛盾。进一步巩固教育“双减”成果。实施学校“英才计划”,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双高双优”建设,建好楚怡学校。推进校地企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与长株潭高校深化合作,共建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潭落地转化。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工业优势产业链和“两新三电”特色品牌,布局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省创新平台,力争新增1家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省级创新平台。积极推动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全面对接**四大实验室,支持**国家应用数学中心、**韶峰应用数学研究院发展。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建设,高标准运营好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实好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政策,深入实施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激励,引导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开展科研“揭榜挂帅”。不断壮大创新阵营,新增国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以上。围绕加快打造中部科创发展示范区,突出抓好高性能桥梁钢板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风电滑动轴承关键技术研究、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新型磷酸盐正极材料开发及应用、超耐磨光学镀膜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汽车混合动力系统热效率提升的关键技术、200吨级纯电电动轮自卸车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及应用、超低密度柔性气凝胶隔热材料研制与产业化技术、超细一次性电子支气管镜动态成像系统、高品质米蛋白-米淀粉联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十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深化“聚才** 价值莲城”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莲城人才行动计划”,新引进10个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团队,新培育10个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开展“百家名企高校行”等活动,不断夯实人才发展基础。加大“莲城青年英才”、技能大师、“莲城工匠”等选培力度,拓宽人才成长通道。聚焦重大规划、重要工作、重点项目,组建经济社会发展专家顾问团。

  (五)变革制度,激活要素,大力推动重大关键领域实现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坚持开拓精神和专业态度,久久为功**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长期结构性矛盾。推进园区系统改革、整体升级。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经济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作用,对标“五好”园区,实施园区行政、财税、投融资、要素保障、放管服和绩效等6项改革,剥离社会事务,强化经济功能,优化体制机制,激发组织活力。深入推进“产业规划+专业园区+综合服务”发展模式,实施“土地新政”,以亩均效益论英雄,更好地实现集约集聚、专精特新,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城、湘钢先进金属材料精深加工产业园、湘乡绿色化工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园暨循环经济产业园、长株潭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产业园、天易轨道交通配套产业园、湘乡电力科技产业园、天易食品医药产业园、韶山碳基材料产业园等十大专业示范园区。推动平台公司在大整合的基础上,力求实现大转型、大变革。大转型是由输血型融资平台转为造血型经济实体,坚持实体化、市场化、专业化,走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道路;大变革是实施管控体系、选人用人和绩效薪酬三项制度改革,压缩管理层级,缩减法人数量,坚持能者上庸者下、有进有出,薪酬改革有高有低,激发干事创业干劲和热情。“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擦亮“价值莲城”政务服务品牌,坚持不懈地以“一号工程”打造区域领先、现代一流的营商环境。践行“五到”服务理念,实施便利化对标提升行动、降本减负纾困行动、“有呼必应亲商行动”,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设新型数据中心,全领域、全方位、全层级推进高水平数字政府、智慧城乡和数字产业升级。深化“一网通办”,打造“一件事一次办”升级版。全面推行“交房即交证”改革。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六统一”建设。

  (六)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有效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稳住农业基本面,守好“三农”基础“压舱石”,建设农业强市。坚定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落实田长制,将农田保护责任压实到“神经末梢”,坚决遏制“非农化”“非粮化”。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贷联动”模式,实施粮食生产“七大行动”,全面推广粮食生产“统分结合”典型经验,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54万亩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助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立足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以现代都市农业为方向,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载体,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27)。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和地标产品产业化,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具有**特色的“一桌美味佳肴”,积极培植湘莲、龙牌酱油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打造以沙子岭猪为特色的肉制品加工产业聚集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积极打造供销社服务乡村振兴的样板。支持槟榔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科学规划,加快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积极实施韶山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中小河流治理、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骨干山塘清淤增蓄等项目,系统构建全域水网,提升防洪抗旱、保水供水能力。加强村庄规划的刚性约束和执行落实,加大“空心房”整治。建立健全居民自建房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落实《**省居民自建房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实施农村电网隐患缺陷问题处置和老旧设备改造4329处。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网络、快递、冷链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构建村庄清洁常态长效机制,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示范重点村和美丽屋场。创新治理方式,提升善治水平。发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功能,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推动消薄村巩固提升,新增10个集体经济年收入超50万元村。支持**县争创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开展乡村治理村镇示范创建,推广韶山“荣誉值+”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

  (七)登高望远,综观全局,统筹推进区域协同、城乡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和强省会战略“一盘棋”推进中,坚持“六融三抓”基本原则,以点的突破带动整体水平的跃升,切实增强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持续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以“抢滩”意识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圈一强”。沿着湘**岸科创走廊,加快布局建设湘江科学城、**大学城,共同打造**省科教中心,加快形成以湘江科学城为核心,以岳麓山大科城和**大学城为两翼的协同发展格局;沿着湘江东岸先进制造走廊,加快布局建设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仰天湖国际峰会中心等重大战略性标志性工程项目,加快形成蓬勃发展的融城新局面。注重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打造产业差异化、交通一体化、服务同城化的“试验田”。探索“以商补铁”新模式,运营好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联合申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加快通用航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施以人为核心的城市更新行动。着力打造宜居、活力、智慧城市,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编制,完成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规划编制,强化规划管控,下大力气盘活土地存量。按“共同缔造”机制重点推进江麓、芙蓉农贸市场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完整社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启动一水厂提质扩建改造,有序实施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等项目。开展深化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高效利用零碎空地、边角空间,规划建设各类街头游园、口袋公园等小微绿地,让我们的城市推门见绿、抬头赏景、移步闻香。全力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质进位。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积极打造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的新样本。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完成全市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做优做强花石、青山桥、棋梓等重点小城镇。推动一批符合条件的“城中村”改为社区。加快醴娄高速**段、G320**绕城线、G240等城际通道建设,积极推进杨梅洲大桥、下摄司大桥建设,增强市域间通达和辐射能力。支持**县、湘乡市、韶山市积极创建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和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县、湘乡市、韶山市加快打造食品医药和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电力科技、红色文旅教培等县域经济品牌。支持**县、湘乡市对标“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争先进位,加快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韶山样本”。支持雨湖区跻身全国城区经济百强区,支持岳塘区在全国工业百强区中争先进位。

  (八)对标先进,综合施策,不断擦亮生态本底本色。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和最炫目的亮色。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用好气候投融资试点等金字招牌,推进碳达峰方案落实。深入推进“三线一单”减污降碳试点和“四绿”示范创建,巩固绿色园区创建成果,实现绿色园区全覆盖。深化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积极申报湘乡绿色化工园区。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加强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常态化推动巡河湖、巡林工作,以河湖长制、林长制力促“河湖常治、林常治”。重拳出击防治污染。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严格实施蓝天保卫战重拳整治十条措施,全面完成湘钢超低排改造任务,严控严管工地扬尘、道路扬尘等面源污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确保爱劳渠返黑返臭问题整改销号,完成城区黑臭水体基础治理。全面启动污染耕地全域成因排查,推进原**铁合金厂废渣整治、原金石锰矿污染治理、竹埠港双埠片区污染治理一期项目。扎实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

