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学生直接升学制度实施现状调查

时间:2022-10-27 08:10:05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iu]]6m9Mu]muiy߮w^w|~ߎߎ}m主任或副校长。为了弄清个别学校“高考班”的具体情况,笔者还采访了这类教学班的班主任。访谈对象合计16人。

二、调查结果及启示

(一)职业学校多数师生认为升学制度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但其作用有限

有近七成(69.4%)的学生,七成多(75.8%)的教师对职校学生直接升学制度表示认可。“衔接”被视为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3]。俞启定教授亦有同类观点:“中途终结”是职业教育地位低的根本原因[4]。笔者多年来一直关注直接升学制度的相关政策,并为之鼓与呼,原以为职校绝大多数师生会对此表示认可,但调查结果远低于预期。在认为本校毕业生读高职比例很高、较高的学生中,认为高升学率是吸引自己选择本校的重要因素的比例为75.6%,这一比例较高。但学生认为职业学校学生有直接升学机会是影响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学校的一个因素的比例却仅为33.1%。关于现行升学制度(5%的升学比例)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作用,有近六成(59.4%)的学生,有近一半的教师(47.8%)认为其作用一般。根据笔者访谈获得的信息,上述调查结果较为可信。当笔者向职业学校负责招生的教师询问影响学生报考本校的因素时,他们顺口提及的多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及认可度(“公办还是民办”)、专业设置、就业情况(“就业的单位好不好”、“是否是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师资力量、学生管理(“是否是封闭式管理”)、学校环境等,很少有人会提及升学制度及升学机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与近几年出现的“用工荒”、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情况较好有关;当然,也可能与单考单招考试难度较大,升学比例较低有关。

(二)部分师生认为现行升学比例不合适,但与学生升学需求的差距并非较大

学生认为“不合适”的比例为39.7%,教师认为“不合适”的比例为51.8%,超出学生12.1个百分点,在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当问及多大比例合适时,他们中选择20%左右、30%左右的较多。这一比例似乎与学生及家长希望子女升学的较强意愿相符(学生本人有意向升学的比例是77.2%,学生认为家长希望自己升学的比例是84.5%)。但笔者通过访谈获得的信息是:近几年,多数学校每年有意向参加单考单招的学生比例不超过10%,“也就是几个百分点”,个别比例较高的学校,也仅为15%左右,而且这只是报名参加高考补习班的比例,而非升学比例。还有,近几年,有意向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呈递减之势,“三四年前,报高考班的有100多人,近几年也就60、40、30多人”③。周正2006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学生因为“可以通过考高职提高学历”而选读职校[5]。但笔者于2011年所做调查显示:仅有三分之一(33.1%)的学生认为职业学校学生有直接升学机会是影响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学校的一个因素。当问及现行5%升学比例是否合适时,学生回答不好说的比例为24.7%,教师相应比例为21.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直接升学的需求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综合访谈资料分析得知,报名参加单考单招人数减少的原因有:学生上中职,首先考虑的是就业;近几年中职生就业形势较好,与专科、本科生的差距在缩小;高职收费高,而中职生家庭经济条件不佳者居多;高职生升本科机会有限,若“续本”还得通过成人高考,与其如此,不如中职毕业后及早参加成人高考。

(三)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学生升学意愿、师生对升学制度的认可度高于发达地区

一般来说,青年学生的学习年限、升学愿望与家庭经济条件、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基于此,在调查之前,笔者的假设是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学生的升学意愿、对升学制度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作用的认可度高于欠发达地区,但调查结果却否定了这一假设。昆明学生希望升学的比例高出北京学生8.3个百分点,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昆明学生家长希望子女升学的比例高出北京学生家长10.9个百分点,在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认为“升学制度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比例,昆明学生高出北京学生9.2个百分点,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昆明教师高出北京教师10.1个百分点,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在选择本校毕业生升读高职的比例“很高”或“较高”的学生中,认为较高的毕业生升学率是吸引自己选择本校的一个重要因素的比例,昆明学生高出北京学生27.7个百分点,在0.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在此问题上,昆明教师与北京教师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具体数字看,昆明教师高出北京教师4.7个百分点。我们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北京经济发达,职校生的就业状况较好,所以,学生升学意愿不强。二是升学的前途相对光明,但道路却是艰难曲折的,需要学生有吃苦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在这方面,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应该更有优势。

(四)职高学生的升学意愿、对升学制度的认可度高于中专及技校学生

计划经济时代,在各种优惠政策④的庇护下,中专在三类职业学校中的竞争优势十分突出,对初中毕业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来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当时,能够被中专录取的绝对是班上的佼佼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专享有的各种优惠政策不复存在,中专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等职业学校。笔者对此是有所认知的,但可能是路径依赖使然,在调查前仍然认为中专的学生成绩会比较优秀,所以升学愿望、对升学制度的认可度会比较高。调查结果却并非如此。

