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童区寄传》教学设计3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4-14 15:30:27 来源:网友投稿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荛、牧、囊、之、伪、恒、易、伺、惮、还”等文言词语;背诵该文言文。  2、结合注释,读清句读,读懂文言文,按照故事情节复述故事;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童区寄传》教学设计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童区寄传》教学设计3篇(全文完整)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荛、牧、囊、之、伪、恒、易、伺、惮、还”等文言词语;背诵该文言文。

  2、结合注释,读清句读,读懂文言文,按照故事情节复述故事;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说出区寄其人的品质特点。

  3、探究区寄的思想品质,给予学生正面引领。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读懂文言文,按照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说出区寄其人的品质特点。

  【教学准备】

  1、读音:

  2、词语:

  布:动词,用布;囊,动词,蒙住;去,走、离开;

  之虚所:之,到;虚,通“墟”,虚所,集市;

  卖之,之,代词,指“区寄”;伪,假装;恐,害怕;栗,发抖;

  恒状:常有的样子;易,以……为易;去,离开;

  为市,做买卖;植,插;

  微伺,偷偷看;缚,捆绑的绳子;

  背刃,靠在刀上;绝,切断;

  恩,动词,好好对待;完与恩,保全我的命且好好对待我;计,考虑;

  即藏尸,即,立即、马上;以缚即炉火,即,靠近;疮,通“创”;

  愿,希望;愿,老实;奇,以……为奇;之,往;

  少,比……小;岂可,怎么能。

  3、句子类型:

  判断句:者……也;

  省略句:植刃道上;

  宾语前置:彼不我恩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古英雄出少年。

  善于推理——王戎;

  七岁吟鹅——骆宾王;

  砸缸救人——司马光;

  天资聪慧——曹冲。

  唐代中叶,有个少年区寄,被两个歹徒绑架,结果安然无恙,他是如何从歹徒手中逃脱的呢?

  2、今天,我们就从柳宗元《童区寄传》中寻求答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人称柳河东。

  《童区寄传》写作背景(略)。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注意句读、停顿、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文言文,读熟后,检查其朗读效果;疏通文意,质疑问难。

  3、全班交流问题,释疑解难;口头译成。

  4、全班齐读文言文。

  三、知人知事

  1、文中主要写谁?

  抓住判断句“童区寄者,郴州荛牧儿也”,知道区寄其人。

  2、故事情节。

  遭劫持——杀豪贼——报告官府——官府召见、劫缚者惧怕。

  四、就事论人,学习表达

  1、二豪贼怎样劫持区寄,劫持其做什么?你从这里读出什么?

  ⑴“……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⑵区寄难于逃生。

  当时社会状况。

  2、区寄如何杀第一个豪贼的?你读出什么?

  ⑴伪:“啼、恐、栗”,动作描写,目的乃骗,表现区寄沉作冷静,聪明,智慧奇特。

  ⑵受骗:“易、醉、睡。”区寄目的实现,聪明。

  ⑶自救杀贼:神态、动作,表现区寄勇敢。

  3、区寄如何面对第二个豪贼?如何杀第二个豪贼?表现区寄什么样的品质?

  ⑴语言描写:

  区寄语言:

  ①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善于心计)

  ②区寄*后的大号(表明勇敢)。

  市者语言:(略)(受于心计)

  ⑵动作描写:

  市者动作:加强看管(区寄难于逃脱)。

  区寄动作:抓住动作“即、烧、绝、疮、惮、取、杀、号”。(区寄勇敢)

  4、小结:

  正面描写,直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描写手段。

  5、侧面描写。

  大府如何对待?读出什么?(引起轰动,侧面烘托区寄勇敢,淳朴,不慕虚荣。)

  劫缚者如何对待?读出什么?(强盗的反应,侧面烘托区寄。)

  五、价值探究及作业

  1、区寄*要不要负法律责任?

  2、背诵全文;完成相关练习。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寄书教学设计3篇

寄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计算过程中需要处理的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2、体验只需要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通过“寄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解了小数的意义及小数的加法、减法算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出发,让学生经历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体验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有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基础,还学过整数加减法,具有了处理进位或退位问题的经验,所以,“寄书”一课主要是通过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提醒学生小数加减时要注意进位或退位的问题,教学时应该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知识。同时,教材还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情况我校地处城郊,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也不同,参差不齐。

  学校情况学校的`硬件条件还不够完善,许多学具和教具要靠教师亲自制作。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学校和其他学校一样,从20**年秋季就参加了课改实验,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学到必需的数学,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寄书

  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情境图。(教材第8页)

  师:前几天,笑笑到邮局寄书给她的好朋友小明。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再与同桌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观察,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视,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1、6+12、4=?)

  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与这个不同的呢?

  (学生还有可能列出:12、4+1、6=?)

  师:为了帮助笑笑解决寄书的邮费问题,我们列出了正确的加法算式。大家现在能不能估算一下笑笑大约一共要付多少邮费呢?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也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你们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释估算的过程。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师:刚刚我们对所需邮费进行了估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谁的估算最接近正确答案。请你选择你喜欢的算法,独立完成所列算式的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师: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有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让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再回答。)

  师:进行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在全班交流。主要围绕“小数点要对齐和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进行交流,教师归纳总结,进一步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师:那么,这两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你能列式解答吗?

  (学生列式解答,并在全班交流。)

  师:在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2、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2题。

  师:请你当森林医生,为这些小树治病。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二)活动二:购物

  1、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3题的情境图。

  师:今天,小明、小青和他们的妈妈一起去邮局领笑笑寄过来的书,他们非常开心。后来,他们又一起去逛商场购物。他们先来到了书店。小明想买《动物世界》和《童话故事》这两本书,他带40元钱,够吗?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交流:可以直接计算,也可以估算。)

  师:如果我将题目改为“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这两道题还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问题不一样。课本上的题目只是问40元够不够买这两本书,而改后的题目则问具体还剩多少钱。)

  师:那么,这两道题都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吗?

  (不能。)

  师:那么,哪一道题能用估算来解决,而哪一道题必须要进行具体的计算才能解决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体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必须计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只需估算。)

  2、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4题。

  师: 妈妈买笔花了15??8元,还剩34??2元,妈妈带了多少钱?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3、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5题。

  师:小明、小青和妈妈逛完书店,来到了超市准备采购一些食品。谁愿意当这家超市的服务员,向大家介绍这些食品呢?

  (学生独立完成第(1)~(3)小题,并在全班交流反馈。)

  (三)活动三: 小结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童区寄传教案 (菁选3篇)

童区寄传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掌握课文大意,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区寄不畏*、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区寄不畏*、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教学难点:

  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表现主人公形象、性格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都是古代小孩聪明机智的小故事,还有这么一个小孩被两个凶悍的强盗绑架了,结果却安然而返,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童区寄传》。

  二作家简介:

  1.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宗元非常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载道,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成的完美结合,强调作家创作上的严肃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与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永州八记》《三戒》。

  2.写作背景《童区寄传》是在柳宗元第二次贬官柳州时所作。这时他再次失意,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政治热情。柳州当时人烟稀少且蛮荒落后,是个民不聊生的地方,且社会非常不*等,许多人被贩卖当奴隶。然而当政者却只顾私利而不顾百姓的痛苦,因此他希望改变这种状况。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停顿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通顺流畅

  3.字词质疑,让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块解决。

  4.找生单独读,齐读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给予适时点拨

  (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2.相互质疑,师生问答,生生问答

  3.归纳文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五精读课文分析人物

  1.要求学生找出区寄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2.用“我从________句中,看出区寄是一个___________样的孩子。”的句式说话。

  过渡: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认识到一位沉着机智,聪明过人,勇敢坚强,不畏*的孩子形象。这些都是我们从作者对他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中体会到的,属于对他的正面描写。

  3.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于表现区寄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究,展示交流结果,老师总结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过渡:这些也能从一个方面塑造区寄这个人物,属于对他的侧面描写。这样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就使区寄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六再读课文,拓展延伸

  思考:你从区寄的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认识)

  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都从区寄这个小英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以后再遇到困难时,一定会积极应对,开动脑筋。另外我们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一些自救的办法,才能更有效地去对付突如其来的困难。

童区寄传教案2

  《童区寄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这篇文章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儿童区寄被两个强盗劫持后,凭着自己的勇敢机智,终于手刃二盗,保全了自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童区寄传鲁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童区寄传》教案【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标出疑难字音、节奏。

  2、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

  【相关课程标准】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中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感受区寄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疏通文意。

  3、理解文章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4、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课件展示题目“童区寄传”,指生试读。教师询问:为何这样读?学生结合注释回答:“童”指儿童,“区寄”是人名,“传”是一种文体。

  二、作者介绍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初读课文,读流畅

  (过渡:预习完了,我们会发现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和以前所学的文章一样吗?今天要学的是一篇文言文。那么如何学习文言文呢?——朗读。)

  1、朗读示例

  课件出示“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教师指生试读。明确注意事项:重音、节奏、语速。

  课件展示“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指导学生依据此种方法试读第一段,教师课件展示。一生展示。

  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抑扬顿挫

  (过渡:看来大家很好的掌握了文言文的朗读技巧,请大家依据所学到的方法大声朗读剩余段落。)

  2、朗读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时,教师巡视指导。

  读完之后一生或小组展示,然后齐读全文。

  四、再读课文,懂文意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大家通过朗读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我们会发现,文言文和我们所学的现代文在意义上不一样。一个字是一个词的意思。)

  1、翻译示例

  课件出示“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指导学生翻译,提示:省略掉的“区寄”要加上,“还”依据自己经验理解为“回来”,“大骇”依据注释解释为“十分震惊”。

  (过渡:在疏通文意时我们发现,借助注释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么注释没有的呢?告诉大家一个字——猜。)

  教师板书翻译文言文的方法:①借助注释法,②猜想、联想法,③补充法。

  教师指导学生依据这种方法试着翻译“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课件展示。

  教师继续展示:④人名、地名不译。

  (过渡:看来大家很快地掌握了疏通文言文的方法,下面请大家据此试着疏通全文。5分钟)

  2、自主翻译

  学生依据所学方法结合注释独立翻译全文。

  3、同位对译

  教师指导学生同位合作对译文章,一生读,一生译。然后两人合作展示。

  五、讲故事

  (过渡:通过大家的表现不难看出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大家思考一下:“传”是介绍人物的生*、事迹的,那么柳宗元介绍了区寄的哪些故事呢?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大家听。)

  两分钟准备时间,学生展示。

  六、说人物

  (过渡:教师追问:听完之后老师不禁有个疑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为何要为一个小孩子立传呢?)

