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范文网>心得体会 >

江阴市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成效与体会

时间:2022-10-20 09:30:03 来源:网友投稿

企业信息化涵盖了产品信息化、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市场经营信息化等五个方面。在这五个方面,江阴市长鞭先着,捷足先登,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上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收到了丰硕的成果。至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54%实现了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49%的企业建立了生产、销售和库存应用系统,72%的企业建立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九五”以来,江阴市用于企业信息化投入累计达52亿元,全市拥有计算机10万台,建局域网103个。重点企业中,用电子信息技术所支撑的产品达到44.1%,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有86家,投入18亿元左右。

全市工业企业中,拥有信息化人才9600多人,其中高级人才310人,占3%,高级信息化人才中,近一半为引进人才。

一、江阴市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着力点

江阴市的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主要是纺织业、冶金业、机械业、轻工业和化工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市不失时机地抓住和利用信息化所带来的技术成果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该市“推进企业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层次和管理水平”的主要着力点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断引进先进装备,推进生产过程信息化

1991年,江阴市委、市政府从广东企业的发展轨迹中得到启示,及时提出了企业上规模、技改上水平、管理上效益、产品上档次、发展创后劲的“四上一创”发展战略,拉开了全市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序幕。他们围绕培育骨干企业搞技改,围绕培植优势产业搞技改,围绕放大优势产品搞技改。从每年投入二三十亿元,到二十一世纪初年投入60亿元,对传统产业的装备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其中相当一部分投资用于生产过程信息化。该市机械行业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加工中心设备和数控车床;冶金行业已拥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短流程连铸连轧生产线;纺织行业引进了先进的无梭织机、筒并捻及先进的印染后整理设备;轻工行业引进超大型注塑机、机器人喷漆流水线、阔幅双向拉伸薄膜生产线;电子行业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成电路封装生产设备、分立器件生产设备和关键检测设备,大投入引进,大规模投入,使该市骨干企业基本实现了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当家,国际**十年代的先进设备占全部设备的70%以上,使该市的企业信息化有了载体,也使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的步伐大大加快。该市的阳光集团,原来生产粗纺呢绒,产品档次低,质量差。1992年以来,该企业累计投资20多亿元,从意大利、瑞典、德国等8个国家引进世界一流的、实施计算机辅助制造的毛纺设备和检测手段,形成了12万毛纺纱锭,年产2200万米精纺面料,80万套高档服装的生产能力。创下了精纺纱锭最多、花色品种最美、产品档次最高、产销总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等5个“全国之最”。

2.不断应用先进软件,推进企业管现信息化

该市的兴澄钢铁有限公司不仅花上亿美元,引进国外的连铸连轧短流程生产线,而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大胆引进国内外先进软件,大力度推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管理信息化。该公司先后投入1046万元,建立了办公自动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资备件系统、废钢管理系统、质量工艺管理系统、人事资源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总经理查询系统等10个管理系统,实现了供应、营销、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备件、财务成本、人事资源、办公自动化的信息集成和流程作业管理,解决了同生产自动化系统的接口技术,实现了管理信息集成,解决了不相邻的三个厂区间局域网数据共享问题。先进的装备加上企业管理信息化,使兴澄钢铁有限公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2年,“兴澄”被列为国家863计划新材料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特钢生产企业。2003年,该公司的产品获得了10个国际认证,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0.79亿元,利税3.2亿元。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兴澄”仅是一个缩影。在该市的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大都已不同程度地推进了企业管理信息化。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成功的也不少。像富菱化工有限公司通过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在同样的生产、销售情况下,库存从原来的平均45天降至2天,流动资金从原来的2000万元减少到500万元,财务数据能随时反映出20分钟前的企业情况。

3.不断借助信息网络,推进市场经营信息化

江阴的传统产业,乡镇企业占了大头。乡镇企业搞市场经营,原来靠踏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千难万险。这个“四千四万”,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国家对外开放,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随着企业外向度的日益提高,”四千四万”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市场竞争形势,借助信息网络,推进企业的市场经营信息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也成为企业的内在需要。近年来,在“四千四万”的同时,上网进行市场营销的企业越来越多。1995年,该市第一家企业上网营销,到2000年,发展到3000多家,2003年则跳跃至5300多家。在众多上网企业中,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企业有内部网,在网上建立网站,并进行大量商务活动,大约占上网企业的18%;第二类,能够上互联网、建立网站、作产品宣传和企业形象宣传,进行商务活动的大约有1000多家;余下的企业为第三类,企业上网,建立网页,通过电子邮件收发信息。