三类职业学校学生家长希望子女升学的比例最高的为职高(89.1%),而非中专(85.0%),两者相差4.1个百分点,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技校最低,为77.6%。技校学生家长与职高学生家长、中专学生家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对而言,职高学生家长更希望子女升学,技校学生家长希望子女升学的意愿较低。三类职业学校学生希望升学的比例,仍然是职高最高(85.5%),技校最低(68.3%),技校学生与职高学生在0.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中专居中,比例为74.5%。职高高出中专11个百分点,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技校学生与中专学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比较而言,职高学生更希望升学,技校学生升学的意愿较低。

学生认为“升学制度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比例,职高最高,中专最低,职高高出中专22.3个百分点,在0.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技校高出中专15.5个百分点,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在选择本校毕业生升读高职的比例“很高”或“较高”的学生中,认为较高的毕业生升学率是吸引自己选择本校的一个重要因素的比例,技校最高,中专最低,技校高出中专30.1个百分点,在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职高高出中专27个百分点,在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学生认为“职业学校学生有直接升学机会是影响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学校的一个因素”的比例,职高最高,中专最低;职高高出中专6.8个百分点,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技校高出中专2.9个百分点,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中专已经“泯然众人矣”。访谈得知,昆明两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生报名参加单考单招的极少,以至于学校既不组织相应的补习班,对个别报名参加考试学生的最终结果也不甚关心,“学校不掌握他们的录取情况”。总体而言,职高学生的升学意愿较强,技校、中专学生较弱。与此相应,对升学制度的认可度,也是职高学生较高,技校、中专学生较低。个中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就业状况有关。笔者在与技校负责招生就业的教师访谈时,关于学生的就业,他们经常会说:“太好了”,“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供不应求”,“早就被预订一空了”。因为就业好,所以就没有必要考虑直接升学了。另一方面,可能与中专学校学生有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的传统有关,而通过成人高考实现升学深造、学历提升则较为方便,也更为容易。根据访谈资料,北京一所中专、昆明一所中专,两校在校生报名参加成人高考或正在参加成人高教业余学习的比例均在60%以上。

(五)职业学校认可升学制度的价值,重视对有升学意愿学生的辅导工作

职业学校除了较为认可升学制度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作用,对制度的其他价值和作用亦有较高的认可度。人们普遍认为,1997年原国家教委推出的职业学校学生直接升学制度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一是可促进中职的改革和发展,二是可促进高职的改革和发展,三是可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面向职业学校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九成(90.9%)的教师认为制度有助于促进中职的改革和发展,有近九成(89.8%)的教师认为制度有助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有超过八成(81.1%)的教师认为制度有助于高职的改革和发展。也许正是由于职业学校认可升学制度的种种价值,所以多数学校重视对有升学意愿学生的辅导工作。调查显示:55.0%的教师认为学校会对这一部分学生单独组班,26.0%的教师认为不单独组班、但会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辅导,两项合计达81.0%。学校重视辅导工作与学生的需求是一致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0.7%)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为这部分学生单独编班或单独补课。

(六)现行升学制度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进行文献检索时,发现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升学制度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备考工作对职业学校的正常教学构成了一定的冲击,对中职办学方向有不利影响。不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这一问题并不突出。有近一半的(48.6%)学生认为备考不会影响专业学习,认为有影响的学生不到两成(19.8%)。教师认为升学制度对中职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秩序没有不利影响的比例为65.9%,认为有影响的比例仅为14%。教师认为升学制度对中职办学方向没有不利影响的比例为66.6%,认为有影响的比例仅为11.6%。我们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报名参加直接升学考试的学生越来越少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单独组班或课余辅导有关,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相对独立,呈“井水不犯河水”之势。

尽管师生认为升学制度对日常教学有影响的较少,但制度的负面作用仍然存在。为什么会有超过一半(50.7%)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为这部分学生单独编班或单独补课?是因为仅仅满足于中职通常教学计划的执行,是不能达到升学考试的要求的。现行单考单招,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技能。近年来,这一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2008年,云南省取消了专业技能考核,将职业资格证书的拥有情况列为加分因素。访谈得知,由于生源紧张,北京部分高职院校组织的专业课考试已形同虚设,存在走过场的问题。前述迹象及做法,显然与中职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存在偏差。如果升学比例较高,这样的考试模式、考试导向不可能不对中职的办学方向形成误导,对正常教学形成冲击。据笔者调研,有部分职业学校开设了高考班,有的还美其名曰“教改实验班”。学生一入校,便经选拔进入这样的教学班。因为该班以升学为目标,所以教学内容几乎全部为单考单招要考的语、数、外等文化课。也有在毕业年级分流,这部分同学将不再参加毕业实习。一入校即分流的,几乎改变了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性质;毕业年级分流的,由于专业实习的缺乏,这些学生实际上并未完成中职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是不能称其为合格的中职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单独组班比例越高的地区,学生认为备考会影响专业学习的比例就越高,二者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根据教师的回答,北京单独组班的比例高出昆明10.7个百分点,在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北京学生认为备考会影响专业学习的比例高出昆明学生16个百分点,在0.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