  学生回答:勇敢、机智、冷静、沉着。

  教师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到依据并做简要分析。

  例:

  1、“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区寄假装像小孩似的啼哭,假装害怕的发抖,从而使贼放松了警惕。从中表现出区寄虽年少,但在危急关头却有着过人的机智。

  2、“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一连串的动作敏捷、果断,充分表现出区寄虽年幼,在危急关头却沉着冷静,有着过人的机智和勇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①乡里人的反映: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②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和侧目描写相结合。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区寄的形象。

  七、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提示:如何学习文言文?

  读通文意,借助注释了解大意,有人物的分析人物形象……

  《童区寄传》同步练习

  阅读课内古文《童区寄传》一段,回答问题.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①虚所卖之②.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③,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④.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8分)

  牧:_________ 去:__________ 虚:___________ 儿:____________

  易:_________ 为:__________ 微: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

  解释文中四个"之"的意思.(4分)

  ①之:_________ ②之:__________ ③之:_________ ④之:________

  "贼易之"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述文字找出最能表现区寄智和勇的两个句子.(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去:离开; 虚:集市; 儿:像小孩子一样; 易:轻视

  为:谈,做; 微:偷偷地; 因:就,于是

  2,①到; ②代区寄;③代区寄;④代贼

  3,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4,①第3句,②第6句

  《童区寄传》译文

  儿童区寄,是郴州地区打柴放牛的孩子。一天,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离开本乡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区寄装着小孩儿似的哭哭啼啼,害怕得发抖,做出一幅孩子常有的胆小的样子。强盗并不把他放在心上,相对喝酒,喝醉了。其中一个强盗离开前去集市谈买卖孩子的生意,另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便拿起刀杀死了那个强盗。

  区寄逃出去没多远,那个上集市谈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区寄,非常惊恐,打算要杀掉他。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幸亏杀掉了他(被杀的强盗),好极了!”随即埋藏了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区寄到集市中窝藏强盗的主人那里。越发把区寄捆绑得结实。到了半夜,区寄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又拿过刀来杀掉了做买卖的强盗。然后大声呼喊,整个集市都惊动了。区寄说:“我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该做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幸好我把他们都杀了,我愿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集镇的差吏把这件事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给府官。府官召见了区寄,不过是个幼稚老实的孩子。刺史颜证认为他很了不起,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刺史于是送给他衣裳,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

  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杀死了两个豪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

童区寄传教案3

  《童区寄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这篇文章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儿童区寄被两个强盗劫持后,凭着自己的勇敢机智,终于手刃二盗,保全了自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童区寄传鲁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童区寄传》教案【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标出疑难字音、节奏。

  2、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

  【相关课程标准】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中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感受区寄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疏通文意。

  3、理解文章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4、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课件展示题目“童区寄传”,指生试读。教师询问:为何这样读?学生结合注释回答:“童”指儿童,“区寄”是人名,“传”是一种文体。

  二、作者介绍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初读课文,读流畅

  (过渡:预习完了,我们会发现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和以前所学的文章一样吗?今天要学的是一篇文言文。那么如何学习文言文呢?——朗读。)

  1、朗读示例

  课件出示“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教师指生试读。明确注意事项:重音、节奏、语速。

  课件展示“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指导学生依据此种方法试读第一段,教师课件展示。一生展示。

  课件出示: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抑扬顿挫

  (过渡:看来大家很好的掌握了文言文的朗读技巧,请大家依据所学到的方法大声朗读剩余段落。)

  2、朗读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时,教师巡视指导。

  读完之后一生或小组展示,然后齐读全文。

  四、再读课文,懂文意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大家通过朗读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我们会发现,文言文和我们所学的现代文在意义上不一样。一个字是一个词的意思。)

  1、翻译示例

  课件出示“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指导学生翻译,提示:省略掉的“区寄”要加上,“还”依据自己经验理解为“回来”,“大骇”依据注释解释为“十分震惊”。

  (过渡:在疏通文意时我们发现,借助注释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么注释没有的呢?告诉大家一个字——猜。)

  教师板书翻译文言文的方法:①借助注释法,②猜想、联想法,③补充法。

  教师指导学生依据这种方法试着翻译“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课件展示。

  教师继续展示:④人名、地名不译。

  (过渡:看来大家很快地掌握了疏通文言文的方法,下面请大家据此试着疏通全文。5分钟)

  2、自主翻译

  学生依据所学方法结合注释独立翻译全文。

  3、同位对译

  教师指导学生同位合作对译文章,一生读,一生译。然后两人合作展示。

  五、讲故事

  (过渡:通过大家的表现不难看出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大家思考一下:“传”是介绍人物的生*、事迹的,那么柳宗元介绍了区寄的哪些故事呢?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大家听。)

  两分钟准备时间,学生展示。

  六、说人物

  (过渡:教师追问:听完之后老师不禁有个疑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为何要为一个小孩子立传呢?)

  学生回答:勇敢、机智、冷静、沉着。

  教师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到依据并做简要分析。

  例:

  1、“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区寄假装像小孩似的啼哭,假装害怕的发抖,从而使贼放松了警惕。从中表现出区寄虽年少,但在危急关头却有着过人的机智。

  2、“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一连串的动作敏捷、果断,充分表现出区寄虽年幼,在危急关头却沉着冷静,有着过人的机智和勇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①乡里人的反映: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②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和侧目描写相结合。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区寄的形象。

  七、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提示:如何学习文言文?

  读通文意,借助注释了解大意,有人物的分析人物形象……

  《童区寄传》同步练习

  阅读课内古文《童区寄传》一段,回答问题.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①虚所卖之②.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③,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④.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8分)

  牧:_________ 去:__________ 虚:___________ 儿:____________

  易:_________ 为:__________ 微: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

  解释文中四个"之"的意思.(4分)

  ①之:_________ ②之:__________ ③之:_________ ④之:________

  "贼易之"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述文字找出最能表现区寄智和勇的两个句子.(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去:离开; 虚:集市; 儿:像小孩子一样; 易:轻视

  为:谈,做; 微:偷偷地; 因:就,于是

  2,①到; ②代区寄;③代区寄;④代贼

  3,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4,①第3句,②第6句

  《童区寄传》译文

  儿童区寄,是郴州地区打柴放牛的孩子。一天,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离开本乡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区寄装着小孩儿似的哭哭啼啼,害怕得发抖,做出一幅孩子常有的胆小的样子。强盗并不把他放在心上,相对喝酒,喝醉了。其中一个强盗离开前去集市谈买卖孩子的生意,另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便拿起刀杀死了那个强盗。

  区寄逃出去没多远,那个上集市谈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区寄,非常惊恐,打算要杀掉他。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幸亏杀掉了他(被杀的强盗),好极了!”随即埋藏了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区寄到集市中窝藏强盗的主人那里。越发把区寄捆绑得结实。到了半夜,区寄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又拿过刀来杀掉了做买卖的强盗。然后大声呼喊,整个集市都惊动了。区寄说:“我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该做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幸好我把他们都杀了,我愿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集镇的差吏把这件事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给府官。府官召见了区寄,不过是个幼稚老实的孩子。刺史颜证认为他很了不起,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刺史于是送给他衣裳,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

  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杀死了两个豪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3篇(扩展3)

——童区寄传读后感

童区寄传读后感1

读《童区寄传》还不仅于此,在感动之余,我在想,一个人活在世上是不容易的,不知何时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甚至危险,而这一切又往往处在孤独无援之下,真切的痛苦,困惑、迷茫的困绕,让你不知所措。这时,你必须作出抉择,而且容不得你后退。区寄是明智的,小小年纪,在被劫持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救。他勇敢地面对了,并且战胜了敌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能使区寄摆脱险境,它启示我们:人定胜天,只要能战胜自己,就没有不可战胜的敌人,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坎坎坷坷,暴风骤雨,布满荆棘,而且瞬息万变,如果不会自救,就会痛不欲生,沮丧消沉。事实上,也容不得你回避,躲不过去。大多数的情况,豁出去了,往往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利用《童区寄传》这样的材料,让还未涉世的孩子懂得自救的道理,无疑是必要的。现在的孩子,挫折感比较缺乏,一遇困难就在哇哇大叫,也吃不起苦,利用教材对他们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对化解他们畏难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对他们的一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3篇(扩展4)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0篇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

  “损”“益”;“兴”“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第一节

  一、导入:

  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自己惨败的原因----“天亡我也”。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民百姓也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为呢?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吉水人。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古文,批评北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

  三、解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传:传记。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还有一种称为宴集序。

  四、写作背景和目的:

  五代的后唐国君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致使伶人重权在握。后来后唐发生兵变,而拥有兵权的伶人拒不发兵*叛,庄宗只得亲征,但败北,这时众叛亲离,伶人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讲解1-2段重要词句。

  1、一词多义现象。

  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而皆背晋以归梁

  D、请其矢,盛以锦囊

  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请其矢,盛以锦囊

  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于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其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之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抑本其成败之迹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请其矢,盛以锦囊

  3、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二节

  分析全文: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是什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2、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古代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

  3、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论据:庄宗得天下[盛],失天下[衰]的史实。

  例证法——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小结:提出全文的论点,并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

  4、“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慨叹,惋惜。

  5、晋王弥留之际为什么赐予庄宗三支箭?

  赐箭的原因:勉励儿子誓报父仇。

  6、庄宗对待晋王的遗命的有怎样的举动?这些举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受、藏、告、请、盛、负、纳。

  接受遗命后,有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忠诚地执行遗命。

  7、作者为什么如此详细的写庄宗忠诚地执行父命?

  说明他的成功与他不断的努力分不开,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小结: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8、矢志复仇的庄宗取得了怎样的战绩?作者赞叹庄宗的成功,这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方其…君臣之首”

  “盛”“得天下”

  9、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在极短的时间,说说庄宗失败时的处境?作者慨叹庄宗的失败又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众叛亲离。

  “衰”“失天下”

  10、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11、大家说说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对比的作用?

  通过强烈鲜明的对比“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满招损”“逸豫可以亡身”

  在鲜明的对比中强调人事的作用,照应回应论点。

  12、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和引证

  小结: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13、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旧事,有何目的?