  (九)心系万家,用心用情,切实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最高追求。始终把人民放到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兜牢“三保”底线。持续深化财政整肃和预算改革,持续推进节约型、紧平衡财政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对县市财政运行的监管,切实把“三保”兜牢兜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做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推进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健全完善困难群众瞄准认定机制和大救助圈层。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保障供应。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坚持就业为先,创业为荣,落实好就业援助政策和各项服务举措,突出抓好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多项措施,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保障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工资。建设健康**。高标准建设国家卫生城市。积极争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布局,按照“总医院、大统合”方针,整合市直4家综合医院,建设**市总医院(集团)。高标准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大力实施“三医联动”六大提升工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支持市六医院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加快市二医院整体提质改造、市中医医院整体迁建等项目建设。优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完善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高度重视“一老一小”问题,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和全民健身运动。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真正将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幸福清单”。全力办好省、市十大重点民生实事。就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教育:启动3个县域普通高中“徐特立项目”建设;增加城区义务教育学位1500个;完成21所城乡重点中小学校食堂改造。医疗健康:完成农村适龄及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2.8万人;全面开展异地就医结算与基层医保代办服务。养老:新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100张,完成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1520户;全覆盖推进乡镇敬老院安防提质工程。老旧小区改造: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2个,完成城镇住宅小区居民“一户一表”改造接收9636户;改造60个老旧小区燃气设施;开展小区居民生活设施“五小”改造;连续3年每年加装既有住宅电梯300台。特殊人群关爱:康复救助残疾儿童436名,开展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450户;提高困难群体救助标准。农村基础设施:提质改造农村公路61.78公里,建设农村公路安防设施118公里;推动行政村5G网络和千兆光纤网络全覆盖。完善城市功能:完成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增加城区公共停车场和路内停车位2200个,新建充电站10个、充电桩100个。安全保障:开展交通问题顽瘴痼疾整治行动,重点改造事故多发、存在交通隐患的平交路口;韶山灌区硬化渠堤道路和加装安防设施10公里、重建或加固跨渠人行桥30座;推进第一批10个乡镇示范消防所(应急救援站)建设。便民利企:加快“湘易办”便民利企服务平台建设和推广。

  (十)筑牢防线,夯实基础,坚定守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眼睛瞪得大大的”的敏锐性,守护好毛**家乡安全稳定。坚决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充分应对极端气候,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大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深入开展消防、自建房、城镇燃气、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食品医药等重点领域重点隐患专项排查整治,深入开展“打非治违”行动,确保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防挤兑、减重症,确保安全、平稳、有序渡过流行期,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毫不松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建设,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深入开展国省信访工作示范县(市区)创建,弘扬“四下基层”好传统,推动一批重点积案化解。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重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打赢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强化舆情风险管控。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依令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任务。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争创新一届全省双拥模范城。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更好发挥作用。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政府自身建设目标,守正笃实,驰而不息,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党对政府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实干、实绩、实效诠释对党绝对忠诚。转变观念抓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学习,尊重专业,破除思维定势,改变路径依赖,树立长远眼光,提升思维层次,力争成为行家里手,善于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创新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善于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开花结果。依法行政优环境。把政府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把政府决策体现为汇民意、集众智、凝共识的过程。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司法、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真抓实干聚合力。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蔚然成风,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久久为功,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取法乎上,得乎其上”。从严治政促廉洁。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清醒和坚定。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为基层减负、松绑、赋能,提升治理效能。持续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沧海横流,鲲鹏击浪,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各位代表,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干、快干、抓紧干、拼命干,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宏伟目标乘风破浪、浩浩向前!

**市2023年政府工作总结汇报多篇篇2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启航之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一改两为五做到”,经受住新冠疫情、经济下行、超预期因素冲击等多重考验,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成功获批国家“东数西算”**数据中心集群、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成功举办第六届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首届低空经济发展大会等盛会,落实质量强国建设、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弋江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等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0亿元,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8.4亿元,增长9.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城乡收入比降至1.79,差距全省最小;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

  (一)产业发展实现更高质量。

  “提质扩量增效”行动全面实施。四个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9%。奇瑞汽车成为全省首家年产销过百万辆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148%,出口再创纪录,全国每4辆车出口就有1辆奇瑞造。海螺位列世界500强第353位,获中国工业大奖。楚江新材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实现**零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3%。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规模企业达369家,“电池-电机-电控-芯片-智能驾驶-整车”的全产业链初步构建,比亚迪产业园实现当年投产、当年产值过百亿;光伏产业吸引永臻科技、协鑫集成等头部企业落户,光伏玻璃、电池片、胶膜、单晶组件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在芜集聚。天马微电子等项目落地,新型显示产业加快形成“基板-靶材-元器件-显示模组-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航空航天产业链集聚规模企业120余家,华夏云天航空发动机维修等一批项目开工。**数据集群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2200亿元,珑腾智算互联网产业园等百亿级项目开工,在“东数西算”国家战略中标识度越来越高、吸引力越来越强。迈入全国数字城市建设五十强。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56家。新增绿色工厂7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家。神剑新材料和鑫科铜业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

  “锻长补短”行动成效显著。开展“皖美消费”行动,发放消费券1.3亿元,带动社会消费超10亿元。新增限上商贸单位1295家。引导美的、飞科等制造企业扩大线上销售,全市网络零售额增长11%。新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集聚示范区占全省四分之一。江北新区、新芜经开区获批省“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三山经开区多式联运、镜湖区平台经济获批省“十四五”首批服务业改革创新试点。建成12个“周末剧场”舞台,**古城、方特旅游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欢乐**提档升级。

  “两强一增”行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建设高标准农田46.2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业科技特派员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5个、数字农业工厂及应用场景110个。建成智慧**大米示范基地15万亩,亩均效益提高30%,中联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在全省率先全域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首批70个试点村实现集体收入6285万元,增长1倍以上。巩固“三保障”成果,新识别监测对象全部落实帮扶措施。新增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70个。完成农村改厕1.4万户,城乡环卫一体化全面实现。繁昌区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湾沚区殷港艺创小镇和航空小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50强”。南陵县烟墩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

  “双招双引”形势喜人。形成任务有清单、落实成闭环、专员带专班、考核在一线的工作机制,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20个,总投资4257亿元、增长33.6%,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8个、较去年翻一番。建立重点项目“三级调度”“红黄绿”亮牌预警机制,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项目568个,其中海创正极材料、道氏前驱体、耀石新材料等百亿元以上项目3个,取得历史性突破。信义玻璃、美的厨电当年投产、当年新增工业产值70亿元。完善“紫云英人才计划”,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汇集23项支持政策,兑现人才补贴2.7亿元。建设人才驿站10个。举办“紫云英”人才日、人才周活动,创新发放3000万元城市体验券,近万名大学生来芜参访。新引进就业大学生6.6万人、是去年的2倍,高端人才1870人、领军人才154人、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6个。

  (二)创新发展积蓄更强动能。

  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新获批国家级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4家。市重点研发平台达56个,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四分之一。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揭牌。国家航空产业知识产权营运中心、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启动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梦溪科创走廊、湾谷科技园等首批十大创新园开工。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组建省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应用创新联合体。设立5亿元大学生创业基金、5亿元双创孵化基金等,全面推进创业良种库和“雏鹰”计划。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8亿元,增长45%。政府性投资基金新增投资项目138个、投资额超91亿元,累计撬动社会资本约400亿元。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基金、中部六省首家公募基金兴合基金落户我市。海螺环保、雅葆轩、福赛科技、优升新能源4家企业获批上市。建成海行云全国首个5G+汽车行业定制平台。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登记科技成果增长14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48%,居全省第一。

  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22家,增长24.8%。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增长66.7%。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上线“三首产品馆”,培育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33个、首版次软件14个、首批次新材料6项。53个项目列入国家、省科技攻关计划,增长10.4%。5项创新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9.5件,连续11年全省第一。海螺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入选全国首批“数字领航”企业。哈特三维3D打印的主火炬点亮**冬奥会开幕式。联合飞机参与保障“神舟十四”成功发射。