(七)师生对升学制度的评价及完善建议

在学生及教师问卷的末尾,笔者均设置了两个开放性问题:“您对升学制度有何其他评价?对完善升学制度有何建议?”共有186名学生和159位教师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或其中的一个问题。40名学生明确表示了对升学制度的态度,其中持肯定态度,如“好、很好、满意、很满意、有必要、大力推行”等的有35名学生,比例为87.5%;有3名学生对制度的评价为“一般”,比例为7.5%;2名学生持否定态度,比例为5.0%。持否定态度的学生认为:“对于初中学习失败的我们来说,来职高是为了学习一定技能,如果要考大学,就不会来这个学校。我相信我们学校参加升学考试的很少,所以对升学制度没有太多好的评价。”“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大学生出来也要和中专生争抢同样的工作。”⑤28位教师明确表示了对升学制度的态度,18位教师持肯定态度,比例为64.3%。2位教师的评价为“一般”,比例为7.1%。他们认为,升学有一定难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有8位教师持否定态度,比例为28.6%。有教师认为“升学制度是高职的一厢情愿”,为什么呢?概括而言,原因有两个:一是“中职就业机会多,学生不愿参加考试”。二是“升学考试有一定的难度⑥,而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

关于制度完善建议,比较表3和表4,我们发现师生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提高升学比例”、“加强制度宣传,鼓励和引导学生升学”、“严格规范升学制度”均列前三位。另外,“考试内容应以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考核为主”、“加强文化课教学”、“升学制度要公平”等亦为师生共同的关注点。无疑,改革和完善升学制度,必须重视和回应师生的前述期待及建议。不过,关于升学制度的推行、改革及完善,可谓见仁见智,争议颇多。比如,多数师生对升学制度持肯定态度,但也有小部分师生持否定态度。又如,师生关于“提高升学比例”的呼声最高,但亦有部分教师认为现行比例是合适的,因为“职业学校成绩较好且有升学意愿的学生的比例大体在5%左右”⑦。再比如,部分师生建议提高升学门槛,严格规范升学制度,但亦有部分师生要求降低考试难度,认为升学制度对学生吸引力不大的原因是考试有一定难度。所以,政府部门改革和完善升学制度,既要尊重民意,又不能完全囿于民意。

三、结语

在升学制度刚刚推出的几年间,职业学校毕业生报名踊跃,生源质量较好,以北京为例,依三门文化课总成绩划定的投档线能够维持在250分左右。新生报到率极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几乎是百分之百。时过境迁,近年来职业学校学生报考高职的人数呈下降趋势。由于报名人数骤减,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已取消了这种招生途径。从北京市教育考试院高招办获得的信息亦如此,不仅生源大幅减少,而且质量也大不如前。比如,文化课分数线已降至150分。但笔者的调查显示:不管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是家长对他们的期待,均表现出强烈的升学深造意愿。升学制度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吸引学生报考职业学校,得到了多数师生的认可。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有4.7%的人并不认可这种作用。此外,25.9%的学生、19.5%的教师对这种作用表示不能确定。所以,一方面,要对升学制度所具有的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一分为二、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对这种作用予以适当评价。基于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辩证思考⑩,笔者认为,对这种作用不可盲目乐观,不能随意拔高,要认识到作用效果的有限性,作用对象的有限性,即只对部分有升学愿望、且有升学基础的学生有吸引力,对部分希望子女读大学的家长11有吸引力。尽管如此,有关部门还是应该积极作为,改革和完善现行升学制度,为充分发挥制度的积极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因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共同作用,充分发挥任何一个有可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有助于吸引学生报考的因素的作用。

注释:

①这里的升学制度主要是指1997年开始推行的、由省级招生考试部门统一组织的、面向“三校生”的单独考试单独招生(简称单考单招)制度。近年来部分省(市、区)试点的高职院校单独考试、自主招生制度,以及湖北省试点的“技能高考”不包括在内。

②选择北京、昆明作为调研地点,是基于如下考虑:北京是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云南昆明则是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如此选择,便于进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育情况的比较。如果掌握了“两头”的情况,就基本上掌握了全国的总体情况。

③采访某中专高考班班主任。

④中专生不仅不缴学费,还可享受国家助学金;由于实行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制度,中专毕业生几乎百分之百就业,且去向较好,多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专毕业生还拥有令人羡慕的干部身份;农村学生还可“农转非”,实现“跳农门”的梦想。

⑤某教师的观点与此相类,即“升学没用,毕业后也找不到工作”。

⑥表3显示,学生有4人次建议降低考试难度,占建议总人次的5.2%,与该观点形成了相互印证。

⑦笔者与职业学校招生就业负责人的访谈印证了这一观点。

⑧本表只列出了人次为2人次及以上的建议。

⑨本表只列出了人次为2人次及以上的建议。

⑩请参阅拙作《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辩证思考》(《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11期)。

11.笔者在与职业学校负责招生就业的教师访谈时,有多人表示:升学制度对家长有较大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课题组.教育平等视野下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创新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3.

[2][3]李红卫.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台湾为个案 [J].职业技术教育,2002(31):27,28.

[4]俞启定.对口招生: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J].教育发展研究,2003(7):41.

[5]周正. 谁念职校——个体选择中等职业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1.

责任编辑 肖称萍

推荐访问:职业学校 升学 实施 现状调查 制度

版权所有:文秘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文秘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文秘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陕ICP备16010436号