  以古谏今,告诫当时的统治者:使“身死国灭”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豫”之中,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和语感,积累文化常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D.文章既用*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

  2.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4.下列属于作者认为庄宗的“盛”“衰”原因的一句是()

  A.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此三者,吾遗恨也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6.下面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②及凯旋而纳之凯旋:取得胜利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尔、其、乃:第二人称代词

  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⑤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

  ⑥泣下沾襟泣:流泪

  A.①②④B.①⑤⑥C.①④⑤D.②⑤⑥

  7.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

  B.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D.请其矢,盛以锦囊请奉盆缶秦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与其所以失之者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岂独伶人也哉

  C.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②为天下笑

  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与之争

  9.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吾得兄事之

  C.忧劳可以兴国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B.此三者,吾遗恨也恨:怨恨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有删改)

  12.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

  B.暂相党引以为朋者暂:暂时

  C.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诮:嘲笑

  D.夫兴亡治乱之迹迹:事情

  1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朋党之说

  ②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③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④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观点的一组是()

  A.①小人所好者,利禄也

  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

  B.①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②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C.①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

  ②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D.①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

  ②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起笔不凡,鲜明地点出全文的主旨。开头一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

  B.第2段通过对比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领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C.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宗杀害名土的史实,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D.文章不讳言朋党,引用史实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17.请简要分析在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三、情景默写

  1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事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19.下面的某报纸拟刊登的一则启事的正文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为了让越剧更好地走上新时代的发展之中,《*越剧》组委会决定向社会各界广开言路,垂询“行外人”的意见,聆听“行外人”对越剧艺术发展新方向、新目标的展望。《*越剧》经过精心规划,自当天起推出“行外人越剧与生活”主题征文活动,希望越剧爱好者能显山露水。

  20.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

  据载,欧阳修为宰相韩琦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寄走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欠妥。他便派人骑快马到韩府将文稿追回,做了修改。

  韩琦再次收到文稿后再三读之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而”字。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后,不禁拍案叫绝。

  韩琦为什么对欧阳修增加的两个“而”字拍案叫绝?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分析。

  五、小作文

  21.俗话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从字面来理解就是自满招来损失,而谦虚带来好处。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满招损,谦受益”的理解。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B项,“即本源在于‘天命’”错误,文中说“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由此可知,本源应在于“人事”。

  故选B。

  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B项,“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错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意思是“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前一句是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的意思与句子本身是相反的,显然作者并不认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

  故选B。

  3.【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意思是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其中“原”,作词,译为“推其根本,追究”。故选B。

  4.【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庄宗“兴国”是“忧劳”所致,庄宗“亡身”是“逸豫”所致。A项说的是庄宗之父,排除A项。BC两项是作者的推测,排除BC两项。故选D。

  5.【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结合这些句式的特点来分析所给的选项。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是被动句,“于”表被动,意思是“被”;

  A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也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意思是“被”;

  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

  C项,“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是省略句,“告”后省略介词“于”;

  D项,“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是状语后置句,“以组”是后置状语。故选A。

  6.【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②“及凯旋而纳之”意思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凯旋”,胜利归来;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意思是“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其”,副词,一定;⑥“泣下沾襟”意思是“泪水流下沾湿衣襟”,“泣”是名词,泪水。这三句都有错误,①④⑤正确。故选C。

  7.【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是连词,表顺承。

  B项,第一个“遗”,遗留;第二个“遗”,舍弃。

  C项,两个“本”都指原来的。

  D项,第一个“请”,领取;第二个“请”,请允许我。故选C。

  8.【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①中“其”是代词,他;②中“其”,语气副词,一定。

  B项,两个“岂”都表反问,难道。

  C项,①中“为”是动词,成为;②中“为”,介词,被。

  D项,①中“之”,结构助词,的;②中“之”是代词,他。故选B。

  9.【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例句中“乃”是代词,你的;

  C项,“乃”也是人称代词,你的;

  A项,“乃”,表判断的副词,是;

  B项,“乃”,于是;

  D项,“乃”,副词,竟然。故选C。

  10.【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者是考查词类活用,然后应分析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在句中的位置,以此确定活用的类型。

  例句中的“夜”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B项,“兄”也是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与之相同。

  A项,“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C项,“兴”,使动用法,使……兴盛。

  D项,“困”,困扰,没有活用。故选B。

  1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意思是“。这三者是我遗留的仇恨”,“恨”应为名词,仇恨。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案】

  12.C

  13.D

  14.A

  15.C

  16.(1)所以做君主的人,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太*了。

  (2)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分君子和小人。

  17.作者运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

  【分析】

  12.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实词的能力。

  C项,诮:责备。故选C。

  1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虚词的能力。

  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们。③介词,因为。④介词,用。故选D。

  14.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和论据的能力。

  B项,②说的不是君子。

  C项,①说的不是小人。

  D项,①说的不是小人,②说的也不是君子。故选A。

  15.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的史实,阐明了“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的道理。故选C。

  1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1)但:只。退:斥退。伪:虚伪。治:太*。

  (2)诮:责备。为……所……表被动。称:赞美。以:因为。

  17.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题干点明分析第3段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第3段讲了尧、舜任用君子之朋使得天下大治,而纣、汉献帝、唐昭宗不任用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引用了《尚书》里面的话来进行论证。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区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

  大体上,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与小人则因利益一致结为朋党,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小人所爱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财物。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抢夺,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我认为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相互帮助,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人,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太*了。

  尧在位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朋党,君子八元、八等十六人结为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赞美,互相推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朋党,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非常太*。《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子,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子,却是一条心。”商纣王在位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周朝进用他们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抓捕天下名士并且囚禁他们,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兴起,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对党人的禁锢,把他们都放了,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被投入黄河,说:“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于是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没有人比得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没有人比得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的朋党的,没有比得上唐昭宗之时的;但是都由此而使国家混乱以至灭亡。互相赞美推让而不疑忌的,没有人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舜也毫不猜疑而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分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子三千人结成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没有比得上周朝的;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的人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事情,为君主的可以作为借鉴了。

  三、情景默写

  1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答案】(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得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损、逸豫、溺、伶,还要注意不要丢掉虚词:也。

  四、语言表达

  19.【答案】①“广开言路”改为“发出倡议”;②“垂询”改为“寻求”;③“规划”改为“筹备”;④“当天”改为“即日”;⑤“显山露水”改为“踊跃参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这里没有上下级之分,可改为“发出倡议”;“垂”是敬辞,“垂询”表示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可改为“寻求”;“规划”意为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此处应为事先准备之意,可改为“筹备”;“当天”过于口语化,可改为“即日”;“显山露水”比喻显露才能,表现自己,一般用于否定句中,可改为“踊跃参加”。

  20.【答案】修改后虽语意未改变,但是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似潺潺的山间流水,多了一份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所以,韩琦对增加的这两个“而”字拍案叫绝。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此题要求“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让学生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说明增加虚词“而”带来的表达效果,应侧重赏析虚词的表达效果。“而”的使用并不改变原句的意义,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敌乡”较之“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在语气及语言节奏上更加舒缓,更具有韵律感、音乐美,更有利于抒情。

  五、小作文

  21.【答案】《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这历来传诵的名言,深刻人心。自满易亡,谦虚则兴,谈古道今多少英雄伟人以自身检验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古来今往多少伟人不是因满而亡,因谦而功名流今。古有项羽,刘邦,项羽是有才有勇之人,可却刚愎自用,不用韩信,不听范增所劝,导致鸿门宴上放虎归山。相比之下刘邦的才识不及项羽,但却做人谦虚有度,虚心纳谏,赢的张良韩信这样的旷世奇才作文。而结果也因此而知,刘邦打败项羽,一举建立大汉王朝得天下。项羽的自满使得良才不得用,而刘邦的谦虚使他赢得了天下,这难道不是满则损而谦受益的道理吗?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考生需要从“自满”和“谦虚”的弊与利的角度展开论述。自满招致损害,令人裹足不前;谦虚使人进步,不断有所收获。可以就一方面展开论述,也可将两者结合,亦可思考如何把握谦虚的度,字数要求较多,根据题干中“结合现实”的提示,可以采取例证法来证明论点。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中涉及五代历史。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文章*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文章。同时适应本单元教学要求,本课内容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二、设计理念

  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次:

  (新的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欧阳修的生*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这些词的用法:原、赐、抑、遗、负、系6个实词和与、其的义项和用法。

  B、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二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

  1.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

  2.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

  3.学习正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都尽可能地简约,因而也给阅读本文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等等。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兼一个早读)

  时间安排:

  1、利用早读通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最好能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第一课时注重基础知识。

  3、第二课时注重能力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幅很有英雄气的对联,里边闪烁着项羽的过人的胆识和越王勾践那超拔意志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争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实夫差打败勾践的故事,也有一断背景:夫差的父亲阖庐在与勾践的争战中被勾践所伤,临死嘱咐太子不忘杀父之仇,之后两年,夫差"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终于困越王于会稽山,使勾践卑躬屈膝臣服脚下,吴国也因此而强大,伐齐鲁号诸侯,声震天下,其势可谓壮哉!等到吴王夫差宠信佞臣伯喜,诛杀诤臣伍子胥,沉湎一西施美色中,吴国也就走上了灭亡之路,最终被勾践围困于姑苏山,落得伏剑而死的可悲下场,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又何其衰也!

  后唐庄宗与吴王夫差的命运是多么相像啊,由此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找朗读并纠正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错误。

  2、播放课文录音,带入课文情景。

  3、齐读课文,请一学生讲后唐庄宗的故事,并找出文中相应的内容。

  4、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利用幻灯片展示下列内容:

  A、多音多义词①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

  ②系:xì(捆绑);jì(打结)

  B、词类活用①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②函(hán):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木匣子里。

  ③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④夜、东:名词作状语。

  ⑤兴、亡:使动用法。

  C、虚词其:副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语气一定,应当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揣测语气大概,差不多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同"岂"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婉商语气还是

  ⑤何其衰也

  (三)、深入探讨

  1、作者通过后唐庄宗由盛到衰的史实来证明观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不仅如此,文章最后还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实,孟子早就说类似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这两句话有何不同?

  明确:孟子主要是在政治道德、人生哲理上给人以启示,而本文重在警戒,当今的统治者可要当心啊,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微,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繁荣的现象。

  2、说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中的"常"、"多"字的意思。

  明确:说明有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有恒久的奋发图强的意志与抵制诱惑的毅力。举现实生活中事例两则。

  (四)拓展

  1、以下判断,你是否赞同?分小组讨论,后畅所欲言。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说得有理。

  A毁树容易种树难B创业难守业更难

  C种树难养护树更难D赚钱难失钱易

  E得天下难失天下易

  2、本文"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这个问题,作者的回答是怎样的?