  (三)改革开放迈出更快步伐。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新设企业全部实现“一日办结”,市场主体总数突破50万户。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居全国261个地级市第四位。建立投资“赛马”“管行业必须管投资管融资”机制,积极争取专项债项目,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推动重大项目实施。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十五条改革举措,处置土地1.46万亩。推行“亩均论英雄”、开发区“标准地+承诺制”改革,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居全省第二、营收居全省第三;“标准地”出让面积占新增工业用地84.6%。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市建投完成战略改组,新增投资45亿元。深化低空空域改革,率先开通省内3条短途运输直达航线。成立城市排水综合管理机构,统筹城市排涝、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多项职能。建立数据资源局统筹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数据公司“三位一体”智慧城市管理机制。

  营商环境聚力优化。推出应对疫情稳定七大行业发展政策和稳经济政策36条。顶格减免授权地方的税种,累计办理“退免减降缓”各项税费115亿元,其中小微企业占比91.5%。惠企政策网上超市累计兑现资金23.5亿元,惠及企业20万家。“依法兑现公共政策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做实“1%”工作法,构建“畅聊早餐会”、“企业家接待日”、企业服务中心、企业服务联席会议“四位一体”为企服务生态圈,用好“为企服务”平台,解决企业各类问题近1.7万个,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增长8.2%,居全省第四、排名提升7位;营收利润率6.1%,居全省第三、排名提升4位。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超570亿元,增长52.5%。

  开放平台拓展新领域。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案例入选省级17项,全国首创5项,长江支线运输航线共舱管理新模式入选长三角自贸区创新案例,改革试点任务实施率居全省第一。吸引入驻企业主体2250家。全省首支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基金落地。全市进出口总额超130亿美元,增长15%。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50%。**港集装箱量突破125万标箱。用好RCEP协定,签发海关原产地证书7934份,为企业减免关税3.3亿元。经开区入选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鸠江区建成全市首个跨境电商9610海关监管中心。

  江北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全面推进江北新区大规划、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鸠江区政府驻地迁至江北。48个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华为云、联云世纪等百亿级项目签约落地,奇瑞超级二工厂、隆基光伏等百亿级项目开工建设,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算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建筑科技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开工建设,城南过江隧道盾构机“双线并进”,楚江大道东段等道路建成通车,皖江学院新校区、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体完工。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成功举办长三角科技论坛暨长三角一体化院士论坛。与长三角九城共同发起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钻石飞机等3家企业获G60科创走廊突出贡献奖。合作共建**创新中心**人才飞地和**创新中心**人才飞地。会同10个市(区)共建长三角应急管理城市联盟。新建5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四)人民城市展现更新面貌。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打造智慧化的信息系统和扁平化的指挥体系,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打赢“3·24”“4·17”两场疫情阻击战。组建健康医疗集团,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借此机会,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医务人员、智慧网格员、社会志愿者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同志们,致以最真诚的问候、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双百攻坚”、“四促”攻坚成效显著,长江路高架、峨山路一期、八里湾大桥等项目完工,G5011芜合高速**至林头段改扩建全线建成通车,徽州路快速化、九华南路快速化等项目开工。芜宣机场客运航线增至34条,航线数量跃居全省第二。建成增花添彩工程及50个“芜小园”口袋公园,新增绿地170万平方米。民生工程请群众“出题打分”,“最不干净”公共场所评选、“小老树”征集、公园座椅捐赠等活动得到市民的广泛参与和点赞。新建续建城市次支道路93条,构建“三网融合”通勤体系。打造5条全域旅游廊道。15个“宜邻中心”项目开工。建成城市阅读空间72个,其中“**书房”40个,“全民共读”参与人次超200万,城市书香味日渐浓厚。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PM2.5平均浓度降至32.9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81.2%。10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10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长江**河段整治工程开工建设,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问题整改,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宝江豚频频现身。

  (五)民生福祉得到更多改善。

  “10+3”暖民心行动扎实推进。建成运营老年助餐点508个,服务老年人超80万人次。新增托位5457个,基本实现普惠入托费二孩减半、三孩全免。“三心工程”惠及26万学生。主城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500余个,创新为群众提供共享停车位1.2万余个。以席地而坐的标准打造最干净城市。推行“放心家政安心卡”,培训家政服务人员3.2万人次。新增文明菜市37个。居民小区物业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暖民心行动群众满意度超过90%。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4所、中小学18所,增加学位3.2万余个。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60%,完善“双减”配套措施,实施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升本列入教育部“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天坛医院**医院项目开工建设。组建5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新建健身步道43公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400余个,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运动乐趣。省运会金牌数首次“破百”,居全省第三。

  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医保惠民保障功能进一步彰显,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为群众节约费用3.6亿元。全市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794元/月,探索将非本市户籍的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纳入低保。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6700多套。改造老旧小区125个、棚户区3300多户。养老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完成率达99%。

  (六)治理水平取得更大提升。

  上线智慧督查系统,政府工作闭环管理更加有力。建立常态化对标沪苏浙工作机制。智库平台上线参与决策论证,入库专家达700余名。办理人大议案建议154件、政协提案256件。开展信访积案化解“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化解率达95%,全市进京赴省访量同比下降87%、41%,信访工作考评居全省前列。开展“人民调解为人民”专项行动,百姓评理说事点达880处。成功化解涉企、涉众、涉教、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隐患,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南陵县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建成使用。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下降16.3%、21.2%。认真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国防动员、外事侨台、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史志档案、科普、人防、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于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在于有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和监督,在于有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向驻芜企事业单位、驻芜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所有关心支持**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清醒地看到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城市规模不大、层级不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能力不强;产业聚焦不够,单位土地、能耗产出效益较低,供需压力较大,全要素生产率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业态不丰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不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导向还不明显;铁路客货运输能力与城市定位不相称;城市品质和公共服务与群众要求还有差距;环境污染事件还时有发生;部分干部担当精神不足,部门协同不够,抓工作缺少一插到底真落实的韧性。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把各项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二、2023年重点工作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明显。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要在百舸争流中脱颖而出,必须彻底打破守成、僵化、刻板的惯性思维桎梏,彻底摆脱三线城市自我定位的拘囿,彻底转变拼成本、拼政策、拼要素的传统发展模式,牢固树立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行为习惯,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按照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部署,围绕未来五年“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的总要求,进一步精准施策、聚焦发力,形成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打法、战法、步法,力争产业层级、融通层级、公共服务层级、人才层级、创新层级不断取得新突破,城市层级不断提升,努力让每一位市民在城市发展中得到事业增值、财富增值、智力增值、健康增值、情感增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造持续增值型城市。

  做好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五个增强、五个走在前列”和“六个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坚持发展目标对标全国前50强、发展模式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不断提升“五个层级”,着力提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

  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收入比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单位GDP能耗降幅和碳排放降幅、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省下达任务。

  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千方百计稳增长,努力实现高水平动态平衡发展。

  紧跟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形势,进一步坚定放手发展、创新发展的信心决心,推进成本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的良性互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第二极。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实施“服务赋能”专项行动,出台稳岗留工、企业“开门红”“全年红”等稳岗纾困政策,升级惠企政策网上超市,真正让企业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雨中打伞”的贴心。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实施民营龙头企业五年倍增计划,力争10家企业进入省民营企业营收100强。推深做实“1%工作法”,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节约企业接电费用。重塑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健全普惠性小微企业、科创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新增政银担100亿元,信用贷余额超610亿元。