众多企业借助信息网络,实施市场经营信息化,加快了交易速度,扩大了交易半径,大大优化了企业的资源配置。2003年,全市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的交易额超过20亿元。加华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镧系元素萃取分离最为全面的专业性公司,产品90%出口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该公司的产品出口,基本上是网上订单、网上成交。该市的长江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每月通过电子商务成交额达50万美元;3年前,该市华西村一下子购买了200多台电脑,不仅华西集团上了网,而且一些青年村民配备了家庭电脑,建立了私人网址。华西网页的日均点击率达30~50次,先后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和个人浏览了华西的网页,华西村正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将毛纺、黑色、有色等100多个品种、1万多个产品推向全球。该市海澜集团率先在全国126个服装和面料专卖店建立了电子分销系统,每个销售点的销售情况,通过互联网及时、准确地反映在集团公司总部的计算机上,从而使企业初步实现了“零库存”。

二、江阴市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成效

信息化对传统企业的影响和作用是革命性的,它正促使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经营方式、企业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江阴市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支柱产业,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1.提升了产业层次

随着江阴市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新材料产业迅速崛起,金属新材料、光电通信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纺织新材料等五大新材料产业群迅速形成,并向沿江集聚,形成了沿江新材料产业带。2003年,江阴新材料产值超过185亿元,其中沿江新材料产业占70%。新材料产业带内拥有属于新材料领域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7家,创造出8个新材料全国第一:全国最大的特钢生产基地兴澄集团、全国最大的钢丝绳制品生产基地法尔胜股份公司、全国最大的光纤预制棒生产基地法尔胜光子公司、全国最大的软塑包装材料生产基地申达集团、全国最大的磷酸盐生产和出口基地澄星集团、全国稀土分离水平最高的加华公司、国内最大的高档精纺面料生产基地阳光集团和海澜集团、国内最大的工程塑料生产基地新和桥化工公司。

2.提升了产品档次

随着先进装备的不断引进,计算机辅助制造和集成制造范围的不断扩展,随着GAP技术的逐步应用,江阴市传统产业的产品档次不断提高。该市澄星磷化工集团的三大产品实现了三次大的飞跃:磷酸由工业级发展到食品级,再到高纯精制级;磷酸氢钙由普通牙膏级发展到食品级,再到专用牙膏级;三聚磷酸钠由工业级发展到食品级,再到特殊规格级。该市的兴澄集团,原来生产普通钢,引进了用信息技术控制的生产流水线以后,由普钢转为生产特钢,该集团生产的船用锚链钢先后获得挪威、韩国、美国、德国等7国船级社的认证书;生产的轴承钢通过了国际轴承钢生产权威瑞典SKF质量体系评审,获得了实物认证合格证书;生产的油井管坯钢通过了美国石油协会API认证评审;生产的弹簧扁钢也通过了美国通用公司的GM批量供货认可。

3.提高了管理水平

江阴市的信息化管理,开始于1988年,大体可分三个阶段:1988至1994年,为尝试阶段。这个阶段,有个别企业简单地将企业内部的生产计划、劳动工资、销售统计、物资库存等一些数据输入计算机,但信息没有集成,只取得初步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技术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这个阶段为发展阶段,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末期。这一时期,企业信息化的数量有了较多增长。这个阶段,企业信息化管理由法尔胜等一批市属企业向三房巷、双良集团、阳光集团、海澜集团、云蝠集团、阿法拉伐等企业扩展,大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三阶段,从2000年开始,企业信息化进入大发展、大投入阶段。企业信息化管理,从原来的信息管理,扩展到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这两年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数量是“九五”期间的3倍,资金投入是“九五”期间的5倍。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水平也随之提高,像兴澄钢铁,原来生产20万吨普钢,用3000人;现在生产100万吨特钢、100万吨材,也是用3000人。江阴市光子公司生产光纤预制棒,从建厂开始,就按照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具体运作。从生产、技术、质量到后勤管理、办公系统,全面实施了信息化,企业员工人手一台电脑。在这家企业,已无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之分。

推荐访问:江阴市 企业信息化 成效 体会 推进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