  明确:扣庄宗史实,欧阳修针对当时社会多停留"天命"的认识上的情况,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由此突出了本文的观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也表现欧阳修重视人的因素的朴素唯物观点。

  (五)作业针对文中提出的"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说说你的理解或启示,写一篇议论文。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预习。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考查阅读课文的熟练程度,从而了解预读情况。

  2有关的国王与国名:

  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请根据注释简述他们的情况(不要照读注解)。

  3.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课文:

  (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

  (2)补充注释:

  原—一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锦囊—一“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函—一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5.阅读提示: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抑……欤?”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附]板书设计(可配合疏通课文书写)

  6.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写作训练:

  选择某一史实发表见解,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文章。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和语感,积累文化常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D.文章既用*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

  2.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4.下列属于作者认为庄宗的“盛”“衰”原因的一句是()

  A.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此三者,吾遗恨也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6.下面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②及凯旋而纳之凯旋:取得胜利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尔、其、乃:第二人称代词

  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⑤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

  ⑥泣下沾襟泣:流泪

  A.①②④B.①⑤⑥C.①④⑤D.②⑤⑥

  7.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

  B.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D.请其矢,盛以锦囊请奉盆缶秦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与其所以失之者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岂独伶人也哉

  C.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②为天下笑

  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与之争

  9.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吾得兄事之

  C.忧劳可以兴国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B.此三者,吾遗恨也恨:怨恨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有删改)

  12.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

  B.暂相党引以为朋者暂:暂时

  C.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诮:嘲笑

  D.夫兴亡治乱之迹迹:事情

  1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朋党之说

  ②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③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④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观点的一组是()

  A.①小人所好者,利禄也

  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

  B.①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②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C.①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

  ②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D.①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

  ②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起笔不凡,鲜明地点出全文的主旨。开头一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

  B.第2段通过对比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领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C.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宗杀害名土的史实,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D.文章不讳言朋党,引用史实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17.请简要分析在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三、情景默写

  1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事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19.下面的某报纸拟刊登的一则启事的正文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为了让越剧更好地走上新时代的发展之中,《*越剧》组委会决定向社会各界广开言路,垂询“行外人”的意见,聆听“行外人”对越剧艺术发展新方向、新目标的展望。《*越剧》经过精心规划,自当天起推出“行外人越剧与生活”主题征文活动,希望越剧爱好者能显山露水。

  20.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

  据载,欧阳修为宰相韩琦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寄走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欠妥。他便派人骑快马到韩府将文稿追回,做了修改。

  韩琦再次收到文稿后再三读之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而”字。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后,不禁拍案叫绝。

  韩琦为什么对欧阳修增加的两个“而”字拍案叫绝?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分析。

  五、小作文

  21.俗话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从字面来理解就是自满招来损失,而谦虚带来好处。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满招损,谦受益”的理解。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B项,“即本源在于‘天命’”错误,文中说“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由此可知,本源应在于“人事”。

  故选B。

  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B项,“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错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意思是“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前一句是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的意思与句子本身是相反的,显然作者并不认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

  故选B。

  3.【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意思是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其中“原”,作词,译为“推其根本,追究”。故选B。

  4.【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庄宗“兴国”是“忧劳”所致,庄宗“亡身”是“逸豫”所致。A项说的是庄宗之父,排除A项。BC两项是作者的推测,排除BC两项。故选D。

  5.【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结合这些句式的特点来分析所给的选项。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是被动句,“于”表被动,意思是“被”;

  A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也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意思是“被”;

  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

  C项,“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是省略句,“告”后省略介词“于”;

  D项,“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是状语后置句,“以组”是后置状语。故选A。

  6.【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②“及凯旋而纳之”意思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凯旋”,胜利归来;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意思是“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其”,副词,一定;⑥“泣下沾襟”意思是“泪水流下沾湿衣襟”,“泣”是名词,泪水。这三句都有错误,①④⑤正确。故选C。

  7.【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是连词,表顺承。

  B项,第一个“遗”,遗留;第二个“遗”,舍弃。

  C项,两个“本”都指原来的。

  D项,第一个“请”,领取;第二个“请”,请允许我。故选C。

  8.【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①中“其”是代词,他;②中“其”,语气副词,一定。

  B项,两个“岂”都表反问,难道。

  C项,①中“为”是动词,成为;②中“为”,介词,被。

  D项,①中“之”,结构助词,的;②中“之”是代词,他。故选B。

  9.【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例句中“乃”是代词,你的;

  C项,“乃”也是人称代词,你的;

  A项,“乃”,表判断的副词,是;

  B项,“乃”,于是;

  D项,“乃”,副词,竟然。故选C。

  10.【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者是考查词类活用,然后应分析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在句中的位置,以此确定活用的类型。

  例句中的“夜”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B项,“兄”也是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与之相同。

  A项,“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C项,“兴”,使动用法,使……兴盛。

  D项,“困”,困扰,没有活用。故选B。

  1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意思是“。这三者是我遗留的仇恨”,“恨”应为名词,仇恨。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案】

  12.C

  13.D

  14.A

  15.C

  16.(1)所以做君主的人,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太*了。

  (2)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分君子和小人。

  17.作者运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

  【分析】

  12.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实词的能力。

  C项,诮:责备。故选C。

  1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虚词的能力。

  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们。③介词,因为。④介词,用。故选D。

  14.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和论据的能力。

  B项,②说的不是君子。

  C项,①说的不是小人。

  D项,①说的不是小人,②说的也不是君子。故选A。

  15.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的史实,阐明了“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的道理。故选C。

  1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1)但:只。退:斥退。伪:虚伪。治:太*。

  (2)诮:责备。为……所……表被动。称:赞美。以:因为。

  17.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题干点明分析第3段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第3段讲了尧、舜任用君子之朋使得天下大治,而纣、汉献帝、唐昭宗不任用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引用了《尚书》里面的话来进行论证。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区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

  大体上,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与小人则因利益一致结为朋党,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小人所爱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财物。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抢夺,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我认为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相互帮助,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人,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太*了。

  尧在位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朋党,君子八元、八等十六人结为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赞美,互相推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朋党,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非常太*。《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子,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子,却是一条心。”商纣王在位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周朝进用他们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抓捕天下名士并且囚禁他们,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兴起,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对党人的禁锢,把他们都放了,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被投入黄河,说:“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于是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没有人比得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没有人比得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的朋党的,没有比得上唐昭宗之时的;但是都由此而使国家混乱以至灭亡。互相赞美推让而不疑忌的,没有人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舜也毫不猜疑而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分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子三千人结成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没有比得上周朝的;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的人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事情,为君主的可以作为借鉴了。

  三、情景默写

  1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答案】(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得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损、逸豫、溺、伶,还要注意不要丢掉虚词:也。

  四、语言表达

  19.【答案】①“广开言路”改为“发出倡议”;②“垂询”改为“寻求”;③“规划”改为“筹备”;④“当天”改为“即日”;⑤“显山露水”改为“踊跃参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这里没有上下级之分,可改为“发出倡议”;“垂”是敬辞,“垂询”表示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可改为“寻求”;“规划”意为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此处应为事先准备之意,可改为“筹备”;“当天”过于口语化,可改为“即日”;“显山露水”比喻显露才能,表现自己,一般用于否定句中,可改为“踊跃参加”。

  20.【答案】修改后虽语意未改变,但是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似潺潺的山间流水,多了一份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所以,韩琦对增加的这两个“而”字拍案叫绝。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此题要求“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让学生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说明增加虚词“而”带来的表达效果,应侧重赏析虚词的表达效果。“而”的使用并不改变原句的意义,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敌乡”较之“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在语气及语言节奏上更加舒缓,更具有韵律感、音乐美,更有利于抒情。

  五、小作文

  21.【答案】《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这历来传诵的名言,深刻人心。自满易亡,谦虚则兴,谈古道今多少英雄伟人以自身检验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古来今往多少伟人不是因满而亡,因谦而功名流今。古有项羽,刘邦,项羽是有才有勇之人,可却刚愎自用,不用韩信,不听范增所劝,导致鸿门宴上放虎归山。相比之下刘邦的才识不及项羽,但却做人谦虚有度,虚心纳谏,赢的张良韩信这样的旷世奇才作文。而结果也因此而知,刘邦打败项羽,一举建立大汉王朝得天下。项羽的自满使得良才不得用,而刘邦的谦虚使他赢得了天下,这难道不是满则损而谦受益的道理吗?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考生需要从“自满”和“谦虚”的弊与利的角度展开论述。自满招致损害,令人裹足不前;谦虚使人进步,不断有所收获。可以就一方面展开论述,也可将两者结合,亦可思考如何把握谦虚的度,字数要求较多,根据题干中“结合现实”的提示,可以采取例证法来证明论点。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和语感,积累文化常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C.篇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使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D.文章既用*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例,又引《尚书》论证,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首尾采用反问句,感叹中包含着肯定。

  2.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4.下列属于作者认为庄宗的“盛”“衰”原因的一句是()

  A.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此三者,吾遗恨也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6.下面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②及凯旋而纳之凯旋:取得胜利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尔、其、乃:第二人称代词

  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⑤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

  ⑥泣下沾襟泣:流泪

  A.①②④B.①⑤⑥C.①④⑤D.②⑤⑥

  7.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

  B.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D.请其矢,盛以锦囊请奉盆缶秦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与其所以失之者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岂独伶人也哉

  C.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②为天下笑

  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与之争

  9.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吾得兄事之

  C.忧劳可以兴国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B.此三者,吾遗恨也恨:怨恨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有删改)

  12.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

  B.暂相党引以为朋者暂:暂时

  C.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诮:嘲笑

  D.夫兴亡治乱之迹迹:事情

  1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朋党之说

  ②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③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④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观点的一组是()

  A.①小人所好者,利禄也

  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

  B.①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②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C.①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

  ②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D.①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

  ②周有臣三千,惟一心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起笔不凡,鲜明地点出全文的主旨。开头一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

  B.第2段通过对比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领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C.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宗杀害名土的史实,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D.文章不讳言朋党,引用史实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17.请简要分析在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三、情景默写

  1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事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19.下面的某报纸拟刊登的一则启事的正文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为了让越剧更好地走上新时代的发展之中,《*越剧》组委会决定向社会各界广开言路,垂询“行外人”的意见,聆听“行外人”对越剧艺术发展新方向、新目标的展望。《*越剧》经过精心规划,自当天起推出“行外人越剧与生活”主题征文活动,希望越剧爱好者能显山露水。

  20.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

  据载,欧阳修为宰相韩琦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寄走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欠妥。他便派人骑快马到韩府将文稿追回,做了修改。

  韩琦再次收到文稿后再三读之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而”字。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后,不禁拍案叫绝。

  韩琦为什么对欧阳修增加的两个“而”字拍案叫绝?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分析。

  五、小作文

  21.俗话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从字面来理解就是自满招来损失,而谦虚带来好处。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满招损,谦受益”的理解。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B项,“即本源在于‘天命’”错误,文中说“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由此可知,本源应在于“人事”。

  故选B。

  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手法的理解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设题的方向,再与文本进行比对。

  B项,“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错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意思是“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前一句是反问句,反问句要表达的意思与句子本身是相反的,显然作者并不认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

  故选B。

  3.【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意思是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其中“原”,作词,译为“推其根本,追究”。故选B。

  4.【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庄宗“兴国”是“忧劳”所致,庄宗“亡身”是“逸豫”所致。A项说的是庄宗之父,排除A项。BC两项是作者的推测,排除BC两项。故选D。