  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着力扩内需,纵深推进有效投资攻坚行动,用足用快开放性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地方专项债券,全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617个、计划投资2118亿元,市级政府性投资增长12%以上。开工建设长江南路快速化、通江大道快速化改造、G329市区江北段、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青少年体育运动中心等项目,建成奇瑞超级二工厂、**长江大桥升级改造、珩琅山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支持民营经济方式,放大政策贴息撬动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促进消费持续回暖。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多措并举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开展“徽动消费•生活芜优”行动,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布局建设更多地标性文化场所、休闲街巷、消费中心,通过推动供给创新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促进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加快恢复。做活线上消费平台,建设新型消费网络节点,网络零售额实现700亿元,增长14%。实施优化住房供给行动,结合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创业芜优”之城建设等,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扩大外资外贸规模。深化“一带一路”、RCEP经贸合作,紧抓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机遇,大力开展“徽动全球•出海芜优”行动。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持续实施“双招双引”一号工程,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链全景图,面向欧洲、日韩等地招引一批世界级核心、配套企业,为外商来芜贸易投资提供最大便利,实际引进外资增长15%。推进外贸倍增行动计划和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实现进出口总额140亿美元以上,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20家。

  做实做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医疗救治体系,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发挥中医药作用,重点保护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确保平稳渡峰,坚决夺取抗疫斗争最终胜利。

  (二)聚焦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层级。

  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聚焦主导产业,精准招商、精准政策供给、精准要素配置,加快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推动更多优势产业迈进国家级集群。

  实施核心产业链提升行动。聚焦十大新兴产业25个具有优势的细分领域,重点抓集群形成,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支持第一企业海螺绿色转型升级,开辟千亿级新赛道。支持奇瑞产值超3000亿,冲击世界500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力争在**世界级万亿汽车产业版图上占据半壁江山,出台支持首位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升品牌、上市融资、跨界融合、完善配套,打造爆款车型,推进奇瑞超级一工厂等重点项目投产,加快比亚迪电池二期、奇瑞新能源汽车四期等项目。智能家电产业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制冷设备制造基地和全国领先的厨卫电器生产基地,推动**美的产值过千亿,加快推进美高智能电气等项目。光伏产业加快打造全国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基地,力争隆基光伏、海创新能源、信义七期等新项目产值均超50亿元。聚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推动埃夫特向机器人整机龙头发展,带动一批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企业集聚。新材料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高品质铜材料基地,扩大精密铜带、紫铜带材等市场占有率,支持楚江集团向千亿级企业迈进。依托“中国视谷”、航空产业园等平台,抢占下一代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蓝海。实施十大新兴产业强链延链补链行动,精准招引有控制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和面向未来的科创型企业。实施企业提质降本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工程,争创中国质量奖,实施“工业强基”项目12个,完成企业智能制造诊断服务400家、亿元技改项目150个。

  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高地。深入实施“工赋**”行动,建成市综合服务平台,对接省“羚羊平台”,推动更多应用场景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放。支持海螺、奇瑞争创国家级双跨平台。建成信通院工业互联网创新推广中心,探索“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模式。实施标杆示范培育行动,新增100家标杆示范企业、800家中小企业登云。打造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个。办好第三届数字孪生大赛。

  推动产业向供应链消费链两端延伸。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深入实施第三产业发展壮大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生产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围绕优势产业细分领域,招引更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孵化更多信息服务、工业设计、人力资源、检验检测等面向市场的专业化公司。提升健康体育、养老托育、文化旅游、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实施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成宝特多式联运中心、京东**智能供应链产业园等项目。创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5家。把文化创意、主题旅游、商贸流通、终端消费整合贯通起来,建成7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平台成交额120亿元。支持三只松鼠一二三产融合转型发展,打造中国坚果加工集聚区。

  强化经济主战场作用。启动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体制机制改革,实施项目建设、成片开发等八个专项攻坚行动。聚焦智算等主导产业,引进总部经济企业10家,打造“中华数岛”;优化提升生态水系,推进惠生联圩生态公园、江北滨江CBD建设,打造“品质居岛”。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性规划、一体化开发,加快银湖、凤鸣湖、蜻蜓湖周边区域规划建设,打造产城融合新典范。推进“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改革。探索专业性“园中园”发展。规划建设航空新城,加快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全国快递科技创新试验基地建设。推动无为市经济总量向全国县域百强迈进、南陵县向600亿元迈进。

  (三)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链接和中心节点,提升融通层级。

  加快建设交通大枢纽、打通信息大动脉、构建开放大平台,提升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功能。

  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完成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构建空铁水公多式联运物流体系,争创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加快三山港扩大开放,建成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一期项目,加快建设皖江(**)航运服务业集聚区,集聚一批物流集成商、货运代理、快递公司,推动设立物流分拨中心、贸易结算中心,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整合岸线和码头资源,加强江北港口规划建设。优化港产城规划,**港集装箱量达到140万标箱。增强铁路货运能力,开工建设塔桥基地,加快芜宣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建成宁芜高速改扩建工程。推动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加快芜宣机场临时开放口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开工建设芜宣机场改扩建工程,打通周边公铁通道,加密全货机货运航线,完成旅客吞吐量8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较2023年翻一番以上。

  建设算力中心城市。把数据集群作为**发展的最重要增量,围绕数字经济强化新基建,开工建设中国电信大数据产业园三期、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等项目,打造绿色高效数据中心底座。力争在建机架规模突破10万个。围绕“五数”体系,健全项目准入机制和指标体系,丰富多样性算力供应与创新,构建数字经济全产业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全国十大中心集群先行者和示范区。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全创改”“合芜蚌”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稳步扩大自贸片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形成40项制度创新成果。拓展保税维修、保税研发、融资租赁等新业态,建成智能保税仓二期。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深化与**舟山片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合作。强化国资国企社会责任,推动国有资本证券化,推进市属国企布局新兴产业,参股更多上市公司。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和支出方式,精准滴灌发展需要。

  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主动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大平台建设,加速G60科创走廊**(**)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创新型企业研发中心和面向国际的交流中心,引进沪苏浙更多高品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资源。升级省际产业合作园区。

  (四)建设满意度更高的人民城市,提升服务层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高品质、高水平要求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做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

  打造区域教育中心、医疗中心。扩大教育投入,中心城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所;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420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争创“五育”并举实验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70%以上。把教师作为教育第一资源,培养各级骨干教师2400名。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全覆盖。支持安师大“两个振兴”行动计划,共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支持安工程建设国际一流工程师学院,申报博士点。支持皖南医学院更名大学,建设新医科中心。加快安信工产业学院发展。支持芜职院创建国内一流职业技术大学,推动**商职院与**机电职院合并升格为**应用技术职业大学,筹建**工匠学院、航空职业学院、医药健康职业学院。推动皖江学院新校区顺利开学,建设应用型大学。深入开展健康**行动。落实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增开“午间门诊”“晚间门诊”。竣工交付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支持新安医学研究中心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100%。创新医防融合、医养结合机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创建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区,村级养老服务站建设覆盖率达40%,完成适老化改造1000户以上。

  加快文旅强市建设。推进市公共文化艺术中心、长江渔文化博物馆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实施“欢乐**”品牌提升行动,策划露天音乐节、长江文化交流艺术周等国际性活动。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古城二期、三期建设,积极引入体验式、互动式业态,满足市民可感受、可参与、可共情的文化需求。推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推进繁昌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更多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深化“全民共读”,举办周末剧场、文创市集、创意快闪等文化活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持续打造民心工程。建立以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让暖民心行动深入人心。金牌物业企业达到20家。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500个。完成55个菜市改造升级。新增城乡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161个,将农村养老服务纳入暖民心行动。开设托班的幼儿园占比达15%,新增托位6000个。70%以上街道达标“干净街道”。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8300套,改造老旧小区104个、棚户区5600户。建成4个“宜邻中心”,配齐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等八大服务功能,争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

