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范文网>范文大全 > 诗歌 >

20世纪前杜甫诗歌在西方世界的译介考论

时间:2022-10-20 10: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随着18世纪中西文化间的大规模接触与交流,杜甫诗歌在1735年便与马若瑟所选译的《诗经》以及元杂剧《赵氏孤儿》一起,通过法国耶稣会士杜哈德的《中华帝国全志》进入了西方世界。1741年,杜甫的《少年行二首》(其一)从法语被转译为英语,开启了迄今已知可考英译杜诗和唐诗的源头;杜诗的英译历史距今已达270年。在20世纪之前的西方世界,尽管西译杜诗数量有限,西方世界对杜甫和杜诗的认识也比较笼统和模糊,且不乏一些误读误译。但“筚路蓝缕,赓续不辍”。正是20世纪前杜诗西译先行者们零星译介所拉开的“序幕”,才逐渐引发了后来英美百家译杜的高潮迭起。

关键词:杜甫诗歌;西方世界;20世纪前;译介;考论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201—05

杜甫“民胞物与”的儒家品格和“尽工尽善”的精湛诗艺,彰显出他伤时感怀、忧国忧民的人性光辉,被后世尊为“诗圣”;同时,杜甫诗歌蕴含了丰富的个人生活际遇和情感体悟,敷陈时事,亦诗亦史,又被誉为“诗史”。杜甫诗歌不仅在国内享有崇高的声望,而且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长期以来在英语世界广为翻译传播和接受。杜甫已跻身于世界一流文学家之列,在西方被称作“中国的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莎士比亚、弥尔顿、彭斯、华兹华斯、贝朗瑞、雨果或波德莱尔”①以及“最伟大的非史诗、非戏剧诗诗人”②等。在国内,自宋以降,“千家注杜”;而在英语世界,却可谓“百家译杜”。杜诗传入西方世界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18世纪上半叶。由于20世纪前的西译杜诗比较零散、匮乏且又多属古籍史料,所以目前对此阶段杜诗西译的系统梳理与研究仍鲜有所见。笔者在多年所收集和整理的相关材料基础上,力图较系统地梳理、考证和勾勒出20世纪前杜甫诗歌在西方世界的基本译介情况。当然,本文所说的西方世界,主要指法、英、美三国。

一、20世纪前杜诗的法语译介与英语转译

中外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直至15世纪之前,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仍十分有限且较为模糊。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开始大规模西传欧洲,其间来华传教士的“媒介”之功自不可磨灭。当时传教士的众多著译作品主要是为了让西方了解中国并服务于传教和经商目的,不仅侧重于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和语言文字等,而且也翻译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典籍。也正是在这一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逐渐拉开了诗圣杜甫“西游”的序幕。

具体到英译杜诗的最早起点或源头,并非直接译自汉诗原文,首先应从其他语言的英语转译中去寻找。因为“英国不是天主教国家,在整个18世纪没有向中国派遣一个传教士,英国人的中国知识大多来自欧洲大陆国家,其中主要是法国。”③至于美国,18世纪才建国,可以说一直到18世纪末,传到美国的英译汉诗仍属凤毛麟角。弗仑奇(Joseph Lewis French)论及中国古诗英译的早期传播情况时曾说:“自从中英商贸开通后,孤独的英国领事和传教士偶尔翻译有一些诗歌片段,但这些几乎没有传到美国,可能是它们中很少具有特别的文学价值。”④

1735年,法国耶稣会士杜哈德(J. B. Du Halde)编撰的《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Ge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在巴黎出版。经细致查考,笔者发现该书第三卷中就有一首采用散文体方式排列的法译杜诗。⑤而且这首法译杜诗还出现在了杜哈德《中华帝国全志》的另一版本,即1736年在海牙(La Haye)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第三卷之中。⑥

这首杜诗可确考无疑,是杜甫的《少年行二首(其一)》:

“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倾银注玉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⑦就笔者所知,此法译杜诗不仅是已知可考的最早法译杜诗,甚至也很可能是已知可考的第一首译为欧洲语言并刊行的杜诗。1738-1741年,伦敦出版商凯夫(Edward Cave)组织人员翻译并印行了《中华帝国全志》的英语全译本(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 2vols.)。在英语全译本的第二卷中,《少年行二首(其一)》又从法语被转译成了英语,并仍按散文排列⑧,这成为了迄今已知可考的第一首英译杜诗。关于整个考证过程及支撑理据,笔者另有文详论,此不赘述。1761年,这首杜诗的英语转译也曾被珀西(Thomas Percy)引用并改为跨行而排,出现在了《好逑传》(Hau Kiou Choaan or The Pleasing History, 4 vols.)第四卷所附录的“中国诗歌片段”中。⑨

除了上述1741年从法文转译的《少年行二首(其一)》之外,在18世纪,尚未见有其他的杜诗英语转译。不过在19世纪,还有几首英译杜诗,也是从法文转译,主要来源于圣·德尼(D’Hervey- Saint-Denys)的《唐诗》(Poésies De L’époque Des Thang,1862)、戈蒂耶(Judith Gautier)的《白玉诗书》(Le Livre De Jade, 1867)以及时任驻法参赞的中国人陈季同(Tcheng -Ki-Tong)的法文著作《中国人自画像》(Les Chinois Peints Par Eux-Mêmes,1884)等。

圣·德尼的法译《唐诗》于1862年出版,扉页上印有“唐詩”两个汉字,是已知最早的西方唐诗选译集,若按译诗题名计,共法译杜甫(Thou-fou)诗歌22题,同时还有长达9页的关于杜甫的法文介绍。

1877年,美国自由派传教士(liberal preacher)、学者塞缪·约翰逊(Samuel Johnson)著有《东方宗教及其与普世宗教的关系:中国卷》(Oriental Religions and Their Relation to Universal Religion: China, 1877、1881)一书,有一章专谈中国诗歌,其中英译有杜甫(Thou-fou)的《春夜喜雨》、《赠卫八处士》、《兵车行》和《秋兴八首》(其八),但基本上都只是摘译了这些杜诗中的片段。根据译文所标,可知这些杜诗片段乃转译自圣·德尼的法译文。

戈蒂耶的法译汉诗集《白玉诗书》于1867年出版,至今已多次再版,曾被美国著名诗人王红公(Kenneth Rexroth)评价为法国或世界的经典。⑩现据2004年再版的《白玉诗书》来看,若按译诗题名计,共法译有杜甫(Thou-Fou)诗歌17题,书中还有近一页篇幅的杜甫介绍。《白玉诗书》在西方颇有影响,不乏转译本,不过大都是在20世纪。另外,由于戈蒂耶法译汉诗的仿作或拟作色彩明显,使得一些译诗的原文已很难考证。

1890年,美国诗人梅里尔(Stuart Merrill)在《散文彩画》(Pastels in Prose)一书中,用英语转译了《白玉诗书》里的14首诗,译诗用散文方式排列,配有一些插图画、汉字或汉字笔划。梅里尔从《白玉诗书》所转译的这14首诗中,标为“仿杜甫”(After Thoo-Foo)的有2首,其中一首题为“The Emperor”,是杜甫的《紫宸殿退朝口号》。而另一首题为“The House in the Heart”,其杜诗原文尚难考出。

推荐访问:杜甫 诗歌 世纪前 世界 在西方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