  5.【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结合这些句式的特点来分析所给的选项。文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是被动句,“于”表被动,意思是“被”;

  A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也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意思是“被”;

  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

  C项,“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是省略句,“告”后省略介词“于”;

  D项,“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是状语后置句,“以组”是后置状语。故选A。

  6.【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②“及凯旋而纳之”意思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凯旋”,胜利归来;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意思是“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其”,副词,一定;⑥“泣下沾襟”意思是“泪水流下沾湿衣襟”,“泣”是名词,泪水。这三句都有错误,①④⑤正确。故选C。

  7.【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是连词,表顺承。

  B项,第一个“遗”,遗留;第二个“遗”,舍弃。

  C项,两个“本”都指原来的。

  D项,第一个“请”,领取;第二个“请”,请允许我。故选C。

  8.【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①中“其”是代词,他;②中“其”,语气副词,一定。

  B项,两个“岂”都表反问,难道。

  C项,①中“为”是动词,成为;②中“为”,介词,被。

  D项,①中“之”,结构助词,的;②中“之”是代词,他。故选B。

  9.【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例句中“乃”是代词,你的;

  C项,“乃”也是人称代词,你的;

  A项,“乃”,表判断的副词,是;

  B项,“乃”,于是;

  D项,“乃”,副词,竟然。故选C。

  10.【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者是考查词类活用,然后应分析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在句中的位置,以此确定活用的类型。

  例句中的“夜”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B项,“兄”也是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与之相同。

  A项,“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C项,“兴”,使动用法,使……兴盛。

  D项,“困”,困扰,没有活用。故选B。

  1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意思是“。这三者是我遗留的仇恨”,“恨”应为名词,仇恨。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案】

  12.C

  13.D

  14.A

  15.C

  16.(1)所以做君主的人,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太*了。

  (2)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分君子和小人。

  17.作者运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

  【分析】

  12.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实词的能力。

  C项,诮:责备。故选C。

  1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虚词的能力。

  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们。③介词,因为。④介词,用。故选D。

  14.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和论据的能力。

  B项,②说的不是君子。

  C项,①说的不是小人。

  D项,①说的不是小人,②说的也不是君子。故选A。

  15.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C项,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的史实,阐明了“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的道理。故选C。

  1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1)但:只。退:斥退。伪:虚伪。治:太*。

  (2)诮:责备。为……所……表被动。称:赞美。以:因为。

  17.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题干点明分析第3段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第3段讲了尧、舜任用君子之朋使得天下大治,而纣、汉献帝、唐昭宗不任用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还引用了《尚书》里面的话来进行论证。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区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

  大体上,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与小人则因利益一致结为朋党,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小人所爱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财物。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抢夺,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我认为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相互帮助,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人,应该斥退小人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那么天下就能太*了。

  尧在位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朋党,君子八元、八等十六人结为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赞美,互相推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朋党,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非常太*。《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子,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子,却是一条心。”商纣王在位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周朝进用他们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抓捕天下名士并且囚禁他们,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兴起,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对党人的禁锢,把他们都放了,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被投入黄河,说:“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于是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没有人比得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没有人比得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的朋党的,没有比得上唐昭宗之时的;但是都由此而使国家混乱以至灭亡。互相赞美推让而不疑忌的,没有人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舜也毫不猜疑而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蒙骗,却赞美舜是聪慧明审的圣主,因为他能区分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子三千人结成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没有比得上周朝的;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的人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事情,为君主的可以作为借鉴了。

  三、情景默写

  18.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答案】(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得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损、逸豫、溺、伶,还要注意不要丢掉虚词:也。

  四、语言表达

  19.【答案】①“广开言路”改为“发出倡议”;②“垂询”改为“寻求”;③“规划”改为“筹备”;④“当天”改为“即日”;⑤“显山露水”改为“踊跃参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这里没有上下级之分,可改为“发出倡议”;“垂”是敬辞,“垂询”表示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可改为“寻求”;“规划”意为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此处应为事先准备之意,可改为“筹备”;“当天”过于口语化,可改为“即日”;“显山露水”比喻显露才能,表现自己,一般用于否定句中,可改为“踊跃参加”。

  20.【答案】修改后虽语意未改变,但是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似潺潺的山间流水,多了一份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所以,韩琦对增加的这两个“而”字拍案叫绝。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此题要求“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让学生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说明增加虚词“而”带来的表达效果,应侧重赏析虚词的表达效果。“而”的使用并不改变原句的意义,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敌乡”较之“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在语气及语言节奏上更加舒缓,更具有韵律感、音乐美,更有利于抒情。

  五、小作文

  21.【答案】《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这历来传诵的名言,深刻人心。自满易亡,谦虚则兴,谈古道今多少英雄伟人以自身检验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古来今往多少伟人不是因满而亡,因谦而功名流今。古有项羽,刘邦,项羽是有才有勇之人,可却刚愎自用,不用韩信,不听范增所劝,导致鸿门宴上放虎归山。相比之下刘邦的才识不及项羽,但却做人谦虚有度,虚心纳谏,赢的张良韩信这样的旷世奇才作文。而结果也因此而知,刘邦打败项羽,一举建立大汉王朝得天下。项羽的自满使得良才不得用,而刘邦的谦虚使他赢得了天下,这难道不是满则损而谦受益的道理吗?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

  考生需要从“自满”和“谦虚”的弊与利的角度展开论述。自满招致损害,令人裹足不前;谦虚使人进步,不断有所收获。可以就一方面展开论述,也可将两者结合,亦可思考如何把握谦虚的度,字数要求较多,根据题干中“结合现实”的提示,可以采取例证法来证明论点。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中涉及五代历史。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文章*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文章。同时适应本单元教学要求,本课内容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二、设计理念

  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次:

  (新的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欧阳修的生*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这些词的用法:原、赐、抑、遗、负、系6个实词和与、其的义项和用法。

  B、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二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

  1.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

  2.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

  3.学习正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都尽可能地简约,因而也给阅读本文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等等。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兼一个早读)

  时间安排:

  1、利用早读通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最好能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第一课时注重基础知识。

  3、第二课时注重能力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幅很有英雄气的对联,里边闪烁着项羽的过人的胆识和越王勾践那超拔意志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争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实夫差打败勾践的故事,也有一断背景:夫差的父亲阖庐在与勾践的争战中被勾践所伤,临死嘱咐太子不忘杀父之仇,之后两年,夫差"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终于困越王于会稽山,使勾践卑躬屈膝臣服脚下,吴国也因此而强大,伐齐鲁号诸侯,声震天下,其势可谓壮哉!等到吴王夫差宠信佞臣伯喜,诛杀诤臣伍子胥,沉湎一西施美色中,吴国也就走上了灭亡之路,最终被勾践围困于姑苏山,落得伏剑而死的可悲下场,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又何其衰也!

  后唐庄宗与吴王夫差的命运是多么相像啊,由此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找朗读并纠正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错误。

  2、播放课文录音,带入课文情景。

  3、齐读课文,请一学生讲后唐庄宗的故事,并找出文中相应的内容。

  4、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利用幻灯片展示下列内容:

  A、多音多义词①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

  ②系:xì(捆绑);jì(打结)

  B、词类活用①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②函(hán):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木匣子里。

  ③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④夜、东:名词作状语。

  ⑤兴、亡:使动用法。

  C、虚词其:副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语气一定,应当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揣测语气大概,差不多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同"岂"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婉商语气还是

  ⑤何其衰也

  (三)、深入探讨

  1、作者通过后唐庄宗由盛到衰的史实来证明观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不仅如此,文章最后还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实,孟子早就说类似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比较这两句话有何不同?

  明确:孟子主要是在政治道德、人生哲理上给人以启示,而本文重在警戒,当今的统治者可要当心啊,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微,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繁荣的现象。

  2、说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中的"常"、"多"字的意思。

  明确:说明有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有恒久的奋发图强的意志与抵制诱惑的毅力。举现实生活中事例两则。

  (四)拓展

  1、以下判断,你是否赞同?分小组讨论,后畅所欲言。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说得有理。

  A毁树容易种树难B创业难守业更难

  C种树难养护树更难D赚钱难失钱易

  E得天下难失天下易

  2、本文"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这个问题,作者的回答是怎样的?

  明确:扣庄宗史实,欧阳修针对当时社会多停留"天命"的认识上的情况,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由此突出了本文的观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也表现欧阳修重视人的因素的朴素唯物观点。

  (五)作业针对文中提出的"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说说你的理解或启示,写一篇议论文。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能力目标: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学会美文赏读。

  二、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理解课文,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

  三、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议论思路以及本文的中心。

  四、教学方法:

  点拨法探究学习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引出文章论题

  由杜牧《题乌江亭》引入

  二、解题

  三、了解背景,体会讽谏意味

  四、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和断句。

  五、疏通文意,课文探究学习

  (一)第一、二段课文学习

  1、强调重点字词

  2、探究:

  (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第三、四段课文学习

  1、强调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2、探究:

  (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七、课堂巩固练习

  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4、名句积累

  八、美文赏读

  1、结构美——探究对比论证手法和全文论证结构

  2、文理美——探究主旨与教训

  3、抑扬美——探究抑扬手法

  4、文笔美——探究叙事简约、语言精警的特点、文句的对称美

  九、拓展延伸

  十、布置作业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后唐庄宗的成败阐述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2.学习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3.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充分运用对比手法说理抒情。

  2.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启迪人性。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同学们,标题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学生: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古时戏子大多地位低下,却能入朝为官,欧阳修为什么要为伶官作传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二、因声求气读通文意

  1.请学生复述庄宗的故事。

  2.诵读感知庄宗的悲剧命运。

  活动一:一生读晋王遗言,其他学生评价。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皆为兄弟,而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点拨:读出晋王深深的遗憾,对敌人仇恨、对庄宗期盼的语气和情感。)

  活动二:读庄宗的奋斗史和失败史,其他学生评价。

  奋斗史:“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可谓壮哉!”庄宗凯旋时的豪壮语气,笔势激越,情调激扬。

  失败史:“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何其衰也!”庄宗败亡时的衰颓语气,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低沉凄怆。

  (点拨:语言和情感一扬一抑、大起大落、荡气回肠、对比鲜明。)

  3.教师小结:庄宗的兴盛和衰败用了鲜明的对比,其奋斗史164个字,得天下完成父亲遗命,耗时十五年;其失败史63个字,失天下只有短短三年,奋斗过程如此艰难,衰败却如此迅速,一溃千里,发人警醒。

  三、提要钩玄领会主旨

  (点拨:学生诵读第一段,第三段“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至文末。)

  1.一个叹词:呜呼

  参考:欧阳修之子欧阳发《先君事迹》“先生自撰五代史,褒贬善恶,为精密。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这一声“呜呼”,以感叹发端,起笔不凡,突兀惊人。奠定全文沉痛的感情基调。

  2.两个警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点拨1: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目的是什么?)