  做优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升级智慧长江综合管理平台,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严厉打击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聚焦水质、水量、水位、水安全,实施主城区水体水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消除劣Ⅴ类水。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建成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二期、镜湖区道路排涝工程等项目。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高耗能行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绿色信贷余额达650亿元。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用绣花功夫精雕细琢。推进城市燃气、供水等老旧管网修复改造。实施39个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项目,启动“安全慢行”工程。加快实施滨江地块、老船厂、堂子巷、老八中等城市更新项目,高标准设计建筑形态、运营业态、功能品质等,展现城市之源、魅力之源,争创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构建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外龙窝湖湿地自然公园、凤鸣湖生态公园,新建、改造口袋公园50个,开展林荫道建设和“小老树”整治工作,展现城区“绿量充足、四季多彩”的美景。森林覆盖率达28.6%,湿地保护率达52.5%。

  全面提速乡村振兴。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实施农业全产业链、数字赋农行动,加快打造6个百亿级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60个,建设智慧“**大米”示范基地28万亩。扩大“大托管”试点,推动300亩以上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小田变大田”25万亩。探索建立企业+农户+农业科技人员“三位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家。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新增耕地1万亩。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达50%。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增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65个,建设“四好农村路”400公里。

  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应用,探索“多卡合一”“多码合一”。推进规模企业就业扩量、服务业就业提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60%的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标准。新建健身步道90公里、百姓健身房27个。实施全民参保攻坚行动,新增参保6万人。有序衔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率超65%。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五)构建良好发展生态,提升人才层级。

  坚持把聚人才增人口作为推动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推动全市人才扩量提质,强化人气集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中心。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导入机制。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放大“紫云英计划”品牌效应,优化人才驿站功能,构建人才制度优势。努力引进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培养更多复合型专业化科技产业组织人才。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90个、领军人才195名、高端人才1950名、大学生6.5万名以上。

  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才计划。深化企业与在芜高校合作,推动优势学科与主导产业相结合,推行“集合订单班”模式,助力中小企业抱团定制人才。举办高质量冠名班和学徒制班,培养跨学科、实战型人才,打造创业培训、指导、融资、孵化、服务等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养一批科技产业职业经理人。新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个,新聘“产业教授”80名。

  加快打造“创业芜优”之城。推进全域孵化区建设,实施孵化载体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建成市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80家。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健全青年创业项目发现、追踪、落地联动机制。持续推进促进就业认知行动,打造高校学生认知**、热爱**、留在**的完整引才链条。

  (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层级。

  紧扣“产业+科创”,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设立科创投资基金,加大对重点产业链上初创企业的支持,激发龙头企业投资创新团队的动力,转被动孵化为主动孵化。健全“企业出题、能者解题、市场阅题”的科研管理机制,实施2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00个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其中70%以上的项目资金支持企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85%。健全“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规模工业企业研发“双清零”行动,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各300家,培育10家科技领军企业。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五年行动,力争培育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

  实施体系化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系,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共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优化创新平台评价体系,把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实施技术服务市场培育行动,争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科技大市场,定期发布应用场景,将未来趋势变成现实场景,将现实场景变成具体项目,用具体项目催生创新企业。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布局产业研究院和一批科技成果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申报10个省重点实验室、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等,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创新创业生态。

  加快十大创新园建设。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实施专业团队运营,加强配套生态建设,打造孵化新经济、科创产业的高能载体,成为青年人筑巢圆梦的事业平台。建成湾谷科技园、天门方舟产业转化中心一期等5个创新园,开工建设老船厂智慧港、凤鸣研创中心、南站科技园等。

  (七)精准供给资源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运用规划、土地、金融、财政等政策工具,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为当前发展做好保障,为今后发展做好衔接。

  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一湾四极”空间布局。统筹征地拆迁、收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四个计划,系统配置资源,推动城市成片集聚开发。推动“亩均论英雄”改革,将亩均效益评价范围拓展到占地5 亩以上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落实用地、用能、创新要素与亩均效益挂钩政策,鼓励传统产业“零增地”技改。实施工业地价改革,推进全域治理,消化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1.6万亩。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为优质项目腾出能耗空间。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和消费,扩大虚拟电厂应用,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和长江LNG接收(转运站)项目,促进绿电本地消纳。争取数据中心集群等重点项目能耗单列。力争开工华电二期4号机组、西形冲抽水蓄能电站。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6万千瓦。

  强化资金供需平衡。推进财政与金融协调,放大财政资金效能。实施“双招双引”和政府性投资项目两个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动态组建重大项目金融服务联合体,有效置换在建项目资金,盘活存量资产,保障新上项目资金需求。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体系,健全融资助企便民服务长效机制,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新增融资规模410亿元。开展万家企业资本市场培训专项行动,厚植谋上市、抓上市、争上市的氛围,力争新增上市企业5家、报会5家。坚决杜绝新增隐性债务铺新摊子,防范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

  推进创优一流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推深做实优化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严禁”,强化营商环境感知系统运用,力争更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达到全国标杆水平。理解、尊重、成全企业家,完善“畅聊早餐会”“企业家接待日”等政企沟通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深入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恪守契约精神,做到亲而有度守底线、清而有为敢担当。

  (八)注重在发展中防风险,推进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树牢“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意识,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完善应对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安全、极端天气等应急预案。实施安全生产“三个狠抓”专项行动,开工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二期工程。整合全市公共视频资源,打造全场景城市运行综合服务平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抓住主要风险点,加大流动性注入和预期管理,妥善处置重点企业债务风险。推深做实“党建+信访”“清单+闭环”“倒查+问责”“专项整治+系统治理”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把信访总量降下去,把群众满意度提上来。深化镇街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智慧社区建设,强化城市大脑赋能,用“一张底图”整合数据、“一个平台”全景展示。加快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始终,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以指导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项目,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作为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严格履行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切实做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见行动、**走在前”。

  (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深入践行***法治思想,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工作。强化府院、府检联动,持续推进“新官不理旧账”治理。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设廉洁政府,把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与抓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完善“统计管家”工作机制,坚决守住拒腐防变的防线底线。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三)提高政府工作效能。

  坚持顶格协调推进,持续深化“一把手在现场”“一把手对话”机制,主动“跨出一步”,强化协同作战,抓实抓细闭环管理。坚持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会和季度工作会议等制度。全面加强学习和调研,善于处理速度和质量、发展和安全、发展和环保、发展和防疫等重大关系。

  (四)强化政策精准供给。

  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善于用市场的逻辑谋事,按照“规划—政策—行动计划—项目清单—指标体系—闭环落实”一体化工作机制,围绕市场主体施策,完善政策实施方式,增强时效性和精准性。鼓励支持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商协会、企业、群众代表参与政府重大规划、重大课题、重大政策等研究,把更多社会意见纳入政府决策体系。

  (五)改造优化工作流程。

  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通过“小切口”切入、“大场景”运用,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的数字化、智能化,加快“11+3”重点领域创新,提升治理协作能力和监管效能,把方便留给群众和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

  (六)改进工作作风。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发扬斗争精神、提升斗争本领,整治“虚、躲、冷、粗、假”突出问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把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把所有精力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进一步提升敢于同先进比高下的志气,敢于对顽疾动真格的骨气,敢于同自己过不去的底气。

  各位代表!今天的**正加速成为长三角生机勃勃、活力迸发、势不可挡的重要增长极。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团结奋斗、勇毅前行,一天也不耽误、一刻也不懈怠,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篇章!