  参考:对偶与对比,这是本文写作上的艺术特色,使行文说理更加透彻。

  (点拨2:当我们读完经典作品,掩卷沉思,心里还留下什么?同学们将这两句警句放声读三遍。请同学当堂背诵。)

  教育是什么?爱因斯坦说“在你离开学校后,忘记了学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3.三组反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品读反问句,欧阳修想突出强调什么观点?

  (点拨:教师范读,学生讨论探究主旨)

  参考:对比鲜明、前后呼应、层层递进,强调共同的观点:盛衰在于人事。

  (小结:“岂独伶人也哉?”其意思是不独伶人,万事皆然。伶人地位卑微、作用渺小,却能够使庄宗迅速灭亡。欧阳修借伶官之祸来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教训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有永恒的价值。)

  四、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让你产生什么联想?

  (点拨: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开元君王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国破家亡。先秦老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你所宠溺的一个不起眼的事物,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同学们,想要实现理想,不仅要注重细节,更要学会节制取舍。

  五、读史明理

  课外阅读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庄宗之得失

  讽谏政治省察人性

  张晴晴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3、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

  “损”“益”;“兴”“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第一节

  一、导入:

  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自己惨败的原因----“天亡我也”。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民百姓也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为呢?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吉水人。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古文,批评北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

  三、解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传:传记。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还有一种称为宴集序。

  四、写作背景和目的:

  五代的后唐国君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致使伶人重权在握。后来后唐发生兵变,而拥有兵权的伶人拒不发兵*叛,庄宗只得亲征,但败北,这时众叛亲离,伶人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讲解1-2段重要词句。

  1、一词多义现象。

  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而皆背晋以归梁

  D、请其矢,盛以锦囊

  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请其矢,盛以锦囊

  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于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其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之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抑本其成败之迹

  3、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请其矢,盛以锦囊

  3、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而告以成功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二节

  分析全文: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是什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2、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古代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

  3、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论据:庄宗得天下[盛],失天下[衰]的史实。

  例证法——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小结:提出全文的论点,并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

  4、“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慨叹,惋惜。

  5、晋王弥留之际为什么赐予庄宗三支箭?

  赐箭的原因:勉励儿子誓报父仇。

  6、庄宗对待晋王的遗命的有怎样的举动?这些举动告诉了我们什么?

  受、藏、告、请、盛、负、纳。

  接受遗命后,有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忠诚地执行遗命。

  7、作者为什么如此详细的写庄宗忠诚地执行父命?

  说明他的成功与他不断的努力分不开,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小结: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8、矢志复仇的庄宗取得了怎样的战绩?作者赞叹庄宗的成功,这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方其…君臣之首”

  “盛”“得天下”

  9、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在极短的时间,说说庄宗失败时的处境?作者慨叹庄宗的失败又照应了前文哪些词语?

  众叛亲离。

  “衰”“失天下”

  10、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11、大家说说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对比的作用?

  通过强烈鲜明的对比“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满招损”“逸豫可以亡身”

  在鲜明的对比中强调人事的作用,照应回应论点。

  12、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和引证

  小结: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13、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旧事,有何目的?

  以古谏今,告诫当时的统治者:使“身死国灭”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豫”之中,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3篇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

  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

  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一)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二)巴山夜雨涨秋池

  1.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

  2.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3.“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延展:

  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⑵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⑶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⑸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⑺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三)何当共剪西窗烛

  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六、夜雨素描

  (一)唐诗素描

  “唐诗素描”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它是一种作文的形式。

  (二)例文:

  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三)课上练笔:唐诗素描:《夜雨寄北》

  雨寄北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布置作业

  结合对"唐诗素描"含义的理解,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唐诗,写一篇300字以内的唐诗素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具体描述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八、结束语:

  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点滴滴到天明。”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各异。少不更事时,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沧桑的暮年,方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设计意图:在动情的总结中,深化本节课的主题,呼应开头。)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

  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一)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二)巴山夜雨涨秋池

  1、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

  2、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3、“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延展:

  (1)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2)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3)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6)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7)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三)何当共剪西窗烛

  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六、夜雨素描

  (一)唐诗素描

  “唐诗素描”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它是一种作文的形式。

  (二)例文:

  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了我年轻的面颊。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三)课上练笔:唐诗素描:《夜雨寄北》

  雨寄北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布置作业

  结合对“唐诗素描”含义的理解,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唐诗,写一篇300字以内的唐诗素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具体描述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八、结束语:

  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点滴滴到天明。”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各异。少不更事时,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沧桑的暮年,方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设计意图:在动情的总结中,深化本节课的主题,呼应开头。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夜雨寄北》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

《夜雨寄北》的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教学古典诗词就是要通过精巧的设计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情趣,从而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并且使这些民族文化触及学生的情感涟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万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诗词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本节课我尝试运用唐诗素描的方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

  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而又缠绵弥漫无尽。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

  (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

  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

  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四、夜雨情思(整体感知)

  缠绵的雨丝撩起了诗人怎样的思绪呢?

  这是作者留滞巴蜀写给北方妻子的诗。诗中描绘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对妻子的怀念。

  作者先写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连绵、涨满秋池的夜晚怀念妻子的情景。在这样的夜晚,作者辗转不眠,孤灯听雨,满怀离愁,内心充溢着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时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妻子能知道自己这种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乡,在西窗烛下向妻子谈谈,今夜雨中思亲的情景。

  前两句写客中境况,后两句写对重聚的渴望,情绪递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独及寂寞中的强烈希望表现得很有层次,很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诗情(细部品析)

  哪句诗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

  (一)君问归期未有期

  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一个突兀而起的问与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确定而给人以失望。

  (二)巴山夜雨涨秋池

  1、在这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绵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满

  没完没了的雨声打着山间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动了离人的心弦,秋雨所带来的寒漠与凄清,更为浓重地渲染了愁思与离情,何况还有不能确定的归期!

  2、巴山意味着遥远的异乡,季节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动归思和寂寞情怀的秋天。

  时间也是寂静黑暗的夜晚,独居他乡的诗人也特别容易感受到寂寞忧伤的氛围,雨也撩拨人的情绪。风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伤怀。

  3、“涨”非常富有神韵,是凭感觉而不是凭视觉。

  “雨涨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见的,表现在漫长的雨夜中,诗人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寂寞无聊的心境。

  4、延展:

  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⑵一枝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⑶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⑸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⑺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三)何当共剪西窗烛

  他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把现在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时能与你共剪烛花于秋窗之下,共话如今这种巴山夜雨之中两地的深深思念?那时,把如今这万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欢乐。

  (四)却话巴山夜雨时

  对伤感辛酸的往事,人们总是带着一种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这,诗人却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旧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将来的重逢欢乐中来回顾今日的寂寞凄凉。这种欢乐式的回顾,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变得珍贵,更充溢着幸福感,就像忆苦思甜一样;另一方面那设想中将来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体会诗歌用词的巧妙之处。)

  六、夜雨素描

  (一)唐诗素描

  “唐诗素描”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它是一种作文的形式。

  (二)例文:

  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三)课上练笔:唐诗素描:《夜雨寄北》

  雨寄北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布置作业

  结合对"唐诗素描"含义的理解,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唐诗,写一篇300字以内的唐诗素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具体描述画面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八、结束语:

  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心灵的遥相呼应,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点滴滴到天明。”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各异。少不更事时,并不在意也无法理解雨声的内涵;及到饱经世事历尽沧桑的暮年,方生出“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原来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说还休的惆怅。

  (设计意图:在动情的总结中,深化本节课的主题,呼应开头。)

《夜雨寄北》的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夜雨寄北》的优秀教学设计3

  一、抓住诗眼,导入新课

  1、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看老师写“雨”,注意看这四点,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机:一个雨字,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联想)

  2、今天,我们来学*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2、谁想读一读?(相机:诗要慢慢读才有味道,谁再试一试)

  3、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题目一起来,可以吗?师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4、读诗不仅要读得顺口、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那怎样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呢?(生:弄懂诗句的意思)

  5、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释,再联系书上插图,了解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

  6、同位同学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7、谁能说一说诗句大致的意思。

  三、文本补读,品悟诗情

  1、从诗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一下。

  相机:(倾盆大雨)你是从诗中的哪个地方体会到的?这句中最能表现雨大的是--(涨)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听出来了,是倾盆大雨。

  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瓢泼大雨)试着读出你的理解(滂沱大雨)请读出你的感受

  2、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夜,这样一场倾盆大雨落下来,诗人站在窗口,会看到什么?

  相机:(大大小小的池塘都积满了雨水)那池塘边的树木会怎样?(落叶满地)这情景让人感到——(冷、寒意)

  3、这样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诗人在哪儿?(巴山)

  4、巴山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这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巴山蜀地”,想知道李商隐生活的时代,那儿的情况吗?

  5、请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记住那句话: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再看看注释。

  6、读了这段文字,你们知道了什么?

  相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能具体描述一下吗?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诗中的句子。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由此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交通不便。

  还有谁能说一说,也可以读一读(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路途险恶。所以,——(君问归期未有期)

  7、你体会到这句包含着什么情绪?(无奈)请读出你的感受(苦闷)请读出你的理解。

  8、诗人的.亲人在哪儿?(北方长安)

  9、同学们,巴山到长安,那可是山高水远,路途艰险呀!唉!遇上这样一个冷冷的秋夜,又碰上这样一场大雨,诗人的心情会怎样?

  相机: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大)

  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

  10、此刻,诗人会想些什么?

  11、诗中的哪些语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12、是啊,诗人想念亲人,亲人又何尝不想念千里之外的诗人呢?

  13、请看大屏幕,这儿有两首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还是那句话: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想一想:这两首词都表达了什么情绪?

  14、温庭筠是李商隐的好朋友,谁来读一读他的《忆江南》

  相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干嘛?(盼亲人回来)这时,江上驶来一帆,是亲人回来了吗?(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十帆,是亲人回来了吗?望呀望呀,过尽百帆(皆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千帆(皆不是),只看见(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样从早盼到(太阳落山),每天如此,每月如此,每年如此。真是令人(肠断白苹洲)这就叫柔肠寸断(板书)

  师生共同:长安的亲人如此,远在巴山的诗人也是一样。

  15、白天如此思念也就算了,那晚上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想听谁读?(听你的朗读真是享受)

  16、这首词中给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7、“此情”是什么“情”?(思念之情)“无计可消除”,从这两首词中你知道分开两地的人儿想了哪些办法来排解这种思念呢?