**市2023年政府工作总结汇报多篇篇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23年政府工作回顾

  2023年是历经艰辛、极不平凡,经受考验、克难奋进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始终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体要求,迎难而上,奋力拼搏,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承压奋进开启了“宜居宜业幸福张店”建设新征程,实现了本届政府工作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们坚持量质并举,综合实力稳中有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05亿元,同比增长3.4%。9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3亿元,其中45个市重大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100%、104.1%;10个省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到130.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烟草物流中心等项目投产达效,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平稳运行;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2.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4.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8.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9.8亿元,同比增长20%。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5.8%,均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首次获评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称号。

  一年来,我们坚持主动有为,转型发展加力提速。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0.23∶31.13∶68.64。坚持先做“减法”再做“乘法”,大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盘活生态产业新城、东部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等区域低效用地2700余亩,整合齐美大厦等优质楼宇资源超过28万平方米;加快推进环理工大创业创新经济带、电子信息科创园等空间载体建设,规划建设面积340余万平方米,建成33.7万平方米。大力推动“存量焕新”,11个市重点技改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到167.3%;科汇电气等3家企业获评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鑫旭集团等3家企业获评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电子电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入选**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突出抓好“增量换乘”,37个过亿元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到位省外资金52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18.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50亿元;**科创基金港管理资金规模达到1128亿元,实缴到位资金251亿元,获评**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区域企业总部、税收过亿元楼宇分别达到23家、5座,总部企业营收超过200亿元。卓创资讯成功登陆创业板;兴业银行**张店支行成功落户;国开产业投资基金新设6支子基金;区城市经营开发有限公司顺利通过AA信用评级;区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资产规模超过300亿元。

  一年来,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持续增强。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167家;天音生物、**国创中心分别入选省级优秀院士工作站、省级优秀新型研发机构。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瞪羚”企业7家、工业设计中心3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4家。50余家企业与**大学、**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线上备案科技副总66名;**理工大学科技园产值破亿元;入选全国科普示范县、**省科技创新强县,省技术转移先进县评价获得“优秀”等次。积极落实“人才金政50条”,兑现人才奖补资金1.3亿元,发放创业贷款2.2亿元,37名首席技师、青年专家入选区级产业人才引进目标库和人才培养库;培育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3名、大专及以上毕业生1万余人。

  一年来,我们坚持有解思维,发展活力显著增强。“1+5+N”系统集成改革成效显著,120余项改革事项获省级以上表彰认可。“一号改革工程”成果丰硕,在全市率先上线掌上市政工程联审系统、投资项目联审平台,市政工程、投资项目实现随报随审;“跨域通办”朋友圈拓展至17省193市,319个高频事项实现“全省通办”;“无证明城市”建设取得实效,633个事项1139个证明材料实现“免提交”,199个事项实现“零材料”办理;聚焦打造“五极”服务模式,建成投用企业服务中心,实现涉企服务集成化、标准化、专业化、高效化。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4.5万户,逆势增长4.1%。获评**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探索改革城市管理、物业管理体制,“大物管+大城管”架构初步形成。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智能平台连通率、网格化覆盖率、网格员视频在线率均达到100%。搭建“张店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信易+”应用场景达到16个,“守信激励失信制约,推行极简审批模式”获评省优秀应用案例。创新“四化”社会治理新模式,1466个社区网格实现区域全覆盖,建成智慧安防社区255个,20个智慧社区建设扎实推进,镇办市民诉求中心全面建成,“一站式”矛盾纠纷解决方案获省政法委主要领导同志高度评价并在全省推广。

  一年来,我们坚持更新焕新,美丽张店更具魅力。高质量完成涝淄河综合整治等省市城建工程征迁任务,**火车站南站房建成启用;城市快速路网一期西半环顺利通车,引领中心城区迈入“高架时代”。滚动实施老城区“起底式”更新改造,先期启动3个片区10.4平方公里更新改造,惠及群众22万人;围绕打造城市更新精品、标杆和样板工程,全力推动火车站北广场片区改造,近1.7万户居民集中签约率达到99.6%,首批还迁住宅和还迁商业项目顺利启动,创造了中心城区历史上征迁面积最大、涉及居民最多、签约拆迁速度最快三个纪录。齐耀花园等5个棚改项目加快推进,4个列入省计划老旧小区全部完成改造。美丽宜居乡村项目如期建设完成。新建改造西四路等道路10条9.7公里;新改建、大中修农村公路15公里。25.3公里雨污合流管网完成改造。海盛水产市场、大海洋市场顺利搬迁。曹营村自建房综合整治顺利完成。免费为25万户居民更换天然气金属软管。24个全域公园城市建设项目按期完成,新增城市绿道、生态廊道10.7公里,新建改造社区游园、村镇公园10处、城市绿地103万平方米。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235天,同比增加12天,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8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7.8%。城乡环境大整治精细管理大提升成效更加巩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助力我市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成功举办****啤酒节、“五好城市·嗨购**”等节会及促消费活动20余场次,带动消费12.8亿元;美达菲国际学校、“中国最美书店”——钟书阁相继落户;新世界商业街一期完成改造,老新华1948文创园、西五路带状公园向市民开放,唐库文创园、水晶街成为新的城市活力IP,入选**省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县域试点,中心城区更加时尚、更具魅力。

  一年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群众生活持续改善。扎实推进高品质民生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全力以赴办好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0%以上。启动建设新时代“零工之家”,开发城镇、乡村公益性岗位1449个,新增城镇就业1.4万余人,获评**省就业环境友好型城市。5所中小学完成“民转公”,12所中小学、幼儿园建成投用,新增学位近1.2万个;近视防控护眼灯实现公办中小学全覆盖,“好学张店云空间”为3万余名初中学生提供针对性在线辅导和微课程服务,入选**省首批全环境育人实验区、**省第二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医院心内科等特色专科11个,区健康驿站、精神卫生中心相继建成,全市首家应急作业中心投入使用。提升改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9家,托管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9处,新建中央厨房、长者食堂、助餐点47处,获评全省首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示范区、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区。建成城市书房等公共阅读空间14处、“5+N”升级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处,42处青年之家、青年驿站建成投用,优秀文创作品《泥塑古画》斩获首届**手造——“振兴传统工艺·鲁班杯”大赛最高奖项。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冬(残)奥会等重大安保维稳任务,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3.3%、37.5%,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8.6%,电信诈骗发案率下降47%,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外事侨务、消防救援、民族宗教、媒体融合、机关事务、人民防空、档案史志、双拥共建、科协、关心下一代、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红十字、对口支援、扶贫协作、国防后备力量等各项事业均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新冠疫情防控政策,1万余名医护人员、公安干警、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和网格员发扬伟大抗疫精神,不分昼夜,逆向而行,全力以赴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隔离转运、医疗救治等能力持续提升,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出台纾难解困专项政策,累计“减免缓延”社会保险费、城市配套费等资金2.6亿元,通过政银担、技改贷、知识产权贷等方式,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需求4.6亿元,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我们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深化,入选省“标准化创新发展区域品牌”创建区县;我们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380件;我们大力推进政府系统作风建设,认真落实“严真细实快”工作要求,扎实开展“三提三争”“三比三看”活动,实事求是、苦干实干,勇挑重担、奋勇争先成为张店干部作风新常态;我们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廉洁政府建设持续深化,风清气正、务实高效的政务生态加速形成。

  各位代表,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的结果,是**高新区、**经济开发区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奋勇前行、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驻军官兵、消防救援人员,向广大企业家,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广大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和志愿者,向所有关心支持张店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诚挚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主要是: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力还不够强,发展的压力仍然很大;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高端轻制造业支撑作用有待加强,现代服务业引领作用还不够突出;城市能级活力尚未充分释放,城市更新任务仍然繁重,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还需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任务还很重,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生态环保等领域的风险挑战依然存在,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到位。

  2023年工作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根据区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3510”工作目标和“强富美优”城市愿景,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以“服务型城市标准化”为总抓手,凝心聚力抓发展、抓统筹、抓创新,坚定不移推进高活力城区、高效能治理、高品位文化和高品质民生建设,聚力推动“宜居宜业幸福张店”建设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实际使用外资量稳质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同步。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重点从六个方面聚焦聚力。

  一、聚焦聚力稳住向好态势,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推动有效投资与消费需求良性互动,全力确保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聚力推进项目建设,策划实施222个重点项目,其中工业项目23个、服务业项目49个、民生项目29个,城建项目121个,年度计划投资312.4亿元以上。严格落实“五个一”协调推进机制和“三张清单”制度,及时解决要素制约,紧盯项目、工程序时进度,把抓时间和进度的一致性作为政府稳定经济运行的主要抓手,推动项目建设加力提速,撬动更多资金重点投向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项目。加强工业互联网、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300座以上,充电桩保有量达到3000个以上。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全力支持和服务本土企业上新创新、集群发展、做大做强,真诚期待和帮助本土企业“老树发新芽”;聚焦新能源、生物医药、半导体、电子电器等产业链、创新链招商,务实加强与重点央企、实力民企、行业商会、头部基金的对接合作,加力招引区域总部、子公司和产业项目,全年签约落地过亿元重大产业项目数量、到位省外资金均增长10%以上。争取并用好中央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专项债券,积极实施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为城市品质提升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快促消费重点项目建设,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活动,支持零售、餐饮、文旅、家政、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恢复发展、提档升级,打造区域消费新IP。积极拓展消费新场景,优化提升银座、万象汇等商圈街区,加快海岱传齐文化创意园、宏程颐养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支持水晶街、唐库文创园等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发展,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文旅融合等消费新增长点。强化与头部零售企业、互联网平台合作,抓好**国际航空港等旗舰型消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新零售、新型电商等新消费业态。完成石村便民市场等便民消费项目建设,打造更多城市“15分钟便民生活圈”。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快高品质社区、品牌物业建设,培育住房租赁、家装消费市场,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住房需求。

  服务支持市场主体。全面落实各级减税降费政策,真招实策为企业纾难解困,真金白银为企业添薪助力,最大限度挖掘降本空间,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企业服务中心作用,推动政策直达快享、及早发力,为企业家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升规提质,新增规上企业50家以上。深化区域性科创金融产业集聚区建设,努力集聚金融资源,更大力度推动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集聚落地更多头部基金、天使基金,着力打造联通**都市城市圈、展示经济发展面貌的城市金融会客厅;深化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建设,新增上市挂牌企业3家以上,着力打造科创产业金融商务核心区;发挥“政银担”政策扶持放大效应,发放“政银担”助企贷款1亿元以上,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聚焦聚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巩固放大产业发展优势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聚焦到产业发展上,以生态产业新城、总部经济创新小镇、环理工大学创业创新带、楼宇经济项目、东部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双碳创新产业园“六大产业板块”为重点,培育壮大“2+4”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支点,加快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贡献度。

  培育壮大高端轻制造业。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推深做实“工赋**”行动,一体推进产业树“旗子”、立“杆子”、亮“牌子”,加快构建结构高端化、模式数字化、形态绿色化、链条安全化、要素协同化的“2+4”现代产业体系。把园区作为承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开展“六好”园区创建行动,健全“亩均效益”评价机制,抓好电子信息科创园、易科汇创新材料制造产业园等特色专业园区建设,建成产业空间1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张店经济开发区腾笼换鸟、转型蝶变步伐,推动张店经济开发区排名在全省持续提升。着力提升主导产业影响力,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电力装备制造、医药康养、信息咨询等核心产业链条,抓好科汇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支持卓创资讯、英科医疗等龙头企业发展,同步招引培育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多点发力推动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强力突破新兴产业,推动以麦滔科技为代表的电子行业高端零部件制造产业,以民祥科技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未名医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加速成群、塑成优势,力争年内高端轻制造业产值增长20%以上,两年内工业生产总值实现翻番。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各类企业在产品、工艺、模式上大胆探索、勇于变革,实施安泰爱科高性能稀土永磁生产线综合提升等6个市重点技改项目,年度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以上。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突出发展高端商务、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加快法务、研发、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推动文化创意、康养融合、商贸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高能级跃升,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辐射核心区和创新创业高地。持续扩大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优势。围绕打造区域总部经济集聚区,依托**新区优势,坚持差异化定位,深化楼宇经济“筑巢”工程、总部经济“引凤”工程,统一规划、招商、管理齐美大厦等28.4万平方米楼宇资源,签约落地区域总部10家以上;提升特色楼宇产业集中度和税收贡献度,税收过亿元楼宇实现较快增长。加速“老字号”商贸企业创新发展、数字化提升,做强天狗网、利群网商等网销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设立20亿元连锁品牌金融综合授信,促进品牌连锁企业规模化发展。优化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健康、养老、家政、物业管理等公共服务品牌发展,打造区域发展新的核心竞争力。

  抢占新赛道发展新经济。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聚焦产业、政务、生活、治理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各领域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5G、区块链等领域产品和服务,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发展大数据等前瞻性产业,支持**虚拟产业园健康发展,加强与腾讯、麦腾股份等龙头企业合作,力争注册企业超过100家,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企业上云”,推动3家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行业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3个以上。优先发展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新业态,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新增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5家以上。紧盯检验检测、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领域持续加力,抓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可为齐幻元宇宙等项目建设,努力闯出新路径,竞逐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三、聚焦聚力推进创新改革,着力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充分发挥改革“关键一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以改革激发新活力,以创新注入新动能,以人才引领新发展,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加快关键领域改革。纵深推进系统集成改革。深化智慧城市集成改革,优化“一网统管”流程体系,推进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领域协同应用。推进城市管理服务中心改革,推动市政、园林、环卫等城市管理队伍深度融合。深化物业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在镇办设置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延伸物业管理服务范围至商贸综合体。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用好区国资运营公司AA+、齐赢产投公司AA和区城开公司AA信用评级资质,区属国有企业年度融资80亿元,形成对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全力推进标准化创新区域品牌创建工作,协同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现代服务业等多领域标准化建设,努力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创新体系。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激励惩戒机制,推进信用信息智能联通,打造更多“信易+”应用场景,打响“信用张店”品牌。

  持续增强创新驱动力。做深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品牌,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贡献度、支撑度,争当全市争创国家级创新城市的排头兵。着力打造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推动青年创业园等孵化器、众创空间提质升级。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新增各类省级创新平台10家。深化校城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高校链接创新要素、承接高端人才、转化科技成果的平台作用,支持齐创大厦建设,推动**理工大学科技园发展壮大,加快环理工大学创业创新经济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区等项目建设;常态化开展“科技副总”“一人双岗”工作,新增、续聘“科技副总”15人,实施校城融合项目20个以上;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备选库,“一企一策”精准培育服务,力争新增“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2家以上,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23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2家。

  加大人才培育招引力度。实施产业人才集聚行动,认真落实“人才金政50条”,持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加强与大院大所交流合作,探索科研平台聘任制等引才用才模式。引导鼓励企业积极与国内外院士、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等顶尖人才对接交流、深度合作。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加快集聚一批行业顶尖人才、企业领军人才和产业高端人才带项目、带团队、带资金落户张店,培育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人以上、大专及以上毕业生8000人以上。切实发挥人才公寓“筑巢引凤”作用,建设高品质人才公寓600套以上,努力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

  四、聚焦聚力提升开放水平,努力塑强领先发展优势

  以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高水平开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将其作为塑造区域品牌、释放发展潜能、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努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聚焦企业、群众需求,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服务企业专员制度,提升企业服务中心效能,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全周期”服务。深化“双全双百”工程,推深做实“一件事”改革,持续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巩固“无证明”城市建设成果,基本实现“爱**”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亮码即用”。探索设立企业服务站,提供企业开办、项目运行等“一站式、全周期”服务。探索建立“两员融合+全域帮办”基层服务新模式,开通217项人社、医保事项帮办代办,建设“群众点单、网格代办”便民服务新渠道。实施工程项目“分类审、简易批”,行政审批“点单式”联办改革。扩大“跨域通办”朋友圈,探索开展货运许可异地通办,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稳定外资外贸。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抢抓**市跨境电商发展政策窗口期,借势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模式;鼓励外贸企业积极融入省“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加快鑫旭集团“一带一路”展贸中心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中铝国贸、城航国际等龙头企业,努力拓展RCEP成员国、东盟和“一带一路”新兴市场。抓好英科医疗、华显电子产业园等外资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境外上市,探索推动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等利用外资方式,有效提升外资利用规模。