  相机:(独上兰舟、望月……)可望着望着,看到大雁又想起了(亲人)让人忍不住轻轻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独倚望江楼……)江水悠悠,望着望着,(又想起了亲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悠悠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绵绵细雨的春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赤日炎炎的夏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落叶飘零的秋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白雪纷飞的冬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8、这是怎样的思念?(刻骨铭心……)

  19、“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的相思缠绕在分开两地的人儿心头。同学们,请想一想:一千多年前,巴山的那个秋夜,涨满秋池的仅仅是滂沱大雨,还有什么呢?(思念)涨满了诗人的心湖。

  20、那漫天飘飞的仅仅是秋雨吗?还是(思念)

  那满天飞洒的仅仅是雨吗?还是(眼泪)相思的眼泪(板书)

  21、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留在我们的口边呢?(齐读)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呢?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呢?

  22、如果有一天,使人能与亲人团聚,他会和亲人说起什么呢?

  四、总结、升华

  1、同学们,雨总会停的,可是,思念能停止吗?

  2、请看李商隐的名句,让我们深情齐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此刻,我觉得一千年前巴山的那场夜雨正穿越时空,飘洒在你我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

  五、作业(拓展阅读)

  读:杜甫《春夜喜雨》、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思: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水浒传》简介教学设计3篇

《水浒传》简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认读、理解生字词,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标出不懂的内容,准备质疑。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读书吗?说说你曾读过了哪些有趣的书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自己童年读浒传》的文章。

  (板书课题:童年读《水浒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查一查字、词典。

  2.思考:全文写了什么?

  3.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下列词语)

  (1)生字词:读一读下列词语。

  水浒传特别搬秦叔宝身材魁梧赤手空拳破涕为笑毕竟生辰纲

  (2)读准下列多音字:

  水浒传好奇吞没答应曲折天分赤手空拳

  (3)理解下列词语:

  百听不厌破涕为笑迫不及待豪情壮举毕竟赤手空拳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天分观摩

  (4)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我"童年读《水浒传》的故事,表达了"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更好。

  2.想一想,从这些内容中,你明白了什么?

  3.学生默读。边读边做笔记或批注,以备交流。

  四、熟读课文

  五、指导书写本课生字,抄写生词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25童年读《水浒传》

  水浒传好奇吞没答应曲折天分赤手空拳

  课题:25童年读《水浒传》

  第二课时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自读自悟,知道"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从中感悟"我"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童年时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读书收获(能拟出小标题更好)

  1.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武松打虎,百听不厌;

  (2)盼望长大,能读《水浒传》;

  (3)答应买书,破涕为笑;

  (4)买来新书,爱不释手;

  (5)细读《水浒传》 ,无比喜悦;

  (6)成绩提高,读书有益。

  2.小结: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作者就是这样写了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脉络非常清楚。

  3.质疑释疑。

  二、引导精读,自读自悟

  1.那么"我"究竟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呢?请找到相关的自然段,读一读。

  2.重点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

  (2)回答,‘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

  (3 )课件出示语句,品读感悟:

  ①尽管有些字还不认识,有些内容还不理解,我仍然津、津有昧地看下去。

  (从中感悟到作者非常喜欢《水浒传》这本书)

  ②早上在晨曦中看,晚上在煤油灯下看,放学回来的路上,还坐在草地上看个没完。师生配合读这句话,学生谈体会。(作者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抓紧一切时间看,说明沉迷其中,对《水浒传》的达到痴迷的程度)

  3这一段,我反复读了好几遍。从"反复"一词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读的次数多,读得细致)

  (4)把这些语句反复读一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

  三、引导质疑,感悟表达方法

  1、结合课题,引导质疑。

  课题是:童年读《水浒传》那么课文只写第4,5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不就行了吗?课文的第1、2,3,6自然段与中t关吗?

  2、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摞文通过写童年的"我"读(水浒传》的情形,表达了"我"对这部书的喜爱之情。从文章的每个自然段都能体会安丁才《水浒传》的喜爱。第1,2自然段是"我"爱上《水浒传》的前因;第3自然段写了"我"为《水浒传》而哭笑,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第6自然段是"我"读《水浒传》后的好处,交代了"我"爱读《水浒传》的后果。文章围绕中浑然一体,所以少了哪一段,都不完美。

  作者用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描写,来反映"我"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这种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

  1.爱读书吧!读书会让我们受益无穷。请大家课外读一读《水浒传》这一名著。

  2.童年的你读过哪些文学书?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25童年读《水浒传》

  武松打虎,百听不厌;

  盼望长大,能读《水浒传》;

  答应买书,破涕为笑;

  买来新书,爱不释手;

  细读《水浒传》 ,无比喜悦;

  成绩提高,读书有益。

  教学后记:

  通过这篇课文可以告诉学生:热爱阅读、坚持阅读,不仅能丰富生活,而且能提高语文素养。

《水浒传》简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10个字。注意多音字“传、供”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情感,并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阅读乐趣。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水浒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水浒传》

  1.播放《好汉歌》,出示水浒108将人物图,调动人物情绪。

  2.展示《水浒传》全套书。让学生谈谈对《水浒传》有些什么了解,说说自己喜欢的.水浒人物。

  3.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注意多音字“传、供”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有何不懂之处?

  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质疑。师适时小结。

  三、探究学习1-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爱上读《水浒传》的?勾画出重点词,特别是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

  2.同桌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讨论。

  4.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重点体会:百听不厌好奇破涕为笑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

  2.学生按字的结构给生字归类。

  3.同学上台当老师,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书写:套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了作者是如何爱上《水浒传》的?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他是怎样读《水浒传》的。

  二、探究爱读《水浒传》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从文中的那些句段,可以体会出“我”爱读《水浒传》?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与喜爱,感受阅读水浒传的愉悦。

  三、说《水浒传》论《水浒传》

  1.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

  2.简介水浒及作者。启发学生谈感受。

  四、作业。

  《水浒传》是本极有魅力的书,还有许多英雄好汉等着我们。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水浒传》,完成以下作业。可选作。

  1.准备一个水浒英雄人物的小故事,在班上说给同学听。

  2.写一篇论水浒英雄的小练笔。

  3.办一期以“水浒英雄人物”为主题的小报。

《水浒传》简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10个字。注意多音字“传、供”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情感,并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阅读乐趣。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水浒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水浒传》

  1.播放《好汉歌》,出示水浒108将人物图,调动人物情绪。

  2.展示《水浒传》全套书。让学生谈谈对《水浒传》有些什么了解,说说自己喜欢的水浒人物。

  3.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注意多音字“传、供”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有何不懂之处?

  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质疑。师适时小结。

  三、探究学习1-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爱上读《水浒传》的?勾画出重点词,特别是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

  2.同桌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讨论。

  4.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重点体会:百听不厌好奇破涕为笑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

  2.学生按字的结构给生字归类。

  3.同学上台当老师,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书写:套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了作者是如何爱上《水浒传》的?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他是怎样读《水浒传》的。

  二、探究爱读《水浒传》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从文中的那些句段,可以体会出“我”爱读《水浒传》?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与喜爱,感受阅读水浒传的愉悦。

  三、说《水浒传》论《水浒传》

  1.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

  2.简介水浒及作者。启发学生谈感受。

  四、作业。

  《水浒传》是本极有魅力的书,还有许多英雄好汉等着我们。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水浒传》,完成以下作业。可选作。

  1.准备一个水浒英雄人物的小故事,在班上说给同学听。

  2.写一篇论水浒英雄的小练笔。

  3.办一期以“水浒英雄人物”为主题的小报。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3篇(扩展8)

——名著《名人传》教学设计3篇

名著《名人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和领悟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2、联系实际,领略本文深远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和领略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的意图。

  2、透彻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

  教学方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的名字。于是,将出现许多伟人的名字:秦始皇、拿破仑、孔子、马克思、李白、曹雪芹、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注意区分伟人与明星)

  把这些名人分为四类: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塑造灵魂的文学家,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然后提醒同学们,至少还有一类名人非常值得大家崇拜,那就是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像音乐家贝多芬、雕刻家与画家米开朗琪罗。

  今天就来学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序》。

  预习检测:

  1.罗曼·罗兰(1866-1944)国作家,音乐评论家。20世纪初,他写了几部名人传记:《传》、《传》)和《传》,三传合称为《名人传》。

  作者详细介绍:

  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悦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2.《〈名人传〉序》开头题记引用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法 贝多芬 米开朗琪罗 托尔斯泰 约翰·克利斯朵夫 诺贝尔

  2.暗示文章的主题。不甘*庸的人都要担当患难,凡担当患难必须善良高尚。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3篇(扩展9)

——课外阅读《水浒传》教学设计 (菁选2篇)

课外阅读《水浒传》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课外阅读是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我们存在一个思维误区,认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只能在课外,课堂上对这一问题连有效的指导都没有,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处于自发、盲目的状态,学习效率低下。这种情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能否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如果可行,又该如何去上阅读指导课?在这方面,我进行了一些思考,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我首先选择了《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因为多数高年级学生对这部作品是比较感兴趣的,语文教材也选择了其中一个片段:《景阳冈》,这样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显得更自然。我先安排学生在课下自读这部作品,然后准备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关于阅读《水浒传》的感受,了解其阅读的收获,检测其思考的深度。

  《水浒传》作为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情节曲折而又繁杂,对其主题思想的评价更是众说纷纭,对于学生来说,要想真正读懂这部经典名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读《水浒传》,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只去关注紧张的情节和感兴趣的人物,而忽视对其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探究,使得自己的阅读只停留在作品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分析,没有读懂作品的精髓。

  因此,组织学生讨论关于阅读《水浒传》的感受,要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努力,通过较为合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深入思考,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读出精彩,读出收获。

  【教学目标】

  1、学习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2、尝试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学习合作探究,敢于表达不同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画像激趣。

  用多媒体显示戴敦邦所画的水浒人物,重点展示宋江、武松、鲁智深、林冲、李逵等主要人物,同时说明:戴敦邦是当代著名的人物画家,他所画的水浒人物,造型生动而又略有夸张,表现了水浒好汉的个性和英雄气,在电视剧《水浒传》(央视版)片尾出现的水浒人物画像,就是他的作品。老师对《水浒传》大概介绍,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之后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

  问题一:读了《水浒传》之后,你的头脑中会出现一些主要人物的形象,看一看画家笔下的水浒人物,同自己想象的人物形象是否一致?

  问题二:同自己的想象相比,你认为画家所画的人物有哪些好的地方或者不好的地方?