  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格局,在主城“东优、西融、南拓、北联”中主动作为、入圈入群,借势借力、拓展空间。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加强与**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以及周边区县战略互动,加快“张周一体、拥河发展”,促进**新区与大学城功能融合;用好“飞地经济”等统筹区域发展政策,落实共招共引、共建共享机制,协同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共建、要素资源供给,全面提升配置效率和协作水平,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竞相争先的生动格局。

  五、聚焦聚力增强主城首位度,建管并举提升城市品质

  更加突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更好发挥城市对经济社会要素的集聚承载效应,奋力推动城市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努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坚持新城拓展与旧城更新双向发力,全力服务张博市域铁路改造、商务中心金带等省市重点城建工程建设;加快火车站北广场片区改造,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全面加快还迁住宅建设,A6住宅项目完成主体施工,东二路上跨桥完成主塔施工,五金机电城竣工投用,全力打造经得起检验的一流工程;滚动实施“起底式”城市更新改造,坚持“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博物馆、人民公园、科苑等3个试点片区更新改造,实施体育场、科苑等7个片区35个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曹营村、西吕村、小西湖片区等3个片区棚户区改造,努力实现留存城市记忆、织密交通体系、优化教育布局、完善功能配套、融入公园城市、蝶变居住环境、产业创新升级七个方面的明显提升。启动实施新区支路网建设工程,新改建、大中修农村公路13公里。完成16.3公里雨污合流管网改造,着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不断增强张店“近悦远来”的吸引力、辐射力和承载力。

  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扎实推进“城市管理提升年”,推广“全民城管”模式,推动“警城联勤”实体化运行,建设“红色物业”示范小区30个,不断提升园林养护、环卫保洁水平,巩固提升城乡环境治理成果。全力推进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城市绿道建设、文化体育提升等专项行动,新建联通路口袋公园、龙凤苑游园等社区游园、口袋公园12处,新建改造绿地40万平方米。紧盯市容秩序以及停车难、道路拥堵等难点,开展快速路两侧环境综合整治、树根拱胀专项整治,实施“散车入框”专项行动,理顺公共场所停车管理机制,努力营造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努力建设多彩活力城市。奋力打造“五好城市”新场景,加快布局年轻化、时尚化、品质化年轻业态,努力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常态化举办****啤酒节、**省春季糖酒商品交易会等时尚节会活动,办好麦田音乐节、“high唱张店”城市音乐季等特色文化活动,举办节会活动20场以上。加快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举办**马拉松、全国电子竞技大赛等赛事活动。统筹布局文创园区、时尚街区、青年打卡地等品质生活“第三空间”,积极引进复古潮牌、特色酒吧等时尚业态,统筹玉黛湖、孝妇**部文旅带等文旅板块,对牵引电机老厂房等工业遗产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加快星河街、荣悦坊、汇智万豪酒店等商贸项目建设,推出网红打卡地10处,让活力、时尚、魅力成为“城市会客厅”新标签。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计划,落实工地扬尘管控、道路深度保洁、餐饮油烟治理等精准管控措施。强化水污染防治,纵深推进河湖长制,抓好涝淄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完成东猪龙河、涝淄河市级美丽河湖创建,实现美丽幸福河湖全覆盖。继续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力争6项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改善,二级以上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5%,地表水考核断面稳定达到Ⅳ类水体标准,土壤污染防治能力显著提升,着力打造天蓝水清地绿、洁净整齐美丽的生态张店,全力争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排头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支持“农舍云”数据平台、中国烘干农产品产业生态服务链项目做大做强,加快低碳高效数字化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六、聚焦聚力提升民生品质,推动共同富裕走在前列

  扎实推进建设高品质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三年攻坚行动,努力构筑高标准、多层次、全覆盖的民生服务保障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努力兜牢民生底线。实施创业带动和就业增收行动,拓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增收渠道,推动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以上。稳步提升兜底保障水平,加大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力度,落实城乡低保、孤困境儿童救助政策;纵深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扩大“齐惠保”覆盖面;与时俱进做好低收入人口认定、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及时发放廉租房货币补贴,确保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打造“儿童友好”城市名片。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实施“普惠型”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坚持“应养尽养、愿进全进”,全面落实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新增养老机构2处、床位300余张,实现长者食堂全覆盖,打造中心城区养老服务新高地。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供给侧”与群众生活“需求端”的匹配性。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快西六路小学、**信息工程学校新校区建设,积极推进**路小学、西十二路学校等中小学校建设,完成城中小学等5所学校校舍加固,建成投用龙凤苑中学,集美花园、汇智荣悦城幼儿园;智慧校园建设完成率达到80%;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分级竞聘改革,加强区域间、城乡间教师资源统筹调配;实施卓越校长引领工程,放大名校带动作用,打造7个集团化办学样板,进一步擦亮张店教育品牌,打造教育强区。深化“健康张店”建设,筹建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一定规模的感染性疾病病区,加快**口腔医院新院区、张店区妇幼保健院(二期)建设,谋划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改扩建提升。实施新一轮医疗服务能力“攀登计划”,打造一批全市领先、省内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学)专科;加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推动医疗资源进社区,方便居民就医。支持中医中药创新发展。加快张店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努力打造“10分钟健身圈”。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服务好市美术馆、市博物馆建设,常态化举办全民读书节、文化大讲坛等活动,推进“**手造、齐品**”和区非遗工坊建设,开展“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2000场以上,建设城市书房、书香阅读吧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0处以上,打造一批文化名品、文创园区和文化品牌活动,努力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牢牢守住一排底线。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强化网格化牵引、标准化集成、数字化赋能、法治化保障,进一步健全完善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主动回应市民诉求中心、“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方面群众诉求,提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能力,稳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打造“枫桥经验”的张店版。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推动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稳步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张店、法治张店,加强“治安智控”标准化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电信诈骗、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严查酒驾、醉驾等交通违法行为,全力以赴做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放心、安心生活,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群众幸福更有“质感”。

  各位代表!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区政府广泛征集遴选了17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请各位代表审议票决。我们将认真组织落实,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各位代表,不负韶华,唯有奋斗。开启新征程、适应新形势、落实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将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更加讲规矩、重实干,敢担当、争一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用行动书写忠诚。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政府工作的全领域、全过程,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做“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把“高站位”与“实干事”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大任,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在张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用法治推动发展。坚持尊法崇法、学法用法,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法治政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统计监督。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深化守信践诺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水平。

  用实干笃定前行。坚持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建设更有温度、更暖人心的有为政府。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着力提效率争先锋、提效能争先例、提效益争先进;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干部认知迭代,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激励各级干部真抓实干、担当作为、争创一流,确保各项工作高效率推进、高标准落实、高质量完成;认真办好一批“小切口、微幸福”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更深切的感受到“政府就在身边”。

  用廉洁筑牢底线。坚持全面从严、标本兼治,建设更加忠诚、更加公正的廉洁政府。落实落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把有限财力用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上。全力支持纪委监委工作,从严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和不正之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政府系统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强富美优”现代化新**建设中勇当排头兵、展现新风采,奋力谱写宜居宜业幸福张

推荐访问:工作总结 多篇 汇报 2020政府工作总结报告 政府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 2021年政府工作总结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0政府年度工作汇报 政府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 政府2020年度工作报告 市政府2021年工作计划 20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政府工作总结报告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