  问题三:大家都看过电视剧《水浒传》,你认为剧中的人物造型好不好?举例说明。

  这些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兴趣,要敢于拿出时间让学生讨论和交流。对于学生的表达,凡是言之成理的看法,教师都应予以鼓励。

  二、表达思考与发现。

  要求:用“假如我是_____(宋江、武松、鲁智深、李逵……)”这样的句式说一段话,要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结合人物的特点,展开想象,说出人物另外的结局。

  创意说明:一千个读者,便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读经典最忌人云亦云,要读出自己的独到发现。读《水浒传》之后,很多人都会对主要人物的结局不甚满意,用上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也利于其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活动过程:

  1、每组确定组长和记录人,每个成员自己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2、每一小组推选一人向全班同学展示。

  3、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做好笔记,然后师生共同评价,选出优秀者。

  三、用比较法分析人物。

  创意说明: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小说的异同,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通过比较,能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在阅读中开发思路,能对不同的文章进行审察、分析、综合,透过现象挖出本质,从而提高阅读水*,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

  A、武松、鲁智深、李逵的性格都有粗鲁豪爽的一面,但又有哪些不同?

  B、在《水浒传》中,吴用是智慧的化身,其足智多谋堪比诸葛亮,但是,与诸葛亮相比,他又有哪些不同?

  2、小组内围绕问题畅所欲言,通过集体探究达成共识。

  3、各小组在班内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四、学习创造性阅读。

  创意说明: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材料,通过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思考,能提出某些新见解或论述某种新观点,独特地感受文本,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小说,对人物形象、主题与环境的理解,不仅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学会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去看问题,发现有价值的创新成果。我们要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学会于无疑处生疑,走出一条与前人不同的路来。

  活动设计:在当前的《水浒传》研究中,对于作品主题思想的判断,对于主要人物的评价,是存在很多争议的,我准备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尝试性的探究(多媒体显示):

  问题一:在《水浒传》中,宋江是争议最大的人物,你认为宋江是英雄还是奸雄?请结合其主要事迹进行说明。

  问题二:联系你所学习的历史知识,结合梁山泊聚义的过程和结局,你认为梁山泊聚义是真正的农民起义吗?

  问题三:《水浒传》里有一些英雄滥杀无辜的描写,如武松“血溅鸳鸯楼”之后滥杀张督监家人,李逵劫法场之后滥杀围观的百姓,对此该如何评价?

  问题四:在《水浒传》里,晁盖与宋江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想一想:为什么晁盖死时不直接把山寨之主传与宋江?

  对于上述问题,学生不一定全部回答,可选择其中一两个来回答。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重点,提出其他问题。

  五、小结。

  小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学会阅读和欣赏更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学问。对我们来说,采用上述方式思考问题,可能会有些难度,但关键在于尝试,关键在于创新,做到了这一点,就会读出自己的精彩,就会别有一番收获。

  六、布置作业(多媒体显示)。

  1、如果没有读过《水浒传》*时要读且*时要多读四大名著。

  2、你对课堂上哪一个问题最感兴趣?认真思考这一问题,把你的思考写进日记里。

  3、用一周的时间,查找资料,进一步修改,看能不能针对这一问题写一篇作文。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尝试提出个性化见解,在课外阅读中能够有自己的收获。从教学实践来看,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但是,《水浒传》这一古典名著博大精深,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实在太有限了,深入探究作品的精髓也是很难完成的.。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自然有很大的不同,故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思考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探究讨论停留在表层,一些学生纠缠于某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使得课堂教学难以驾驭,这些问题也是存在的。所有这些,都非常值得总结,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课外阅读《水浒传》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课外阅读是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我们存在一个思维误区,认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只能在课外,课堂上对这一问题连有效的指导都没有,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处于自发、盲目的状态,学习效率低下。这种情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能否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如果可行,又该如何去上阅读指导课?在这方面,我进行了一些思考,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我首先选择了《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因为多数高年级学生对这部作品是比较感兴趣的,语文教材也选择了其中一个片段:《景阳冈》,这样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显得更自然。我先安排学生在课下自读这部作品,然后准备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关于阅读《水浒传》的感受,了解其阅读的收获,检测其思考的深度。

  《水浒传》作为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情节曲折而又繁杂,对其主题思想的评价更是众说纷纭,对于学生来说,要想真正读懂这部经典名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读《水浒传》,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只去关注紧张的情节和感兴趣的人物,而忽视对其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探究,使得自己的阅读只停留在作品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分析,没有读懂作品的精髓。

  因此,组织学生讨论关于阅读《水浒传》的感受,要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努力,通过较为合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深入思考,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读出精彩,读出收获。

  【教学目标】

  1、学习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2、尝试创造性阅读,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学习合作探究,敢于表达不同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画像激趣。

  用多媒体显示戴敦邦所画的水浒人物,重点展示宋江、武松、鲁智深、林冲、李逵等主要人物,同时说明:戴敦邦是当代著名的人物画家,他所画的水浒人物,造型生动而又略有夸张,表现了水浒好汉的个性和英雄气,在电视剧《水浒传》(央视版)片尾出现的水浒人物画像,就是他的作品。老师对《水浒传》大概介绍,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之后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

  问题一:读了《水浒传》之后,你的头脑中会出现一些主要人物的形象,看一看画家笔下的水浒人物,同自己想象的人物形象是否一致?

  问题二:同自己的想象相比,你认为画家所画的人物有哪些好的地方或者不好的地方?

  问题三:大家都看过电视剧《水浒传》,你认为剧中的人物造型好不好?举例说明。

  这些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兴趣,要敢于拿出时间让学生讨论和交流。对于学生的表达,凡是言之成理的看法,教师都应予以鼓励。

  二、表达思考与发现。

  要求:用“假如我是_____(宋江、武松、鲁智深、李逵……)”这样的句式说一段话,要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结合人物的特点,展开想象,说出人物另外的结局。

  创意说明:一千个读者,便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读经典最忌人云亦云,要读出自己的独到发现。读《水浒传》之后,很多人都会对主要人物的结局不甚满意,用上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也利于其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活动过程

  1、每组确定组长和记录人,每个成员自己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2、每一小组推选一人向全班同学展示。

  3、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做好笔记,然后师生共同评价,选出优秀者。

  三、用比较法分析人物。

  创意说明: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小说的异同,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通过比较,能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在阅读中开发思路,能对不同的文章进行审察、分析、综合,透过现象挖出本质,从而提高阅读水*,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

  A、武松、鲁智深、李逵的性格都有粗鲁豪爽的一面,但又有哪些不同?

  B、在《水浒传》中,吴用是智慧的化身,其足智多谋堪比诸葛亮,但是,与诸葛亮相比,他又有哪些不同?

  2、小组内围绕问题畅所欲言,通过集体探究达成共识。

  3、各小组在班内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四、学习创造性阅读。

  创意说明: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材料,通过质疑、解疑,通过多角度思考,能提出某些新见解或论述某种新观点,独特地感受文本,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小说,对人物形象、主题与环境的理解,不仅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学会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去看问题,发现有价值的创新成果。我们要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学会于无疑处生疑,走出一条与前人不同的路来。

  活动设计:在当前的《水浒传》研究中,对于作品主题思想的判断,对于主要人物的评价,是存在很多争议的,我准备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尝试性的探究(多媒体显示):

  问题一:在《水浒传》中,宋江是争议最大的人物,你认为宋江是英雄还是奸雄?请结合其主要事迹进行说明。

  问题二:联系你所学习的历史知识,结合梁山泊聚义的过程和结局,你认为梁山泊聚义是真正的农民起义吗?

  问题三:《水浒传》里有一些英雄滥杀无辜的描写,如武松“血溅鸳鸯楼”之后滥杀张督监家人,李逵劫法场之后滥杀围观的.百姓,对此该如何评价?

  问题四:在《水浒传》里,晁盖与宋江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想一想:为什么晁盖死时不直接把山寨之主传与宋江?

  对于上述问题,学生不一定全部回答,可选择其中一两个来回答。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重点,提出其他问题。

  五、小结。

  小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学会阅读和欣赏更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学问。对我们来说,采用上述方式思考问题,可能会有些难度,但关键在于尝试,关键在于创新,做到了这一点,就会读出自己的精彩,就会别有一番收获。

  布置作业(多媒体显示)。

  1、如果没有读过《水浒传》*时要读且*时要多读四大名著。

  2.你对课堂上哪一个问题最感兴趣?认真思考这一问题,把你的思考写进日记里。

  3.用一周的时间,查找资料,进一步修改,看能不能针对这一问题写一篇作文。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尝试提出个性化见解,在课外阅读中能够有自己的收获。从教学实践来看,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但是,《水浒传》这一古典名著博大精深,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实在太有限了,深入探究作品的精髓也是很难完成的。

  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自然有很大的不同,故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思考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探究讨论停留在表层,一些学生纠缠于某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使得课堂教学难以驾驭,这些问题也是存在的。所有这些,都非常值得总结,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3篇(扩展10)

——岭南版《童眼看世界》教学设计

岭南版《童眼看世界》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了解眼睛的造型特点,运用夸张手法表现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的感受

  2.细心观察自然世界的“形与色”,用启发和联想方法创造性地表现眼中的世界,表达内心的感受

  3.通过感受、想象,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运用人眼的造型特点,以夸张变化的手法进行联想、创作。

  教学难点

  创造性地运用点、线、面、色等造型元素将想象和感受表现出来、

  教学用具

  多媒体、范画、红领巾、各类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1)以音乐视频“小小眼睛大大世界”导入

  (2)播放各种宏观和微观的图片,学生欣赏并说一说

  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动画,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探究意识

  3.课堂发展

  (1)观察发现:观察有关眼睛的图片,了解眼睛的特点。(形状、结构、颜色)

  (2)欣赏评价: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图片并回答问题:

  ①从形状、色彩、寓意等方面来欣赏《童眼看世界》雕塑。你欣赏后有什么感想?(特点、色彩)

  ②欣赏比利时画家马克格里克的作品《错误的镜子》。这幅画给你感受是什么?你认为画家眼中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3)探究表现:欣赏学生作品,说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以及作品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4)思考、讨论、交流:

  (5)说说你眼中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6)作业要求:

  ①基本要求:能运用线条和色彩,画出自己眼中的世界

  ②较高要求:作品生动有趣,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③个性探究:采用不用题材表现与众不同的“童眼看世界”的画面主题。

  通过视觉、触觉等感觉体验,进行技法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学习画家运用点、线、面、色来表现眼中的世界,感受缤纷的天地、无尽的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世界。

  通过直观演示教学,解决教学难点。

  以展示讨论为切入口,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验,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个性设计三个作业要求。

  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作业,介绍你的作品创意。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评价:

  ①构思独特

  ②富有童趣

  ③造型生动,色彩和谐

  ④展示个性

  反思:

  在这节课当中,我有以下几点还需要更加努力:

  1.课堂的环节还可以设计的更加有趣,去吸引学生的兴趣

  2.观察有关眼睛的图片这个环节讲解的不够生动,不够具体,学生理解的还不够透彻

  3.给学生布置作业的要求不够明确,学生比较难懂,我应该将要求说的生动形象易懂一些.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童区寄传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3篇 《童区寄传》教学设计1 童区寄传的主要内容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